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處用海棠為記。
彼處亦用海棠為記。
得毋慮其雷同。
難以分别乎。
予曰、花樣不比字樣。
字樣一字止此數筆。
不能增減。
花樣雖一。
而枝葉之疏蜜不同。
花朵之向背各異。
即畫人物亦然。
則一花樣。
雖用至十餘處。
自可暗自分别。
況花樣甚多。
更可自出心裁。
其變化豈有窮盡。
是花樣勝于字樣。
故近日有以和合及劉海等樣為記者。
則花樣之便于通用可知也。
客曰、花樣自巳縱能分别。
恐買主無由認識。
主顧或從此減少。
經營者能不受累乎。
予曰、不然。
各鋪俱有招牌懸挂。
買主必先信其貨之真正。
方肯進店。
況輿論至公。
耳目甚近。
豈區區于包裡上刊刻字号。
遂能招之使來乎。
則買者必不憑其紙上之空談。
以決去取可知也。
客曰、近者巳矣。
遠省啇販。
必以店号為憑。
今改花樣。
将何以使四遠馳名者。
生理仍歸茂盛乎。
予曰、客慮至此。
可謂詳且盡矣。
然不有發票為憑乎。
包紙及瓶甕上。
即不用字。
其發票上自可詳載店号居處也。
況四遠馳名者。
每多冐其店号。
他省豈不洞悉其弊。
而必恃此以取信乎。
即使以此為信。
發票豈反不足憑乎。
且用花樣即可兼刻于發票上。
以為暗号對核。
如是遠客亦必将辨其花樣以為憑矣。
既積功德。
又免假冐。
其生意不更茂盛乎。
予于六七年前。
見香鋪及煙鋪。
其包紙俱用字号。
近日皆改用花樣。
貿易未見其有不便。
而生理未嘗不茂盛也。
豈香鋪及煙鋪可用花樣。
而他鋪獨不可仿用乎。
客休矣。
其毋以此為慮。
客又曰、花樣信可用矣。
其如世之憚于更改何。
予曰、此誠非予之所能知也。
雖然、字紙人人所宜敬惜。
各鋪于包貨紙上。
本可不用字号。
其必欲用者。
不過恃此為記認耳。
今既有花樣可代。
刊換一版。
所費無幾。
積德甚大。
亦何憚而不為哉。
唯願樂善君子。
巳用花樣者。
切勿更用字樣。
尚用字樣者。
皆即改用花樣。
久久無浪費之字紙。
于以銷戾氣而緻休祥。
豈不美哉。
敢竭愚誠。
以資采擇。
繪圖于左。
幸各施行。
時 鹹豐伍年歲在乙卯季夏之月樹德齋散花主人謹跋于雨粟軒上二圖系招牌上樣式。
如欲用此二樣。
即照此彩畫懸挂。
或刻于發票上。
寫明以紅旗為記。
或海棠為記。
俱可詳載店号。
及開張何處等語。
以便對核。
至于包裡紙上。
及封貼于瓶甕者。
止凖用中心花樣。
不可用字。
其方圓大小。
臨時斟酌。
因花樣煩多。
不克盡繪。
畫此二則仿用。
餘可類推。
[見圖] △用花樣編号法 予見各變蛋鋪。
每以千字文編号。
貼于甕上。
後日多落泥塗。
茲造花樣四十八号。
并聯作四字句。
甕上既可按花編号。
簿上即可按名登記。
更可讀熟。
遇某花樣。
即知第幾号。
假如梅字。
系第一号。
甕上刻梅花。
賬簿上即書梅字第一号。
又如松字第十五号。
系甕上刻松樹。
賬簿上即書松字第十五号。
此法他鋪亦可仿用。
況此下花樣。
即不用編号。
亦可揀取刻于帽領各物。
