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六

關燈
混鬧反緻氣惱。

     一買物若見衰老幼穉以及殘病者尤厚待 一買存用物之外如瓜蔬菠苋菁芹等菜倘天熱不能久貯兼之家中日用多剩。

    豈不可惜。

    壞爛即送寺庵。

    以供僧衆。

    或與養濟以散窮丐又加施惠矣。

     一挑腳漢。

    車夫轎夫。

    因無赀本。

    隻靠扁擔氣力掙養家口。

    肩上嘗挑重擔。

    若遇夏天暑熱。

    流汗成漿。

    比于賣菜物人。

    尤為苦楚。

    其腳價戥色。

    不可不厚。

    與令衆歡感。

    凡有呼喚争來挑運。

    豈不快哉。

     △歲歲濟瞽議 瞽目之人。

    終日如在黑暗地獄中作活。

    天日不見。

    行止不便。

    父母妻子隻聞聲而不見其面。

    乃世間最苦楚可憐者。

    若再加饑寒貧病。

    更加難堪。

    予欲于每年臘月。

    每瞽人各贈銀二錢以度歲暮。

    聊濟萬一。

    奈予一介寒士。

    家無餘資。

    今倡首捐出銀十兩。

    因約同志好友二十餘人。

    各随意喜助銀幾兩。

    共有百餘金。

    成此善舉。

    但此不過予一己寒士微念若各州縣富厚善信。

    俱仿此意。

    由瞽而至癱殘貧病。

    功德不可勝紀矣。

    【特錄事條如左】 一設局城内寺院。

    每年定于十二月二十日。

    預于十日前。

    請雜職官示曉。

    遍粘各門。

    并鄉井。

    至期早晨齊集。

    己時給散。

    後來及非□瞽者不與。

     一各善信出銀。

    不拘幾兩幾錢。

    竟自各包。

    每封二錢。

    統交為首者彙存。

    不必又加另封至期公同給散。

     一凡有瞽而兼老病者。

    尤須先散。

    其瞽而少壯者。

    不妨遲後一刻 一本日為首三四人。

    各多帶銀兩許。

    恐一時瞽多。

    即可補給。

    若瞽少銀多則封存交誠實人以積異時之用。

     △設瞽相所 古者。

    瞽必有相。

    俾免失所也。

    凡瞽而有藝。

    能自食其力者。

    固可自覓其相。

    即零丁孤苦。

    亦有恤孤局收。

    而教其資生之業。

    惟幼小及衰老無家可歸。

    無人可依。

    無能自謀之人。

    少則多由父母不育而棄于道路。

    老則總由饔飧難給。

    而流于乞丐。

    揆諸無告。

    惟此為尤。

    其無告之人。

    有目猶可。

    向人乞食。

    此則乞援無路。

    行止皆艱。

    縱有衣食。

    苦不得見天日。

    有衣不能自澣。

    有食不能自煮。

    至無衣無食。

    零丁孤苦。

    衰病糾纏。

    複何以為生哉。

    夫蟲蟻至微。

    莫不貪生。

    彼亦人類。

    能不矜全。

    此瞽相之由勸設也。

    彼老而入養濟院者。

    自毌庸議。

    即少而有父母力能養育。

    及随親屬之乞讨者。

    亦不必收。

    惟但遇實系無依無倚之人。

    無論老少。

    設一大院落。

    或租賃一大廟。

    收入其中。

    每五人老少共住一房。

    五房共雇倩一有目之人照料。

    飲食起居。

    量力定限。

    額滿停收。

    遇缺補入。

    其飲食每日兩粥。

    粥聽其飽。

    十日一飯。

    飯兩頓。

    與粥同。

    其少者。

    約逾十歲。

    延請能算命之人。

    教以自謀之資。

    一能自謀。

    則提歸另院。

    雖照料如常。

    而不複給粥。

    或遇雨雪不能出營。

    間一給之。

    倘其中有不安本分者。

    無論老少。

    及另住者。

    立即驅出。

    至少女中有已同有目婚配者。

    即有所歸。

    亦不收。

    其無歸者。

    應同老婦一視同仁。

    而别其居曰瞽婦院。

    另倩有目之老媪照料之。

    此項費用。

    大約以百名而計。

    每年需數百千文。

    五十名半則之。

    如不能常行。

