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四

關燈
呂氏鄉約 保甲章程 雙惜扶颠局規約 ○呂氏鄉約 卷十四之一 國家立法治民。

    明刑弼教之外。

    月吉懸書。

    木铎徇路。

    皆所以納民于軌物也。

    後世教化漸衰。

    民多放逸。

    有王法所不能及者。

    有心人關懷風教為之立規定制以濟王法之窮。

    固都人士之責。

    亦賢有司之所樂為提倡也。

    述呂氏鄉鈞。

     宋藍田呂氏兄弟四人。

    大中大防大臨大約。

    皆從伊川橫渠兩先生學。

    德行道藝萃于一門。

    為鄉人所敬信。

    爰為立約以期同歸于善。

    其約有四。

    一曰德業相勸。

    二曰過失相規。

    三曰禮俗相交。

    四曰患難相恤。

    衆推有齒德者一人為直約正。

    有學行者二人副之。

    約中月輪一人為直月。

    置三籍。

    凡願入約者書于一籍。

    德業可勸者書于一籍。

    過失可規者書于一籍。

    直月掌之。

    月終則以告于約正。

    而授于其次。

     德業相勸 過失相規 禮俗相交 患難相恤 附慈溪縣鄉約示谕 計開條約 鄉約公據式 鄉約所考 宣講鄉約新定條規 附鄉約會講變通法 宣講鄉約聚人之法 附錫金鄉約局規條 憲示 △德業相勸 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 能事父兄能待妻妾能教子弟能禦童仆 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遊能守廉介 能廣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難能導人為善 能規人過失 能為人謀事 能為衆集事 能解鬬争 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 能居官舉職 至于讀書治田。

    營家濟物。

    畏法令。

    謹租賦。

    好禮樂射禦書數之類。

    皆可為之。

    非此之類皆為無益 右件德業。

    同約之人各自進修。

    互相勸勉。

    會集之日。

    相與推其能者書于籍。

    以警勵其不能者。

     △過失相規【犯義之過六不修之過五】 酗博鬬訟 訟。

    謂告人罪惡意在害人。

    誣賴争訴得已不巳者若事幹負累。

    及為人侵損而訴之者非 行止踰違 踰禮違法。

    衆惡皆是。

     行不恭遜 侮慢齒德者。

    持人短長者。

    恃強陵人者。

    知過不改聞谏愈甚者 言不忠信 或為人謀事。

    陷人于惡。

    或與人要約退即背之、或妄說事端熒惑衆聽者 造言誣毀 語人過惡。

    以無為有。

    以小為大或作嘲詠匿名文書。

    及發揚人之私隐 營私太甚 與人交易傷于掊克。

    專務進取不恤餘事。

    及無故而好幹求假貸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以上犯義之過 交非其人 所交不限士庶但兇惡及遊惰無行衆所不齒者。

