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六

關燈
身世十二戒 羁所改作章程 不費錢功德條例 良法附纂 ○身世十二戒【開原劉德新裕公着】 卷十六之一 人之所重者身身之所處者世。

    六尺之軀。

    塊然于天地間。

    位置果于何等。

    是非加意防閑。

    兢兢自守。

    鮮有不失足深坑。

    流為小人之歸者。

    人獸關頭。

    祇争一念。

    白圭之玷。

    可不凜欤。

    述身世十二戒。

     原序 一戒妄念 一戒恃才 一戒挾勢 一戒怙富 一戒驕傲 一戒殘刻 一戒放蕩 一戒豪華 一戒輕薄 一戒酗酒 一戒賭博 一戒宿娼 △原序 餘愚樸無似。

    總角時入家塾。

    聞先生長者。

    訓經書義。

    辄于聖賢大道理。

    慨然有觸于心常述以語人。

    人靳子曰。

    子将為道學先生耶。

    餘曰。

    道學不可為。

    孰是可為者。

    比及成童。

    少知自好。

    不為跅弛無賴之行。

    歲庚戌。

    餘年二十有四。

    初筮仕來豫。

    雖少不更事。

    無益于衛水伾山間而此心猶凜凜如昨聽政暇。

    曾撷古今格言數十項彙而題之曰贈言。

    業已授梓。

    為同人之獻矣。

    因而思朋友且有規勸之義豈于所親愛之子若弟。

    而反無一言為誨耶。

    爰條事之可戒者十有二。

    各為之論。

    其論以是非可否言者十之三。

    以禍福利害言者十之七。

    葢是非可否之談平而難入而禍福利害之說警而易從予為子若弟誨。

    故不禁痛切諪複言之如此。

    且以見餘之立論。

    乃要諸人情世事之所必至。

    不但襲道學義理之成語也。

     △一戒妄念 海鳥有信天翁者。

    拙而不能攫魚以食。

    但待食他鳥啖啄之餘。

    夫他鳥之啖啄者。

    日所餘幾何而乃待以為命。

    吾為信天翁懼矣。

    然卒不聞海上有餓死之信天翁。

    何也。

    君子曰觀此可以悟處境法焉。

    貴賤貧富死生。

    有司其權者曰天。

    天不可以人為也。

    有定其分者曰命。

    命不可以力競也。

    吾順吾天。

    吾安吾命。

    知止知足之間。

    自有不殆不辱之理。

    豈必形逐逐意營營。

    以與天較。

    與命衡。

    而卒無如此天與命何哉。

    夫實地莫負于見在懸思莫牽于将來。

    見在者可據之地也。

    未來者難知之鄉也。

    諸快樂之觀從實地出也諸苦惱之況。

    從懸思成也。

    衣不過被體已耳。

    雖目前之鹑衣缊袍。

    亦自若也。

    奚必為他年謀千金之裘。

    食不過充腹已耳。

    雖目前之箪食瓢飲。

    亦自樂也。

    奚必為他年計萬錢之奉。

    居不過容膝已耳。

    雖目前之蓬戶甕牖。

    亦自安也。

    奚必為他年籌千萬間之廈。

    古人有言曰。

    非無足财也。

    心不足也非無安居也。

    心不安也。

    夫有可足之财。

    而心不足有可安之居。

    而心不安。

    舍可據之地。

    而問難知之鄉。

    棄快樂之觀。

    而躭苦惱之況。

    知者固當如是耶。

    葢吾人之道德品誼。

    當向勝于我者思之。

    則希聖齊賢。

    而奮勵之心自起。

    吾人之居處服食。

    當向不如我者思之。

    則随緣安分。

    而觊觎之念自消。

    苟非然者。

    不以不如人之道德品誼。

    為恥。

    而以勝于我之居處服食為羨。

    身在今日。

    心在他年。

    欲根不斷。

    愁火常煎。

    勢将多病易衰無益有損。

    吾竊歎衡命之人終不如信天之鳥也。

     △一戒恃才 語曰美女不病不嬌。

    才士不狂不韻。

    此非君子之言也。

    美女何以病。

