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一

關燈
之近于調情密約者一槩永禁不準點演】 晉陽宮 打花鼓 翠華宮 賣胭脂 打連□ 别妻 服藥 關王廟 葡萄架 翠屏山 困龍船 捉垃圾 思春 倭袍 蕩河船 賣甲魚 前後誘 拾玉镯 打櫻桃 思凡 下山 打面缸 鬧花燈 唱山歌 賣橄榄 賣青炭 借茶 三笑 賣草囤 紅樓夢 把鬥關 财星照 端午門 遊殿 送柬 請宴 琴心 跳牆着棋 佳期 拷紅 長亭 齋飯 搬家 吃醋 挑簾裁衣 偷詩 三戲白牡丹 交賬 送禮 滾樓 月下琵琶 琴挑 追舟 私訂 定情 跌球 奇箭 送燈 嫖院 梳妝擲戟 修腳 捉奸 爬灰 搖會 戲鳳 墜鞭入院 亭會 秋江 吊孝 背娃 吞舟 醉妃 扶頭 種情受吐 勸嫖 達旦 上墳 賣餅 踏月 窺醉 右誨淫各種戲文如敢點演立将班頭送官究責、或罰扣戲錢三千文、以儆将來、 以上各種風流淫戲、誨淫最甚而近世人情、沿于習俗每喜點演、試思少年子弟、情窦初開一經寓目、魂銷魄奪、因之堕入狹邪、漸成痨瘵、究其流毒所極、甚至貞女喪貞、節婦失節、桑濮成風、廉恥喪盡、推原禍始、此實厲階、上憲禁示、蓋以此也、乾隆時揚州一商人衛某、喜點淫戲、後妻女多外交、着醜聲、衛某知之、怒罵其妻女、妻女反唇笑道、你平日喜點風流戲取樂、我輩不過謹遵台命、學他好樣耳、何怒之有、衛某氣極、得鼓病死、妻女更無所忌、如牆花路柳焉、此前鑒也、今人各有妻女、孰不欲妻女守清貞全名節、各有子弟、孰不欲子弟務正路享大年、而乃喜點此種戲文、煽惑人心、害人無量、試回顧家中子弟妻女、嗚呼噫嘻、天理循環、恐将有不可問者矣、 △禁止演淫盜諸戲谕【丙申四月容山教事錄】 為谕止演淫盜諸戲。

