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化兩大敵論
禁止花鼓串客戲議
勸禁演串客淫戲俚言
禁串客淫戲告示
公禀秘邑尊呈稿
各村議規
上海道通饬示禁淫戲頒發永禁碑式
△儒先論今樂
張橫渠先生曰。
鄭衛之音悲哀。
令人意思流連。
又生惰怠之氣。
從而緻驕淫之心。
雖珍玩奇貨。
其始感人也亦不如是之切。
故聖人必放鄭聲。
亦是聖人經厯過。
但聖人不為物所移耳孝經曰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
有以夫。
王陽明先生曰。
古樂不作久矣。
今之戲子。
尚與古樂意思相近今若要民俗反樸還醇取今之戲子将妖淫詞調俱去了隻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曉無意中感激他良知起來郄于風化有益 陶石梁曰。
今之院本。
即古之樂章也。
每演戲時。
見有孝子悌弟忠臣義士。
激烈悲苦流離患難。
雖婦人牧豎。
往往涕泗橫流。
不能自巳此其動人最懇切最神速較之老生擁臯比講經義。
老衲登上座說法。
功效百倍。
至于渡蟻還帶等劇更能使人知因果報應秋毫不爽。
殺盜淫妄不覺自化。
而好善樂生之念油然生矣此則雖戲而有益者也近時所撰院本。
多是男女私媟之事。
深可痛恨。
而世人喜為搬演聚父子兄弟并帏其婦女而觀之見其淫谑亵穢備極醜态恬不知愧曾不思男女之欲如水浸灌。
即日事防閑。
猶恐有渎倫犯義之事。
而況乎宣淫以導之試思此時觀者其心皆作何狀不特少年不檢之人情意飛蕩即生平禮義自持者到此亦不覺津津有動稍不自制便入禽獸之門可不深戒哉 邱嘉□訂音律文雲。
今之演劇。
即古樂之遺也。
今之調曲。
即古詩之遺也。
然古之詩樂。
粹然一出于正。
而今之劇場詞曲。
皆流于淫僻而不可訓。
葢不獨中擊之亡以至如此。
抑亦劇場詞曲中所譜之事。
悉屬增悲長欲之具。
而人無所視以為法戒故也。
自漢以來。
儒者類欲複古詩樂。
而徒較其音節于聲律字句之末。
至使議論紛紛而未有以決。
而古樂古聲卒不可複。
即幸而複之。
而不以其事見之舞蹈。
則亦使斯人無所觀感興起。
如爰居之聽鐘鼓而郄走耳。
竊謂居今之世。
而欲追求古樂之聲。
以複于先王之舊。
勢必不能何如仿古樂詩遺意召集名儒取今之所謂劇場詞曲者一一較而訂之其淫豔而傷風教。
與其善之不足以為法。
惡之不足以為戒者概從禁絕而其所編撰成曲頒行天下者必皆古今忠孝節義可歌可泣可法可傳之事至其器與聲亦不妨從今之優伶。
稍取其明白正大抑揚有節者可也安在今之樂不猶古之樂也如曰演劇不足以當古樂。
詞曲不足以當古詩。
而欲離而二之。
以聽其自止自行于天下。
則古之詩樂既不可以卒複。
而劇場詞曲之流于今者。
将日入于鄭衛之淫靡而未知其所止。
雅與俗。
兩失之矣。
草莽私憂。
願與司風教者商之。
李文貞公奏定樂章劄子有雲。
孝經曰。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故樂無分于朝野也。
後世雖有議及樂章者。
典之有司。
不過施之宗廟朝會而已。
而教坊詞曲。
儒者每鄙其淫亵荒唐不之道。
孟子曰。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古之田夫歌曲。