    怙其美而為柔怯可憐之狀。

    故病也。

    才士何以狂。

    逞其才而為宕轶不羁之行。

    故狂也。

    此豈貞女正人之所為。

    而世乃以是為诩诩哉。

    美女而有幽間貞靜之儀。

    乃以全其美也。

    才士而有沉潛淵默之氣。

    乃以成其才也。

    吾于世之所稱為才者。

    不能無議焉。

    夫才之實不易言也。

    才之名不易副也。

    古大賢聖。

    如虞之五臣周之十亂。

    孔子乃以才目之。

    而今人豈有其千百之一二耶。

    而何以言才耶。

    即曰以一才一藝論也則是如财賦如兵戎如禮樂如刑名凡人之諸乎是者皆才也而世之論才者。

    又不以是。

    葢不過以文章之一事言耳。

    夫持三寸管。

    以摛紙上之空言。

    亦何益于天下事。

    而乃以是為才且自恃耶。

    且其以是文章之才自恃者。

    又未必真有是文章之才也。

    為制藝者。

    少知屬比偶。

    即自負曰。

    吾茅歸矣。

    吾王瞿矣。

    為古文者。

    少知工鋪叙。

    即自負曰。

    吾韓歐矣吾秦漢矣。

    為近體古風者。

    少知媲青白。

    别仄平。

    即自負曰。

    吾李杜矣。

    吾陶謝矣。

    好大言。

    沾虛譽。

    此近世之通病也。

    吾聞之。

    司馬光與人不言政事而言文章。

    歐陽修與人不言文章而言政事。

    夫有其才者且不矜。

    而乃無是才以妄自炫耶。

    裡婦效西施之颦。

    而自曰美女。

    鲰生學子建之步。

    而自曰才士。

    吾恐不足當旁觀者之粲然一笑也。

     △一戒挾勢 有喻以勢之可恃者。

    曰爇火風上。

    以燒風下之草。

    莫之能返也。

    投石山巅。

    以擊山底之人。

    莫之能拒也。

    予即以勢之不可恃者。

    喻曰。

    仆于平壤者。

    不必盡折足也。

    若踬高山之脊。

    則糜矣。

    蹶于行潦者。

    不必盡濡首也。

    若墜大河之浤。

    則沒矣。

    嗚呼。

    世之名家貴冑。

    高爵巨官。

    其席祖父閥閱之勢。

    以及據一已赫奕之勢者。

    皆蹑履高山之脊。

    而蕩舟大河之浤也。

    吾謂其當兢兢然廑登高臨深之懼。

    而以寵榮為驚。

    以盛滿為戒。

    為求無至于山之踬河之墜而罹彼糜骨沒身之禍。

    亦雲幸矣。

    況乃乘順風負山之便。

    而遂欲甘心于一日矜已淩人。

    肆毛鸷之威。

    報睚眦之怨。

    以為此爇火投石之行耶。

    吾恐器滿則覆。

    碁累則傾。

    其以之爇人者。

    終以自焚也。

    以之投人者。

    終以自擊也。

    請以古人論。

    李績曰。

    吾見房杜僅能立門戶。

    遭不肖子孫。

    颠覆殆盡。

    然則祖父閥閱之勢其可恃耶。

    主父偃為武帝所寵。

    公卿畏其口。

    賂遺至千金。

    或謂其太橫。

    偃不悛。

    後竟以事族。

    然則一已赫奕之勢。

    其可恃耶。

    夫祖父之勢不可恃。

    一已之勢不可恃。

    而世之人乃更有要公卿。

    通賓客。

    依城托社。

    援他人之勢以恐吓陵轹其鄉裡之人如所謂狐假虎威者。

    抑又何為哉。

     △一戒怙富 洪範之次五福也。

    二曰富其次六極也。

    四曰貧。

    貧者富之反也。

    今必執向子富不如貧之說為言。

    無乃論之不近人情。

    而于經訓有悖耶。

    雖然。

    富亦何過。

    顧所以處富者何如耳。

    富而能散為上。

    能保次之。

    最下則怙其富。

    疏廣曰。

    富者。

    衆之怨也。

    夫彼此同闾闬。

    各家其家。

