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四

關燈
理遣。

    訟無不解。

    恣意健訟。

    必緻危亡。

    凡同約之人。

    須各相勸戒。

    萬一情不可容。

    亦須通知同約理處。

    徑行控告。

    許約長禀處。

     一嚴禁溺女律載溺殺子女者。

    照故殺子孫例。

    杖六十徒二年。

    穩婆下手溺死者。

    絞罪。

    須知天地好生。

    最重人命。

    天生人殺。

    是謂逆天。

    逆天者亡。

    一定之理。

    本縣久已嚴行示谕。

    此番并谕鄉約正實力勸導。

    俾男婦老幼。

    人人知顯有王法。

    幽有慘報。

    庶愚民知所戒懼。

    于以全生命而召天和。

    實為地方之福。

    如有冥頑無知。

    仍蹈故習者。

    許鄉正鄰右地保禀控。

    定當照例治罪。

    決不姑寬。

     一勸辨保嬰民間溺女有實系貧苦力不能養者。

    地方紳士宜首為倡導。

    設法集捐。

    仿照無錫保嬰會章程辦理。

    許臨産報明局中準給米一鬥錢二百文。

    按月給付。

    以五月為止。

    五月之後如實□不能養。

    即為代送育嬰堂。

    該董如能實力遵辨。

    挽回惡俗見有成效者。

    定當給匾優獎。

    鹹豐五年六月日給 △鄉約公據式 立鄉約都 啚約長 同約 等奉 邑尊勸谕舉行鄉約凡同約之人各宜恪守條程協力奉行互相勸戒毋得疏忽如有抗違等情公同禀究立此鄉約兩本一本呈 縣一本存約長此約 鹹豐五年 月日立鄉約約長某某 同約某某等 △鄉約所考【采常熟縣志】 考周禮地官。

    司徒掌邦國家之教令。

    分遣鄉師各掌所治之教。

    凡四時征令有常者。

    以木铎狥于 朝。

    歲時巡國及野。

    黨正屬民讀邦法糾戒之。

    此後世鄉約之制所由昉也。

    明高帝制教民榜六條。

    設州縣鄉約所。

    月吉有司臨莅講所。

    宣谕勸戒。

    俾民圜觀而竦聽焉。

    亦猶古讀法巡國之遺意也。

    國朝更定彜憲。

    彰明六禮七教。

    而為十有六條。

    其所以禁民惡迪民善者意深切矣。

    越在下邑。

    奉行之勤。

    惟賢令長是賴。

    否則循為具文。

    辄舉而辄廢者有之矣。

    今知縣楊振藻實心教民。

    正已化俗。

    力舉講約之政。

    慮鄉隅遼遠。

    煌煌聖谟未及周知。

    爰擇神宮佛宇。

    凡六十四處。

    所定八卦。

    以定八方。

    每所各頒铎書。

    編列某所某号。

    懸額以垂永久。

    俾遐迩相率。

    翕然從風。

    聖世之覺民。

    與賢侯之善俗。

    并有征焉。

    故詳列之如左。

     西北幹号鄉約所八正北坎号鄉約所八 東北艮号鄉約所八正東震号鄉約所八 東南巽号鄉約所八正南離号鄉約所八 西南坤号鄉約所八正西兌号鄉約所八 △宣講鄉約新定條規 一鄉約為化導鄉愚起見。

    當此時勢。

    尤宜實力奉行。

    從邑城首先倡率。

    設鄉約總局。

    選舉公正經董捐集經費。

    專辦化導事宜。

    以作四鄉表率。

    務須出以誠敬之心視為至要至急大事。

    不得仍蹈故習。

    緻成具文。

     一鄉約舊制。

    邑城四門暨各鄉社廟俱有鄉約所匾額。

    為朔望會講之所。

    又有申明亭。

    有事則地方父老在此剖理地方曲直。

    标記善惡人姓名。

    宣講則責歸約正。

    及鄉飲賓。

    今則半歸湮沒。

    良規久廢民俗愈漓。

    現拟漸次興複。

    邑城四門。

    以及各鄉擇社廟公所。

    修複鄉約所匾額。

    重建申明亭以複舊制。

     一局中另聘公正誠笃之士二人。

    或四人。

    名為約正。

    分值四鄉會同各鄉圖董振興鄉約。

    挨圖輪流會講。

    其赴鄉舟車供應。

    每日酌定若幹。

    悉由總局開支。

    該鄉無須供應絲毫。

    緻滋浮議。

    或該鄉有好善之士。

    能自願捐資貼補總局經費。

    則聽其便。

     一公局所聘約正。

    分赴各鄉。

    首先倡導。

    各董會同耆老士民。

    整肅衣冠齊集公所。

    靜候聽講。

    不得推诿誤公講畢即與該鄉父老董事 就該鄉公舉老成敦品之人。

    作為鄉約長。

    平時就各村坊朔望輪流會講。

    年終則考核該鄉約長所講事宜。

    庶有倡有和。

    不緻一暴十寒俾時時提醒人人感動 一每鄉須先請學官臨講一次。

    以便會集紳董。

    傳呼地保。

    訪問地方利弊。

    其盤費亦由局酌定。

    或邑尊能親自臨鄉一次。

    尤見隆重。

    能視斯民如家人父子。

    召諸父老。

    訪問民間疾苦講說善言登高而呼其感化更當神速 一宣講聖谕惟直解最為明徹。

    惟恐照本讀去。

    鄉民尚未能盡解故必須參以方言裡語罕譬曲喻引古證今反複開導方能聳聽尤須按切地方風俗對症發藥惕以王法動以人情警以天理更曉以果報務使聽者于歡欣鼓舞之中有感動奮發之意斯為得之 一聘号約正。