即如今之優伶所演也故皆足有所感發興諷雲雲臣兒時見所演凡忠臣孝子貞女義士。
雖宿儒端士靡不沾襟。
惟近時唱則皆流為淫靡荒亂而俗樂亦亡。
宋時太常雅樂。
及教坊俗樂。
皆以有司領之。
猶存古意。
倘取今之坊曲删其荒淫悖謬但存其忠孝節義之事其底本則采之史傳志說其姓名與事不全無征者以演唱化導未必非轉移風俗鼓吹休明之一助也。
李文貞公榕村語錄有雲。
某看禮樂亦不是難事。
如今把禮斟酌令至易簡。
人不難行。
自然樂從樂便把如今的戲整頓起來就是樂孟子斷得直截。
今之樂猶古之樂。
人多在律管上講究即使得了虞舜的律管作起韶樂亦不必一時便鳳儀獸舞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若隻郊廟中作樂就是雲門鹹池韶頀大武亦隻天地鬼神聞之如何天下風俗就會移易自然是人人見聞纔能移風易俗如今人看戲。
到那忠孝苦難時。
便涕泗交流移風易俗可見不難○朝廟之樂。
實能歌詠祖宗功德。
字字确實。
明創業之艱難。
道君臣之一德。
憫将士之憔悴。
咨黎庶之勤劬。
便好。
然古之作樂者。
非徒以朝廟為重也。
移風易俗全以用之鄉黨用之闾巷者為要葢朝廷郊廟之樂臣民得與聞者有幾惟家家戶戶皆得見之方能興感○至于詞。
漢即用樂府。
唐即用詩。
宋以後即用詩餘曲子。
無不可者。
編纂皆要設一局。
禮局、樂局、天文局、書算局、講求在這裡便有舉而用之之時○各省大吏。
多以優伶為性命。
無怪其然。
即吾輩之幾本書也。
不爾。
政事之暇。
如何度日古人暇時。
便有琴瑟歌舞。
先王知道人身心必有所寄因其勢而利導之以歸于正樣樣都動得手故有用不是全靠讀書。
如今禮樂久廢。
隻得守幾本書檢束身心。
開廣知識。
若移而之他。
則放僻邪侈不可言巳。
古時必有民間之樂韶豈士庶可用宵雅肄三亦不可用于燕間使徒九廟明堂之間作韶頀而天下即風移俗易恐無此事○如今即将古書中忠孝廉節之事制為詞曲去其聲容之無情埋者令人歌舞之便足以移易風俗感動人心不妨從粗處做起○連日因燕藍總兵演戲。
做到入情時。
未有不感動者以此見得樂之效速若就元人百種中選其忠孝節義有事實者改其義理不通處每事四出此外誨淫導欲者禁之亦粗足以感人心而成風俗矣 竊嘗謂是非者。
天下之定理。
是非存而人心于以不死。
自水浒戲文出。
而是非颠倒。
定理亡矣。
夫英雄好漢。
義士美名也。
以之加于盜賊颠倒孰甚焉即如神州會一出。
其主将陳元擺列擂擡。
招集義勇□意固欲團練一方殺盡梁山人盜為國滅賊者豈非真英雄真好漢耶顧竟至為逆賊所敗敗矣而看戲諸人或尚能為之惋惜為之不平是是非尚未盡氓人心猶然不死也乃徧察今日看戲之人。
則異口同聲無一人不笑陳元之敗績而快梁山之得勝者嗚呼人心死矣無怪乎結黨争雄者效尤日甚舉凡貪财亡命之徒均以水浒落草為逋逃薮也有世道之責者。
可不急為之加意也哉。
○又見秦叔寶三擋一出。
末有程咬金勸叔寶數語雲。
兄弟還做甚麼官。
不如随我到瓦岡山上做強盜的好。
試思此數語。
雖一時憤激之詞竊恐觀場萬衆不盡有識必有聞之而動心起念者矣尚可令其再播梨園流毒無盡耶 △演戲敬神說(□安洪子泉先生着) 演戲敬神。
為世俗之通例。
既曰戲敬于何有。
既曰神。
戲豈欲聞。
然則演戲敬神之說。
其果有耶無耶。
而吾曰有之。
有之于神不厭人演戲之深心。
有之于人不忘敬神之至意。
此其說可得而言矣。
