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文是何時死的

關燈
方的人自然會開學堂,自然會把子弟送去讀古書,做科舉的文章。

    政府可以不費一個錢的學校經費,就可以使全國少年人的心思精力都歸到這一條路上去。

    漢武帝到現在,足足的二千年,古體文的勢力也就保存了足足的二千年。

    元朝把科舉停了近八十年,白話的文學就蓬蓬勃勃的興起來了;科舉回來了,古文的勢力也回來了,直到現在,科舉廢了十幾年了,國語文學的運動方才起來。

    科舉若不廢止,國語的運動決不能這樣容易勝利。

    這是我從二千年的曆史裡得來的一個保存古文的秘訣。

     科舉的政策把古文保存了二千年。

    這固然是國語文學的大不幸。

    但我們平心而論,這件事也未嘗沒有絕大好處。

    中國的民族自從秦、漢以來,土地漸漸擴大,吸收了無數的民族。

    中國的文明在北方征服了匈奴,鮮卑,拓跋,羌人,契丹,女真,蒙古,滿洲,在南方征服了無數小民族,從江浙直到湖廣,從湖廣直到雲貴。

    這個開化的事業,不但遍于中國本部,還推廣到高麗,日本,安南等國。

    這個極偉大開化事業,足足費了兩千年。

    在這兩千年之中,中國民族拿來開化這些民族的材料,隻是中國的古文明。

    而傳播這個古文明的工具,在當日不能不靠古文。

    故我們可以說,古文不但作了二千年中國民族教育自己子孫的工具,還做了二千年中國民族教育無數亞洲民族的工具。

     這件事業的偉大,在世界史上沒有别的比例。

    隻有希臘、羅馬的古文化,靠着拉丁文做教育的工具,費了一千年的工夫,開化北歐的無數野蠻民族:隻有這一件事可以說是有同等的偉大。

    這兩件事——中國古文明開化亞東,與歐洲古文明開化歐洲——是世界史上兩件無比的大事。

    但是有一個大不同之點。

    歐洲各民族從中古時代爬出來的時候,雖然還用拉丁文做公用的文字,但是不久意大利就有國語的文學了,不久法國、英國、西班牙、德國也有國語的文學了,不久北歐、東歐各國也都有國語的文學了。

    拉丁文從此“作古”了。

    何以中國古文的勢力能支持二千年之久?何以中國的國語文學到今日方才成為有意的運動呢? 我想,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

    第一,歐洲各種新民族從那開化時代爬出來的時候,那神聖羅馬帝國早已支不住了,早已無有能力統一全歐了,故歐洲分為許多獨立小國,故各國的國語文學能自由發展。

    但中國自從漢以後,分裂的時候很短,統一的時間極長,故沒有一種方言能有采用作國語的機會。

    第二,歐洲人不曾發明科舉的政策。

    況且沒有統一的帝國,統一的科舉政策也不能實行。

    拉丁文沒有科舉的維持,故死的早。

    中國的古文有科舉的維持,故能保存二千年的權威。

     中國自元朝統一南北之後,六百多年,不再分裂;況且科舉的制度自明太祖以來,五百多年,不曾停止。

    在這個絕對的權威之下,應該不會有國語文學發生了。

    做白話文學的人,不但不能拿白話文來應考求功名,有時還不敢叫人知道他曾做過白話的作品。

    故《水浒》《金瓶梅》等書的作者至今無人知道。

    白話文學既不能求實利,又不能得虛名,而那無數的白話文學作家隻因為實在忍不住那文學的沖動,隻因為實在瞧不起那不中用的古文,甯可犧牲功名富貴,甯可犧牲一時的榮譽,勤勤懇懇的替中國創作了許多的國語文學作品。

    政府的權力,科第的引誘,文人的毀譽,都壓不住這一點國語文學的沖動。

    這不是國語文學史上最純潔、最光榮的一段曆史嗎? 還有一層,中國的統一帝國與科舉制度維持了二千年的古文勢力,使國語的文學遲至今日方能正式成立,這件事于國語本身的進化也有一種間接的好影響。

    因為國語經過二千年的自由進化,不曾受文人學者的幹涉,不曾受太早熟的寫定與規定,故國語的文法越變越簡易,越變越方便,就成了一種全世界最簡易最有理的文法(參看《胡适文存》卷三,《國語文法概論》)。

    古人說,“大器晚成”,我不能不拿這四個字來恭賀我們的國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