    而行于殘冬。

    以一二月為率。

    則雖一二百名之多。

    亦不過花費錢一二百串。

    有人能為之倡。

    每人但出錢三五千文。

    約三四十人。

    合力舉行。

    則事可濟。

    而無目者一冬可免呼号。

    且人數之多寡不定。

    而施惠之大小不拘。

    此即擔粥之變法。

    能更推于衆丐。

    其惠尤廣。

    好義之士。

    諒有同心。

    願亟起行之 △資送留養難民事宜 資送留養。

    誠為救荒要法。

    資送者。

    系散其強壯。

    以免聚集滋事。

    留養者。

    系留其老弱殘疾。

    無家可歸之人。

    資送本移民就粟之意。

    按站給錢遞送。

    随到随行。

    令其回籍複業。

    至留養必擇城外廠寺院。

    與之栖止。

    按日發給口糧。

    不準進城滋擾。

    其有男女同行。

    詢明實系一家。

    準其同住。

    餘悉别居。

    不許混雜。

    水退時。

    仍令回籍領赈。

    此江南奏定章程。

    行之有效者。

    但資送雖與留養并行。

    究竟留養多于資送。

    且資送即在留養之中。

    當其分派大小縣。

    留養之時先須資送至留養處。

    迨留養後。

    又須資送其歸。

    惟遇實在年力強壯者。

    本籍無可栖止。

    或别處有親故可依。

    及願往各處傭趁者。

    專行輾轉資送。

    而不停留耳。

    其事雖屬官理。

    其費多系集捐。

    并有認名留養。

    按日留養者是此法民閑好義者亦可行。

    最苦莫如疾病老弱。

    若能專設收恤所。

    給以醫藥。

    飼以糜粥。

    則于周濟之道。

    尤為周匝矣。

    ○赈錢固便。

    但倉卒被水之人。

    鍋竈俱無。

    或值冬時。

    及零丁者。

    又莫如粥便。

    惟廠須多設。

    并宜兼行擔粥。

    廠多則人易分領。

    擔粥則尤便于人。

    如設一廠。

    令其就近饑民。

    分男女列坐于道。

    而以擔粥送其坐處。

    按人給食。

    食畢聽散。

    庶免擁擠之患。

    而同時開廠亦無重領之弊。

    且疾病老弱之有家者。

    亦可就飼。

    法有六急。

    病者急。

    饘粥是也。

    如慮米石不敷兼可用面。

    亦系江南奏定章程。

    但須臨時權量其價耳。

    常州有粥店法。

    減價出售。

    荒年先查戶口。

    豐年不查戶口。

    專售貧者。

    每以冬為期。

    亦可仿行。

     △置義田說 義舉而能積赀。

    自應權其子母。

    或以置産為永計。

    調置産莫如置屋。

    以屋利既厚。

    且可每月收租就用。

    不似田租必待收成。

    且有水早之憂。

    累糧之慮。

    迫和之難。

    衆口一詞。

    此但就目前而論。

    似也。

    但田之高下水旱誠不能免。

    其利微。

    佃亦多抗。

    是以人皆苦之。

    語雲。

    十年高低一般收。

    然良莠固有不齊。

    而政令要自可制。

    如學田囚田有官法治之。

    則抗者亦不敢終抗。

    今置義田。

    自須經公。

    經公則同學田囚田。

    無佃抗之慮。

    至于錢糧。

    大災自有蠲緩。

    其偶爾歉薄。

    亦不過租利微薄。

    以豐歉并計。

    總有幾厘之利。

    即數百年。

    亦不過如此。

    若置屋。

    其利雖倍。

    平時有拾掃之費。

    有關空之虞。

    亦未必竟無欠租者。

    年代愈久。

    修理愈費。

    其所獲厚利。

    巳要折算。

    設遇坍倒另造。

    又須大費。

    若費不足。

    僅存白地。

    其租何出。

    是欲保其數百年如一。

    日恐不能也。

    即幸而保至數百年。

    其屋亦朽腐不堪矣。

    何如田之縱經水旱。

    尚有可挽之法。

    仍可受耕。

    且平日既不須修理。

    既逾數百年。

    亦未必便改滄桑。

