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二

關燈
惜谷免災會平安單 立願合家敬惜五谷稻草上有谷摘淨飯米中有谷揀淨地下竈前有米谷掃淨每年掃取岸頭狼籍幾鬥每年淘洗坑谷二次以及飯粒面漿荳麥黍稷随見随惜不敢輕棄又願敬惜字紙眼見必拾永不用書本賬簿夾鞋樣花線自願一生常說好話每遇初一十五及祖先父母生日并聖賢仙佛誕辰合家持齋謹為報謝 天恩祈求年歲豐登田财茂盛生意興隆消災延壽事 慈于某某年統計惜得稻麥谷粒幾鬥幾升 年 月日惜谷會集給信人某姓某名信女 門 氏 △推廣惜谷各條欵 敬惜五谷。

    分所當為。

    功過似無庸細記。

    凡見遺落。

    拾則為功。

    舍之即過。

    久久行之。

    不求福而福自臻矣。

     一勸倉場盈千累萬。

    勢難盡善。

    然宜申禁隸役。

    随處留心。

    母得任其狼戾。

    能用木栅鋪地每晚起栅掃之。

    造福真為無量。

     一勸官衙食指浩繁。

    最易亵慢。

    宜申饬廚下長班。

    毌得輕棄米谷。

    能另雇一老成人專司揀摘收拾。

    更為極大功德。

     一勸家主訓阖門人。

    令其珍惜。

    司廚宜奉主命。

    加意小心。

     粥飯後洗镬水。

    用籃瀝去囫囵米粒。

    然後傾之河内。

    席面遺粒囑令婢仆拾置掇鍋。

    再行揩洗。

     飯籮伐要緊細。

    否則小粒遺落。

    暑天隔宿之飯。

    最易變味。

    淘曬即可再食。

     在家随時随地留心。

    不能殚載。

     一勸宦家富室。

    多有餘剩粥飯。

    奴婢棄之泥溝。

    急宜檢點。

    可濟貧丐。

    或舍近鄰。

    不許雜入泔腳。

     一勸糕餅圓團等物。

    婦女之職。

    做時囑其粉毋飛散。

    【磨粉有磨箱篩粉有篩帳】 一勸飼豬及鵝鴨等物切勿投以飯食。

     一勸人粥飯後。

    白粲尚盈碗内。

    即便投箸。

    習慣使然。

    見者苦勸。

    并聞别省風俗。

    每飯必留餘剩。

    名曰子孫飯。

    此種陋習。

    有識者宜剀切勸谕。

    設法禁止。

    【子孫須積德留餘乃偏留幾粒作孽飯可發一笑】 一勸窗紗及燈盞絹幅。

    竟以糯米作漿糊之。

    嗣戒用。

     一勸信劄紙包等件。

    随意即将飯粒彌封。

    亦宜戒之。

     一勸有租米家上落抛散。

    常使婢仆多則掃之。

    少則拾之。

     一勸米鋪曰坊砻坊米棧。

    最易造福之地。

    随落随掃。

    随兄随拾。

    地下必用木栅鋪之。

    每日起掃勿使踏碎。

    能雇工專司尤妙。

     一勸磨坊面行。

    設法不使粉末飛揚滿地。

    最好。

    苟揚開各處。

    頻将濕布揩之。

    絞入河内。

    能使各面坊祀神會議。

    立願永遵尤妙。

     一勸鞋店閑有将米作糊裱褙襯布。

    造罪極大。

    務祈痛改忏悔。

    否則積久招殃。

    若能易用山芋粉。

    或白芨粉。

    永不用漿糊。

    此則各自存心各人修福矣。

     一勸惡佃奸商米中用水。

    後來煮飯如糟。

    入倉後發熱黴爛。

    試思粒米落地尚遭雷擊。

    存心如此。

    天必降災。

    後悔莫及。

    【此亦可議禁】 一勸送鬼飯吃亦何妨。

    抛覆街路。

    遭人踏爛。

    愚婦見識。

    急宜禁絕。

     一勸糠内留粞。

    豬食之亦不化。

    宜戒。

     一勸于穢處見米谷。

    即拾起洗淨食之。

    功德十倍。

     一勸坑底必有谷粒。

    每年必淘坑二次。

    揀出淘洗。

    其功最大。

     一面漿漿衣褲。

    作孽最大。

    可易以山芋粉或白芨粉。

    能不用更妙 一勸衖口每置便桶。

    掮稻柴掮米谷過此。

    失落在内。

    及鄉村收成時亦多遺落坑内。

    傾棄時囑人揀出。

    【亦須議約】 一勸各處馬頭鬧熱地方。

    每見肩負麻袋漏米滿地。

    于人衆中拾掃俱難。

    易以考老挑之。

    似稍盡善。

    然必官為經理。