    以正人心以消亂萌事。

    葢聞聖王治人性情。

    必以禮樂。

    禮教起于微眇。

    而樂之感人尤深。

    優戲。

    亦樂類也。

    演忠孝節義之事。

    則愚夫愚婦。

    亦感激奮興。

    或歎息泣下。

    是有司教化之所不及施者。

    優戲能動之也。

    雖謂勝于古樂可也。

    演夭冶亵狎之狀。

    則靜女良士。

    亦蕩魂搖魄。

    不能自主私奔苟合之醜。

    往往繇此而成。

    是有司刑禁之所力為防者。

    優戲能敗之也。

    是甚于鄭聲之亂雅也。

    且演戲。

    以樂神也。

    神聰明正直。

    豈視邪色聽淫聲也者。

    非直不視不聽而已。

    必緻反幹神怒。

    凡水旱疠疫之不時祈禱之無應。

    安知非淫戲渎神之所緻哉。

    或者謂有元黃之正色。

    不廢紅紫。

    有松柏之貞姿。

    不廢桃柳。

    凡忠孝節義與夫男女之悲歡離合。

    須相雜而成文。

    豈其事涉風流。

    在所必絕。

    然如折柳一曲。

    夫婦依依戀别。

    能增人伉俪之重。

    仆婢相窺。

    不及于亂。

    此所謂發乎情。

    止乎禮義者也。

    何不可娛心意。

    悅耳目。

    而乃必跳牆廟會。

    賣臙脂。

    備諸穢态乎。

    古者淫聲兇聲有禁。

    而當今功令。

    水浒一書。

    亦在禁限。

    葢觀水浒者。

    至戕官篡囚。

    辄以為快。

    不知上下有定分。

    乃天經地義。

    父雖不慈。

    子不可忤。

    官雖失德。

    民不可犯。

    宋江等三十六人。

    橫行天下。

    一夕盡為張叔夜所殺。

    載在正史。

    凡為不軌者。

    可以鑒戒。

    今登場演水浒。

    但見盜賊之縱橫得志。

    而不見盜賊之骈首受戮。

    豈不長兇悍之氣。

    而開賊殺之機乎。

    案優伶為本學所統管。

    凡有點淫盜諸戲者。

    仰班頭即請更換。

    爾士民亦宜慎擇之。

    以助本學正人心。

    消亂萌而迓神贶。

    是所厚望。

     △奉勸勿點淫戲單俗說 廟宇演戲本以敬□神。

    及至點戲。

    把個敬字全忘了。

    每每好點淫戲。

    請教你想想這淫戲。

     神聖喜看。

    不喜看。

    是敬 神呢。

    是慢神。

    台下人看了。

    有益呢有損。

    就是你點淫戲的。

    适或到人家。

    撞見父子師生。

    聚在桌上看春宮。

    豈非大奇文。

    然亦天下必無之事也何獨父子師生同在戲館裡看台上演的活春宮就恬不知怪了你想想看廟宇神聖生日。

    多有擺供的。

    适或有人。

    陳設一本春冊與人看。

    豈非大奇文然亦天下必無之事也何獨戲台上對了神聖演活春冊就不礙了你且想想看嗚呼你不知不覺。

    提筆在朝闆背上。

    輕輕一點。

    這一點墨不知點污了世間多少清白可為傷心痛哭也。

    謹懇 仁人君子。

    凡逢執筆點戲。

    務點忠孝節義等戲。

    慎勿再點淫戲。

    亵渎 神明。

    而斷送人家子弟也。

    戒之望之。

    【清音堂名欵待華筵近人亦喜點攤簧更關廉恥更為十惡大罪】 △京江誠意堂戒演淫戲說 甲午年。

    本郡嶽廟戲台樓屋一進。

    突于十一月廿一日。

    焚毀淨盡人鹹駭然。

    覺 神廟不應如是。

    及推原其故乃前一日。

    鞋店演戲酬 神。

    曾點挑簾裁衣賣臙脂等淫戲。

    故廿一日晚。

    即有此異。

    核并無人。

    隻貯戲箱數隻。

    竟不識火所自來。

    且台後木香亭。

    地至切近。

    而花藤絲毫無損。

    惟獨毀斯台。

    足見淫亵之上幹 神怒也。

    要知在廟酬 神。

    惟宜演忠孝節義諸戲。

    庶昭激勸。

    若好演淫邪。

    圖悅耳目。

    則年少狡童。

    觀之意蕩無知婦女。

    見之情移。

    喪節失身。

    皆由于此。