以為區别。
△花樣(計六十則) 紅旗報捷【以紅旗為記】四海升平【以海棠為記】呈祥獻瑞【以吉祥花為記】 龍馬負圖【以龍馬為記】三陽開泰【以三羊為記】五福來朝【以五蝠為記】 葵心向日【以葵花為記】丹鳳朝陽【以鳳凰為記】封侯挂印【以金印為記】 一品當朝【以天官為記】平升三級【以寶瓶為記】進寶招财【以金盆為托】 玉堂富貴【以牡丹為記】祿馬同居【以鹿馬為記】杏林春宴【以杏花為記】 太師少師【以獅子為記】一團和氣【以和合為記】雙龍戲珠【以雙龍為記】 金錢滿樹【以錢樹為記】瑞草靈芝【以芝草為記】仙童獻寶【以劉海為記】 王母贈桃【以仙桃為記】鴛鴦比翼【以鴛鴦為記】棣萼連輝【以棣花為記】 泥金報捷【以金書為記】獨占鳌頭【以金鳌為記】三元及第【以香椽為記】 黃甲傳胪【以蘆花為記】骅骝開道【以駿馬為記】魚躍龍門【以金魚為記】 榴開百子【以石榴為記】鶴獻蟠桃【以仙鶴為記】芙蓉接桂【以芙蓉為記】 金玉連環【以玉環為記】鸾飛鳳舞【以鸾鳳為記】金鴨焚香【以金爐為記】 和合如意【以和合為記】着手成春【以佛手為記】鹿鹿順利【以雙鹿為記】 竹報平安【以綠竹為記】雙魚吉慶【以雙魚為記】四季發财【以月季花為記】 十全富貴【以古錢為記】五子奪魁【以金魁為記】漁翁得利【以漁翁為記】 日進鬥金【以金鬥為記】軍書寶劍【以寶劍為記】桂子蘭孫【以蘭桂為記】 吉祥如意【以如意為記】指日高升【以連升為記】麒麟送子【以麒麟為記】 松栢同春【以松栢為記】羣芳領袖【以梅花為記】王者之馨【以蘭花為記】 橘中仙着【以棋橘為記】偃武修文【以桃牛為記】升平有象【以金象為記】 天下文明【以孔雀為記】普天同慶【以銅磬為記】鶴壽松齡【以松鶴為記】 梅蘭竹菊瓜蝶珠榴[見圖] 柳橋蓮塔葵扇松球[見圖] 琴棋書畫雞犬羊牛[見圖] 龍虎獅象蝠鹿蜂猴[見圖] 蒜盤缽锉月戟魚鈎[見圖] 筆鏡荔杮錢日銀樓[見圖] 以上畧畫花樣便于仿用其大小生發聽人随意畫刻印用可也 幹元亨利貞大号 雙放 三号[見圖] 上五字以此五花樣代之 帽上欲用大号等字以此花樣代之 前論花樣代字詳矣而凡所當用處尚未開載茲列于左 一變蛋鋪鞋襪□肚鋪香鋪煙鋪浴堂既用花樣切勿更改 一藥鋪除丸藥方外勿用字包裡藥材及花露瓶上 一糟坊勿用字封貼辣椒瓶上 一紙鋪整捆草紙切勿在兩旁面頁上印用店号戳記 一花篦鋪勿于篦上刻字及花匣粉包上刻店号 一茶葉鋪勿于包紙上刻茶名店号 一南北雜貨鋪勿于瓶甕蒲包粗紙上寫字及封貼店号 一綢緞鋪将有字機頭剪下送入字簍勿于紙包上刻字号 一領帽鋪勿于領帽及包紙上印店号字樣 一絨線色布鋪勿于包紙上刻店号 一銅鈕作包紙勿刻字号 一傘鋪勿于傘上印刻字号 一桐油鋪勿将字樣封貼簍上 一女工勿以書夾絨線願好善者刷花樣夾簿送換、【以上俱宜用花樣】 右開載宜用花樣處詳矣而更有字與花樣俱可不用者再列于左 一典鋪既不用廢賬蒨簿包封手飾并将木牌小票留下宜永遠勿更 一茶食鋪除糕上印字外切勿于包紙上刻店号成說字樣 一估衣局于衣裳賣出時即将衣上店号價碼紙條付簍 一印衣店勿于帳銜手巾上印詩句 一筆店扇店勿于筆扇上镂字 