今夫神之為靈昭昭也。
神不能與人言而有可代神立言者莫如戲文所演忠孝節義等事。
葢能一朝一夕移風易俗勸得千萬人回心向善宜其神聽和平而有許願而來者無不各如其願而去也此神不厭人演戲之深心有明證也。
若夫點演淫戲。
令人醜狀注目。
妖态攢心。
此稍知自守而具天良者。
皆欲惡此而逃。
望望然去之豈有聰明正直之謂神而耳忍聞目忍睹者乎戲弄神明敬心何在将一部勸世文改作一幅活春宮引誘良家子弟。
目見耳聞。
性蕩情搖因此傷風敗俗渎倫犯義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皆由點此淫戲而階之為厲也所謂不忘敬神之至意竟安在哉。
夫梨園演曲。
以昭盛世之元音。
必謂戲為無益。
原屬不通之論。
抑思善者可以感發善心。
惡者可以懲創逸志。
三百篇之遺意固如是也。
不忘此意是為得之也夫豈有敬神而反以亵神者豈有勸世而反以惑人者豈有祈福而反以求禍者誠如是也則所謂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者也餘甚為之不解。
而作此說以為世之敬神而演戲者勸。
△翼化堂條約 一梨園演劇。
例所不禁。
而淫戲害俗。
則流毒實甚。
特近世習俗移人。
每逢觀劇。
往往喜點風流淫戲。
以相取樂。
不知淫戲一演。
戲台下有數千百老少男女環覩羣聽。
其中之煽動迷惑者何可勝數。
故欲為地方挽回惡俗者。
宜以禁演淫戲為第一要務。
一地方迎神賽會。
各業議規。
必多演戲。
原屬人情。
特既一經開演。
花費多少錢糧。
躭誤多少工夫。
閧動多少男婦。
而不于此中多點勸善戲文以資感化。
反任其扮演淫戲以惑我齊民。
是何異買鸩毒以自戕其子弟耶噫 一各處城鄉廟宇。
多有戲樓。
廟壁上必須立碑永禁點演淫戲。
樓上不便立碑。
或砌石入壁。
或懸木榜。
寫明奉憲示禁字樣。
并書明如演唱一出。
定議扣除戲錢一千文。
不準狥情寬貸。
恃強不遵者。
禀官究責。
一西廂記玉簪記紅樓夢等戲。
近人每以為才子佳人風流韻事。
與淫戲有别。
不知調情博趣。
是何意态。
迹其眉來眼去之狀巳足使少年人蕩魂失魄。
暗動春心。
是誨淫之最甚者。
至如滾樓來唱爬灰賣橄榄賣胭脂等戲。
則人人皆知為淫亵。
稍知自愛者。
必起去而不欲觀。
即點戲人亦知其為害俗而不敢點。
則風流韻事之害人入骨者。
當首先示禁矣。
一水浒一書。
矯枉過正。
原為童貫蔡京等作當頭棒喝。
然此輩人而欲借戲文以儆之。
則恐見而知戒者百無一二。
而見而學樣者十有五六。
即如祝家莊蔡家莊等處地方。
皆屬團練義民。
欲集衆起義剿除盜薮以伸天讨者。
卒之均為若輩所敗。
而觀戲者反籍籍稱宋江等神勇。
且并不聞為祝蔡等莊一聲惋惜噫世道至此。
綱淪法斁。
而當事者皆相視漠然。
千百年來無人過問。
為可歎也。
一漢唐故事中各有稱兵刼君等劇。
人主偶信讒言。
屈殺臣下。
動辄招集草寇。
圍困皇城。
倒戈内□。
必欲逼脅其君。
戮其仇怨之人以洩其忿者。
此等戲文。
以之演于宮闱進獻之地。
藉以諷人主。
亦無不可。
草野間演之。
則君威替而亂端從此起矣。
又戕官戮吏。
如刼監刼法場諸劇。
皆亂民不逞之徒目無法紀者之所為。
乃竟敢堂堂扮演。
啟小人藐法之端。
開奸佞謀逆之漸。
雖觀之者無不人人稱快。
而近世奸民肆志。
動辄拜盟結黨。
恃衆滋事。
其原多由于此。