    抑思見人好淫。

    尚宜勸阻。

    今乃告之以淫事悅之以淫辭。

    惑之以淫态。

    若惟恐人不好淫而必欲誨之以淫者。

    有是理乎。

    即稍知禮義人。

    尚目不忍視。

    豈可幹渎 神明。

    嗣後邑人酬願。

    務貴虔誠。

    切勿祈 神而反亵 神。

    不能修福。

    而反以造孽也。

    事關風俗人心。

    願樂善君子。

    敬體 神意。

    廣為勸谕。

    幸甚。

    【道光十五年嘉平月】 △教化兩大敵論 從來天下之治亂系乎人心。

    人心由乎教化。

    教化一日不行。

    則人心一日不轉教化者聖王馭世之微權實人心風俗轉移向背之機不可一日或廢者也顧欲興教化而不先去其與教化為敵者則教化必不能施譬之治病。

    苟邪氣未除。

    則補劑必不能受。

    此理勢之所必然者也。

    我朝崇儒重道。

    正學昌明。

    學宮之外。

    書院義塾鄉約賓興久着為令。

    凡所以訓誡小民者。

    固已無所不至。

    又複表揚善類。

    采訪頻仍。

    凡屬孝子悌弟貞女節婦至行可嘉者。

    例得褒旌。

    歲費帑金數十萬。

    建坊立祠。

    聿昭盛典。

    俾人人知所觀感。

    凡若此者。

    皆所以振瞶覺聾宏宣教化也。

    維風俗正人心于是乎在猗欤休哉。

    固宜薄海内外悉主悉臣。

    而無敢踰越者矣。

    孰知近世竟有壞法亂紀。

    敢與教化為大敵。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

    厥有兩端。

    一曰淫書。

    一曰淫戲。

    夫聖人之立言垂訓也。

    何一非導人于正。

    而淫書之作則惟恐人之弗入于邪先輩錢竹汀先生雲。

    古有三教。

    今則三教之外又添一教。

    曰淫詞小說。

    佛道猶勸人以善。

    而小說專導人為惡。

    少年子弟。

    情窦初開。

    一經寓目。

    魂銷魄奪。

    因此而蕩檢踰閑喪身亡家者。

    比比皆是是賢父師訓廸十年不及淫書一覽之變化為尤速也是聖賢千言萬語引之而不足者淫書一二部敗之而有餘也此固教化之大敵。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其一也。

    俗語雲。

    風流淫戲做一出。

    十個寡婦九改節。

    又有雲。

    鄉約講說一百回。

    不及看淫戲一台。

    葢淫戲一演。

    四方哄動。

    男女環觀。

    妖态淫聲最易煽惑。

    遂緻青年子弟。

    璇閣姬姜。

    牽惹情魔。

    難完白璧是國家歲旌節孝千百人不及淫戲數回之觀感為尤捷也是千百正人君子扶之而不足者一二賤優狎客敗之而有餘也尤教化之大敵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又其一也。

    是二端者。

    一則登諸梨棗。

    毒固中于藝林。

    一則着為聲容。

    害且及于帷薄。

    在作之者固屬喪心病狂。

    在刊布點演者尤屬寡廉鮮恥。

    吾不意尼山删定之後。

    文字之禍。

    樂章之壞。

    其流極一至于斯也。

    吾不意我朝崇儒重道。

    正學昌明。

    而尚有此縱橫放誕敗常亂俗者。

    蔓延肆毒至于此極也嗚呼此夏廷之洪水也此成周之猛獸也此人心之蠱毒政治之蟊賊也此聖道之荊榛師儒之仇寇也吾輩含生負性。

    忝列彜倫。

    孰非沐浴聖化以有今日者。

    謂宜心傷發指。

    切齒同仇。

    不與共戴天日可也。

    謂宜聲罪緻詞。

    掃蕩廓清。

    不使稍留餘孽可也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所志者又何事何千百年來擁臯比為多士師者後先林立乃熟視之若無覩一任其鸱張簧鼓惑我齊民而曾不少為措意也何普天之下矜碩學号聖人徒者一堂濟濟乃心惡之而卒置之一任其揚镳豎幟淩蔑先民而曾不一為過問也豈以為小醜無足介意吾但自固其藩籬彼将不戰自退耶豈以為耀德無取觀兵吾但自舞其幹羽彼将不日來格耶噫其然也其不然也昔夫子之與顔子論為邦也。

