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

關燈
職。

    即有一二賢父師講求人心風俗。

    便羣相訝恮。

    以為迂闊豈知古聖賢行事。

    原不肯随俗浮沉苟能益我國家。

    何必避人诽笑。

    此舉斟今酌古。

    事屬可行。

    可以正人心可以厚風俗。

    可以廣庠序之教。

    可以救刑政之窮。

    孟子所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其風不難再見。

    自此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

    仁風洽。

    太和翔。

    所以佐 國家億萬年太平有道之長者其在是乎。

    其在是乎。

    竊願與 當代有心人恊力籌之。

     近世迎神賽會演戲宴飲每不惜錢則此舉乃風教攸關急宜仿辦官紳能登高唱導蚩蚩者自樂于從事也 △跋後 予偶在吳門見小伶演劇。

    觀其步武周旋。

    雍容揖讓。

    應弦合節。

    宛如成人問其年。

    則長者不過十二三。

    幼者或十歲左右不等。

    問習此幾何年矣。

    則曰百日黃也予訝其名。

    曰稻中有百日成熟者名百日黃今若輩教習百日即登場試演。

    故以為名。

    吳中清音戲班諸小伶大率如此。

    問何以能然。

    曰教之者嚴而有範也。

    予于是乃益歎人之無不可教在童年更易為力也。

    夫人而至流為優。

    大抵皆單門寒戶頑戲無賴子弟耳。

    乃百日之教。

    即能登場演唱應對進退宛如成人。

    區區庸言庸行。

    順而導之。

    又非強其所難。

    豈必多需時日耶。

    鄉愚之失教也久矣手胼足胝。

    謀生不暇。

    豈有餘力讀書。

    即讀書矣。

    又多為庸師所誤。

    不知約束教導。

    勉力一二年即罷業做人之道茫乎無知。

    反學成種種刁頑浮滑一切惡習。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蚩□之氓。

    縱有天良。

    早巳汨沒。

    最堪憫恻。

    出塾後又無地方老成人講說善言善行時為化導。

    此世風所以日漓人心所以日薄也。

    仆鄉曲陋儒。

    竊不自量。

    嘗有志小學之教自惟力綿才短。

    欲興義塾。

    則屈指邑城大鎮不過寥寥數處。

    每處所教生徒不過十數人。

    尚屬勉強支持。

    何論鄉僻。

    茲忽得此小學義塾之說。

    雖不著作者姓氏。

    而立法簡便。

    規矩詳明。

    于古者小學之教。

    不啻大聲疾呼。

    期于力挽。

    一塾之功化周數裡。

    兩月之教範定終身。

    所費甚小見效甚大。

    費小則随地可辦。

    效大則盡人樂從。

    私心竊喜。

    以為化民成俗之要端在于是。

    幸逢我皇上勵精圖治。

    振興理學。

    是舉為下學始基。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或亦教化之一助也急為增酌校訂付諸剞劂。

    以便流傳。

    倘得當代大人先生再加裁定。

    廣為分布俾薄海内外偏隅下邑。

    一體遵行。

    使普天下孤寒子弟失教鄉愚。

    無一人不被陶成。

    将唐虞三代之治。

    不難再見于今日也。

    則以是為太平之左劵可也梁溪晦齋學人謹跋于尊小學齋 △附各塾師文昌會立願疏式 切念某等幸托儒門。

    幼承師訓。

    耳提面命感培植于當年茹苦食貧。

    藉束修為活計。

    乃或荒功曠課。

    半生之孤負良多。

    或弄月吟風。

    實地之功修轉懈。

    積諸過咎。

    敢期名列于 桂宮。

    無限悚惶。

    每恐災臨于芸館。

    況逢刼運尤切憂危。

    念教學之弗誠。

    緻生徒之多誤。

    明知蒙童求我終身之成敗攸關。

    無如習俗移人小學之功夫未講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況多不堪自問之端立天地間奚以對人尤切追悔無從之懼始悟名場蹭蹬尤有由招尚虞晚景頹唐禍将難逭青氈坐老朱衣何日點頭白屋窮愁黃榜伊誰居首思忏罪必先補過非立功曷克回天爰敢同矢寸忱供伸微願憐貧戶讀書之苦入塾不過數年憫鄉人賦性之愚講解尤宜及早訓不先乎孝悌何能培厥根基學不切于身心奚自端其蒙蒙自今砥砺。

