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五

關燈


    鑲滾之費不啻加倍。

    且衣身居十之六。

    鑲條居十之四一衣僅有六分绫綢。

    新時固覺離奇。

    變色則難拆改。

    又有将青骨種羊作襖反穿。

    皮上亦加鑲滾。

    更有排須雲肩。

    冬夏各衣均可加上飜新鬬麗。

    無所底止。

    尤屬荒謬此皆人心不古所緻。

    抑知荊钗布裙。

    更見婦德。

    何須華服豔妝。

    況自己銀錢來亦不易。

    又何得任意糜費。

    試分所費之資。

    以為舉家衣飾。

    則一件制與妻妾。

    更可一件獻奉庭闱。

    卑幼之心。

    豈不甚快。

    傥尊親不無藍縷。

    而閨門競事華麗。

    則愈華而愈形背理。

    又将何取乎。

    本部院聞十二三年吳中偶遇偏災便有饑寒交迫之慮。

    蓋藏易竭。

    總由平日奢華。

    易雲。

    不節若。

    則嗟若。

    蓋言始不節儉。

    必至嗟悔也。

    願我民富不忘貧。

    文無弱質。

    屏除習尚。

    永享豐盈。

    切毌異服危冠。

    為有識者所哂。

     一宴會當撙節也。

    歲時伏臘。

    親友招從。

    月夕花晨。

    盤餐樂叙。

    大則示禮。

    小則合歡。

    要皆重在真情。

    何必競誇珍錯。

    吳中水陸之品。

    山海之鮮。

    固所在俱有。

    但為一時筵宴。

    耗費中人卒歲之資。

    甚至百物骈羅。

    饾饤滿席。

    其所謂高裝碟子者。

    面鋪食品。

    中堆洋糖。

    大菜用至十餘。

    熱吃又複間上。

    更有燒煮之味。

    面粉之珍。

    如其不盡精工。

    則暴殄固為無謂。

    即使烹調悉善。

    在賓朋豈能徧嘗。

    本部院以為此風創自各衙門。

    而紳士庶民。

    遂相效法。

    不知官場己屬套習。

    居家更非所宜。

    孔子飯疏食飲水。

    樂在其中。

    朱柏廬先生家訓雲。

    飲食約而精。

    園蔬愈珍羞。

    奢當示儉。

    此其最易改者。

    憶陳文恭公在吳與同官紳士有五簋約。

    知交小集頗可遵循。

    此後本部院倡率同僚。

    均用五簋。

    設有大賓客。

    及喜慶等事。

    亦不得過入簋惜有用之财。

    以留不盡之福。

    想省垣無不樂從也。

     一師巫宜屏絕也。

    戶樞不蠹。

    流水不腐。

    人能習勞戒逸。

    自然卻病延年。

    其有禀賦羸弱。

    四時感冒。

    但須擇醫調治。

    否則竟不服藥。

    亦得中醫。

    蓋為客感所乘。

    不過行徧六經。

    以及客氣解散。

    自能痊愈。

    何以蘇城治病。

    辄有不事醫藥。

    一意妄信師巫。

    本部院初莅三吳。

    聞得疾病之家。

    有看□畫水呌喜茶筵情事。

    城廂内外師公師娘。

    不下數十百家。

    原其初。

    總由邪鬼所附。

    不由自主迨其後。

    則因邪入邪。

    而狡黠之徒。

    遂藉此漁利營私。

    詐僞百出。

    遇人來請看病千般蠱惑。

    百計牢籠病者不知堕其幻術或聽燒香拜忏。

    或聽借壽關亡。

    幸而獲痊。

    酬謝之資。

    視其家道貧富。

    已無定數。

    甚至捏稱前生冤孽以及神靈欲其舍生則更化疏燒香。

    多生枝節。

    種種妄為殊為可笑夫有病祈禳例所不禁乃初不知自問自心。

    改過向善。

    而但信此輩。

    說冤說鬼。

    緻羅雀掘鼠。

    奉若神明。

    昏愚颠倒。

    可恨可憐。

    本部院前以淫祠惑衆。

    大為民害。

    上冬奏毀上方山五通淫祠。

    欽奏谕旨嘉獎現已拆毀不留片瓦寸椽。

    是皆平日無知愚民所由起。