一錢莊勿用字包裡銀洋 一官私窯戶勿于瓶罇盤碗磚瓦上寫詩句年号福壽字樣 一紙坊切勿用字紙入槽造還魂紙 一枕衣套袋孩褲兜肚切勿挑線作長命富貴等字父兄宜禁 一洋煙鋪切勿于包紙上刻古文詩篇 一醫士務自攜小枕勿将書籍墊手 一醫蔔星相及公門書役勿将招貼告示粘貼湫隘廁牆溺所 一施送一切善書不宜刻印單張務裝訂成本 一紙店作坊巳遵示不刻大小經旛心經仙佛闆樣切勿更改并勿于錢袋元寶上刻冥資等字 一僧道設壇宜用布榜更願入家勿使書寫字榜以免焚化飄落所拜經忏方有功德僧道一體遵照至所送符紙文牒于化灰時宜各自備功德瓶收回焚化在内并勿有字旛布售賣染色以作别用更願送旛者書字于紙粘貼旛上以便後日可以揭去 △雙惜會小引 今夫字紙五谷之當惜。
無人不知也。
而惜之之法未能曲盡者。
蓋由不知推及本源而急所先務也。
何則天地生成。
必資教養。
字者教之源。
谷者養之源。
教養之源即生成之本。
父以生我。
非谷無以為養。
師以成我。
非字無以為教。
故字與谷其功等于父師。
反是以觀。
則不敬字谷者。
其罪即等于逆父師。
逆父師者。
為天律所不容。
雷霆之殛所由來也。
夫飲水思源。
享其利者。
必厚其報。
吾人日受教養之恩。
而目擊字谷之抛零。
不免熟視之若無覩。
将報本追源之義何謂耶。
近世惜字會擔收字簍存趸。
而道路飄零。
未能徧拾。
惜谷會祈禳禮忏。
而街衢狼籍。
未必留心。
甚非所以崇本源急先務也。
茲拟約集同人。
舉辦雙惜善會。
多雇無告窮黎。
日給工食。
分辦理。
惜字則專以收拾道路飄零為主。
惜谷則專以打掃街衢狼籍為主。
晚歸察課。
呈繳 神前。
字紙則分别淨穢洗滌曬焚。
米谷則積見鬥升布施貧苦。
如此方可謂之曲盡敬惜之道也。
如此方可謂之真能惜字真能惜谷也。
所望四方善友。
各發願心。
協力助捐。
玉成此舉。
庶幾涓埃共效。
同酬教養之殊恩。
福慧雙修。
永食兒孫之厚報。
是為引。
○惜谷會條程 卷十二之二 世人但知舉惜字會。
而不知舉惜谷會。
盍思字與谷并重而棄谷更多于棄字。
人之生。
父母生之而非谷則父母亦無以為生。
故棄五谷者罪同逆親。
雷霆之震。
所由來也。
拟惜谷會條程。
勸行惜谷會啟 無錫縣憲吳金匮縣憲錢告示 惜谷善會俗說 惜谷會條約 惜谷會議約 填寫格式 立願惜谷有求必應 推廣惜谷各條欵 惜谷會紀驗 米業同行惜福免災公議 △勸行惜谷會啟 竊惟天生五谷所以養人。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
飲水知源。
禮崇報本。
故狼籍則上幹天怒。
敬惜則默感天和。
幹天怒則天降災。
感天和則天錫福。
粒米必惜□之源古人不我欺也。
無如近世人民狼籍過甚抛零堕落。
觸目驚心。
甚至傾棄穢溝。
遺入糞廁。
習慣自然。
忽不加察。
積諸罪過曷免天災。
水火饑荒。
所由來也夫撮米入坑。
必遭雷震。
此婦豎所共知者。
況亵棄多多。
則天之震怒又何如也。
近世士林。
往往遵行惜字會。
洵為善舉。
惟字與谷并重。
而棄谷更多于棄字人人得。