    各願勤修。

    期回刼海之瀾。

    皆種硯田之福吐我蓮花之舌敢辭午夜勤勞開伊茅塞之心不負丁年占畢言能醒世。

    雖淺近亦何傷。

    念可。

    對神。

    即迂拘而奚害為天地彌一分缺憾即于 國家培一息太和但期激發天良已足導迎善氣庶幾是邦子弟。

    都成玉琢金相。

    吾黨人文。

    從此鵬抟鵲起。

    或有分非講席。

    職異師儒。

    苟存化俗之心。

    亦植斯文之果。

    為此擇于月之某日。

    約集同人恭就某宮齋沐。

    焚香。

    恭叩文昌□潼元化帝君慈座下。

    拜禮 玉局心忏。

    倡舉惜字紙毀淫書善會。

    叩首 案前。

    共堅誓願自今以後。

    各願盡心教學。

    實力奉行斷不以初學童蒙不與講教。

    庶憑晚蓋。

    冀贖前愆。

    如渝此盟。

    惟 神是究伏乞恩賜鑒格謹疏。

     ○蒙館條約 卷十之六 易曰。

    蒙以養正聖功也。

    夫發蒙。

    童年治事耳。

    而、系之曰聖功。

    則知先入者為主。

    少成者性。

    關系正非淺鮮。

    是在于蒙館師之善為造福矣。

    述蒙館條約 訓蒙條約 續神童詩(梁溪寄雲山人編) △訓蒙條約 子弟讀書。

    務要讀得極熟。

    于生書、則限定課程。

    于溫書、則嚴于背誦。

    一字不許差落。

    切勿貪行數之多。

     子弟八九歲稍有知覺。

    即宜開講小學。

    雖每日自有講書正課。

    然宜檢出一二條。

    與他講究。

    或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日記故事、果報等書亦好。

    然須覆講。

     子弟極幼者。

    每晚、亦講家訓格言。

    随其質之高下。

    即一二行。

    或兩三句亦好。

    總以還講為要。

     凡書史中淫穢之事。

    切勿向後輩談及。

    詩詞中香豔之句。

    亦勿選與生徒讀。

     精選古今名人勸孝詩。

    多則五六十首。

    少則二三十首。

    初講字面。

    繼講意義。

    使之朝吟夕誦。

    或亦可觸發其天良。

    近刻有續千家詩可讀。

     早起必洗手。

    然後開卷。

    學徒出恭後。

    亦必命洗手。

    然後開卷。

     家塾中、須常懸聖像。

    俾學徒朝夕拈香緻拜。

    或懸天地君親師五大字早晚作揖。

    亦可。

     為人師者。

    切忌誤人子弟。

    無功食祿。

    天譴所必加。

    且訓徒以德行為先。

    文藝次之。

    有文而無行。

    雖得功名仍于處世保身治家之道。

    一無可取。

    是亦誤人子弟也。

    試思之。

     沈潛高明子弟之質不同也。

    而總宜先教以敬父母。

    敬伯叔。

    敬兄長。

    能遵此者。

    其在家塾中、自彬彬有禮。

    不至或慢其師。

     教徒更宜加意者。

    寡婦之子。

    單傳之子。

    及乃父本不識字、而勉力讀書之子。

     子弟讀書。

    有初則艱于上口。

    後則漸有會心者。

    切勿因讀質稍鈍。

    棄之而不留心。

     教徒須如教子一般。

    每日自問教子能盡心。