    各事其事。

    何嫌何疑。

    顧獨有怨于富者。

    則何耶。

    是有由。

    有無不均。

    多寡相耀。

    苟非守貧守道之君子。

    鮮不生一豔慕心。

    生一慚媿心。

    而且心羨其盛者。

    反口剌其非。

    恥我之不足者。

    遂忌人之有餘。

    此恒人必至之情也為富者。

    當此之際。

    苟上之不能慕蔔式馬援之義。

    輸粟分财。

    以佐國家之急。

    以赒鄉族之艱。

    次又不能制節謹度。

    絕其僣心革其奢習。

    以求免于罪戾。

    而顧憑财賄為氣勢。

    虎耽狼顧。

    恣為兼并武斷不法之行。

    以陵铄其内外親疏之人。

    夫如是。

    則衆之怨者不将更結為仇耶。

    揆其猖狂自恃之意。

    豈不曰權貴可以苞苴請也官長可以賄賂通也。

    罪犯可以金粟贖也。

    縱無禮于若。

    若将奈我何。

    嗚呼。

    以是而言。

    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

    誠如陶朱公所述矣。

    然試問朱公殺人之中男。

    何以卒不赦于楚。

    而其兄竟以喪歸耶。

     △一戒驕傲 予嘗讀易至謙卦而有感也。

    易之為卦六十有四。

    其吉兇悔吝錯。

    見于六爻者比比是也。

    獨謙則六爻皆吉焉。

    謙之時義誠大矣哉。

    夫知謙之吉。

    則反乎謙之悔吝兇可無問也。

    世之人昧于此義乃故存一自先自上之心而發之以不肯後人不肯下人之氣。

    而恣睢睥睨之态出焉。

    此其為類有二。

    一則以勢自雄。

    謂人既在吾後吾自宜先之人既在吾下。

    吾自宜上之。

    此所謂富貴者驕人。

    以尊傲卑者也。

    一則以才自命。

    謂我雖在彼後。

    而有所以先之者。

    我雖在彼下。

    而有所以上之者。

    此所謂貧賤者驕人。

    以卑傲尊者也。

    吾以為是二者皆過也。

    以勢自雄此非善居其勢者也。

    以才自命。

    此亦非善用其才者也。

    吾且不述三代以後之為驕傲敗者。

    而述三代以前之為驕傲敗者。

    今之人孰不知丹朱為不肖子耶。

    孰不知鲧為兇人耶。

    然亦知丹朱與鲧之所以為不肖子為兇人耶。

    堯咨若時。

    而放齊以朱對。

    咨俾乂而四嶽以鲧對。

    是朱與鲧之在當日。

    必皆具有絕人之才。

    為衆所推許者也。

    然朱終以嚚訟不獲嗣位。

    而鲧終以方命圯族績用弗成見殛。

    遂得不肖子兇人之名。

    使後世傳之。

    幾不知其為何如惡劣人。

    然則驕傲之為害。

    一至是耶噫謙受益。

    滿招損。

    此不易之理也人奈何甘受其損而不自求其益也。

     △一戒殘刻 吾讀班氏酷吏傳。

    于他人不為齒。

    而竊喟然歎惜于嚴延年也。

    昌邑之變。

    延年抗疏。

    謂擅廢立。

    無人臣禮。

    君子韪之。

    以為烈比夷齊。

    且考其生平亦廉正無私是延年固漢臣中之不多見者。

    乃以疾惡太嚴過行殺戮。

    竟被禍如其母氏之言。

    而史氏遂以之與甯成尹賞輩。

    同類并譏。

    萬世播惡聲焉。

    則甚矣。

    殘刻之行為能殺人身而敗人名也。

    間嘗推原其故。

    葢天地以生萬物為心人之仁慈好生者。

    順天地之心者也。

    故降之以福人之殘刻好殺者。

    逆天地之心者也。

    故降之以禍。

    以好生得生。

    以好殺招殺。

    理有固然事所必至亦何惜乎延年之身名俱喪耶。

    或者曰。

    信如是則世之為官吏者。

    将必出重囚翻大獄。

    以行所為陰德事。

    而因觊于驷馬三公之報耶。

    予曰非是之謂也。

    法不可以不守也。

