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九

關燈
教孝條約 義門族約 宗祠條規(原本陳榕門相國訓俗遺規) 治家規範 ○教孝條約【錢塘姚廷傑原本】 卷九之一 一曰全天性以樂其生 一曰和兄弟以慰其心 一曰訓妻子以解其憂 一曰慎交遊以免其慮 一曰動婉容以得其歡 一曰善奉養以安其身 一曰勤服勞以适其體 一曰審寒燠以防其疾 一曰存人心以酬其德 一曰受偏憎以隐其過 一曰用幾谏以冀其悟 一曰慎殡殓以保其膚 一曰急營葬以妥其靈 一曰全節義以顯其名 △一曰全天性以樂其生 人謂天下唯孝至難。

    予謂天下唯孝至易。

    何以雲然。

    天下事。

    有我本不能本不知。

    而學能學知則難。

    若孝則天性所素具。

    良知良能孩提之童所同也。

    夫豈不易。

    天下事有與我疏者。

    而欲我親之。

    卑于我者而欲我尊之。

    無恩德于我者。

    而欲我酬之以恩德則難。

    若父母則本親而親之。

    本尊而尊之。

    本有恩德而恩德之有何難天下事有我竭我之力。

    我盡我之心。

    而人曰是彼之所應為也。

    不足稱也。

    則欲人鼓舞而興起為難。

    若孝則我竭力盡心。

    而天下之人皆敬之仰之。

    愛之慕之。

    感激而稱歎之。

    曰是不可及也。

    于是鄉黨效之。

    朝廷征之。

    自盡于已。

    而食報于人。

    其鼓舞興起。

    抑何易也。

    而況乎天性之間。

    本有不求人知。

    而切切焉。

    唯自盡之為慊者乎。

    然則人之不孝。

    因自失其本心耳。

    豈嘗有生而不孝者。

    如果能自全其固有之天性。

    而實盡其孝。

    則父母自有生人之樂。

    而無悒郁之傷矣。

    故人謂天下唯孝至難。

    予謂天下唯孝至易也。

     △一曰和兄弟以慰其心 兄弟之間。

    多因财帛争競而緻傷殘。

    或緣妯娌不睦而生忿怒。

    兄弟不和。

    親懷滋感。

    君子當以物利為輕。

    以人倫為重。

    尤不宜偏聽枕席之鄙言。

    而傷手足之至性。

    友恭各盡。

    怡然譪然。

    父母顧之。

    喜可知也。

    若阋牆有變。

    定傷庭帏之心。

    是不友即不孝矣。

    或不幸父母見背益當互相愛敬。

    以慰親于九原乃世有見兄弟之富貴而忌。

    見兄弟之貧困而喜者。

    有各立門戶。

    伺其隙而讦發者。

    有各立黨羽。

    乘其危而攻擊者。

    有甯曲護其奴隸。

    而賈怨于同胞者。

    以他人為密友。

    視兄弟如寇雠。

    布散流言。

    操戈同室。

    嗟乎。

    父母之心能無恫乎。

    故盡孝者必當和兄弟。

     △一曰訓妻子以解其憂 夫婦相愛。

    人之常情。

    乃世有不孝者當其未娶。

    猶稍具人心。

    一旦成婚。

    遂緻昏迷溺愛。

    妻之言金石也。

    親之言草芥也。

    其視妻也錦繡珠玉之足珍也。

    其視親也。

    豺狼虎豹之足畏也。

    其視妻也。

    天帝菩薩之足敬也。

    其視親也。

    奴隸犬馬之足賤也。

    妻所愛即愛之。

    妻所憎即憎之。

    妻以為樂者。

    急思所以曲全其樂。

    妻以為憂者。

    急思所以曲解其憂不獨不惜己之身軀。

    而唯求妻之快意。

    兼借父母之身軀。

    而欲博妻之歡心。

    其或妻與父母不合。

    則必是妻而非父母。

    即妻顯露其非。

    而明悖于禮。

    猶必信妻為無心之過。

    而怨親之過入其罪焉。

    堂上之千言。

    不如枕邊之一訴。

    嗟乎。

    人雖下愚。

    既以身殉妻。

    而并以父母殉妻。

    是何心哉。

    于是父母憂郁而不顧。

    父母忿怒而不顧。

    父母疾病而亦不顧設其妻有一于是。

    則疾首蹙額彷徨無措矣。

    嗟嗟。

    衾枕之愛。

    其奪人天性之愛。

    何若是其易易。

    而慘酷竟至于斯乎。

    試思身從何來。

    由懷胎乳哺以迄長大。

    父母鞠育教訓之恩。

    數發難盡。

    在父母為子娶媳。

    無非為上接宗傳。

    下延支派。

    兼之待孝養于暮年。

    留悲思于身後耳。

    若為子媳者。

