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學宮灑掃職規條
書院規條
義學章程
粵東啟蒙義塾規條
變通小學義塾章程
蒙館條約
○學宮灑掃職規條
卷十之一
小學之教首先灑掃聖學工夫。
要于主敬。
即灑掃以明敬。
所以習小學者在是即所以尊聖學者亦在此黃冠缁流。
侍奉香火。
猶且晨夕展敬士子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此職也。
固士子分内事人人所當共赴者也。
集灑掃職。
杭郡紳士公呈稿 規條 △杭郡紳士公呈稿 杭郡紳士公呈稿 紳士梁同書葉藩潘庭筠謝廷燮沈揚沈學厚許乃大汪家禧計萬年楊日禮邵志锟孫邦治汪鴻禧許宗瀚等。
為謹據成規請時展學宮。
以勤灑掃事。
竊以大成萬世之師。
郡學四方之表。
維歲久或防夫傾陊。
幸 憲忱加意于修除。
絲竹誰聞。
旁無壞壁。
軒楹可仰。
勢異頹山。
數仞牆高。
雙觚阙煥然守成匪易。
漸圯可虞。
樹韓勑之碑。
時為永壽。
上史晨之奏。
年紀建甯。
星甫一終材甯速朽。
而已功煩塗色。
葺費俸錢。
葢時和無别風淮雨之災。
而地大多雀角鼠牙之患。
窗馳野馬。
壁絡垂蛛。
不有蠲除。
曷昭肅敬。
所以定制歲頒營修之費。
校官時效灑□之勤。
然一甓一磚動需官帑。
則屢請者煩兩楹兩庑專責師儒。
則獨承者瘁。
前淮南阮緩堂太史倡議一鄉。
徧诹同志。
謂拚除為弟子服勞之分。
以展谒佐公家規學之虔。
聚章縫輩日選一錢。
至朔望期畢來三舍。
拭幾席如戶曹孔欣除草萊命男子張伯。
又于肅拜階除之後。
立周觀屋宇之規。
蟻孔之漏。
亟為補苴蝸涎之污。
即事粉飾。
若營藉數夫。
成難刻日。
則必陳于長吏。
非給以私财。
積小可大。
出家谷者力終拘。
順情斯安。
斂民财者功不久。
規為誠當。
良法可稽。
茲當土木告成。
遂爾觀摩意切。
但事本涉公。
斷難憑臆案阙守文之吏。
謀同越俎之迀。
且學宮地重。
闌入禁嚴茀草傭工。
操镘匠作。
時遠享丁之候。
往幹令甲之誅凡茲鏁鑰。
職有專司。
同書等既主善為型敢瀝情上訴伏願 憲台大人。
饬下學官之長。
俾伸慕義之私。
庭草胥芟。
生意不存荒穢。
遊塵盡滌。
升堂共仰光明。
勤塗蔇之功。
有基勿壞。
拭丹青之染。
厯久無渝。
同書等雖效誠黉序之間。
實戴 德庭階之下。
至或宇将傾者一木難支瓦既毀者千棱莫補。
仍準前人成例。
端期官匠加修。
非敢後也。
惟慚力與心違。
似望歲焉。
竊願工随請至。
明知微塵無補泰山之大。
亦如獻曝聊抒野老之忱。
齋宿上陳仰祗 鴻鑒。
謹呈。
浙江巡撫部院憲台大人施行。
嘉慶七年九月十八日呈即日 浙江巡撫部院阮 批據呈灑掃規條。
甚屬安協。
此事淮安及江南各府縣多有行之者。
但以會立名。
雖沿淮陰舊例。
究有未當查灑掃之法。
莫詳于管子弟子職。
是弟子之職也。
非會也。
今改為灑掃職。
名目。
其辦事之地。
宜在學中擇屋一間。
用杉木素闆。
高八寸寬數尺每計一塊書捐收姓名及支存四柱清數釘于壁間以便人人共見仍須另存紙帳。
司事者收貯。
仰布政司将此事宜。
轉饬遵照辦理。
并行該學知照可也。
規條并發。
洗祭器谕 浙江巡撫部院阮 谕杭州府教授知悉現在春祭屆期。
所有聖廟内祭樂二器。
及各殿宇。
傳同灑掃職董事。
洗刷整理。
務須潔淨。
以昭誠敬。
以後永以為例。
并将此抄谕董事毌違。
特谕。
嘉慶八年正月二十六日谕學師 △規條 一是職創于淮南阮緩堂太史。
人醵一錢以給用。
複取其赢餘購田。
号一錢莊。
事詳條約。
及置田本末。
葢數約則力易繼事專則功可久。
因師其意而參酌之。
期于法良不廢而已 一是職創始諸人。
每司總各集十友。
每友歲納錢三百六十文。
公舉董事四人。
司事四人。
司總六十人。
司總按季收錢。
彙交董事處。
以備支取。
如有赢餘。
置産生息。
歲終彙議。
今三學董事公舉邵志锟孫邦治汪鴻禧許宗瀚又公舉高日觀張萬年為府仁二庠司事。
趙塽汪中熙為錢庠司事。
一每月朔望前一日。
司事率傭力人及書鬥。
自大成殿。
東西兩庑。
崇聖祠。
暨文昌閣。
鄉賢名宦祠。
芟草滌塵。
其有磚瓦錯亂。
牆垣剝落者。
随見整修。
及朔望長官展谒後。
董事諸君子以次行禮禮畢。
複周視牆宇。
倘有傾陊。
集同人酌議修葺。
支用之數。
詳載簿籍。
以憑核計。
費繁公請長官修葺。
一切出入用帳。
董事邵志锟汪鴻禧許宗瀚收存。
一春秋仲丁先一日。
董事赴郡學率工人書鬥洗滌祭器。
以昭誠潔。
仁錢二庠司事司總遵行。
一每歲八月二十七日。
至聖先師誕辰。
謹集同人。
于辰刻郡庠展谒。
核帳後。
董事司事分詣仁錢二邑庠展禮。