谷而生
彼處亦用海棠為記。
得毋慮其雷同。
難以分别乎。
予曰、花樣不比字樣。
字樣一字止此數筆。
不能增減。
花樣雖一。
而枝葉之疏蜜不同。
花朵之向背各異。
即畫人物亦然。
則一花樣。
雖用至十餘處。
自可暗自分别。
況花樣甚多。
更可自出心裁。
其變化豈有窮盡。
是花樣勝于字樣。
故近日有以和合及劉海等樣為記者。
則花樣之便于通用可知也。
客曰、花樣自巳縱能分别。
恐買主無由認識。
主顧或從此減少。
經營者能不受累乎。
予曰、不然。
各鋪俱有招牌懸挂。
買主必先信其貨之真正。
方肯進店。
況輿論至公。
耳目甚近。
豈區區于包裡上刊刻字号。
遂能招之使來乎。
則買者必不憑其紙上之空談。
以決去取可知也。
客曰、近者巳矣。
遠省啇販。
必以店号為憑。
今改花樣。
将何以使四遠馳名者。
生理仍歸茂盛乎。
予曰、客慮至此。
可謂詳且盡矣。
然不有發票為憑乎。
包紙及瓶甕上。
即不用字。
其發票上自可詳載店号居處也。
況四遠馳名者。
每多冐其店号。
他省豈不洞悉其弊。
而必恃此以取信乎。
即使以此為信。
發票豈反不足憑乎。
且用花樣即可兼刻于發票上。
以為暗号對核。
如是遠客亦必将辨其花樣以為憑矣。
既積功德。
又免假冐。
其生意不更茂盛乎。
予于六七年前。
見香鋪及煙鋪。
其包紙俱用字号。
近日皆改用花樣。
貿易未見其有不便。
而生理未嘗不茂盛也。
豈香鋪及煙鋪可用花樣。
而他鋪獨不可仿用乎。
客休矣。
其毋以此為慮。
客又曰、花樣信可用矣。
其如世之憚于更改何。
予曰、此誠非予之所能知也。
雖然、字紙人人所宜敬惜。
各鋪于包貨紙上。
本可不用字号。
其必欲用者。
不過恃此為記認耳。
今既有花樣可代。
刊換一版。
所費無幾。
積德甚大。
亦何憚而不為哉。
唯願樂善君子。
巳用花樣者。
切勿更用字樣。
尚用字樣者。
皆即改用花樣。
久久無浪費之字紙。
于以銷戾氣而緻休祥。
豈不美哉。
敢竭愚誠。
以資采擇。
繪圖于左。
幸各施行。
時 鹹豐伍年歲在乙卯季夏之月樹德齋散花主人謹跋于雨粟軒上二圖系招牌上樣式。
如欲用此二樣。
即照此彩畫懸挂。
或刻于發票上。
寫明以紅旗為記。
或海棠為記。
俱可詳載店号。
及開張何處等語。
以便對核。
至于包裡紙上。
及封貼于瓶甕者。
止凖用中心花樣。
不可用字。
其方圓大小。
臨時斟酌。
因花樣煩多。
不克盡繪。
畫此二則仿用。
餘可類推。
[見圖] △用花樣編号法 予見各變蛋鋪。
每以千字文編号。
貼于甕上。
後日多落泥塗。
茲造花樣四十八号。
并聯作四字句。
甕上既可按花編号。
簿上即可按名登記。
更可讀熟。
遇某花樣。
即知第幾号。
假如梅字。
系第一号。
甕上刻梅花。
賬簿上即書梅字第一号。
又如松字第十五号。
系甕上刻松樹。
賬簿上即書松字第十五号。
此法他鋪亦可仿用。
況此下花樣。
即不用編号。
亦可揀取刻于帽領各物。
以為區别。
