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

關燈
所安頓徒費講學之功。

    無以為己有。

    豈不重可惜哉。

     推己及物以廣成物之功 餘聞朱子曰、天之明命。

    有生之所同得。

    非我之得私也。

    是以君子之心。

    廓然大公。

    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所當愛。

    無一事非吾職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

    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

    未嘗不在吾之分内也。

    竊謂學者須要有如此心胷。

    則規模廣大。

    私吝之心自消。

    推而行之。

    豈有一民不被其澤。

    一物不得其所哉。

    儒者之學。

    必至于參天地。

    贊化育。

    然後為功用之全也。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

    簡括詳明。

    舉聖學如示諸掌。

    士子遵而守之如走官道舉步平坦一切歧趨邪徑不得以混之真學者行程厯也廣布庠塾庶士子皆知有正路雲。

     聞之倪畬香先生曰公絕意仕進其學以敬為本以主忠信為要簟瓢陋巷。

    處之泰然。

    着有居業錄。

    然則有志于學者。

    其亦可以知所從事矣。

     ○義學章程【錢塘陳文述原本】 卷十之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學之于人所系大矣。

    而貧家子弟無力從師。

    欲求讀一日之書而不可得。

    緻令目不識丁。

    終身夢夢。

    大義不明。

    或緻作奸犯科而不悟。

    非司風教者之恥耶。

    述義學章程。

     設義學說 州縣捐設義學議 塾中條例 附朱子論定程董二先生學則 江陰恤孤義塾憲示(道光二年) 恤孤義塾對聯(江右陳延恩撰) △設義學說 今之論治者。

    動言人心不古。

    士習不端。

    似天地之生人。

    有古今之異。

    而不知皆失教之所緻。

    雖教而教法不善之所緻也。

    拙議主專教貧賤之子弟。

    先讀所刊初學讀本七種再讀聖谕廣訓。

    七種皆醇正之善書善書所言。

    皆儒書之理。

    儒書散而善書聚。

    儒書深而善書淺中人以下。

    正取其淺近明顯。

    易于領會。

    即塾師教幼童。

    亦易于講解也。

    一幼童明白書理可以化一家之父兄。

    并可以化同居之鄰裡。

    今通都大邑。

    動以剏建書院為美譚。

    愚謂書院教己成之俊秀。

    不如義學教未成之童蒙。

    此日之童蒙。

    不必為将來之俊秀。

    亦必為将來之丁壯。

    聚什伯千萬不知書理之人。

    與聚什伯千萬能知書理之人。

    其風俗之良楛。

    必有辨矣。

    士習不端。

    亦由于此種書理未經涉獵留意也。

    惟民生厚具有天良。

    身列膠庠必知廉恥。

    向之不端染于習耳。

    非其本性之不善也。

    觸目警心。

    向風慕義。

    未有不翻然改悔者。

    故為治必當設義學義學所讀之書。

    宜如章程之所議。

    庶推暨廣而收效速也。

     △州縣捐設義學議 禮言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言盡人之宜學也。

    而易言蒙以養正為聖功所基誠以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各具五常之性。

    童蒙習染未深。

    誠能導其好善惡惡之端。

    而充其事親從兄之量。

    庶異日之希賢希聖不難則幼學之宜亟也。

    世家大族。

    類知設塾延師。

    教其子弟中人之産。

    力難延師者亦莫不勉力以附于有力之家。

    則凡為子弟。

    宜無不被詩書之澤矣。

    然而貧富不齊。

    力能延師者。

    十不及一。

    能附學者亦十不過二三。

    此外則悠悠忽忽。

    以生以長或習藝以資生。

    或傭工以餬口。

    有終身未讀書不識一字者。

    彼豈獨無知識哉。

    限于境耳夫終身未讀書。

    不識一字。

    已可憫矣。

    因不讀書不識字而遂不識書中之理合什伯千萬不識理之人。

    而羣萃州處。

    此亦大可慮也。

    則義學之設。

    烏可緩也。

     國朝雍正癸醜尹文端公總督雲貴陳文恭公為方伯。