一季首朔日辰刻鄉先達率同人赴郡學叩谒餘月董事與司事司總職共事仁錢二庠專責司事司總展谒。
正月改期上元日。
一是職原所以妥先聖先賢之神。
至學師公署及明倫堂齋房學外捐修公派等事。
概不旁及。
不得倡議挪支。
即數十年後或遇重修學宮經費自有官帑。
此系同人累铢積寸。
亦不充公。
一學中舊例每月有書鬥值事。
今另擇書鬥司大成殿。
及各祠管鑰。
其啟閉專責值事者。
無事謹關有事預啟。
每名按月酌給。
郡庠書鬥獎勸銀三錢。
仁錢二庠書鬥獎勸銀二錢至灑掃芟草工人。
随時傭給。
一郡庠灑掃職。
始于嘉慶七年。
十月朔日仁錢二邑庠灑掃職始于八年十月朔日。
○書院規條 卷十之二 國家崇儒重道。
學宮之外。
複立書院。
誠盛典也。
顧近世書院林立。
問師之所為教。
士之所肄業者。
果何如也講學明道之謂何能無望古遙集耶。
述書院規條。
朱子白鹿洞學規 高汝白先生洞學十戒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 △朱子白鹿洞學規 五教之目 為學之序 修身之要 處事之要 接物之要 五教之目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别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堯舜使契為司徒。
敬敷五教。
即此是也。
學者學此而己。
而其所以學之之序。
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為學之序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為學之序。
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
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處事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者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
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
然後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己也。
今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
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經。
有志之士。
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苟知其理之當然。
而責其身以必然。
則夫規矩禁防之具。
豈待他人設之。
而後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學有規。
其待學者為己淺矣。
而其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複以施于此堂。
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
條例如右。
而揭之楣間。
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于身焉。
則夫思慮雲為之際。
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
必有嚴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
而或出于此言之所棄。
則彼所為規者。
必将取之。
固不得而畧也。
諸君其亦念之哉 △高汝白先生洞學十戒 一曰立志卑下 一曰存心欺妄 三曰侮慢聖賢 四曰淩忽師友 五曰羣聚嬉戲 六曰獨居安肆 七曰作無益之事 八曰觀無益之書 九曰好争 十曰無恒 一曰立志卑下 謂以聖賢之事不可為。
舍其良心。
甘自暴棄。
隻以工文詞博記誦為能者。
一曰存心欺妄 謂不知為己之學。
好為大言。
互相标榜。
粉飾容貌。
專務虛名者 三曰侮慢聖賢 謂如小衣入 文廟。
及各祠。
閑坐嬉笑。
及将聖賢正論格言作戲語。
不盥栉觀書之類。
四曰淩忽師友 謂如相見不敬。
退則诋毀。
責善不從。
規過則怒之類 五曰羣聚嬉戲 凡初至接見之後。