    爾等軍民。

    試觀邪鬼邪神。

    何能作祟于堯舜之世。

    其從前因此受驚恐耗錢财之家。

    思之豈不爽然自失乎。

    假使當時不為所騙。

    窮民小戶留得餘資。

    豈不免得揭債變産乎。

    可見總由自無主見。

    以緻引鬼入門。

    現今各弊俱己驅除。

    尤願我民各以務正為心。

    切勿再萌故習鬼魅豈能醫疾病。

    師巫祗白耗銀錢。

    況例有明條書符咒水之罪。

    比照邪術惑人絞律僅減一等。

    其吞服符水之人。

    即屬為從。

    又何苦于病耗之餘。

    甘心問罪。

    此事婦人最易被惑。

    罪坐夫男。

    其未嫁者。

    責在父兄。

    凡我軍民切宜互相訓誡。

    毌使絕迹之後。

    再有蔓延。

    是為至要。

     一廟宇宜清肅也。

    定例寺觀庵院。

    除先年額設外。

    本無者不許剙建。

    原有者不許增置。

    又現在應付火居等項。

    僧道年逾四十者方準招徒一人。

    違者照律辦理。

    蓋緣不耕不業之僧道。

    平時衣食皆取于民。

    又豈可聽其剙建。

    以耗民财。

    任其簪剃民間戶口。

    律例最有深意。

    乃吳中習俗則專事崇飾廟觀。

    不特剙建增置。

    事所恒有。

    且崇飾極侈。

    為之雕欄畫檻繡幙朱棂。

    而更置暗門于碧紗廚中。

    築密室于夾層牆内。

    不知将作何用。

    其願施者未必家中不缺奉養。

    無非藉此以斂衆人之财。

    而僧道無知。

    又設為解天饷。

    打趸金。

    贖罪舍身等等名色。

    競相煽惑百僞朋興。

    如大街拉行錢糧木櫃。

    裝有車輪。

    鳴鑼收費。

    各處廟門。

    擅貼王侯封條告示。

    上用木印。

    竟與各衙門儀制相同。

    而完願祯祥及天饷完納。

    降福消災。

    黃紙刊單。

    幾于無處不有。

    又動辄斂錢打醮。

    各于門口貼齋戒二字。

    且不論大小神佛俱作賽會。

    勞民傷财。

    試問聰明正直之謂神。

    福善禍淫之謂報。

    若謂神者不問人所作為是善是惡。

    隻就還願與否便降禍福。

    是惡人還願。

    轉将得福。

    善人不還願。

    必将得禍。

    幾副紙锞香燭。

    直令天理如此倒置。

    此乃至愚極陋者所不為。

    而謂聰明正直之神為之乎。

    奈何有腼面目。

    受人愚弄若此。

    至于以陰官為陽官尤屬駭人聽聞。

    不成事體。

    本部院念爾軍民。

    終歲勞苦。

    不能盡免饑寒。

    何苦再多耗費。

    即使富戶樂施好善。

    隻問六親鄉黨。

    可能赒給無遺。

    自必恍然于親親仁民。

    次序不容紊亂。

    是以曾經剀切出示禁約。

    皆為爾等節省起見。

    自此以後。

    我軍民切勿以辛苦之資。

    浪擲空虛之地。

    不但民德可期歸厚。

    而各處庵堂寺觀。

    從此肅清。

    亦不緻滋生事端。

    贻害方外也。

     一遊觀毌縱恣也。

    虎阜靈岩。

    名山勝景。

    春秋佳日。

    何礙清遊。

    即城廂内外園林。

    未嘗不可騁懷娛目。

    獨可恨者浪遊子弟。

    以浏覽為名。

    借觀婦女。

    山僧園主。

    設局斂錢。

    每至花時。

    又有狡猾棍徒。

    租賃園亭。

    刷印小票。

    招集青樓妓女為羣芳會吹彈雜耍。

    悉聚園中。

    良賤不分。

    男女混雜。

    少年子女耳聞目見。

    蕩志傾心。

    因而畫舫燈船。

    龍舟賽會。

    四時八節。

    各自追蹤。

    而且淫詞列于市肆。

    淫繪售于山塘。

    淫出演于戲園蕩檢 閑。

    無所不至。

    又有一等輕薄文人。

    每遊覽山水必偕少年僧道。

    名曰風雅。