    不得已而暫往還者非。

     遊戲怠惰 動作無儀 謂進退太疏野。

    及不恭者。

    不當言而言及當言不言者。

    衣冠太華飾及全不完整者。

    不衣冠而入街市者。

     臨事不恪 □事廢忘期會後時臨事怠惰者。

     用度不節 以上不修之過 右件過失。

    同約之人各自省察。

    互相規戒。

    小則密規之。

    大則衆戒之。

    不聽。

    則會集之曰直月告于約正。

    約正以義理誨谕之。

    謝過請改。

    則書于籍以俟。

    其争辨不服與終不能改者。

    聽其出約。

     △禮俗相交 尊幼輩行與父同行及長于已二十歲以上曰尊者長于己。

    十歲以上與兄同行曰長者。

    年上下不滿十歲曰敵者。

    少于己十歲以下曰少者。

    少于己二十歲以下曰幼者。

    ○以上凡五等 造請拜揖 凡少者幼者于尊者長者。

    歲首冬至四孟月朔□見賀謝皆為禮見。

    此外候問起居質疑白事。

    及赴請召皆為燕見。

    尊者受谒不報。

    長者歲首冬至書牓子報之。

    餘令子弟以己名牓子代行。

    ○凡敵者歲首冬至辭見賀謝相往還○凡見尊者長者門外下馬。

    俟于外。

    次升堂禮見四拜。

    燕見不拜。

    退則主人送于庑下。

    ○凡見敵者門外下馬。

    俟于庑下。

    禮見則再拜。

    退則主人請就階上馬。

     請召迎送 凡請尊長飲食親往投書。

    既來赴。

    明日親往謝之。

    召敵者以書簡。

    明日交使相謝。

    召少者用客目。

    明日客親往謝。

    ○凡聚會皆鄉人則坐以齒。

    若有親則别叙。

    若有他客有爵者則坐以爵。

    若特請召。

    或迎勞出餞皆以專召者為上客□□禮則□家為上客、皆不以齒爵為序、○凡有遠出遠歸者則□送之、或五裡三裡各期會于一處。

    有飲食則就飲食之。

    少者以下俟其既歸又至其家省之。

     慶吊贈遺 凡同約有吉事則慶之。

    有兇事則吊之。

    每家隻家長。

    一人與同約者。

    俱往。

    其書問亦如之。

    若家長有故或與所慶吊者不相接。

    則其次者當之。

    ○凡慶禮如常儀。

    有贈物。

    或其家力有不足則為之借助器用及為營幹。

    ○凡吊禮初喪未易服。

    則率同約深衣往哭之。

    且助其凡百經營之事、士人成服則相率素服具酒果食物往奠之。

    及葬又相率緻赗俟發引則素服而送之。

    ○凡喪家不可具酒食衣服以待吊客。

    吊客亦不可受。

     右禮俗相交之事。

    直月主之。

    有期日者為之期日。

    當糾集者督其違慢。

    凡不如約者。

    以告于約正而告之。

    且書于籍。

     △患難相恤 水火 小則遣人救之。

    甚則親往多率人救且吊之。

     盜賊 近者同力追捕。

    有力者為告之官司。

    其家貧則為之助出募賞。

     疾病 小則遣人問之。

    甚則為訪醫藥貧則助其養疾之費。

     死喪 阙□則助其幹辦乏财則赙贈借貸 孤弱 孤遺無依者。

    若能自贍則為之區處。

    稽其出内。

    或聞于官司。

    或擇人教之及為求婚姻貧者協力濟之。

    無令失所。

    有侵欺之者、力為辯理稍長而放逸不檢、亦防察約朿之。

    無令陷于不義。

     誣枉 有為人誣托過惡不能自伸者。

    勢可以聞于官府。

    則為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則為解之。

    或其家因而失所者。

    衆共以财濟之。

     貧乏 有安貧守分而生計大不足者。

    衆以财濟之、或為之假貸置産以歲月償之。

     右患難。

    相恤之事。

    凡同約者财物器用車馬人仆。

    皆有無相假。

    若不急之用。

    及有所妨者。

    則不必借。

    可借而不借。

    及踰期不還。

    及損壞借物者。

    書于籍。

    鄰裡或有緩急。

    雖非同約。

    而聞知亦當救助。

    或不能救助。

    則為之告于同約而謀之。

    有能如此者。

    則亦書其善于籍以告鄉人。

     △附慈溪縣鄉約示谕 慈溪縣正堂宋□為勸行鄉約以安民業以厚風俗事。

    慈邑向敦禮教。

    俗厚民安。

    近有花會廟會擒詐等項。

    為害匪淺。

    本縣到任以來。

    業經嚴捕。

    其風頓息。

    誠恐本原未清。

    或生萌蘖。

    為此勸谕阖邑紳耆。

    協保舉行鄉約。

    謹立條程。

    以德業相勸。

    過失相規禮俗相交。

    守望相助。

    毋習賭博。

    毋留匪類。

    毋縱訛詐。

    毋好争訟為則。

    而益以嚴禁溺女勸辨保嬰以全生命。

    使之各安本業。

    各存恻隐。

    成為禮義之鄉。

    不特本縣之幸。

    抑亦爾阖邑之福也。

    倘有抗違等情。

    許約長直入面禀。

    在胥役地保。

    不準分毫需索。

    速速遵行。

    無違特示。

     △計開條約 一德業相勸。

    禮義廉恥。

    人之恒心。

    士農工商。

    人之恒業。

    于此不勉。

    必至習于匪類。

    将見士弄刀筆農習遊蕩。

    工商務為淫巧。

    人心風俗不可問矣。

    凡同約之人。

    宜以此勸戒毋使贻害鄉鄰。

    不可遏抑。

     一過失相規。

    過失之來。

    人所難免。

    惟随時改過。

    庶為完人。

    但當局者昏。

    旁觀者清。

    凡同約之人。

    宜忠告善道。

    使之痛改前非。

    不可狥情姑縱。

    以緻陷于罪戾。

     一禮俗相交。

    睦婣任恤。

    責有難辭。

    凡在鄉鄰。

    宜思周急以全分誼。

    不可吝于資财。

    視同陌路。

    至交際往來。

    宜務儉約不可崇尚時樣。

    以緻極盛難繼。

     一守望相助。

    鄰裡之常。

    以錢相勸。

    未免藉端滋擾。

    凡約内之人。

    每戶登名簿籍。

    給簽一支。

    燈籠一管。

    即以耒耜為器械。

    倘有不戒。

    各戶宜聞鑼奔赴。

    不得躲避。

    并不得索謝。

    無故不到者禀究。

    如有折傷等情。

    殷戶宜醵錢調泊。

     一毋習賭博。

    賭博二字。

    即拐騙之别名。

    一經賭博。

    則存心兇險。

    家業難成。

    甚至引類聚黨。

    圖害鄉鄰。

    如花會廟會等項。

    舟車畢集。

    比戶嚣然。

    奸淫竊盜。

    從此滋生。

    數年以後。

    戶口凋殘。

    風俗頹敗。

    成何鄉邑。

    凡同約之人。

    宜各相勸戒。

    不可姑縱。

    如敢抗違禀究。

     一毋留匪類。

    商旅寄寓。

    原無足怪。

    獨有匪類。

    不工不商逗留閑宕。

    兇險難測。

    究其因由。

    害在窩留之家。

    倘屋宇寬綽。

    宜問明來厯。

    果屬善良。

    方許居住。

    如敢抗違禀究。

     一毋縱圖詐。

    良善之人。

    系一鄉之望。

    正宜愛養培植。

    庶幾善人日衆。

    方成仁裡。

    若誣良欺善。

    動行圖詐。

    地方成為惡薮。

    不測之禍從此滋生。

    凡在約中。

    宜平心理處。

    繼 以錢相勸。

    如敢抗違禀究。

     一毋好争訟。

    橫逆之來。

    各宜自訟。

    毋得訟人。

    況情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