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三

關燈
首善堂章程 彙旌節孝坊祠條程 勸善提綱 撫教局章程 ○首善堂章程 卷十三之一 五刑之屬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慨自世教衰而風俗敝。

    子不孝其父母。

    媳不敬其翁姑者。

    所在多有。

    嚣淩勃溪之習。

    實有耳不忍聞目不忍睹者。

    不亟為設法化導。

    恐戾氣漸摩。

    釀成巨案。

    亦有司者之責也。

    述首善堂章程。

     上谕 嘉慶十四年四月十三日抄奉上谕、朕以孝治天下。

    海隅山陬。

    回向風化。

    又加意旌獎激勵愚頑。

    今據湖北巡撫汪疏稱武生鄧漢珍與妻黃氏毆母辱姑一案。

    朕思不孝之罪别無可加。

    惟有剝皮揚灰。

    族長不能教誨子弟。

    當問絞罪。

    左右鄰舍知情不報于上。

    杖八十。

    充發烏噜木齊。

    教官不能化善。

    杖六十充發。

    府縣不能治民。

    削職為民。

    子孫永不許入考。

    黃氏之母不能教誨其女。

    臉上刺字。

    遊省四門充發仍将鄧漢珍與妻黃氏發回漢川。

    對生母剝皮揚灰示衆。

    鄧漢珍之家掘土三尺。

    永不許居住。

    鄧漢珍之母。

    發湖北布政司每月給米一擔發銀一兩體恤。

    着湖北總督将此案勒碑石垂谕。

    各省州縣衛示知。

    嗣後倘有不孝照例治罪。

    欽此。

     常州府武陽二縣憲示 規條 △常州府武陽二縣憲示 武進縣陽湖縣正堂為摘治頑梗以維風化事。

    據兩邑紳士等禀稱。

    切常郡風俗清醇。

    固多孝子順孫。

    而市井愚頑。

    亦多不率教之子弟。

    其初由于近年來煙賭成風。

    靡費日甚。

    始則誘騙尊長财物。

    繼則強行索取。

    不遂所欲。

    漸至诟谇嚣陵。

    無所不至。

    其祖父母及父母。

    往往惜費畏累。

    容忍不報。

    其鄰裡親族。

    究屬旁人。

    亦遂無敢首告以緻惡膽日熾。

    橫逆日加。

    若不早為懲創。

    誠恐釀成重案。

    緻費周章紳等公同集議。

    有尊長情願首告者。

    聽其自行懲辦。

    其餘倘有前項兇情。

    令其家親族協同裡鄰。

    就近訴知各善堂義學即由善堂義學報縣。

    分别輕重懲辦。

    其費亦由善堂墊給。

    庶愚頑知所忌憚。

    不緻相率效尤。

    所有拟辦章程□呈俯賜立案會同給示等情。

    粘呈拟定章程到縣。

    據此查常邵風俗由來醇樸。

    近來漸染惡習。

    甚至吸煙賭博。

    誠如紳士等所禀。

    若不嚴行懲創。

    轉恐釀成重案。

    據呈議定章程。

    俱屬允洽。

    合行開列律文。

    并議定章程出示曉谕。

    以挽頹風。

    為此示仰兩邑居民人等知悉。

    自示之後。

    務各痛改前非。

    力除舊習。

    倘有愚頑子弟。

    仍敢違犯教令。

    吃煙賭博。

    以及誘騙尊長财物。

    并敢強行索取。

    不遂所欲诟谇嚣陵。

    無所不為。

    此等忤逆不法。

    律法難容。

    除罪關淩遲斬決重案。

    仍由鄰裡申報外。

    其餘如犯後開各條。

    許該親族開具觸忤罪由。

    協同裡鄰報訴各善堂義學董事報縣。

    以憑立提分别照例究辦。

    決不寬縱如有自願首告者。

    聽其自便。

    各宜凜遵毌違特示。

     大清律 凡子孫罵祖父母父母及妻妾罵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并絞、 凡子孫毆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毆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斬、緻死者、皆淩遲處死 凡子孫不孝祖父母父母如審有觸忤幹犯情節、以緻忿激輕生窘迫自盡者、即拟斬決、 凡子孫違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養有缺者、杖一百、 △規條 一堂名勸孝。