    實類挾優而隐僻尼庵。

    藏奸局賭。

    被其累者。

    雖父兄管朿。

    亦不及知。

    夫人孰不有羞惡之心。

    乃其流弊至于此極。

    為害風俗何忍詳言。

    本部院前己 奏明嚴禁淫畫淫書并不許婦女入廟燒香。

    及開設花茶館。

    犯者必應懲辦。

    自今各處園亭不得開放。

    一應昆徽戲班。

    隻許演唱忠孝節義故事。

    如有将水浒金瓶梅來福山歌等項。

    奸盜之出。

    在園演唱者。

    地方官立将班頭并開戲園之人。

    嚴拏治罪。

    仍追行頭變價充公。

    其各處茶館彈唱文詞。

    亦毌許男女雜坐。

    鬧至深更。

    凡我軍民。

    須知遊熙皞之天。

    不得有越禮犯分之事。

    湖山花鳥。

    常此清妍。

    自愛之人。

    諒必樂聞斯語耳。

     一本業宜專務也。

    古時無田不能得食。

    有恒産始有恒心。

    今人餬口豈止一端。

    有恒心即是恒産。

    蘇城種佃而外。

    百工技藝。

    商賈貿遷。

    何事不可謀生。

    故論者以省城為寸金地。

    然而業精于勤荒于嬉。

    魯敬姜雲。

    民勞則思。

    思則善心生。

    逸則淫。

    淫則忘善。

    忘善則惡心生。

    更見一勞一逸。

    人心之善惡因之。

    即家業之興敗亦因之。

    今吳民果皆勞而不逸乎。

    勤而不嬉乎。

    蠶桑徧野。

    誰肯缫絲。

    木棉盈塍。

    誰肯績布。

    大街小巷。

    茶館酒食。

    鋪店居多。

    其作奇技淫巧者。

    不過博愛玩于一時。

    豈俱遠近所必需。

    日用所不可少之物。

    是本業絕少也。

    且人家無論貧富。

    總當男盡男職。

    女修女工纔能家道日興。

    蘇城婦女。

    亦不皆懶惰之人而中饋不司。

    婦功不饬者。

    比比皆是。

    惟其自□甘苦罔知物力艱難。

    于是衣必求鮮。

    食必求美。

    早眠晏起。

    佚樂遊觀。

    彼支持門戶之人。

    日進分文。

    那堪消耗。

    家庭诟谇。

    債客紛呶。

    未嘗不由于此。

    他如開館授徒之士。

    醫蔔星相者流。

    皆恃所業。

    以為營生。

    若俱舍業而嬉。

    則誤人子弟。

    傷人性命。

    亂人從違。

    名為餬口有資。

    實則孟子所謂毀瓦畫墁以求食。

    誰其與之。

    至于妄願難償。

    詐術紛起。

    則更拔本塞源矣。

    安怪失業閑民。

    填衢塞路耶。

    本部院撫綏斯土。

    不能使通省軍民豐衣足食。

    各得其所。

    而鞠人謀人之念。

    無日去懷。

    既知受病之由自應對證發藥。

    為此苦口相勸。

    爾等軍民如能悉心仰體。

    其向來勤儉者。

    固當益加勉勵。

    傳之子孫。

    其素常偷惰者。

    應知衣食維艱。

    必須一家之人。

    同心操作。

    不事浮靡而後有求必獲。

    所謂民生在勤。

    勤則不匮。

    以蘇城之地大物博。

    各能明動晦休。

    盡心竭力。

    而趨正道。

    四民之業日精百産之源日聚。

    豐亨樂利。

    比戶可封豈不休哉。

     以上八條。

    何能該括。

    蘇省風俗。

    蓋就本部院耳目所及。

    擇其最為昭著最易施行者。

    揭示大概。

    我士庶軍民人等。

    當知本部院非以刑民峻法強為之驅。

    亦非以理學迂談曲為之解。

    無非欲爾等黜浮踐實。

    返樸還醇。

    盡心知手足之長。

    以遂其仰事俯育之願。

    爾等其敬聽之。

    爾等其慎思之。

    爾等其身體而力行之。

    勿負諄諄诰誡之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