    唯自圖私昵不顧倫常是狼虎其心。

    而蛇蠍其性也。

    今執不孝者而與語曰。

    汝夫婦之愛汝子也甚矣汝冀其成立而愛之耶抑不冀其成立而愛之耶。

    汝望其為孝子而愛之耶。

    抑不望其為孝子而愛之耶。

    如望其成立。

    望其為孝子而愛之。

    而汝子異日設大不孝。

    汝之心能無恨乎故凡人知我今日之愛子如是。

    即知父母昔日之愛我亦如是。

    知我今日懼子異日之不孝。

    即知父母昔日懼我今日之不孝。

    以情揆情。

    天良未有不發見者夫父母恩并天地然予以為天地逸而父母勞。

    天地泛而父母切。

    其恩德尤為過之。

    更有孀母青年守節。

    皓首全貞。

    撫遺孤而厯盡艱辛。

    受幹磨而矢無他志。

    止期子得長成。

    使彼可娛老景。

    子如不孝。

    益切痛心吾願天下之為子媳者。

    夫勸其婦。

    婦勸其夫。

    互相勉勵。

    以全孝道。

    而其責尤重于男子。

    葢婦女未嘗讀書。

    所為暴戾矜躁鄙吝窒滞之氣。

    或一日而數見。

    唯男子因機訓誨使知大體有正氣以消磨其戾有至誠以感動其心雖遇悍婦。

    亦當漸歸于孝矣。

    予故曰。

    孝當以訓妻子為急。

     △一曰慎交遊以免其慮 交遊者。

    所以收麗澤之益。

    而在防比匪之傷。

    與善人居。

    則子與子言孝。

    弟與弟言悌。

    有善相勸。

    有過相規。

    與惡人居則敗檢踰閑蔑倫喪節之事。

    罔不為矣。

    故朋友者所以講習倫常也。

    近世嚴憚正人。

    樂交邪佞。

    類聚成羣。

    無非博奕飲酒。

    迷戀煙花。

    或作為無益。

    專務侈靡。

    耗其财帛。

    敗其身家。

    父母訓之而不從。

    責之而不改。

    以緻暮景蕭條含怼莫釋。

    且與匪類往來。

    每罹不測之禍。

    是不孝之由多因擇交不慎也。

    予故曰。

    欲盡孝思。

    當慎交友。

     △一曰動婉容以得其歡 為人子者。

    豈惟功名富貴之氣。

    不可加諸其親。

    即道德文章之槩。

    亦難形之于己。

    葢父母之前。

    宜廑孺慕是即赤子之心也。

    朱子注色難曰。

    孝子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事親之際。

    惟色為難也。

    今人愁容怒容。

    德色。

    傲色。

    狂态鄙态。

    頑狀。

    蠢狀。

    唐突。

    抵觸。

    各以其時紛形于父母之側。

    而一見其妻妾子女。

    轉瞬之間。

    如撥雲霧而覩青天。

    不覺其和而自和。

    不覺其愉而自愉。

    不覺其婉而自婉。

    噫嘻異哉。

    此豈賦性之惡其咎在天與。

    抑習俗之漓人心日喪也。

    夫父母受之。

    非不傷之。

    但暗忍而容之耳。

    傷之者何。

    情之難堪者。

    受之他人。

    且不甘焉。

    矧其子也。

    忍之而容之者何。

    葢彼既己生之。

    亦事之莫可如何者矣。

    于是或顧影而興嗟。

    或臨風而灑淚。

    憂懷莫解。

    病即随之。

    嗟乎。

    人未生子期子之心日切。

    子既生矣。

    抑又長矣。

    百年歲月無多而以有限之精神。

    耗于無窮之郁抑。

    劬勞既竭之于前。

    愁苦又續之于後。

    是生子适足以為累也籲 △一曰善奉養以安其身 人子之身。

    皆父母之遺體。

    豈财利為囊中之私物。

    若徒惜費而甘旨有違。

    使親顔顦顇。

    于心忍乎。

    故不特自奉豐而奉親儉為不孝即自奉儉而奉親亦儉。

    均不孝也。

    富貴者宜躬親侍奉。

    不可專委臧獲。

    貧賤者亦宜竭力供職豈容膜不相關。

    然天下富貴者少。

    而不甚富貴者多。

    試思桑榆晚景。

    光陰幾何。

    若必俟富貴而後豐。

    焉恐老親不及待矣。

    雖菽水亦可承歡。

    然中心卒多抱憾世人獨此一節。

    每多飾詞。

    不曰吾家貧乏。

    即雲孝養有期。

    及至樹欲靜而風不甯。

    子欲養而親不在。

    良心雖動。

    悔之晚矣。