履霜集霰。
發端甚微。
而其禍直流于悖亂。
司風教者何不一為圖度耶。
一元人百種傳奇。
有傳有不傳。
其傳者大都列入綴白裘。
惜所選者大都沿于積習。
不免瑕瑜參半。
且多切于朝廟官紳一派。
其可為闾巷小民說法勸戒者。
寥寥無幾。
徒有妙方。
藥不對病。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則綴白裘之急宜删定。
誠目前要務矣。
一盜皇墳乃大逆無道之事。
偷雞乃下愚不肖之極。
而出于水浒中所稱英雄好漢。
無怪于學英雄好漢者多。
而偷雞盜墳者之接蹤于世也。
戲文中積習為常。
大率如此。
一為道破。
能無怦然。
一奸臣逆子。
舊劇中往往形容太過。
出于情理之外。
世即有奸臣逆子。
而觀至此則反以自寬。
謂此輩罪惡本來太過。
我固不甚好。
然比他尚勝過十倍。
是雖欲儆世而無可儆之人。
又何異自诩奇方而無恰好對症之人。
服千百劑亦無效也。
一淫盜諸戲。
最系地方風化。
宜約集耆老圖董立議永禁。
一鄉則責成鄉董。
一族則責成族長。
均須于廟宇公處。
或祠堂善堂。
立議永禁。
如某族人有點演淫戲者。
祠中究責以不孝論不改者立加斥逐。
一打店殺僧。
世人每樂點演噫黑店殺人而食。
世上必無此兇惡之輩。
乃亦稱為梁山好漢。
而所殺之僧又系欲滅梁山而伸大義者。
乃亦竟為此輩所害。
害矣而殺人者既逃王法又逭□誅。
天理何在。
此事尚可為訓耶。
一打魚殺家。
以小忿而殺及全家。
血濺鴛鴦樓等劇皆足使觀者稱快。
然其主人固有可殺之罪。
而其合家中數十餘口何罪。
諸如此類。
皆作者欲圖快人意。
信筆寫去。
未及究其流弊耳。
□法紀而熾殺心。
更适足開武夫濫殺之風。
破壞王法。
端在于此。
△永禁淫戲目單【凡其它新戲
鄭衛之音悲哀。
令人意思流連。
又生惰怠之氣。
從而緻驕淫之心。
雖珍玩奇貨。
其始感人也亦不如是之切。
故聖人必放鄭聲。
亦是聖人經厯過。
但聖人不為物所移耳孝經曰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
有以夫。
王陽明先生曰。
古樂不作久矣。
今之戲子。
尚與古樂意思相近今若要民俗反樸還醇取今之戲子将妖淫詞調俱去了隻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曉無意中感激他良知起來郄于風化有益 陶石梁曰。
今之院本。
即古之樂章也。
每演戲時。
見有孝子悌弟忠臣義士。
激烈悲苦流離患難。
雖婦人牧豎。
往往涕泗橫流。
不能自巳此其動人最懇切最神速較之老生擁臯比講經義。
老衲登上座說法。
功效百倍。
至于渡蟻還帶等劇更能使人知因果報應秋毫不爽。
殺盜淫妄不覺自化。
而好善樂生之念油然生矣此則雖戲而有益者也近時所撰院本。
多是男女私媟之事。
深可痛恨。
而世人喜為搬演聚父子兄弟并帏其婦女而觀之見其淫谑亵穢備極醜态恬不知愧曾不思男女之欲如水浸灌。
即日事防閑。
猶恐有渎倫犯義之事。
而況乎宣淫以導之試思此時觀者其心皆作何狀不特少年不檢之人情意飛蕩即生平禮義自持者到此亦不覺津津有動稍不自制便入禽獸之門可不深戒哉 邱嘉□訂音律文雲。
今之演劇。
即古樂之遺也。
今之調曲。
即古詩之遺也。
然古之詩樂。
粹然一出于正。
而今之劇場詞曲。
皆流于淫僻而不可訓。