    曰放鄭聲。

    孟子之言正人心也。

    曰息邪說放淫辭。

    當是時天下之弊政弊俗當革當除者亦多矣乃一則曰放鄭聲一則曰息邪說放淫辭如治病然邪未除總不敢言補從可知古聖賢救世之方挈領提綱急其所急其所、重者葢可想見矣。

    且春秋時之鄭聲。

    不過以其近于柔靡。

    易以惑人。

    斷未有如今日之甚也。

    戰國時之淫辭邪說。

    亦不過以其言之誕妄。

    恐遂流蕩。

    亦未有如今日之甚也而孔孟已大聲疾呼排斥不遺餘力非以其負嵎之勢已成顯然與吾道抗有不可不鼓全力以除之者則今日淫戲之宜禁。

    邪說淫辭之宜毀非為治者第一要務耶。

    雖然。

    淫書淫戲之宜毀宜禁固矣。

    而世固有聰明自負之徒。

    逞其才辨。

    颠倒是非。

    轉若談笑處之。

    以為無損盛德者是大敵之外不啻又有張其焰而助之攻者為可慨也習俗移人。

    賢者不免。

    末流橫決。

    砥柱伊誰。

    非有 當代名世大君子出為之登高而呼。

    力排衆議恐邪氛日熾愈出愈奇浸浸乎且有倒戈内向為吾道憂者更不知伊于胡底也一肩世道隻手狂瀾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從古禮法為名教之大防自淫書淫戲出而禮法壞大防決矣顧或者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過眼空花何須膠柱噫此上等人見地豈可槩諸中材以下耶天下上智少而中材多庸耳俗目識見易淆受其毒者何啻恒河沙數此司風教者所宜痛心切齒誓欲滅此朝食者杞憂竊抱蒿目徒殷有能垂念及此作登高之呼為名教幹城者乎山人雖老猶能執鞭從事也【晦齋自記】淫書本幹例禁自宜官為嚴禁立予銷毀惟官府如□舍恐旋作旋辍日久懈弛仍複滋蔓必須劄饬各邑善堂義學鄉約紳董就善堂中另籌一欵設局收毀随見随收随地察辦永為定例其淫戲則亦由各善堂知照各鄉董各就社廟一體立碑永禁永遠不許點演如違罰扣戲錢若幹各字樣紳董中有心人不少必有能相率興起為地方主持風化者千鈞一發隻手狂瀾跂予望之 △禁止花鼓串客戲議 近日民間惡俗。

    其最足以導淫傷化者。

    莫如花鼓淫戲。

    【吳俗名攤簧楚中名對對戲甯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腳班】所演者類皆鑽穴踰牆之事。

    言詞粗穢煽動尤多。

    夫床笫之言不踰阈。

    中冓之言醜不可道。

    一自當場演出。

    萬衆齊觀。

    淫态淫聲。

    蕩魂攝魄。

    當此而能漠然不動等諸過眼煙雲者有幾人乎。

    少年情窦初開。

    操持未定。

    鑿開混沌。

    一決難防。

    從此斲喪真元。

    沉酣欲海。

    背其父母。

    狎及奴婢。

    病從此生。

    身從此殒為害己不可問矣況鄉間耳目逼近。

    高台演唱。

    男婦紛來習以為常。

    恬不為怪。

    演者盡情摩繪。

    無非密約幽期。

    觀者注目流連。

    暗動癡情幻想。

    遂至寡婦失節。

    閨女喪貞。

    桑濮成風。

    變端百出。

    流毒更何忍言哉。

    俗語雲。

    攤簧小戲演十出。

    十個寡婦九改節。

    向特以為甚言之耳。

    乃今觀于某鄉因演攤簧數日。

    兩月内屈指其地寡婦改醮者十四人。

    多系守節有年。

    一旦改志者。

    更有守節十餘年孤子年已近冠。

    素矢不嫁。

    而忽焉不安其室。

    托媒改醮者。

    【聞其子泣諌不從怫然改适其子憤恨欲首告倡首者因地方多人勸阻而止然此特言其害之顯而易見近而可征者耳更有因此而蕩檢踰閑淫奔苟合因想成病因奸緻殺暗中受害者更何可限量耶】蓋此戲俚俗不堪。

    最易學習。

    地方男婦耳濡目染。

    皆能摹仿聲容。

    互相傳習。

    一人唱出。

    合巷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