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

關燈
書姑緩待。

    非求速成實。

    欲使貧家子弟略聞聖訓。

    且以節經費便舉行耳。

    地方有心人能随處設法。

    實為近今切務。

    否則有力好善之士專請老成善教之師。

    就四方周流行教。

    于以啟廸鄉愚。

    誠近日人心風化一大幸也。

    草茅私議敢與高明證之【附注予又問鄉人。

    子所遇陳先生。

    近日光景若何。

    鄉人曰。

    陳先生因善于教導。

    其學生多有發科甲者。

    有子三人。

    皆聰明過人。

    長與次均巳入泮。

    邑中某鄉紳聞先生名。

    厚禮請去教子今大約巳六十餘歲矣。

    予于此益歎天之報施真不爽也陳先生于所遇少年能不憚煩勞。

    善言相朂。

    則其平日塾中之所教可知以善教人。

    天即以佳子弟報之。

    予又蔔其子孫之昌大正未艾也人亦何不學陳先生耶。

    】 △簡便義塾說 或曰學須日久漸摩茲以兩月為期。

    母乃為時太蹙。

    此言誠是然此固為經費難籌。

    不得已而思其次也。

    如經費能裕。

    則一年二年何妨延久。

    否則與其待經費之充。

    數百年不能興舉義學。

    何如因陋就簡。

    且以二月為期為随時可行也。

    鄉約一日半日之講說。

    尚足以感動人心。

    況以二月之久。

    耳濡目染豈不能感化二三者。

    貧家子弟無力讀書。

    求一二日入塾習禮。

    且不可得。

    以入塾二月者較之不遠勝耶。

    鄉塾教法不善。

    讀書二三年。

    初未嘗為之講解一二。

    茲則兩月中。

    專以講解教導做人為主。

    則一二月之為功。

    不遠勝于讀書二三年者耶願有心世教君子。

    即此簡便易行之法。

    先為籌辦。

    萬勿過求體面。

    使人人畏難不行。

    道謀不成。

    适以阻善。

    時不我待。

    切勿坐失善緣也。

     古者冠禮曰。

    棄爾幼志。

    順爾成德。

    此是做人一大轉關。

    今無此一關。

    則幼長之交。

    更無人為之警策。

    僧家受戒。

    以四十九日為期。

    所以教習僧規使知防範。

    有根器者從此便能一超直入。

    故開堂放戒。

    為僧家大道場今此義學亦即此意。

    顧受戒者多在壯年習氣巳深驟難變化。

    故受戒而能守戒者。

    十人中難得一二人。

    今此教法。

    先在發蒙。

    譬如農田。

    下種即布良苗。

    枝葉漸繁。

    彼荑稗自難容入。

    先入者為之主良不誣也。

    否則必待其長而始教市井浮薄之行鄉裡頑梗之風盈耳充腹熏習者無一善狀直不啻良田早種荑稗枝葉繁盛。

    其勢已張雖有良苗無從下種非田之有美惡。

    實布種之早失其次也。

    教子弟者。

    萬勿以童蒙不足與講說。

    而坐失可教之時也。

     是舉經費。

    每二月以十餘千文為率地方好善者。

    可捐則捐之。

    族中公項。

    可開銷則開銷之。

    否則或有欲陰行善事。

    或紏數人集成經費公請一老成善教之師。

    周流各鄉各圖以次興舉。

    能得地方好善之士。

    随地照辦漸推漸廣。

    其有益于人心風化者。

    當必不少。

    今人誰不思培植子弟。

    顧培植貴得其要。

    古人雲半積陰功半讀書欲積陰功須力興此舉。

    近世有力之家。

    不惜金帛。

    聘請名師期教成其子弟。

    而子弟終未見其日有進益者。

    非必師不善教。

    實為父兄者。

    不知積德以培植之也。

    夫種瓜得瓜種荳得荳。

    欲教成自家子弟宜以教成他人子弟為之引。

    教他人子弟。

    如尋常義學。

    不知教成其為善人。

    仍無實濟。

    惟此舉則費小功大。

    見效最速。

    在有力之家。

    每歲多用一聘師之費。

    亦屬無多。

    而在鄉則可分設五處義塾。

    可教數百孤寒子弟此外聽講之人互相傳勸。

    又可感動千萬人。

    陰德之積。

    孰有大于此者。

    教成他人子弟。

    即教成自巳子弟。

    天道無差報施不爽。

    況教成人家千百子弟。

    而自家子弟反不能向上發達者。

    吾未之見也。

    而且地方既有此感化。

    不肖者亦聞風知愧。

    孰敢有牽引吾家子弟誤入邪徑者。

    良心到底人人皆有。

    我有教澤及人。

    則吾家或一旦有事。

    更可得意外護持之力。

    必無有暗中挑弄傾害圖謀等事。

    為他人計即為子孫計。

    為身家計一舉而數利存焉。

    且即不必論報施之理。

    而蚩蚩愚民。

    因失教而陷入下流。

    亦仁人君子所恻然不忍坐視者。

    則此舉何可一□緩耶。

     天下善舉。

    大都畏難中止。

    為一事動須數十百金。

    自然人人開口說難。

    是舉則至簡至便。

    随地可成。

    能得邑中賢父母賢廣文及賢紳士垂情風化會同商辦。

    或先出示勸谕各圖分董辦理。

    可合城鄉遠近一時并舉。

    不及一二年風氣定能立變從此觀感奮興漸推漸廣上以輔聖天子維新之化。

    下以啟諸蒙士向善之機。

    師道立則善人多。

    洵天下蒼生之福也。

    世有主持風教大君子能登高提唱者乎。

    雖為執鞭所忻慕焉。

     △規條 是舉因近時義學奉行故事。

    且費巨難行而起蓋學者所以學做人之道也。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讀書而不知做人之道。