    是田永于屋。

    而其利牽算如一。

    未可但就目前。

    謂置田不如置屋。

    要知屋租。

    不若田租之久也。

    國家正供在田。

    而雜稅在屋。

    稅無定。

    而供無或缺。

    非重計系于田乎。

    惟救急需。

    或先計屋租亦可。

    故餘舊有論田屋兼置。

    而以屋為先。

    并多置屋。

    而少置田。

    蓋為目前權宜起見。

    非久計也。

    總而言之。

    田惟慮其失利。

    屋且防其失木。

    古人義田祭田。

    皆是田。

    而非屋。

    其深思遠慮。

    當可想見。

    抑餘更有感焉。

    義舉無論田屋。

    惟在人之義長。

    義如不長。

    雖有田屋。

    或不能管理。

    或支銷不當。

    流弊叢生。

    轉滋咎戾。

    亦如富家子弟。

    轉受有财之累。

    是又不獨慎于置産之先。

    更當思善其後也。

    是為說。

     △債項不宜捐為堂費說 凡邑裡設堂。

    興諸善舉。

    固必待衆力以擎。

    力有厚薄。

    量力樂助。

    胥宜出于至誠。

    方有裨于善行。

    至于債項。

    盡可自行讨取。

    何必捐堂。

    蓋或因欠戶消乏。

    無力償還或因事遠年淹。

    索之不償。

    慮鳴官而不究。

    遂以助善為名。

    冀假義行為洩忿地。

    善堂司事不察。

    往往堕其術中。

    轉緻善堂受擾累之名。

    常郡紳土有鑒于此。

    遇以債項作捐項者。

    槩郄不受。

    并請示嚴禁。

    經前撫林文忠公劄饬。

    凡有善堂捐欵。

    總須現錢交堂。

    不得以遠年爛債混捐取巧等語有案可稽。

    竊思善須根心。

    行可量力。

    善念一動。

    即便勇為稍一遲回。

    即惜财矣。

    倘以難索之債。

    而居市義之名。

    是作僞也。

    根心行善者。

    當不出此。

    古有焚券市義者。

    倘效法行之。

    即大善也。

    是為說。

     △各鄉送診施藥說 世之最苦者。

    莫如貧病。

    而貧病又莫如鄉村之苦為甚。

    緣鄉人艱于财。

    而儉于用。

    即有病亦未肯遽就醫。

    且知醫者鮮。

    即有稍涉醫道者。

    亦在集場。

    其離集場較遠之家。

    欲就醫憚于行。

    欲請醫更乏費是以窮鄉非病至沉重。

    不作延醫之想。

    迨醫至而病已無可救藥若欲易醫。

    尤為難得。

    而且集場藥店藥多不全。

    非桃僵李代。

    即黴爛不堪。

    方既不對其症。

    藥又不能地道精制。

    縱延醫較早。

    亦無濟于事。

    況以沉疴而欲冀其一劑。

    即奏奇功。

    豈可得乎。

    雖人命在天。

    而補救究在人事。

    似此豈可謂人事已盡乎。

    苟思及此。

    能無恻然宜于天災流行之時。

    請倩醫士。

    随帶咀片。

    沿鄉送診送藥并約畧攜帶引藥之物。

    不必設廠。

    廠費既繁。

    且與集場之開藥店。

    挂醫牌。

    無甚區别。

    縱醫藥俱全。

    而不取利。

    究不能恤其路遠。

    及零丁病卧之人。

    可仿古藥箱之法。

    遇病即診。

    診後即照方給藥。

    醫一家。

    再至一家。

    行一村。

    更至一村。

    臨去時告以所住之處。

    俾可尋訪。

    設遇重病。

    暫留一二日。

    或轉至其地。

    病人多處。

    添醫辦理。

    且可互相斟酌。

    其方期于盡善。

    惟心雖期于普濟。

    而總以救得一人。

    是一人功德。

    醫無回生之術。

    而宜存割股之心。

    以仁心行仁政。

    乃不負送診送藥之本意。

    醫士及随人盤纏。

    自應酌帶。

    或遇次貧之家。

    一宿一餐。

    固不為擾。

    但總不可貪哺啜。

    而尤不可分文受謝。

    緻滋弊端。

    此事在天災疫疠之時。

    最宜行之。

    即平時每月赴鄉查探一二次。