    四年中剏建興複及勸捐設立之義學。

    至六百五十餘處。

    纂義學彙記一書。

    兩公各為之序。

    尹序所謂内以養其聰明于未雕未琢之天。

    外以固其根本于相友相助之地。

    陳序所謂天下少不學之人。

    無不學之地。

    此所以化行俗美而人才日出也。

    某昔在江蘇。

    所至舉行。

    閑居以後。

    猶與二三同志。

    設于吳門。

    今閱三十餘年。

    筮仕重來皖中。

    循省初志。

    竊以天下者。

    一鄉一邑之積也。

    令長之力。

    僅能行之一鄉一邑。

    則且就一鄉一邑中。

    倡捐一二塾。

    以為好義士民之倡酌拟條目。

    請于上官鑒核行之。

    方今各省大憲賢者在位。

    鹹以化導人心培養元氣為事。

    監司郡守及州縣諸君。

    亦鹹有化民成俗之盛心。

    于鄙人所議。

    或當采刍荛而不遺葑菲也。

    教化行而後人心正。

    人心正而後風俗醇。

    氓之蚩蚩。

    自幼習聞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訓。

    其長也。

    或不至即非僻而捍文網也庶不虛生 堯舜之世也。

    至于事舉業而取科第。

    亦當以幼學為始基章程中所讀之書。

    校之俗師相沿舊章。

    似較有益。

    世德之家。

    明哲之士。

    體味斯意。

    培根浚源。

    異日成就必更醇備家之肥。

    國之福也。

    是則尤某之所厚望也。

    錢唐陳文述謹志 △塾中條例 一塾中生徒。

    先令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

    一切衣服冠履飲食言語。

    悉遵朱子童蒙須知。

    不率教者即行戒饬。

     一每日早晨入塾。

    即向 先師位前叩禮。

    放學時一揖而退。

    在家問安侍寝坐立行動一切儀節。

    須時加訓廸。

    俾知恪守。

     一塾中先備小學七種。

    一三字經、一感應篇、一陰骘文、一覺世經、一文昌孝經、一朱相廬家訓、一呂子小兒語此七種皆醇正訓戒善書。

    可先令生徒熟讀之畢後方令讀四子書每讀一種。

    即為明白講解。

    切不可以其童蒙而忽之。

     一日記故事最為啟蒙善本。

    務須每日講說一二條。

    使之覆講。

    近時又有學堂日記學堂講語等書。

    皆孝子悌弟善惡果報故事。

    均宜日與講觧。

    俾知終身佩服。

     一董事每于朔望。

    到塾稽查功課。

    各生所讀所講。

    按名考其生熟勤惰。

    如書不成誦講觧差錯者。

    将本生名下記過一次如二次不改。

    分别責處。

    如有能熟誦能講說。

    早夜勤劬舉止端重者。

    臨時酌獎花紅。

    以示優異。

     一生徒在塾。

    應先生訓教。

    出塾應父兄管束。

    不得以塾外瑣事渎師其或該父兄攙越功課。

    被責護短。

    及生徒年長好鬥好賭欺淩幼穉屢戒不改。

    又或無故不到屢次告假者。

    即行斥退。

     一先生功課之外。

    凡筆墨及瑣屑事概不應酬。

    以節勞煩。

    至司董人等非有塾中公事。

    不得在塾久坐。

    緻令曠功。

     一淫書小說。

    不許入目。

    倘家有其書。

    務今取出燒毀淨盡。

    庶免贻害。

     △附朱子論定程董二先生學則 凡學于此者必嚴朔望之儀 其日昧爽值日一人主擊闆始擊鹹起盥漱總栉衣冠。

    再擊皆着深衣或涼衫。

    升堂。

    師長率弟子詣先聖像前再拜焚香訖。

    又再拜退。

    師長西南向立。

    諸生之長者率以次東北向再拜。

    師長立而扶之。

    長者一人前緻辭訖。

    又再拜師長入于室。

    諸生以次環立再拜。

    退各就案。

    【今拟諸生拜師開學及放學行四拜禮。

    諸生相對行二拜禮其朔望則行二拜禮、諸生相對一揖、】 謹晨昏之令 常日擊闆如前。

    再擊諸生升堂序立。

    俟師長出戶立定皆揖。

    次分兩序相揖而退。

    至夜将寝。

    擊闆會揖。

    如朝禮會講會食會茶亦擊闆如前。

    朝揖會講以深衣或涼衫。

    餘以道服褙子。

    【今拟師長出戶率諸生詣 先師前焚香行二拜禮。

    退入講堂、然後諸生向先生一揖、次分兩序相揖、】 居處必恭 居有常處序坐以齒。

    凡坐必直身正體。

    毌箕踞傾倚交胫搖足。

    寝必後長者。

    既寝勿言。

    當晝勿寝。

     步立必正 行必徐。

    立必拱。

    必後長者。

