第一章 古文是何時死的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研究古代文字,可以推知當戰國的時候中國的文體已不能與語體一緻了。
戰國時,各地方言很不統一。
孟轲說: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衆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書中又提及“南蠻 舌之人”,也是指楚人。
又《韓非子》“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可見當時的各地方言很不同。
方言不同而當時文字上的交通甚繁甚密,可見文字與語言已不能不分開了。
戰國時文體與語體已分開,故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有“同文書”的必要。
《史記》記始皇事屢提及“同書文字”(《琅琊石刻》),“同文書”(《李斯傳》),“車同軌,書同文字”(《始皇本紀》)。
後人往往以為秦同文書不過是字體上的改變。
但我們看當時的時勢,看李斯的政治思想,可以知道當日“書同文”必不止于字體上的改變,必是想用一種文字作為統一的文字;因為要做到這一步,故字體的變簡也是一種必要。
《史記》描寫人物時,往往保留一兩句方言,例如漢高祖與陳涉的鄉人所說。
《史記》引用古文,也往往改作當時的文字。
當時疆域日廣,方言自然也更多。
我們翻開揚雄的《方言》,便可想見當日方言的差異。
例如《方言》的第三節雲: 娥, ……好也。
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 ……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自關而東,河濟之聞謂之錨,或謂之姣。
趙魂燕代之間曰姝,或曰娃。
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
好,其通語也。
“通語”二字屢見于《方言》全書中。
通語即是當時比較最普通的話。
最可注意的是第十二節: 敦,豐,厖, …… ……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
凡物之大貌曰豐。
厐,深之大也。
東齊海岱之間曰。
……或曰 ……宋魯陳衛之間謂之嘏,或曰戎。
秦晉之間,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之壯。
燕之北鄙,齊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語也,初别國不相往來之言也。
今或同;而舊書雅記故俗,語不失其方,而後人不知,故為之作釋也。
此可見一統之後,有許多方言上的怪僻之點漸漸被淘汰了,故曰“今或同”。
但這種語言上的統一,究竟隻限于一小部分,故揚雄當漢成帝時常常拿着一管筆、四尺布去尋“天下上計孝廉,及内郡衛卒會者”,訪問他們各地的異語,做成十五卷《方言》。
當時的方言既如此不統一,“國語統一”自然是做不到的。
故當時的政府隻能用“文言”來做全國交通的媒介。
漢武帝時,公孫弘做丞相,奏曰: ……臣謹案诏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弗能究宣,無以明布谕下(《史記》《漢書·儒林傳》參用)。
這可見當時不但小百姓看不懂那“文章爾雅”的诏書律令,就是那班小官也不懂得。
這可見古文在那個時候已成了一種死文字了。
因此,政府不得不想出一種政策,叫各郡縣挑選可以造就的少年人,送到京師,讀書一年,畢業之後,補“文學掌故”缺(也見《儒林傳》)。
又把這些“文學掌故”放到外任去做郡國的“卒史”與“屬”。
當時太學,武帝時隻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加至百人,宣帝加至二百人,元帝加至千人,成帝加至三千人。
凡能通一經的,都可免去徭役,又可做官。
做官資格是“先用誦多者”。
這樣的提倡,自然把古文的智識傳播到各地了。
從此以後,政府都隻消照樣提倡,各地方的人若想做官,自然是不能不讀古書,自然不能不做那“文章爾雅”的古文。
這個方法—後來時時加上修改,總名叫做科舉—真是保存古文的絕妙方法。
皇帝隻消下一個命令,定一種科舉的标準,四
戰國時,各地方言很不統一。
孟轲說: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衆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書中又提及“南蠻 舌之人”,也是指楚人。
又《韓非子》“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可見當時的各地方言很不同。
方言不同而當時文字上的交通甚繁甚密,可見文字與語言已不能不分開了。
戰國時文體與語體已分開,故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有“同文書”的必要。
《史記》記始皇事屢提及“同書文字”(《琅琊石刻》),“同文書”(《李斯傳》),“車同軌,書同文字”(《始皇本紀》)。
後人往往以為秦同文書不過是字體上的改變。
但我們看當時的時勢,看李斯的政治思想,可以知道當日“書同文”必不止于字體上的改變,必是想用一種文字作為統一的文字;因為要做到這一步,故字體的變簡也是一種必要。
《史記》描寫人物時,往往保留一兩句方言,例如漢高祖與陳涉的鄉人所說。
《史記》引用古文,也往往改作當時的文字。
當時疆域日廣,方言自然也更多。
我們翻開揚雄的《方言》,便可想見當日方言的差異。
例如《方言》的第三節雲: 娥, ……好也。
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 ……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自關而東,河濟之聞謂之錨,或謂之姣。
趙魂燕代之間曰姝,或曰娃。
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
好,其通語也。
“通語”二字屢見于《方言》全書中。
通語即是當時比較最普通的話。
最可注意的是第十二節: 敦,豐,厖, …… ……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
凡物之大貌曰豐。
厐,深之大也。
東齊海岱之間曰。
……或曰 ……宋魯陳衛之間謂之嘏,或曰戎。
秦晉之間,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之壯。
燕之北鄙,齊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語也,初别國不相往來之言也。
今或同;而舊書雅記故俗,語不失其方,而後人不知,故為之作釋也。
此可見一統之後,有許多方言上的怪僻之點漸漸被淘汰了,故曰“今或同”。
但這種語言上的統一,究竟隻限于一小部分,故揚雄當漢成帝時常常拿着一管筆、四尺布去尋“天下上計孝廉,及内郡衛卒會者”,訪問他們各地的異語,做成十五卷《方言》。
當時的方言既如此不統一,“國語統一”自然是做不到的。
故當時的政府隻能用“文言”來做全國交通的媒介。
漢武帝時,公孫弘做丞相,奏曰: ……臣謹案诏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弗能究宣,無以明布谕下(《史記》《漢書·儒林傳》參用)。
這可見當時不但小百姓看不懂那“文章爾雅”的诏書律令,就是那班小官也不懂得。
這可見古文在那個時候已成了一種死文字了。
因此,政府不得不想出一種政策,叫各郡縣挑選可以造就的少年人,送到京師,讀書一年,畢業之後,補“文學掌故”缺(也見《儒林傳》)。
又把這些“文學掌故”放到外任去做郡國的“卒史”與“屬”。
當時太學,武帝時隻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加至百人,宣帝加至二百人,元帝加至千人,成帝加至三千人。
凡能通一經的,都可免去徭役,又可做官。
做官資格是“先用誦多者”。
這樣的提倡,自然把古文的智識傳播到各地了。
從此以後,政府都隻消照樣提倡,各地方的人若想做官,自然是不能不讀古書,自然不能不做那“文章爾雅”的古文。
這個方法—後來時時加上修改,總名叫做科舉—真是保存古文的絕妙方法。
皇帝隻消下一個命令,定一種科舉的标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