葢不獨中擊之亡以至如此。
抑亦劇場詞曲中所譜之事。
悉屬增悲長欲之具。
而人無所視以為法戒故也。
自漢以來。
儒者類欲複古詩樂。
而徒較其音節于聲律字句之末。
至使議論紛紛而未有以決。
而古樂古聲卒不可複。
即幸而複之。
而不以其事見之舞蹈。
則亦使斯人無所觀感興起。
如爰居之聽鐘鼓而郄走耳。
竊謂居今之世。
而欲追求古樂之聲。
以複于先王之舊。
勢必不能何如仿古樂詩遺意召集名儒取今之所謂劇場詞曲者一一較而訂之其淫豔而傷風教。
與其善之不足以為法。
惡之不足以為戒者概從禁絕而其所編撰成曲頒行天下者必皆古今忠孝節義可歌可泣可法可傳之事至其器與聲亦不妨從今之優伶。
稍取其明白正大抑揚有節者可也安在今之樂不猶古之樂也如曰演劇不足以當古樂。
詞曲不足以當古詩。
而欲離而二之。
以聽其自止自行于天下。
則古之詩樂既不可以卒複。
而劇場詞曲之流于今者。
将日入于鄭衛之淫靡而未知其所止。
雅與俗。
兩失之矣。
草莽私憂。
願與司風教者商之。
李文貞公奏定樂章劄子有雲。
孝經曰。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故樂無分于朝野也。
後世雖有議及樂章者。
典之有司。
不過施之宗廟朝會而已。
而教坊詞曲。
儒者每鄙其淫亵荒唐不之道。
孟子曰。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古之田夫歌曲。
即如今之優伶所演也故皆足有所感發興諷雲雲臣兒時見所演凡忠臣孝子貞女義士。
雖宿儒端士靡不沾襟。
惟近時唱則皆流為淫靡荒亂而俗樂亦亡。
宋時太常雅樂。
及教坊俗樂。
皆以有司領之。
猶存古意。
倘取今之坊曲删其荒淫悖謬但存其忠孝節義之事其底本則采之史傳志說其姓名與事不全無征者以演唱化導未必非轉移風俗鼓吹休明之一助也。
李文貞公榕村語錄有雲。
某看禮樂亦不是難事。
如今把禮斟酌令至易簡。
人不難行。
自然樂從樂便把如今的戲整頓起來就是樂孟子斷得直截。
今之樂猶古之樂。
人多在律管上講究即使得了虞舜的律管作起韶樂亦不必一時便鳳儀獸舞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若隻郊廟中作樂就是雲門鹹池韶頀大武亦隻天地鬼神聞之如何天下風俗就會移易自然是人人見聞纔能移風易俗如今人看戲。
到那忠孝苦難時。
便涕泗交流移風易俗可見不難○朝廟之樂。
實能歌詠祖宗功德。
字字确實。
明創業之艱難。
道君臣之一德。
憫将士之憔悴。
咨黎庶之勤劬。
便好。
然古之作樂者。
非徒以朝廟為重也。
移風易俗全以用之鄉黨用之闾巷者為要葢朝廷郊廟之樂臣民得與聞者有幾惟家家戶戶皆得見之方能興感○至于詞。
漢即用樂府。
唐即用詩。
宋以後即用詩餘曲子。
無不可者。
編纂皆要設一局。
禮局、樂局、天文局、書算局、講求在這裡便有舉而用之之時○各省大吏。
多以優伶為性命。
無怪其然。
即吾輩之幾本書也。
不爾。
政事之暇。
如何度日古人暇時。
便有琴瑟歌舞。
先王知道人身心必有所寄因其勢而利導之以歸于正樣樣都動得手故有用不是全靠讀書。
如今禮樂久廢。
隻得守幾本書檢束身心。
開廣知識。
若移而之他。
則放僻邪侈不可言巳。