雖同會亦必有節。
非同會者尤不可數見。
若羣聚遨遊。
設酒劇會。
戲言戲動。
不惟妨廢學業。
抑且蕩害性情。
六曰獨居安肆 謂如日高不起。
白晝打眠。
脫巾祼體。
坐立偏跛之類。
七曰作無益之事 謂如博奕之類。
至于書文雖學者事。
然非今日所急。
亦宜戒之。
八曰觀無益之書 謂如老莊仙佛之書。
及諸家小說各詩文集。
無□于聖道者。
九曰好争 凡朋友同處當知久敬之道。
通财之義。
若以小忿小利。
辄傷和氣。
與塗人無異矣。
十曰無恒 夫恒者聖人之道小藝無恒且不能成況學乎在院生儒非有急務不宜數數回家及言動課程俱當有常毋得朝更夕變一作一辍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曰。
學者立身行檢為重。
一戒說謊。
二戒口饞。
三戒村語媱言。
四戒愛人财物。
五戒講人長短。
六戒看人婦女。
七戒交結邪人。
八戒衣服華美。
九戒捏寫是非。
十戒生暴氣高。
犯者必懲。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明餘千胡居仁敬齋着】 正趨向以立其志 主誠敬以存其心 博窮事理以盡緻知之方 審察幾微以為應事之要 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 推己及物以廣成物之功 正趨向以立其志 周子曰聖希天。
賢希聖。
士希賢。
伊尹顔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
若撻于市。
顔淵不遷怒不貳過志伊尹之所志學顔淵之所學過則聖。
及則賢。
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
程子曰。
天下第一等事。
不可讓與别人做。
言學便以道為志。
言人便以聖人為志。
程子自十五六。
遂厭科舉之學慨然有求道之志。
朱子曰為學須思所以超凡人聖。
如昨日為鄉人。
今日便要為聖人須竦拔後方始有進今日克念即可為聖。
明日罔念即為狂矣。
張子曰學者當以立志為先不為異端惑。
不為文采眩。
不為功利泊。
庶可以言讀書。
愚謂今之學者。
才氣高者。
則馳骛于空無□渺之域明敏者類以該博為尚。
利名為心。
又其下者。
不過務于詩句浮詞。
以媚世取容而己。
未嘗知有聖賢之學也。
夫聖賢之學。
得之于己。
可以成善治。
美風俗。
興教化。
三代可複也。
或者以為聖人之道高遠難至非後學之所敢及。
殊不知有生之類其性本同。
但聖人不為物欲所昏耳今學者誠能存養省察使本心常明物欲不行則天性自全聖人可學而至矣。
聖人豈隐其易者。
反使人由于艱難阻絕之域哉。
主誠敬以存其心 程子曰。
今人心誠不定視心如寇雠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 居處恭執事敬。
與人忠此是徹上徹下語聖人元無二語 孔子言仁。
隻說出門如見大賓。
使民如承大祭。
觀其氣象。
便須心廣體胖動容周旋自然中禮惟慎獨便是守之之法。
呂與叔患思慮之多。
不能驅除。
程子曰此正如破屋禦寇東面人來未逐得西面一入又至矣。
左右前後驅逐不暇。
四面空疏。
盜故易入。
無緣作得主葢中有主則外患自不能入矣朱子曰。
持其志。
則氣自清明學者當提醒此心使如日之方升則羣邪自息心纔主一便覺意思卓然精明 人一時間外面整肅。
便一時醒。
一時放寬了便昏怠也。
妄誕欺詐為不誠。
怠惰放肆為不敬 愚謂今之學者但盡己之心毋使有一毫虛妄齋莊嚴肅毌使有一毫惰弛則所謂真實無妄主一無适者自可至矣由是以窮理修身齊家治國亦何所不可哉。
程子謂聰明睿知。
皆由此出。
信不欺我矣。
博窮事理以盡緻知之方 程子曰自一身之中。
以至萬事萬物之理理會得多自豁然有覺處。
朱子曰、盈天地間皆物也。
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
則心之為物。
實主于身。
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
其用則有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情渾然在中随感而應各有攸主而不可亂也次而及于身之所具。
則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
又次而及于身之所接。
則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己所謂理也外而至于人。
則人之理不異于巳也。