    實為風化所關。

    第一須主持得人。

    須于紳士中公舉公正廉明為人所推服者二人作董請府縣憲給與谕帖董理。

    并發用印戒尺一根。

    許其便宜處責忤逆子孫。

    更宜請于堂前立恥石一大方。

    上镌鎖押忤逆子孫字樣。

    潤以紅朱。

    堂外再立二石條。

    一石镌敬表孝順子孫六大字。

    亦潤以紅朱。

    一石刻責處忤逆子孫六大字。

    潤以黑墨。

    以醒衆目。

     一城鄉内外。

    凡有孝子順孫。

    許該鄉圖保鄰據其實迹申報本堂義學。

    堂董再行親查。

    如果系至性敦笃。

    内行可敬者。

    即由堂公具呈禀。

    請于府縣二憲。

    給匾示獎。

    匾額既下。

    即于月朔置備彩亭。

    中設朱漆金字牌一扇。

    上寫匾式。

    注明奉憲獎勵孝子某某。

    用四人擡送。

    鼓吹鳴鑼前導。

    董事協同司事數人。

    衣冠親送至孝子之門。

    另備酒一壇肉十斤米三鬥。

    為其父母壽。

    仍囑其鄰裡親族衣冠迎候。

    為孝子上匾。

    庶民間有所觀感。

    其孝行過人終身不懈者。

    即為詳憲咨部。

    請 帑建坊。

    送入孝子祠春秋緻祭。

     一凡父母及祖父母有忤逆子孫。

    必須自具忤逆情形。

    協同鄰保帶犯赴堂。

    以便懲究。

    堂董盡心訊問。

    該犯如若情有可原。

    必當警戒勸谕。

    倘能嗣後回家承順不敢再犯。

    即勸令伊父母及祖父母帶回。

    或令其父母親族重加樸責以示懲創。

    念其初次免送。

     一凡忤逆子孫巳犯初次送堂後。

    到家不數年月。

    仍然忤逆伊父母及祖父母。

    仍照具申訴。

    協同鄰保。

    各具報單捆犯到堂。

    遵法鎖押恥石示衆數日堂董并以所頒戒尺先行重責。

    再為剀切曉谕。

    其犯或因一時酒醉冐犯長上。

    緻蹈前轍。

    嗣後承認永遠戒酒安分承順。

    除罰跪半日或樸責示警外。

    且仍令伊跪求其父母祖父母。

    能發慈心。

    堂董亦即寬恕其二次送究。

    【或以草繩系頸着人鳴鑼遍走本處村坊或插招旗上寫忤逆父母者照樣懲辦庶人人見而知警】 一凡父母及祖父母三次到堂禀送子孫忤逆者。

    其堂董随即解赴縣憲台下。

    照例收禁究辦。

     一凡忤逆子孫實出情理之外強悍不遵者。

    無論初次二次随時即行解究。

     一凡婦人不孝翁姑。

    罪坐其夫。

    應并令同夫一體究辦。

    一祖母親母倘有孀居力難呈首者由公正親族協同保鄰出名報堂。

     一倘有弟毆其兄及胞侄毆其伯叔者。

    亦可一體酌辦。

     右首善堂規條。

    可附入各善堂義學。

    或節孝祠。

    或各神廟寺院。

    總可由公正董事立規施行。

    不必另行建堂。

    其間勸懲之法。

    及裝塑畫像等事。

    又可與鄉鎮節孝坊祠條規參看酌辦。

    人能孝悌。

    必不敢犯上作亂。

    誠為整頓風俗之要務也。

     ○彙旌節孝坊祠條程 卷十三之二 人生忠孝節義本于至性。

    發于至情非為身後榮名地也。

    坊祠雲乎哉。

    顧風教久衰。

    人心日薄。

    無所觸則不奮。

    幸有一二孀居守節。

    矢死不渝者。

    其至性至情之所結直足以盟金石而泣鬼神此誠女中之師範。

    末流之砥柱也。

    不急表而出之。

    何以風勵斯人激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