    雖讀十年何益于已故是舉專以教學做人為主。

    與義學舊行規例迥别近時義學大率踵事增華過求體面。

    但以功名之成否為實效。

    初不以教學做人為事。

    殊不知功名之成否自有天定。

    苟其人應有功名即無義學亦必有委曲成之者。

    況教成功名。

    而不能教成其做人。

    則其人将以功名為護符适足為造罪害人之具。

    則教成功名未足為功德也明矣。

    苟能教成其做人。

    則終身即無功名而其祖宗感之。

    子孫賴之。

    一身榮之其為德已不小。

    得天下多一好人。

    即為天下少一惡人。

    況一人為善。

    更可感化數十百人善氣彌綸無有限量則教之者造福亦何可限量。

    且使即不能為善人。

    而因吾之教而少作幾件惡事。

    少害幾個平人。

    亦是義學明效則教學做人。

    何可一日緩耶。

    義塾既專以學做人為主。

    則一切訓蒙舊章。

    斷宜加一番整饬爰本古者八歲入小學之意為宗。

    務于兩月中。

    将立身處世之要。

    切實開導。

    并須娴習子弟規矩庶蒙童先入為主。

    長大有所法守。

    特列規條如左 一立義學向來必多集經費誠以延師必數年訓徒必數載。

    費用有增無減。

    事期經久。

    故倡始為難茲則事事多從簡便訓徒以兩月為率。

    生徒約以二十人為率。

    或一師周流各鄉。

    或每鄉随時興舉。

    每舉經費不過十餘千。

    名為簡便小學義塾。

    向來一塾之費。

    可分作互塾。

    向來訓數十人之費。

    可分訓數百人。

    而究其實效。

    則向來入塾。

    數年不見心地開明者。

    此則二月後即可了。

    然于為人之道事半功倍識者自能立見。

     一是舉随地可行。

    宜擇地方公所三數間中供聖位牌。

    并擇二三老成人料理董事。

    公請一老成有品能講說者為之師。

    【更宜請一教識方字習句讀把筆教字者為師之佐。

    】供膳每日每人約六七十文。

    即可托廟丁僧家束修酌送二月畢事約費十數千為率。

    一切虛文都從減省。

     一塾中設立冊簿一本。

    登記生徒姓名功課。

    及平時功過先期凡貧家子弟力不能從師者。

    悉令入塾讀書。

    其有曾經入塾。

    或現從他師。

    而父母願令入塾習儀者亦聽。

    但須約定。

    既入塾後。

    此二月中。

    乃一生成敗所關。

    須聽先生教責。

    不得姑息。

    亦不準告假。

    有過亦不得代為遮護。

    庶内外交督相與有成。

     一開塾苐一日聖位前宜遵行釋菜禮。

    即可教習拜獻之儀。

    塾師及董事。

    各肅衣冠拈香以次行三跪九叩首禮。

    生徒旁立肅觀。

    獻茶一。

    酒飯各三。

    獻畢。

    然後令各生徒行禮。

    不能行三跪九叩禮。

    即用四拜禮亦可。

    地方士民有願與習禮者。

    亦衣冠行禮。

    禮畢茶叙片刻各相揖而退。

     一每日入塾。

    即向聖前焚香叩拜。

    揖禮先生。

    先生問生徒中。

    或有在家不順父母及祖父母。

    以及兄弟姊妹。

    争論有無。

    打人罵人。

    及頑戲狂奔。

    輕傷物命。

    不惜字谷。

    争論吃物等事否。

    必令互相覺發。

    無相容隐。

    有則責令速改。

    不改即與樸責。

    或罰跪香一炷。

    必自願改過求寬而後已。

    如有循規蹈矩不犯諸過者。

    另立賞格加獎【如菓點等類】 一塾中功課。

    未識字者先識方字一二百。

    即授小學詩。

    【新刻續神童詩。

    為人道理都已說到。

    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續千家詩。