極其大則天地之運。
古今之變。
不能外也。
盡于小則一塵之微。
一息之頃。
不能遺也。
其緻知之方。
或考之事為之着。
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
或索之講論之際。
使于身心性情之德。
人倫日用之常。
以至于天地鬼神之變。
禽獸草木之宜。
自其一物之中莫不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己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必其表裡精粗無不盡其類以通之至于一旦豁然而貫通焉。
則于天下之物。
皆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
而吾聰明睿知。
亦皆有以究其心之本體無不盡矣。
審察幾微以為應事之要 周子曰、誠無為幾善惡 朱子曰、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學者用心理會。
則幾微之間。
善者便是天理。
惡者便是人欲。
纔覺如此便存其善去其惡可也 愚謂人生日用之間。
起居動息。
以至設施措置。
不能不與物接。
故不能無事然所以為事之理固己具于性分之内也若厭其煩擾。
欲絕而去之。
則陷于佛老之空寂。
若不察其理之所當然。
以機變為足以應事。
則流于儀秦商鞅智謀之末。
為小人之歸矣故必于事物初接本心萌動之際謹察精辨孰為天理孰為人欲使善惡是非公私義利判然于前然後從其善而去其惡如此既久。
則義理益精。
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 伊川問謝顯道相别半年。
做得甚工夫。
謝曰、隻去個矜字 朱子曰、窮理以緻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此間講說時少。
踐履時多事事都要人自去理會 愚聞人之有生。
便有所以為人之理。
是皆天之所賦。
非人力之所為。
孟子所謂踐形是也今所以不能如聖人之從容中道者是氣質有偏物欲有蔽故必克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然後可以盡此身之理以成乎己也苟或知而不行則前所窮之理無
要于主敬。
即灑掃以明敬。
所以習小學者在是即所以尊聖學者亦在此黃冠缁流。
侍奉香火。
猶且晨夕展敬士子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此職也。
固士子分内事人人所當共赴者也。
集灑掃職。
杭郡紳士公呈稿 規條 △杭郡紳士公呈稿 杭郡紳士公呈稿 紳士梁同書葉藩潘庭筠謝廷燮沈揚沈學厚許乃大汪家禧計萬年楊日禮邵志锟孫邦治汪鴻禧許宗瀚等。
為謹據成規請時展學宮。
以勤灑掃事。
竊以大成萬世之師。
郡學四方之表。
維歲久或防夫傾陊。
幸 憲忱加意于修除。
絲竹誰聞。
旁無壞壁。
軒楹可仰。
勢異頹山。
數仞牆高。
雙觚阙煥然守成匪易。
漸圯可虞。
樹韓勑之碑。
時為永壽。
上史晨之奏。
年紀建甯。
星甫一終材甯速朽。
而已功煩塗色。
葺費俸錢。
葢時和無别風淮雨之災。
而地大多雀角鼠牙之患。
窗馳野馬。
壁絡垂蛛。
不有蠲除。
曷昭肅敬。
所以定制歲頒營修之費。
校官時效灑□之勤。
然一甓一磚動需官帑。
則屢請者煩兩楹兩庑專責師儒。
則獨承者瘁。
前淮南阮緩堂太史倡議一鄉。
徧诹同志。
謂拚除為弟子服勞之分。
以展谒佐公家規學之虔。
聚章縫輩日選一錢。
至朔望期畢來三舍。
拭幾席如戶曹孔欣除草萊命男子張伯。
又于肅拜階除之後。
立周觀屋宇之規。
蟻孔之漏。
亟為補苴蝸涎之污。
即事粉飾。
若營藉數夫。
成難刻日。
則必陳于長吏。
非給以私财。
積小可大。
出家谷者力終拘。
順情斯安。
斂民财者功不久。
規為誠當。
良法可稽。
茲當土木告成。
遂爾觀摩意切。
但事本涉公。
斷難憑臆案阙守文之吏。
謀同越俎之迀。
且學宮地重。
闌入禁嚴茀草傭工。
操镘匠作。
時遠享丁之候。
往幹令甲之誅凡茲鏁鑰。
職有專司。
同書等既主善為型敢瀝情上訴伏願 憲台大人。
饬下學官之長。
俾伸慕義之私。
庭草胥芟。
生意不存荒穢。
遊塵盡滌。
升堂共仰光明。
勤塗蔇之功。
有基勿壞。
拭丹青之染。
厯久無渝。
同書等雖效誠黉序之間。
實戴 德庭階之下。
至或宇将傾者一木難支瓦既毀者千棱莫補。
仍準前人成例。
端期官匠加修。
非敢後也。
惟慚力與心違。
似望歲焉。
竊願工随請至。
明知微塵無補泰山之大。