    終天之恨。

    甯自釋乎。

    音容既邈。

    墓有宿草。

    杯酒盞羹。

    僅存故事。

    一滴何曾到九泉。

    此言良可味也。

    何世人不以得養父母為幸。

    而反以為苦。

    财利則望其日增。

    膳親則惟思漸減。

    半出己意。

    半聽妻言。

    聲音顔色之間。

    有似不厭而厭。

    似不怒而怒。

    似不怨而怨者。

    其親實所難堪也在父母有不屑與子媳較者。

    其心曰。

    孝不可強也。

    吾老人甯以口腹之故璅璅然如乞食于東郭乎。

    有不敢與子媳較者。

    其心曰。

    吾老人龍鐘朽物矣。

    較之而彼勉從焉。

    意且含怼較之而彼不從焉久增其愠甯無較。

    嗚呼人子使父母不屑與較。

    已入禽獸中矣。

    至不敢與較。

    豈非禽獸不若者哉。

    尤有不孝者或與兄弟分養。

    竟以加一餐為貪婪多一刻為逾限。

    有嘉殽焉。

    有珍味焉。

    己食之。

    妻食之。

    子食之而獨父母不得食。

    更有己甯不食。

    盡使妻子食之而父母不得食。

    甚至己食之。

    妻與子食之而其餘者甯獻于妻之父母。

    而父母不得食甚至己食之。

    妻與子食之妻之父母食之。

    而猶有餘者甯邀其狎昵友食之。

    而父母竟不得食。

    嗟乎嗟乎。

    人心喪滅盡矣。

    或疑予言之己甚。

    而不知其為予之所目擊而心傷。

    旁觀而發指者也。

    予豈寓謗于規哉。

     △一曰勤服勞以适其體 凡人少壯未有不勞而能成業者。

    老則倦勤。

    人老乏嗣而勞焉。

    路人且憐之矣。

    若父母既生有子。

    而猶令其勞。

    其與無子也等。

    為人子者。

    必先逸其心。

    而後可逸其體。

    事無巨細。

    預為經營而布置焉。

    使吾親無所用其心。

    而并不及用其力。

    問一事而一事已成。

    問數事而數事悉備。

    即父母好為蚤起。

    好為遲眠。

    無非月夕花朝。

    陶情詩酒而己。

    乃不孝之徒。

    祗圖己逸。

    罔惜親勞。

    終日嬉遊置家事于不理。

    務為宴樂。

    問生業而茫然曠人子之常職。

    贻老親之深憂。

    夏則衣葛。

    潇灑園林。

    冬則披裘。

    擁爐香閣。

    而使其親餐風宿露跋涉山川。

    是可忍耶。

    人養雞豕。

    待其肥猶可烹。

    若是子。

    則不父其父而奴其父。

    奴其父而子猶不若雞豕之足供口腹也。

    則亦何貴乎生之而養之也。

    嗟乎。

    予嘗見世德之家有老仆焉。

    不以仆視之也曰爾吾父之舊人也。

    爾勿以冗食自嫌。

    而同諸仆之役役。

    爾其安食而終爾餘年。

    嗟乎。

    父之仆猶推父之恩。

    而體恤之生我之父而使其勞勚不安不得如德門之老仆焉。

    則大可怪矣。

     △一曰審寒燠以防其疾 父治外籌劃艱辛。

    母治内。

    生育繁苦。

    年日老而血氣憊血氣憊而身軀弱。

    身軀弱而疾病多。

    疾病多而藥餌需焉。

    然予謂與其有病而藥餌。

    不若未病而藥餌。

    與其用藥餌以治病之發。

    又不若慎寒暑以杜病之源。

    古之孝子。

    視無形。

    聽無聲。

    若夫寒燠猶為易察。

    為人子者。

    知親老矣。

    老則性易執而思易迷。

    其于寒燠之節飲食之宜。

    老人僅可自主一二。

    子若媳宜提攜之。

    珍惜之。

    察其情形而裒益之。

    以待赤子者待老人。

    則老人安。

    若徒任之而不經意鮮有不疏虞者矣故審寒燠在審病審藥之先焉。

     △一曰存人心以酬其德 世有獨傳之子。

    恃愛而故挾制其父母。

    有怯弱之子。

    倚病而偏磨折其父母。

    在親之溺愛者。

    未有不受其愚。

    而其子益百計以難之。

    嗟乎。

    殘忍己甚人心安在哉盍思父母止汝一子。

    汝又何曾有幾父母耶。

    父母既以獨子為憐。

    豈人子反不以雙親為念。

    抑思父母憂汝之病。

    汝何獨不顧父母之病耶。

    投桃尚須報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