    庶無阻礙。

     一勸粉抟人物。

    小兒玩耍必緻擲棄。

    禁之勿買。

     一勸生面觔系小麥渣滓所成。

    打爛可代皮膠粘縫。

    竟有用于便桶上者。

    匠工不知。

    見者勸之。

    【此須議禁】 一勸刻字上稿。

    每用飯粒。

    近有用白芨粉糊者甚為得法。

    同行公議。

    造福不小。

     一勸煮飯湯下面湯。

    不可漿洗衣褲。

    【亦須議約】 一勸飲酒淋瀝覆溢。

    或暗傾肴馔中。

     一勸将粥飯及糕餌等物。

    與無知小兒任其自食。

    必至狼籍。

    甚而在尿糞之中。

    為父母者須痛戒。

     一勸染作絨彩花心插帶。

    戒婦女勿用。

     一勸草紙上谷。

    用時亦宜留心撿去。

     一勸夏布織成匹後。

    不可再塗厚漿。

    因用時須将漿粉漂淨。

    未免流入溝渠。

    聞木渎橫泾兩鎮。

    出布甚多。

    作踐麥粉不少。

    【宜議禁】 △惜谷會紀驗 陽羨王福康。

    為母病重。

    發願力行惜谷善會。

    買惜谷竹簍千具廣送。

    母病立愈。

     陽湖張士正。

    為幼兒出痘内陷。

    危甚。

    醫家束手。

    遂立願勸行惜谷會。

    兒痘即發漿。

    數日而愈。

     如臯林元法。

    年逾四十無子。

    禱于大士。

    願舉行惜谷善會。

    并印惜谷書一千部廣送。

    越一年即生一子。

    早年入泮。

     桐鄉張端土。

    三十外尚困小試。

    見惜谷會書而善之。

    遂立願持簿勸募。

    信奉者甚衆。

    明年即入泮。

     宜興顧某。

    家巨富。

    性刻薄。

    恒以重利。

    盤剝貧民。

    一日以病重許願。

    持千金往普陀齋僧。

    廚下有老婢攜毛谷三鬥。

    随船同往。

    葢其終年柴上摘米中所揀之谷。

    積而所得者也。

    至普陀則方丈僧辭千金而獨出門迎廚下婦。

    謂此三鬥谷勝于千金。

    親為課佛。

    令衆僧受福。

    顧某慚忿歸。

    家中己焚于火。

    未幾潦倒而死。

    廚下婦則子孫力田成富室。

    有入泮者。

    婦至九十念佛坐化。

     宋王黼家與寺鄰。

    其家溝中每日流出白飯甚多。

    寺主僧命拾取洗淨曬幹。

    日久積成一箱。

    後金兵圍城。

    黼一家乏食。

    僧即用前飯蒸熟送食。

    黼歎其美。

    僧曰。

    此即相公家所棄餘粒也。

    因惶愧不己。

    黼尋以他事伏誅。

     康熙四年。

    松江西門外袁太葵家端午剖魚。

    因以魚腸拌飯喂貓。

    貓食未盡。

    次日作臭。

    家童張某抛之牆外。

    往登廁。

    乃見魚腸飯粒誤投廁中。

    歸告大葵。

    初七日命掃除訖。

    是夕大葵夢元壇謂曰。

    汝不敬五谷。

    上帝怒。

    明日雷将擊汝。

    太葵辦是家童張某所為神曰罪坐家長。

    太葵懇苦求赦雲。

    此事某寔不知。

    且米粒己經收拾。

    神曰。

    如此罪尚可解但雷部己發。

    必經汝家然無害矣次日雨雷電繞屋竟日。

    至暮乃散 江右富家某。

    不敬五谷每飯畢。

    碗中必留數粒。

    名子孫飯。

    凡所剩飯菜任意傾潑泔水。

    後病劇作豬鳴而死。

    子孫作丐。

     錢處士嘗見一人謂曰。

    爾天罰将及。

    可急告謝。

    其人曰某生平無過。

    但昨日飲食不如意。

    棄于溝中。

    錢曰。

    是也可急取食之。

    乃以水沃去其穢。

    俄雷電大震。

    錢曰。

    急并穢食之。

    雷電果息。

     又青邑人家。

    雷火滿室。

    莫測其故。

    詢知後宅臨河。

    晨有糞船泊焉。

    适小兒倚檻食糕。

    糕堕船中。

    而船去己遠。

    急追及之。

    與以金。

    出其糞。

    雷乃己。

     又一婦人。

    日滌溺器。

    其夫先為汲水。

    習以為常。