亦如獻曝聊抒野老之忱。
齋宿上陳仰祗 鴻鑒。
謹呈。
浙江巡撫部院憲台大人施行。
嘉慶七年九月十八日呈即日 浙江巡撫部院阮 批據呈灑掃規條。
甚屬安協。
此事淮安及江南各府縣多有行之者。
但以會立名。
雖沿淮陰舊例。
究有未當查灑掃之法。
莫詳于管子弟子職。
是弟子之職也。
非會也。
今改為灑掃職。
名目。
其辦事之地。
宜在學中擇屋一間。
用杉木素闆。
高八寸寬數尺每計一塊書捐收姓名及支存四柱清數釘于壁間以便人人共見仍須另存紙帳。
司事者收貯。
仰布政司将此事宜。
轉饬遵照辦理。
并行該學知照可也。
規條并發。
洗祭器谕 浙江巡撫部院阮 谕杭州府教授知悉現在春祭屆期。
所有聖廟内祭樂二器。
及各殿宇。
傳同灑掃職董事。
洗刷整理。
務須潔淨。
以昭誠敬。
以後永以為例。
并将此抄谕董事毌違。
特谕。
嘉慶八年正月二十六日谕學師 △規條 一是職創于淮南阮緩堂太史。
人醵一錢以給用。
複取其赢餘購田。
号一錢莊。
事詳條約。
及置田本末。
葢數約則力易繼事專則功可久。
因師其意而參酌之。
期于法良不廢而已 一是職創始諸人。
每司總各集十友。
每友歲納錢三百六十文。
公舉董事四人。
司事四人。
司總六十人。
司總按季收錢。
彙交董事處。
以備支取。
如有赢餘。
置産生息。
歲終彙議。
今三學董事公舉邵志锟孫邦治汪鴻禧許宗瀚又公舉高日觀張萬年為府仁二庠司事。
趙塽汪中熙為錢庠司事。
一每月朔望前一日。
司事率傭力人及書鬥。
自大成殿。
東西兩庑。
崇聖祠。
暨文昌閣。
鄉賢名宦祠。
芟草滌塵。
其有磚瓦錯亂。
牆垣剝落者。
随見整修。
及朔望長官展谒後。
董事諸君子以次行禮禮畢。
複周視牆宇。
倘有傾陊。
集同人酌議修葺。
支用之數。
詳載簿籍。
以憑核計。
費繁公請長官修葺。
一切出入用帳。
董事邵志锟汪鴻禧許宗瀚收存。
一春秋仲丁先一日。
董事赴郡學率工人書鬥洗滌祭器。
以昭誠潔。
仁錢二庠司事司總遵行。
一每歲八月二十七日。
至聖先師誕辰。
謹集同人。
于辰刻郡庠展谒。
核帳後。
董事司事分詣仁錢二邑庠展禮。
一季首朔日辰刻鄉先達率同人赴郡學叩谒餘月董事與司事司總職共事仁錢二庠專責司事司總展谒。
正月改期上元日。
一是職原所以妥先聖先賢之神。
至學師公署及明倫堂齋房學外捐修公派等事。
概不旁及。
不得倡議挪支。
即數十年後或遇重修學宮經費自有官帑。
此系同人累铢積寸。
亦不充公。
一學中舊例每月有書鬥值事。
今另擇書鬥司大成殿。
及各祠管鑰。
其啟閉專責值事者。
無事謹關有事預啟。
每名按月酌給。
郡庠書鬥獎勸銀三錢。
仁錢二庠書鬥獎勸銀二錢至灑掃芟草工人。
随時傭給。
一郡庠灑掃職。
始于嘉慶七年。
十月朔日仁錢二邑庠灑掃職始于八年十月朔日。
○書院規條 卷十之二 國家崇儒重道。
學宮之外。
複立書院。
誠盛典也。
顧近世書院林立。
問師之所為教。
士之所肄業者。
果何如也講學明道之謂何能無望古遙集耶。
述書院規條。
朱子白鹿洞學規 高汝白先生洞學十戒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 △朱子白鹿洞學規 五教之目 為學之序 修身之要 處事之要 接物之要 五教之目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别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堯舜使契為司徒。
敬敷五教。
即此是也。
學者學此而己。
而其所以學之之序。
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為學之序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為學之序。
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
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處事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者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
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
然後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己也。