△花樣(計六十則) 紅旗報捷【以紅旗為記】四海升平【以海棠為記】呈祥獻瑞【以吉祥花為記】 龍馬負圖【以龍馬為記】三陽開泰【以三羊為記】五福來朝【以五蝠為記】 葵心向日【以葵花為記】丹鳳朝陽【以鳳凰為記】封侯挂印【以金印為記】 一品當朝【以天官為記】平升三級【以寶瓶為記】進寶招财【以金盆為托】 玉堂富貴【以牡丹為記】祿馬同居【以鹿馬為記】杏林春宴【以杏花為記】 太師少師【以獅子為記】一團和氣【以和合為記】雙龍戲珠【以雙龍為記】 金錢滿樹【以錢樹為記】瑞草靈芝【以芝草為記】仙童獻寶【以劉海為記】 王母贈桃【以仙桃為記】鴛鴦比翼【以鴛鴦為記】棣萼連輝【以棣花為記】 泥金報捷【以金書為記】獨占鳌頭【以金鳌為記】三元及第【以香椽為記】 黃甲傳胪【以蘆花為記】骅骝開道【以駿馬為記】魚躍龍門【以金魚為記】 榴開百子【以石榴為記】鶴獻蟠桃【以仙鶴為記】芙蓉接桂【以芙蓉為記】 金玉連環【以玉環為記】鸾飛鳳舞【以鸾鳳為記】金鴨焚香【以金爐為記】 和合如意【以和合為記】着手成春【以佛手為記】鹿鹿順利【以雙鹿為記】 竹報平安【以綠竹為記】雙魚吉慶【以雙魚為記】四季發财【以月季花為記】 十全富貴【以古錢為記】五子奪魁【以金魁為記】漁翁得利【以漁翁為記】 日進鬥金【以金鬥為記】軍書寶劍【以寶劍為記】桂子蘭孫【以蘭桂為記】 吉祥如意【以如意為記】指日高升【以連升為記】麒麟送子【以麒麟為記】 松栢同春【以松栢為記】羣芳領袖【以梅花為記】王者之馨【以蘭花為記】 橘中仙着【以棋橘為記】偃武修文【以桃牛為記】升平有象【以金象為記】 天下文明【以孔雀為記】普天同慶【以銅磬為記】鶴壽松齡【以松鶴為記】 梅蘭竹菊瓜蝶珠榴[見圖] 柳橋蓮塔葵扇松球[見圖] 琴棋書畫雞犬羊牛[見圖] 龍虎獅象蝠鹿蜂猴[見圖] 蒜盤缽锉月戟魚鈎[見圖] 筆鏡荔杮錢日銀樓[見圖] 以上畧畫花樣便于仿用其大小生發聽人随意畫刻印用可也 幹元亨利貞大号 雙放 三号[見圖] 上五字以此五花樣代之 帽上欲用大号等字以此花樣代之 前論花樣代字詳矣而凡所當用處尚未開載茲列于左 一變蛋鋪鞋襪□肚鋪香鋪煙鋪浴堂既用花樣切勿更改 一藥鋪除丸藥方外勿用字包裡藥材及花露瓶上 一糟坊勿用字封貼辣椒瓶上 一紙鋪整捆草紙切勿在兩旁面頁上印用店号戳記 一花篦鋪勿于篦上刻字及花匣粉包上刻店号 一茶葉鋪勿于包紙上刻茶名店号 一南北雜貨鋪勿于瓶甕蒲包粗紙上寫字及封貼店号 一綢緞鋪将有字機頭剪下送入字簍勿于紙包上刻字号 一領帽鋪勿于領帽及包紙上印店号字樣 一絨線色布鋪勿于包紙上刻店号 一銅鈕作包紙勿刻字号 一傘鋪勿于傘上印刻字号 一桐油鋪勿将字樣封貼簍上 一女工勿以書夾絨線願好善者刷花樣夾簿送換、【以上俱宜用花樣】 右開載宜用花樣處詳矣而更有字與花樣俱可不用者再列于左 一典鋪既不用廢賬蒨簿包封手飾并将木牌小票留下宜永遠勿更 一茶食鋪除糕上印字外切勿于包紙上刻店号成說字樣 一估衣局于衣裳賣出時即将衣上店号價碼紙條付簍 一印衣店勿于帳銜手巾上印詩句 一筆店扇店勿于筆扇上镂字 一錢莊勿用字包裡銀洋 一官私窯戶勿于瓶罇盤碗磚瓦上寫詩句年号福壽字樣 一紙坊切勿用字紙入槽造還魂紙 