    一日夫早出忘汲。

    适有糕粉水在旁。

    取以滌焉是夕雷擊其坑。

    夫婦不知獲免。

     餘鄉既舉惜谷會。

    每會就二三裡内。

    以二三百戶為率集休資置辦惜谷蒲包按戶分道。

    每戶每年所惜谷粒或一鬥二三鬥不等。

    各戶半願充公。

    故每次就寺廟舉會課佛一堂。

    各人立願畫押。

    各帶所惜之谷。

    秤見斤兩。

    每次得谷十數石。

    實時變價或以濟孤恤寡或以修橋鋪路。

    無不人人踴躍。

    會中人立願者。

    所求必應。

    不能縷述。

    又每逢舉會課佛。

    會集者數百人。

    各人帶米一升。

    香錢二十一文。

    □素素一餐。

    講說鄉約。

    多方勸善。

    各人靜坐環聽。

    事畢送神乃散。

    無不歡欣鼓舞而去近日宣講鄉約。

    聽者寥寥。

    蓋未有如此之整齊耐久。

    家喻戶曉者也特紀之以為留心教化者因勢而利導之一助雲。

     古人雲粒米必惜。

    富之源也。

    吾鄉有張太翁夫婦勤于惜谷。

    每日晨起。

    即向竈前後。

    督率家人細檢柴米。

    日間時時持帚淨掃。

    不使粒米踐踏。

    以為常。

    旋以經營獲厚利。

    成巨富。

    又有潘姓老翁。

    日在米鋪持帚掃米。

    磚縫中有粒米必以竹篾挑出之。

    日為常課。

    今亦富甲于鄉。

    子孫滿堂。

    老翁享大福。

     △米業同行惜福免災公議 米行一業最易造孽亦最易積福總在乎各自盡心。

    今奉壇谕雲。

    爾等陸陳生意。

    亦屬便民。

    但可惜不肯留心。

    以緻狼籍五谷。

    踏碎多多。

    并有連粘鞋底落入糞坑者。

    種種惡孽。

    大幹天怒。

    禍不遠矣。

    奈何壇下各各恐懼叩頭。

    從今誓願格外留心。

    時時掃淨。

    不敢忽畧。

    又判爾等既知悔悟。

    吾且代爾上求。

    看爾後效。

    爾等試想。

    遭蹋了一把米。

    即刻要雷打。

    爾等今日狼藉了幾粒。

    明日踏碎了幾粒。

    一年三百六十天。

    算來不知多少。

    上天豈不大怒。

    總是主人不知料理。

    以緻行夥懶于打掃。

    其罪難辭。

    今既各知悔悟。

    急速寫具改過發願切結一紙焚化。

    吾方可代爾等上奏否則吾未如何矣我等同緣半多米業。

    除各人具結誓願合家敬惜外。

    爰另拟同業公勸條約如左。

    願同人共勉之。

     一行中即速制備木楞鋪地。

    以免踐踏。

    所費有限。

    造福無量。

     一主人夥友。

    凡見狼籍。

    随見随掃。

    米中稻谷。

    必重為篩淨。

     一凡來行裝米麻布袋。

    須留心察看。

    如有破綻。

    即不許裝載。

    一面先行曉谕各車夫。

    随時補好。

    以免臨時漏撒。

     一街道往來。

    必多遺棄米谷。

    須同行公捐經費。

    另雇一二窮老男婦。

    專司打掃狼籍之事。

    【凡街縫石罅塗旁溝側須收拾幹淨、分段各值、有餘力則仍令沿路四出随見随掃其工食每人日給若幹、如雇工惜字例。

    如有懶惰不力者、即行更換。

    勤者加賞現在窮苦之人甚多、雇令打掃既濟貧又惜福一舉兩得。

    洵大功德】 一糞坑多有米谷抛入。

    必須每年淘洗坑底二次。

    功德最大【多年不起底、必犯火焚。

    ○淘坑恐有坑毒。

    必須多吃燒酒。

    以蒜塞鼻。

    再以灰拌掃底泥。

    向溝中淘出谷粒。

    漂洗曬幹。

    凡人作事、必得天心歡喜。

    方可免災免難。

    不惜米谷。

    必犯雷打□。

    雷打者。

    天之震怒也。

    遭蹋了一把米、上天己如此大怒。

    則敬□了一把米。

    上天豈不大喜。

    日日敬惜五谷。

    即日日邀天之大喜。

    為人能得天心大喜、自然定不遭刼了、此眼前道理。

    無人不知。

    願吾黨勉之。

    刊闆印送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