今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
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經。
有志之士。
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苟知其理之當然。
而責其身以必然。
則夫規矩禁防之具。
豈待他人設之。
而後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學有規。
其待學者為己淺矣。
而其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複以施于此堂。
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
條例如右。
而揭之楣間。
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于身焉。
則夫思慮雲為之際。
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
必有嚴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
而或出于此言之所棄。
則彼所為規者。
必将取之。
固不得而畧也。
諸君其亦念之哉 △高汝白先生洞學十戒 一曰立志卑下 一曰存心欺妄 三曰侮慢聖賢 四曰淩忽師友 五曰羣聚嬉戲 六曰獨居安肆 七曰作無益之事 八曰觀無益之書 九曰好争 十曰無恒 一曰立志卑下 謂以聖賢之事不可為。
舍其良心。
甘自暴棄。
隻以工文詞博記誦為能者。
一曰存心欺妄 謂不知為己之學。
好為大言。
互相标榜。
粉飾容貌。
專務虛名者 三曰侮慢聖賢 謂如小衣入 文廟。
及各祠。
閑坐嬉笑。
及将聖賢正論格言作戲語。
不盥栉觀書之類。
四曰淩忽師友 謂如相見不敬。
退則诋毀。
責善不從。
規過則怒之類 五曰羣聚嬉戲 凡初至接見之後。
雖同會亦必有節。
非同會者尤不可數見。
若羣聚遨遊。
設酒劇會。
戲言戲動。
不惟妨廢學業。
抑且蕩害性情。
六曰獨居安肆 謂如日高不起。
白晝打眠。
脫巾祼體。
坐立偏跛之類。
七曰作無益之事 謂如博奕之類。
至于書文雖學者事。
然非今日所急。
亦宜戒之。
八曰觀無益之書 謂如老莊仙佛之書。
及諸家小說各詩文集。
無□于聖道者。
九曰好争 凡朋友同處當知久敬之道。
通财之義。
若以小忿小利。
辄傷和氣。
與塗人無異矣。
十曰無恒 夫恒者聖人之道小藝無恒且不能成況學乎在院生儒非有急務不宜數數回家及言動課程俱當有常毋得朝更夕變一作一辍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曰。
學者立身行檢為重。
一戒說謊。
二戒口饞。
三戒村語媱言。
四戒愛人财物。
五戒講人長短。
六戒看人婦女。
七戒交結邪人。
八戒衣服華美。
九戒捏寫是非。
十戒生暴氣高。
犯者必懲。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明餘千胡居仁敬齋着】 正趨向以立其志 主誠敬以存其心 博窮事理以盡緻知之方 審察幾微以為應事之要 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 推己及物以廣成物之功 正趨向以立其志 周子曰聖希天。
賢希聖。
士希賢。
伊尹顔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
若撻于市。
顔淵不遷怒不貳過志伊尹之所志學顔淵之所學過則聖。
及則賢。
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
程子曰。
天下第一等事。
不可讓與别人做。
言學便以道為志。
言人便以聖人為志。
程子自十五六。
遂厭科舉之學慨然有求道之志。
朱子曰為學須思所以超凡人聖。
如昨日為鄉人。
今日便要為聖人須竦拔後方始有進今日克念即可為聖。
明日罔念即為狂矣。
張子曰學者當以立志為先不為異端惑。
不為文采眩。
不為功利泊。
庶可以言讀書。
愚謂今之學者。
才氣高者。
則馳骛于空無□渺之域明敏者類以該博為尚。
利名為心。
又其下者。
不過務于詩句浮詞。
以媚世取容而己。
未嘗知有聖賢之學也。
夫聖賢之學。
得之于己。
可以成善治。
美風俗。
興教化。
三代可複也。
或者以為聖人之道高遠難至非後學之所敢及。
殊不知有生之類其性本同。