    及孝經弟子職小兒語各種。

    如有餘力皆可接讀、其每日講說。

    則以學堂日記。

    學堂講語為最。

    】務須盡兩月内。

    訓畢一二本。

    細與講說。

    一面懇切訓誨教以身體力行。

    照所讀之書做人。

    方不差誤。

    午後把筆學寫格言仿本百字。

    每傍晚必講說做人道理二三則。

    使之互相覆講。

     一每日天明即起。

    必先在父母前揖禀。

    灑掃家庭内外。

    然後入塾。

    無父母者。

    必向祖位前拜禀。

    灑掃一例。

    到塾時先于聖前先生前谒禮。

    然後輪流灑掃。

    整幾拂案。

    讀書聽訓。

    須靜寂無嘩。

    不得多言喧鬧。

    坐立尤須端正切戒歪斜。

    每歸用膳。

    總須為父母捧粥飯各一次。

    晚歸。

    必向父母兄長伯叔姑嬸前作揖呌應。

    無父母者。

    亦令其向家堂祖先位前。

    作揖告歸。

    如墳墓不遠。

    朔望必到墳墓揖禮告禀。

    如有不遵此訓。

    即罰令跪香一炷。

    父母亦不準代為讨情。

    【每早起時。

    必須呌應各尊長兄弟。

    路中或遇尊長必拱手呌應肅立。

    尊長至。

    雖坐必起立。

    】 一每旬另以三八日會講、許本圖父老子弟相率偕來以次向聖位前叩頭。

    向先生前作揖。

    然後肅靜坐旁聽講。

    不得一語喧嘩宣講尤須明白顯豁。

    不宜參入文字話頭。

    如家常說話一般能參以眼前果報尤為易入。

    對症發藥。

    雜以機趣。

    動以天良。

    感化最為神速。

     一子弟入塾例必具贽見之儀須囑。

    每人攜家中所有殘棄字紙。

    并婦女夾鞋樣書簿一本。

    并路途所拾棄字。

    作贽見之禮。

    此外老幼願來聽講者。

    及必須每人自帶零棄字紙。

    作聽講之贽。

    不特可使知師道之尊。

    并可使地方老幼男婦共知惜字之道。

     一每月必宣講鄉約一次。

    定期月朔。

    即于社廟寬廣公所。

    董士耆老等。

    率同地方人衆。

    環立敬聽。

    主講者。

    登台宣講。

    須引古證今。

    多方鼓舞。

    凜之以天地神明。

    惕之以王法清議。

    庶幾激勵奮發。

    必有挽回補救之妙。

     是舉一月後可訓畢。

    續神童詩。

    即可講畢學堂日記。

    子弟漸能明白。

    已勝于讀書四五年。

    而曾未一日講解者。

    能至二月所習禮文必彬彬可觀。

    子弟将所讀書攜歸吟誦及将所聞語互相傳說。

    可使一方老幼男婦。

    無一人不聞善言善行。

    即無一人不在教育之中。

    一塾二月之功可以化數千人。

    共聞鄉約而感化者又數千人。

    從此推而至一鄉而一邑以及他州各府。

    均得有心人一例舉行将小學鄉約一時并舉。

    人心自然可正。

    風俗自然還醇。

    教化之功于斯為大天下不難平也。

    士子居一鄉則利及一鄉。

    正宜于此等處源頭上用意。

    庶不虛生于世否則閉戶自娛。

    絕不問戶外事。

    品則高矣。

    不過一自了漢耳世間多少閑花草。

    無補生民亦自慚。

    每一再誦之辄怦怦心動願與普天下有心人急起圖之。

     △附餘論 一此舉首在擇師。

    師道立則善人多。

    此言良非虛語。

    故得其師。

    則一人可教化千百人。

    不得其師。

    則車載鬥量無有是處。

    向來義學之所以有名無實者。

    大都由于為師者不得其人。

    非請托即情面稍一容情将市井庸劣者亦雜入其間彼不過為糊口而來。

    何嘗以培植子弟為已任師道既雜則不範不模子弟将何所觀法公事之所以終歸廢弛者職此故耳若擇師能得其人。

    自不緻虛應故事。