古時必有民間之樂韶豈士庶可用宵雅肄三亦不可用于燕間使徒九廟明堂之間作韶頀而天下即風移俗易恐無此事○如今即将古書中忠孝廉節之事制為詞曲去其聲容之無情埋者令人歌舞之便足以移易風俗感動人心不妨從粗處做起○連日因燕藍總兵演戲。
做到入情時。
未有不感動者以此見得樂之效速若就元人百種中選其忠孝節義有事實者改其義理不通處每事四出此外誨淫導欲者禁之亦粗足以感人心而成風俗矣 竊嘗謂是非者。
天下之定理。
是非存而人心于以不死。
自水浒戲文出。
而是非颠倒。
定理亡矣。
夫英雄好漢。
義士美名也。
以之加于盜賊颠倒孰甚焉即如神州會一出。
其主将陳元擺列擂擡。
招集義勇□意固欲團練一方殺盡梁山人盜為國滅賊者豈非真英雄真好漢耶顧竟至為逆賊所敗敗矣而看戲諸人或尚能為之惋惜為之不平是是非尚未盡氓人心猶然不死也乃徧察今日看戲之人。
則異口同聲無一人不笑陳元之敗績而快梁山之得勝者嗚呼人心死矣無怪乎結黨争雄者效尤日甚舉凡貪财亡命之徒均以水浒落草為逋逃薮也有世道之責者。
可不急為之加意也哉。
○又見秦叔寶三擋一出。
末有程咬金勸叔寶數語雲。
兄弟還做甚麼官。
不如随我到瓦岡山上做強盜的好。
試思此數語。
雖一時憤激之詞竊恐觀場萬衆不盡有識必有聞之而動心起念者矣尚可令其再播梨園流毒無盡耶 △演戲敬神說(□安洪子泉先生着) 演戲敬神。
為世俗之通例。
既曰戲敬于何有。
既曰神。
戲豈欲聞。
然則演戲敬神之說。
其果有耶無耶。
而吾曰有之。
有之于神不厭人演戲之深心。
有之于人不忘敬神之至意。
此其說可得而言矣。
今夫神之為靈昭昭也。
神不能與人言而有可代神立言者莫如戲文所演忠孝節義等事。
葢能一朝一夕移風易俗勸得千萬人回心向善宜其神聽和平而有許願而來者無不各如其願而去也此神不厭人演戲之深心有明證也。
若夫點演淫戲。
令人醜狀注目。
妖态攢心。
此稍知自守而具天良者。
皆欲惡此而逃。
望望然去之豈有聰明正直之謂神而耳忍聞目忍睹者乎戲弄神明敬心何在将一部勸世文改作一幅活春宮引誘良家子弟。
目見耳聞。
性蕩情搖因此傷風敗俗渎倫犯義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皆由點此淫戲而階之為厲也所謂不忘敬神之至意竟安在哉。
夫梨園演曲。
以昭盛世之元音。
必謂戲為無益。
原屬不通之論。
抑思善者可以感發善心。
惡者可以懲創逸志。
三百篇之遺意固如是也。
不忘此意是為得之也夫豈有敬神而反以亵神者豈有勸世而反以惑人者豈有祈福而反以求禍者誠如是也則所謂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者也餘甚為之不解。
而作此說以為世之敬神而演戲者勸。
△翼化堂條約 一梨園演劇。
例所不禁。
而淫戲害俗。
則流毒實甚。
特近世習俗移人。
每逢觀劇。
往往喜點風流淫戲。
以相取樂。
不知淫戲一演。
戲台下有數千百老少男女環覩羣聽。
其中之煽動迷惑者何可勝數。
故欲為地方挽回惡俗者。
宜以禁演淫戲為第一要務。
一地方迎神賽會。
各業議規。
必多演戲。
原屬人情。
特既一經開演。
花費多少錢糧。
躭誤多少工夫。
閧動多少男婦。
而不于此中多點勸善戲文以資感化。
反任其扮演淫戲以惑我齊民。
是何異買鸩毒以自戕其子弟耶噫 一各處城鄉廟宇。
多有戲樓。
廟壁上必須立碑永禁點演淫戲。
樓上不便立碑。
或砌石入壁。
或懸木榜。
寫明奉憲示禁字樣。
并書明如演唱一出。