    教徒亦能盡心否。

    庶乎不欺。

     每年須将到館日期。

    逐日記賬。

    總之多坐幾日。

    方是體貼人情。

     處館者、固宜不涉世務矣。

    然自身亦須保養。

    不可使之多病。

    益多病。

    則或作或辍。

    到館之日必少。

    即欲盡職。

    亦焉能盡職。

     塾師偶然解館。

    屬在東翁。

    有将子弟之書。

    抽出幾處。

    命他背誦。

    而子弟竟不能背誦者。

    原其故。

    由每日專貪行數之多。

    而其實出于強記也。

    強記之書。

    三四日猶可。

    數日後即背不出。

    一二月後。

    竟差落異常矣。

    故與其于未讀者。

    務使之多。

    孰若于已讀者。

    務使之熟。

     寄膳生徒。

    為師者更宜經心。

    葢子弟在家。

    内有父母。

    外有兄長。

    俱得加意管束。

    而至于附出。

    則種種托之先生。

    一出一入。

    學徒之成敗系焉。

    豈可不刻刻防閑。

     教徒又宜相體裁衣。

    在其家為功名計者。

    固宜多讀經書。

    或有三年五年。

    即要經管家務。

    及學習店業者。

    則宜每日多限字課。

    臨帖鈔書之外。

    或教之信劄。

    或教之帖式。

    或教之算法。

    及雜字簿。

    惟謹守家規。

    與娴習禮貌。

    則士農工商無二理也。

     爾汝之稱豈可施諸尊長。

    而粗心者往往失檢。

    學徒初識字時。

    即以此為戒。

     △續神童詩(梁溪寄雲山人編) 梁溪寄雲山人編 天子重英豪 詩書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 為善最為高 第一當知孝 原為百善先 誰人無父母 各自想當年 十月懷胎苦 三年乳哺勤 待兒身長大 費盡萬般心 想到親恩大 終身報不完 欲知生我德 試把養兒看 精血為兒盡 親年不再還 滿頭飄白發 紅日已西山 烏有反哺義 羊伸跪乳情 人如忘父母 不及畜生身 奉養無多日 錢财勿較量 雙親同活佛 何必遠燒香 打罵低頭順 糟糠背面吞 但求親适意 吃苦也甘心 莫說萬千差 爺娘總不差 你身誰養你 禽獸不如麼 父母同天地 人人各問心 倘将親忤逆 頭上聽雷聲 兄弟休推托 專心服事勤 譬如單養我 推托又何人 随父皆為母 何分晚與親 皇天終有眼 不負孝心人 孝子人人敬 天心最喜歡 一生災晦免 到處得平安 人子原當孝 還須新婦同 一門都孝順 家道自興隆 媳婦孝公婆 神明衛護多 丈夫宜教訓 最好一家和 兄弟最相親 原同一本生 兄應愛其弟 弟必敬其兄 骨肉見天真 錢财勿計論 同胞看親面 切戒勿傷情 式好親兄弟 休将兩耳偏 至親能有幾 少聽枕邊言 同氣連枝重 休将姊妹輕 倘令情義薄 何以對雙親 伯叔須當敬 同堂誼最親 居家尊長上 相待貴殷勤 祖宗雖然遠 逢時祭必誠 求安須入土 墳墓早留心 夫婦期偕老 平居貴在和 一家相忍耐 得福自然多 家有賢妻子 夫男少禍殃 水真能克火 自有好名揚 宗族宜和睦 鄉鄰要讓推 絲毫□刻薄 怨氣一齊來 婚嫁宜從儉 休将物力傷 明人暗中笑 何必大排場 娶婦求賢惠 何須論嫁裝 且留餘地步 日後過時光 酒肉非朋友 宜防入下流 時親方正士 好樣自家求 若到為官日 須知報國恩 倘令貪與酷 枉讀聖賢文 一入公門裡 當權正好修 好開方便路 陰德子孫留 男女陰陽判 宜求廉恥全 