    情亦不可以不原也。

    彼有可殺之道。

    而吾必生之。

    是謂縱有罪彼有可生之道而吾必殺之是謂賊不辜。

    然則賊不辜不甚于釋有罪耶。

    善乎歐陽氏之言曰。

    求其生而不得。

    則死者與我俱無憾也。

    此真仁人心也。

    然吾以為欲制殘刻之行于當官。

    當養仁慈之心于平日。

    何則屠之門無仁人豈其性固然。

    習使之也。

    古之人于無故而伐一木。

    殺一獸拟之曰不孝。

    斯葢絕其忍心之萌。

    而以成其不忍人之德也欤。

     △一戒放蕩 子夏曰。

    大德不踰閑。

    小德出入可也。

    儒者猶病其言。

    以為觀人則可。

    自律則非葢聖賢之道。

    慎小謹微。

    以求寡過。

    雖一舉足一啟口。

    亦不敢輕且易。

    而謂何事可蕩轶于禮法之外耶。

    不謂世之恣縱者。

    匪惟小有出入。

    抑且大閑罔顧焉。

    厭為繩尺所拘。

    躭習夫猖狂不羁之行往往曰禮非為吾輩設也吾遊方之外也。

    揆其意。

    豈不以昔之七賢八達輩為口實耶。

    然亦思此七賢八達輩為何如人耶雖其中不無因世之變。

    有托而逃為混迹塵埃以自匿者。

    而要其越閑敗檢。

    得罪名教者固比比矣。

    或以廢君臣之義。

    或以絕母子之恩或以潰男女之防。

    而且诩诩然相推曰。

    此賢也達也因之一倡萬和。

    而天下之風俗由是壞。

    而天下之紀綱由是隳晉室敗亡之禍實出于此君子深痛其禍而究其為厲之階。

    謂其罪浮于桀纣。

    而顧可真以是為賢且達耶。

    或曰。

    晉入既不可學則必師宋人矣。

    清談之放。

    道學之迂。

    一問耳。

    放差能樂迂徒自苦。

    亦何必舍此取彼為。

    予曰。

    苦樂固别。

    福禍亦殊。

    禮者古所制也。

    法者。

    今所守也爾棄禮。

    不懼敗矩度。

    爾蔑法不懼罹罪辜耶。

    楚子将出師。

    入告夫人鄧曼曰。

    餘心蕩。

    蔓曰。

    王祿盡矣盈而蕩。

    天之道也。

    楚子果卒于師。

    夫蕩于心為死亡之兆則蕩于身者又當何如也。

    然則儒者主敬之學。

    固養心之道。

    而實保身之道也欤。

     △一戒豪華 語雲德過百人曰豪。

    是豪之為名。

    以德稱也。

    又雲。

    和順積中。

    英華發外。

    是華之為義亦以德着也。

    洵如是。

    亦何惡于豪華。

    而為之戒哉。

    而不知此古人性分之謂。

    非今人勢分之謂也。

    今人所矜為豪。

    多在駕高車。

    驅驷馬。

    意氣揚揚自得之間。

    而所豔為華亦不過崇輪奂。

    美裘裳。

    以照耀于闾閻市井中已耳。

    此非範質所譏為縱得市童憐。

    還為識者鄙者耶。

    吾且不論此虎皮羊質。

    玉外珉中。

    見譏于有道長者。

    而竊為若人瞿瞿有禍福之懼焉。

    何以見其然也。

    人心好勝。

    天地忌盈。

    豪過則滅。

    華甚則竭。

    此必至之勢也。

    不思古人宮成缺隅。

    衣成缺衽之義耶。

    試取從來之最豪華者論富莫過于石季倫。

    李贊皇。

    季倫以人臣與貴戚鬬富。

    雖以天子佐助之。

    猶為之诎。

    贊皇飲食珠玉之奉。

    過于王者然一則為孫秀所收。

    一則有嶺南之竄卒不克以免其身焉豈非其暴殄之行。

    有幹天道故耶。

    夫以季倫之文章贊皇之勳業。

    猶且至是。

    況在區區輩耶。

    諸葛武侯雲澹泊以明志。

    甯靜以緻遠吾于其言有感。

     △一戒輕薄 嘗讀蘇子瞻傳有雲。

    嬉戲笑罵。

    皆成文章。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