    必須品學兼優。

    為衆信服者由公局紳董延請。

    由縣給與谕帖其修脯則照義塾師例酌量按季緻送。

    每歲正月十五日開講。

    周流各鄉圖。

    除農忙及酷暑雨雪不能從事外。

    通年共計若幹日。

    另用一冊注明某月某日在某鄉某圖某村與鄉董耆老某某等會講立議。

    以征功課。

    年終核對。

    有能勤于從事。

    實有成效者。

    由縣給與匾額。

    或加送節儀。

    以酬勞苦。

    或有人浮于額。

    不妨向神前拈□為定。

    庶免濫竿。

    或自揣不耐勞苦。

    許本人告退。

    以敦禮讓。

     一宣講儀制。

    隔宿失張挂縣示。

    宜就寺院寬大之所供設萬歲牌。

    旁設小台。

    排列幾案。

    官紳耆老約正。

    以次行禮。

    禮畢官紳耆老皆席地坐。

    擊鐘鳴鼓。

    約正登台擊節止喧。

    高聲宣講。

    務宜莊容正體。

    以肅觀瞻。

     一開講時。

    恐人多厖雜。

    緻聽者混淆。

    須另舉一二人主張料理。

    高聲約束。

    更雇把門使二人。

    隻準放進。

    不準放出。

    傥有人語喧嘩。

    緻亂講規。

    即行喝止。

    男女則分東西立。

    不得稍混。

    有不服者立逐之庶浮嚣可靖。

     一約正每到一鄉。

    先訪問該鄉利弊與同人議立禁約。

    次訪地方孝子悌弟貞女節婦事實送總局以便彙齊請旌。

     一宣講過于拘方。

    則人易生厭。

    立讀一刻後可請官紳起而從便或内堂小坐。

    然後主講者可從容坐談。

    每講一則。

    必舉眼前果報一二條。

    以示證據參以描摹點染動以活潑天機使環聽者不緻倦而思散然又不可竟類俳優伎倆緻生狎玩又恐講說過多難于持久。

    必另有佐講之人。

    俾更班接續。

    互相推演。

    以三炷香為限。

    講畢即将所訪地方節孝之人。

    對衆揄揚。

    并訪問該處善惡報應近事。

    不妨各述所知。

    以資引證。

    以聳聽聞總期鼓動人心潛移默化不得草草塞責。

    便為了事 一宣講之法須因人人所明者以曉之第一先提重天地君親師大恩如何報答。

    則良心天理自然感動。

    說到 恩。

    則厯言國家愛民如子之至意。

    見得君父并重。

    忠孝同源。

    婉轉曲喻。

    反複開導以期觸動天良激發忠義 一孝為百行之先。

    乃人生第一要事即是人生一點良心孝可以治天下。

    孝可以息紛争。

    孝可以挽刼運。

    故教孝一事。

    不妨言重詞覆。

    旁引曲證。

    一切善事。

    都以孝字速其力行。

    一切不善。

    都以孝字動其改悔。

    源頭立論。

    易于感動。

    在宣講者自得之。

     一會講頻頻。

    須每期更換說法。

    若襲舊說。

    兩三期即将生厭。

    蓋謂予前次己聞而知之矣。

    故必須更易地方。

    更換說法。

    又須先期貼出。

    某日講某某幾條。

    或講某某書篇。

    講某某故事。

    某某近事。

    欲聽者務須早集。

    尤須參入新奇動聽報應近事數條。

    以廣招來。

     一地方各種善舉。

    宜随時勸導。

    量力施行。

    而寡婦孤兒。

    苟有不得其所。

    怨郁之氣。

    最戾天和。

    故恤嫠恤孤。

    尤宜早為設法。

    宣講時留心查問。

    約有若幹。

    勸有力者酌量周濟。

    仿高忠憲公同善會例。

    廣集善會。

    或捐一文願。

    十文願。

    集少成多。

    按月送給孤寡各戶保全清節。

    扶植單寒。

    最為極大陰德。

    至其它善舉。

    如養老恤嬰掩埋助葬積谷備荒築堤開港救火扶病種種有益地方之事實足培養生機潛消刼運亦宜随力興舉使人人知力行善事造福更無限量 一地方惡俗。

    如不孝不悌。

    糾衆械鬬。

    淫書淫畫。

    淫戲攤簧。

    欺寡逼醮。

    溺女焚棺。

    窩匪誘賭。

    殺牛宰犬。

    粘鳥、捕蛙、焚林竭澤種種削伐元氣之事久幹天怒易召天殃宜嚴立議約永遠禁革官禁不如私禁不妨立碑遵行庶風俗可以整齊奸民知所斂迹一善書為聖教羽翼。

    公局宜酌擇簡明切要善本。

    随力捐資。

    刊刻分送各館師。

    勸之以時講說。

    多備勸善畵張。

    分貼各神廟。

    同善會向有會講語。

    當時局中随即刊闆分送。

    攜歸粘壁。

    可以照式刻送。

    庶為鄉約默助。

     一鄉約欲圖久遠必須有一定經費。

    可以開支。

    方可奉行不替。

    各鄉宜另籌公項。

    或集分。

    或輪值。

    每講一次。

    經費數百文作為香燭茶水辛工之用 耆老士民衣冠來集者。

    或備茶點必先有凖備。

    不緻臨時無措。

    如有劇分作會者。

    亦見向善之誠。

    各從其便。

     一鄉約局門首。

    署鄉約總局匾額。

    旁用簽貼大字。

    書本局奉憲采訪孝子悌弟貞女節婦事實。

    另一行書本局奉憲收毀淫書淫畵吊銷闆片酌量給價。

    另立一碑。

    奉憲永禁花鼓攤箕演戲。

    并禁誨盜誨淫等戲。

    如違立提嚴辦遏邪扶正允宜實力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