男須名是重 女以節為先 戒爾休貪色 貪來病莫支 自家有妻女 還報悔嫌遲 淫亂奸邪事 原非人所為 守身如白玉 一點勿輕虧 暗地勿虧心 須防鑒察神 念頭方動處 天已早知聞 積德終昌盛 欺心越困窮 還金兼郄色 第一大陰功 戒爾勿貪财 貪财便有災 此中原有數 何必苦求來 财物眼前花 來時且慢誇 細将天理想 勿使念頭差 酒醉最傷人 胡塗誤正經 況多成痼病 贻患到雙親 閑氣莫相争 徒然害自身 善人天保佑 何必鬧紛紛 鬬氣真愚拙 甘将性命輕 忘身忘父母 不孝罪無倫 口角細微事 何妨讓幾分 從來大災難 多為小紛争 官法苦難熬 相争手勿交 倘然傷性命 誰肯代監牢 小怨狂争鬥 旁人切勿幫 須知人命重 惹出大災殃 莫說他人短 人人愛己名 枉将陰骘損 況有是非生 田産休争奪 空将情義傷 區區身外物 誰保百年長 争訟宜和息 官私切勿成 有錢行好事 樂得享太平 結訟最為愚 家财蕩盡無 可憐忙碌碌 赢得也全輸 唆訟心腸壞 明明是小人 暗中還取利 壁上看輸赢 天道最公平 便宜勿占人 天寬并地闊 何弗讓三分 謊話說連篇 難瞞頭上天 倘令人看破 不值半文錢 度量須寬大 将心好比心 量寬終有福 何必學兇人 君子總虛心 輕狂是小人 回頭不認錯 甘與小人鄰 财勢難長靠 欺人勿太狂 請看為惡者 那個好收場 一字千金值 存心莫放刁 有才須善用 勿使筆如刀 誰保常無事 平居勿笑人 自家還照顧 看爾後來形 花鼓攤簧戲 人生切莫看 忘廉并喪恥 受害萬千般 淫戲休宜點 何人不動情 害人防自害 妻女敗名聲 莫入賭錢場 甘投陷馬坑 終身從此誤 家業必消亡 火化燒棺事 兒孫太毒心 請君細心想 天理可該應 溺女最堪傷 心腸似虎狼 結冤終有報 災難一身當 一樣皆人命 何分女與男 母妻多是女 何以兩般看 善事諸般好 無如救命先 救人千百命 功德大無邊 萬物總貪生 須存恻隐心 放生堪積德 祿壽好培根 滋味勿多貪 生靈害百般 乍過三寸舌 誰更辨鹹酸 禽鳥莫輕傷 輕傷痛斷腸 殺生多減壽 利害細思量 牛犬與田蛙 功勞百倍加 一門能戒食 瘟疫免全家 惜字一千千 應增壽一年 功名終有分 更得子孫賢 儉樸最為良 奢華不久長 粗衣與淡飯 也好過時光 靡費真無益 十分體面裝 省來行善事 保爾子孫昌 急難人人有 傷心可奈何 此時為解救 陰德積多多 欲望後人賢 無如積善先 臨終空手去 難帶一文錢 生意經營客 錢财總在天 留心能積德 明去暗中添 技藝随人學 營生到處尋 一生勤與儉 免得去求人 步擔肩挑子 全家性命存 得錢能有幾 何忍與他争 更勸上頭人 休将婢仆輕 一般皮與肉 也是父娘生 強取人财物 良心壞十分 銀錢雖到手 面目不留存 何苦學兇人 謀财是黑心 青天來霹靂 财去命難存 負義忘恩者 原來不是人 試從清夜裡 細細想前情 搬是搬非者 冤家結最深 終須招惡報 拔去舌頭根 凡事随天斷 何須太認真 不妨安我分 做個吃虧人 少小須勤學 安心進學堂 書聲宜響亮 字畫必端方 言語須和氣 衣冠貴肅齊 好将人品立 方可步雲梯 年少書生輩 淫書不可看 暗中多斲喪 白璧恐難完 過失須當改 人生幾十秋 死生原大事 急速早回頭 字紙棄灰堆 災殃即刻來 好将勤拾洗 免難更消災 五谷休抛棄 須知活命根 時時能檢點 功德自非輕 天地須知敬 清晨一炷香 虧心多少事 每日細思量 同享太平福 人須學善良 倘為邪教誤 何以對君王 王法宜知畏 奸刁勿逞兇 欺人心地壞 頭上有天公 共把皇恩報 銀漕須早完 倘然久拖欠 四季不平安 作惡行兇者 便宜總占先 一朝災難到 床上悔從前 第一傷人物 無如鴉片煙 此中關刼數 明者避為先 詩句神童續 良言值萬金 善人終究好 天理弗虧人 右詩句句明白顯淺初學讀之可以培養性情開豁心地較之坊本舊刻神童詩似為有益願賢明父師共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