    以兩月為期。

    在地方同人自當提起精神舍已從公鄭重襄辦每三年一舉可使孤寒子弟。

    無一人不受教化之益。

    區區兩月工夫。

    所費有限有志者當無不樂于從事也。

     一是舉由官長出示。

    勸谕各圖鄉董。

    一體興辦。

    如該圖力能集費。

    本地有師可請固妙。

    如本地實無力興舉。

    則城中紳富好善之家宜公請數師分圖周流開塾。

    或本圖集資不敷。

    可用酌補之法。

    其每塾辦理事宜冊簿。

    事畢後即送城中善堂。

    又每開一塾。

    必須堂董中一人親到塾中考其功課加以鼓勵能公請學官到塾分别獎勸更妙。

    【賢父母于政治之暇以時至鄉召父老子弟溫言曉谕尤為化民妙法最足以得民心】 一是舉名小學義塾大旨在本朱子小學之意複古小學之教并願凡當世經蒙各館師。

    互相倡和。

    以期共輔世教要知習俗移人。

    賢者不免。

    向特以世風習慣。

    積重難返。

    即有志複古小學。

    非特物議滋多。

    即其父母亦不願故開蒙即訓學庸。

    稍欲改易舊章。

    即羣相訝怪。

    其實弟子入則孝一章。

    明明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此書誰人不讀。

    此理誰人不明。

    古者八歲入小學。

    十五始入大學今呼七八歲童蒙而訓之以大人之學一步登天自問亦應失笑今既有人不避迂腐。

    從流俗沉痼之中。

    大聲疾呼。

    勸複小學則凡在有心之士正可乘勢而起随處将此意提唱務須于子弟入塾開蒙第一年專做小學工夫專訓小學各種書本講說啟蒙日記故事以期先入為主以端蒙養之基此意先儒已多有言之者。

    其四子書總須在第二三年訓讀。

    葢功名遲速。

    自有一定必不為此一歲小學之功遂緻躭誤爾中舉人中進士時候也讀書人無不願功名顯達。

    無不願子孫昌熾亦無不知積陰德以求者。

    教成人家子弟。

    做個善人其為陰德孰大于此青氈坐老轉眼白頭為問生平教過多少生徒果成就了多少好人切勿惜此一歲小學之功狃其故習随俗浮沉而自失積德機會也【若以為七八歲童蒙、講亦不明恐日長一日、習染将深、教将不及、】 一教化必先去其敵近世之傷風敗俗足為教化仇敵者。

    莫如淫書唱本。

    及淫邪雜劇。

    男女彈唱等事夫教育者煞費苦心不惜财力冀得挽回一二而數卷淫書數出邪劇數回彈唱。

    足以敗之而有餘。

    是故不毀淫書不禁淫戲。

    則雖有千百明師随方教戒。

    其勢總不相敵風俗之壞。

    伊于胡底。

    言念及此。

    更堪痛恨。

    是故義塾既興必須先将此數端與地方同人嚴行議禁。

    淫書唱本則随兒随毀。

    淫戲彈唱則永遠不許演唱。

    如此則教化之敵既除。

    教化之效自見。

    【鄉間又有淫歌小木流毒更廣見者急宜勸毀并禁子弟不準抄寫永不許學習此等腔調既喪廉恥又損福壽慎之戒之】第一要務切勿緩圖。

     一近世惡俗莫甚于淹溺嬰女。

    兇狠械鬥。

    人命所關。

    最足以傷天和而釀災刼有此兩月化導。

    自然漸知改悔。

    他如宰牛粘鳥竭澤藥魚掘鳝捕蛙羅雀種種殺生害命之俗。

    皆可漸次勸化。

    勉其改業俾人人皆有好生之心。

    不忍于害物者。

    自然不忍于害人。

    所以培一方之元氣者。

    止無限量。

     一近世民間雕弊。

    大抵由于奢侈遊蕩。

    故教化以勤儉治生為要務。

    如婚男嫁女宴會遊觀飲食衣服。

    務須敦崇節儉以留餘地。

    有力者率先倡導。

    俾人人各勤其業。

    不緻安于遊惰。

    早完國課。

    同為安分良民。

    地方自成仁裡。

     古者官師教養。

    人各盡職。

    故世風不緻大壞。

    今人日趨浮薄以庸謹奉文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