一枕衣套袋孩褲兜肚切勿挑線作長命富貴等字父兄宜禁 一洋煙鋪切勿于包紙上刻古文詩篇 一醫士務自攜小枕勿将書籍墊手 一醫蔔星相及公門書役勿将招貼告示粘貼湫隘廁牆溺所 一施送一切善書不宜刻印單張務裝訂成本 一紙店作坊巳遵示不刻大小經旛心經仙佛闆樣切勿更改并勿于錢袋元寶上刻冥資等字 一僧道設壇宜用布榜更願入家勿使書寫字榜以免焚化飄落所拜經忏方有功德僧道一體遵照至所送符紙文牒于化灰時宜各自備功德瓶收回焚化在内并勿有字旛布售賣染色以作别用更願送旛者書字于紙粘貼旛上以便後日可以揭去 △雙惜會小引 今夫字紙五谷之當惜。
無人不知也。
而惜之之法未能曲盡者。
蓋由不知推及本源而急所先務也。
何則天地生成。
必資教養。
字者教之源。
谷者養之源。
教養之源即生成之本。
父以生我。
非谷無以為養。
師以成我。
非字無以為教。
故字與谷其功等于父師。
反是以觀。
則不敬字谷者。
其罪即等于逆父師。
逆父師者。
為天律所不容。
雷霆之殛所由來也。
夫飲水思源。
享其利者。
必厚其報。
吾人日受教養之恩。
而目擊字谷之抛零。
不免熟視之若無覩。
将報本追源之義何謂耶。
近世惜字會擔收字簍存趸。
而道路飄零。
未能徧拾。
惜谷會祈禳禮忏。
而街衢狼籍。
未必留心。
甚非所以崇本源急先務也。
茲拟約集同人。
舉辦雙惜善會。
多雇無告窮黎。
日給工食。
分辦理。
惜字則專以收拾道路飄零為主。
惜谷則專以打掃街衢狼籍為主。
晚歸察課。
呈繳 神前。
字紙則分别淨穢洗滌曬焚。
米谷則積見鬥升布施貧苦。
如此方可謂之曲盡敬惜之道也。
如此方可謂之真能惜字真能惜谷也。
所望四方善友。
各發願心。
協力助捐。
玉成此舉。
庶幾涓埃共效。
同酬教養之殊恩。
福慧雙修。
永食兒孫之厚報。
是為引。
○惜谷會條程 卷十二之二 世人但知舉惜字會。
而不知舉惜谷會。
盍思字與谷并重而棄谷更多于棄字。
人之生。
父母生之而非谷則父母亦無以為生。
故棄五谷者罪同逆親。
雷霆之震。
所由來也。
拟惜谷會條程。
勸行惜谷會啟 無錫縣憲吳金匮縣憲錢告示 惜谷善會俗說 惜谷會條約 惜谷會議約 填寫格式 立願惜谷有求必應 推廣惜谷各條欵 惜谷會紀驗 米業同行惜福免災公議 △勸行惜谷會啟 竊惟天生五谷所以養人。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
飲水知源。
禮崇報本。
故狼籍則上幹天怒。
敬惜則默感天和。
幹天怒則天降災。
感天和則天錫福。
粒米必惜□之源古人不我欺也。
無如近世人民狼籍過甚抛零堕落。
觸目驚心。
甚至傾棄穢溝。
遺入糞廁。
習慣自然。
忽不加察。
積諸罪過曷免天災。
水火饑荒。
所由來也夫撮米入坑。
必遭雷震。
此婦豎所共知者。
況亵棄多多。
則天之震怒又何如也。
近世士林。
往往遵行惜字會。
洵為善舉。
惟字與谷并重。
而棄谷更多于棄字人人得。
谷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