但聖人不為物欲所昏耳今學者誠能存養省察使本心常明物欲不行則天性自全聖人可學而至矣。
聖人豈隐其易者。
反使人由于艱難阻絕之域哉。
主誠敬以存其心 程子曰。
今人心誠不定視心如寇雠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 居處恭執事敬。
與人忠此是徹上徹下語聖人元無二語 孔子言仁。
隻說出門如見大賓。
使民如承大祭。
觀其氣象。
便須心廣體胖動容周旋自然中禮惟慎獨便是守之之法。
呂與叔患思慮之多。
不能驅除。
程子曰此正如破屋禦寇東面人來未逐得西面一入又至矣。
左右前後驅逐不暇。
四面空疏。
盜故易入。
無緣作得主葢中有主則外患自不能入矣朱子曰。
持其志。
則氣自清明學者當提醒此心使如日之方升則羣邪自息心纔主一便覺意思卓然精明 人一時間外面整肅。
便一時醒。
一時放寬了便昏怠也。
妄誕欺詐為不誠。
怠惰放肆為不敬 愚謂今之學者但盡己之心毋使有一毫虛妄齋莊嚴肅毌使有一毫惰弛則所謂真實無妄主一無适者自可至矣由是以窮理修身齊家治國亦何所不可哉。
程子謂聰明睿知。
皆由此出。
信不欺我矣。
博窮事理以盡緻知之方 程子曰自一身之中。
以至萬事萬物之理理會得多自豁然有覺處。
朱子曰、盈天地間皆物也。
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
則心之為物。
實主于身。
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
其用則有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情渾然在中随感而應各有攸主而不可亂也次而及于身之所具。
則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
又次而及于身之所接。
則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己所謂理也外而至于人。
則人之理不異于巳也。
極其大則天地之運。
古今之變。
不能外也。
盡于小則一塵之微。
一息之頃。
不能遺也。
其緻知之方。
或考之事為之着。
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
或索之講論之際。
使于身心性情之德。
人倫日用之常。
以至于天地鬼神之變。
禽獸草木之宜。
自其一物之中莫不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己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必其表裡精粗無不盡其類以通之至于一旦豁然而貫通焉。
則于天下之物。
皆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
而吾聰明睿知。
亦皆有以究其心之本體無不盡矣。
審察幾微以為應事之要 周子曰、誠無為幾善惡 朱子曰、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學者用心理會。
則幾微之間。
善者便是天理。
惡者便是人欲。
纔覺如此便存其善去其惡可也 愚謂人生日用之間。
起居動息。
以至設施措置。
不能不與物接。
故不能無事然所以為事之理固己具于性分之内也若厭其煩擾。
欲絕而去之。
則陷于佛老之空寂。
若不察其理之所當然。
以機變為足以應事。
則流于儀秦商鞅智謀之末。
為小人之歸矣故必于事物初接本心萌動之際謹察精辨孰為天理孰為人欲使善惡是非公私義利判然于前然後從其善而去其惡如此既久。
則義理益精。
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 伊川問謝顯道相别半年。
做得甚工夫。
謝曰、隻去個矜字 朱子曰、窮理以緻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此間講說時少。
踐履時多事事都要人自去理會 愚聞人之有生。
便有所以為人之理。
是皆天之所賦。
非人力之所為。
孟子所謂踐形是也今所以不能如聖人之從容中道者是氣質有偏物欲有蔽故必克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然後可以盡此身之理以成乎己也苟或知而不行則前所窮之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