定議扣除戲錢一千文。
不準狥情寬貸。
恃強不遵者。
禀官究責。
一西廂記玉簪記紅樓夢等戲。
近人每以為才子佳人風流韻事。
與淫戲有别。
不知調情博趣。
是何意态。
迹其眉來眼去之狀巳足使少年人蕩魂失魄。
暗動春心。
是誨淫之最甚者。
至如滾樓來唱爬灰賣橄榄賣胭脂等戲。
則人人皆知為淫亵。
稍知自愛者。
必起去而不欲觀。
即點戲人亦知其為害俗而不敢點。
則風流韻事之害人入骨者。
當首先示禁矣。
一水浒一書。
矯枉過正。
原為童貫蔡京等作當頭棒喝。
然此輩人而欲借戲文以儆之。
則恐見而知戒者百無一二。
而見而學樣者十有五六。
即如祝家莊蔡家莊等處地方。
皆屬團練義民。
欲集衆起義剿除盜薮以伸天讨者。
卒之均為若輩所敗。
而觀戲者反籍籍稱宋江等神勇。
且并不聞為祝蔡等莊一聲惋惜噫世道至此。
綱淪法斁。
而當事者皆相視漠然。
千百年來無人過問。
為可歎也。
一漢唐故事中各有稱兵刼君等劇。
人主偶信讒言。
屈殺臣下。
動辄招集草寇。
圍困皇城。
倒戈内□。
必欲逼脅其君。
戮其仇怨之人以洩其忿者。
此等戲文。
以之演于宮闱進獻之地。
藉以諷人主。
亦無不可。
草野間演之。
則君威替而亂端從此起矣。
又戕官戮吏。
如刼監刼法場諸劇。
皆亂民不逞之徒目無法紀者之所為。
乃竟敢堂堂扮演。
啟小人藐法之端。
開奸佞謀逆之漸。
雖觀之者無不人人稱快。
而近世奸民肆志。
動辄拜盟結黨。
恃衆滋事。
其原多由于此。
履霜集霰。
發端甚微。
而其禍直流于悖亂。
司風教者何不一為圖度耶。
一元人百種傳奇。
有傳有不傳。
其傳者大都列入綴白裘。
惜所選者大都沿于積習。
不免瑕瑜參半。
且多切于朝廟官紳一派。
其可為闾巷小民說法勸戒者。
寥寥無幾。
徒有妙方。
藥不對病。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則綴白裘之急宜删定。
誠目前要務矣。
一盜皇墳乃大逆無道之事。
偷雞乃下愚不肖之極。
而出于水浒中所稱英雄好漢。
無怪于學英雄好漢者多。
而偷雞盜墳者之接蹤于世也。
戲文中積習為常。
大率如此。
一為道破。
能無怦然。
一奸臣逆子。
舊劇中往往形容太過。
出于情理之外。
世即有奸臣逆子。
而觀至此則反以自寬。
謂此輩罪惡本來太過。
我固不甚好。
然比他尚勝過十倍。
是雖欲儆世而無可儆之人。
又何異自诩奇方而無恰好對症之人。
服千百劑亦無效也。
一淫盜諸戲。
最系地方風化。
宜約集耆老圖董立議永禁。
一鄉則責成鄉董。
一族則責成族長。
均須于廟宇公處。
或祠堂善堂。
立議永禁。
如某族人有點演淫戲者。
祠中究責以不孝論不改者立加斥逐。
一打店殺僧。
世人每樂點演噫黑店殺人而食。
世上必無此兇惡之輩。
乃亦稱為梁山好漢。
而所殺之僧又系欲滅梁山而伸大義者。
乃亦竟為此輩所害。
害矣而殺人者既逃王法又逭□誅。
天理何在。
此事尚可為訓耶。
一打魚殺家。
以小忿而殺及全家。
血濺鴛鴦樓等劇皆足使觀者稱快。
然其主人固有可殺之罪。
而其合家中數十餘口何罪。
諸如此類。
皆作者欲圖快人意。
信筆寫去。
未及究其流弊耳。
□法紀而熾殺心。
更适足開武夫濫殺之風。
破壞王法。
端在于此。
△永禁淫戲目單【凡其它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