    亦方便事。

    城中雖不乏貧病。

    但隻艱于乞藥。

    尚不艱于求醫。

    故敢以鄉村為勸。

    凡為醫為業者。

    能于貧戶不計謝金。

    且早到無誤。

    或以經驗便方刊布。

    亦陰德也。

     △每冬栖恤老病無依說 乞丐之強悍者可惡。

    而衰老庸懦者亦可矜。

    在各鋪戶固有零給。

    而究難以區别。

    緣其中衰老殘廢及患病之人。

    有尚能行乞者。

    亦有未能行乞者。

    大抵不慣求乞。

    或外來初到。

    并乏止宿之處。

    而丐頭之所喝止者。

    多屬不慣求乞。

    及外來之輩。

    如積憤乞丐之人。

    則仍聽之。

    且分其餘。

    似此同一乞丐。

    豈不有能乞不能乞之别乎。

    乞且不能。

    何以聊生。

    是不得不設法矜恤也。

    其法何如。

    拟每冬于城外空曠處。

    撘蓋席屋數間。

    厚置草薦。

    倩一二人。

    或地保甲頭。

    令其掌管。

    專宿無依老病之丐。

    不許強者攙人。

    如一家中。

    有壯丁者。

    即令其自為之所。

    不容冐濫。

    而留者仍别其男女焉。

    但止聲稱安其居。

    而不給食。

    一俟風雪之時。

    查看情形。

    酌量人數。

    或錢或米。

    或擔粥。

    不拘多寡。

    不定時日。

    不露姓名。

    間一度之。

    惟須說明。

    逾年即止。

    年終令掌管人撤還。

    留為下屆之用。

    或借空廟為之。

    更屬簡易。

    此亦恤其老病之一端。

    如有關系流落之人。

    或酌助回裡。

    亦方便事。

    若謂事涉張揚。

    恐多滋擾。

    要知不給食。

    止給住處。

    雖張揚何慮。

    況聚集莫非老弱。

    亦不緻于滋事。

    縱人多而施與無定。

    且以年終為限。

    即使久占。

    亦不過一席屋空廟。

    無姓氏可尋。

    有何遺累哉。

    又或疑此初行固善。

    若年年踵行。

    恐不免流弊。

    竊謂施與無定。

    稽察必周。

    則雖年年行之。

    何害。

    但須各鋪戶分潤。

    乃能于事有濟耳。

    謹錄于此。

    以俟采擇雲。

     △以公項行義說 善堂多矣。

    義舉繁矣。

    倡為者。

    即出已資。

    而不能不憂其匮。

    況力有不濟。

    事期經久。

    勢不能不勸捐以助。

    所勸雖不拘何人。

    而出資莫先于鄉黨。

    但以一戶之捐。

    而為數堂之用。

    捐力既分。

    用猶不足縱其中有大願力。

    亦不能兼行各堂之善。

    欲其衆善奉行又安得有點金之術。

    而源源不絕乎。

    惟念善堂辦公之事也。

    以公濟公。

    莫如取諸公項。

    公項雲何。

    買賣田屋之中用是也。

    每社每年。

    總有田屋交易。

    交易總有中用。

    向來有提為公用者。

    亦有各業戶公分者。

    若以此項中用。

    或分其半。

    或分十之三四。

    均交各堂。

    以為義舉之助。

    以公辦公。

    惠而不費。

    何人不願耶。

    或曰。

    向來提作公用有為修街等事者。

    有為各業分受者。

    相沿已久。

    孰肯捐堂。

    是固然也。

    但非全改其例。

    隻勸酌量分捐。

    其中豈無好義而願獨捐之人乎。

    況修街事。

    即可交堂辦理。

    此次用中不敷。

    堂亦可湊。

    而下次收歸亦屬甚便。

    至各業分用。

    其錢無多。

    且有業者。

    方有捐堂之費。

    又豈惜此戋戋而不肯助作功德來。

    第須各社公議一老成人領之一社行。

    而各社從風。

    總在乎倡首者之善為說法耳。

     △積财濟貧說 語雲。

    積财、莫如積德。

    是已。

    然亦有以财行其德者。

    是财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