    毌背所尊。

    毋踐阈。

    毋跛倚。

     視聽必端 毋淫視。

    毋傾聽。

     言語必謹 緻詳審。

    重然諾。

    肅聲氣。

    毋輕毋誕毋戲谑喧嘩。

    毋論及鄉裡人物長短。

    及市井鄙俚無益之談。

     容貌必莊 必端嚴凝重。

    毋輕易放肆。

    毋粗豪狠傲。

    毋輕有喜怒。

     衣冠必整 毋為詭異華靡。

    毋緻垢敝簡率。

    雖燕處不得裸袒露頂。

    雖盛暑不得辄去鞋襪 飲食必節 毋求飽。

    毋貪味。

    食必以時。

    毋恥惡食。

    非節假及尊命不得飲酒。

    飲不過三爵。

    勿至醉。

     出入必省 非尊長呼喚。

    師長使令。

    及已有急幹。

    不得辄出學門。

    出必告。

    反必面。

    出不易方。

    入不踰期。

     讀書必專一 必正心肅容記遍數。

    遍數己定。

    而未成誦。

    必須成誦。

    遍數未足。

    雖己成誦。

    必滿遍數。

    一書己熟。

    方讀一書。

    毋務泛觀。

    毋務強記。

    非聖賢之書勿讀。

    無益之文勿觀。

     寫字必楷敬 勿草勿欹傾 凡案必整齊 位置有倫。

    簡帙不亂。

    書箧衣笥必謹扃鑰。

     堂室必潔淨 逐日值日再擊闆如前以水灑堂上良久以帚掃去塵埃。

    以巾拂拭凡案。

    其餘悉令齋仆掃拭之。

    别有污穢。

    悉令掃除。

    不拘早晚。

     相呼必以齒 年長倍者以丈十年長者以兄。

    年相若以字。

    勿以爾汝。

    書問稱謂亦如之。

     接見必有定 凡客請見師長坐定值日擊闆諸生如其服升堂序揖立侍。

    師長命之退則退。

    若客于諸生中有欲自相見者。

    則見師長畢。

    就其位見之。

    非其類者勿與親狎。

     修業有餘功遊藝以适性 彈琴習射投壺各有儀矩。

    非時勿弄。

    博奕鄙事不宜親學。

     使人莊以恕而必專所聽 擇謹願勤力者莊以臨之恕以待之。

    有小過者呵之。

    甚則白于師長懲之。

    不悛則禀師長遣之。

    不許直行已意。

    苟日從事于斯而不敢忽。

    則入德之方庶乎其近之矣。

     道不遠人。

    理不外事。

    故古人之教者。

    自其能食能言而所以訓導整齊之者。

    莫不有法。

    而況家塾黨庠術序之問乎。

    彼學者所以入孝出弟行謹言信。

    羣居終日。

    德進業修。

    而暴慢放肆之氣不設于身體者。

    由此故也。

    鄱陽程端蒙與其友生董铢。

    共為此書将以教其鄉人子弟而作新之。

    蓋有古人小學之遺意矣。

    餘以為凡為庠序之師者。

    能以是而率其徒。

    則所謂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

    将複見于今日矣。

    于以助成後王降德之意。

    豈不美哉。

    淳熙十四年丁未十一月甲子新安朱熹書 △江陰恤孤義塾憲示(道光二年) 江陰縣正堂金為勸建恤孤義塾以維風化而儲賢才事據紳士鄭經等禀稱地方義學之設。

    所以培養寒微玉成善類經前憲陳出示勸建纂入縣志嗣以移署淮南監掣辍而未作現經他邑風行着有成效急宜籌勸創建義塾竊念寒微之苦莫甚于孤兒成立之望莫切于節母婦人以夫為天節婦以子為命凡學一技必當識字苦節望其子讀書顯揚次之謀生為急但其指頭所人度日己艱修脯待謀攻書不易聽鄰童誦讀似箭攢心任孤露嬉遊如針剌背即或吞饑忍凍累寸積铢幸有修脯可供又苦衣裳無措迨至破帽遮頭短衣蔽膝謂此茕茕可期入塾矣乃所天既隕事必求人傳說稍遲門徒己滿屢年癡想終至蹉跎薄命孤兒真堪痛哭此節婦望其子讀書之切而其子不獲讀書之苦誠有目不忍睹口不忍言者且敬節恤孤周其衣食固在所當先而惟特設義塾則不獨恤其身并恤其心不獨恤其一生并恤其先世後世誠使延師善教之時即在周恤饑寒之後俾孤與孤處類相憐憐相識識相奮則賢達出其中科名出其中文人藝土出其中即不然苟得一技謀生熟知禮義激發天良節毌賴以終身孤子不入非僻其成就非不可必得之事則興舉豈迂闊可緩之圖籲懇谕董妥議章程以期有利無弊久遠遵行一面出示勸捐興辦等情到縣據此查義學本屬善舉而于窮婺苦節之子尤當憫恤該紳等計及于此殊見實心求善深堪嘉尚除谕董妥議章程具辦外合行出示勸谕為此示仰阖邑紳富士民人等知悉務宜踴躍輸捐共勷善舉庶得經費充足俾窮兒孤子不緻失學是則造福無量矣本縣實深厚望焉切切特示 △恤孤義塾對聯(江右陳延恩撰) 江右陳延恩撰 枵腹忍須臾過午漫呼兒餓 地下有人思結草 愁顔勤勸解入門先問娘安 年來此舉抵培松 汝母吃盡萬苦千辛頻年忍凍耐饑活兒命強留世上 諸孤快須用心努力他日建坊旌節報娘恩全在書中 缺憾補天安定同時此一席不在治事說經以下 孤寒生路考亭如睹廣萬間應列鵝湖鹿洞之旁 ○粵東啟蒙義塾規條 卷十之四 械鬥。

    大惡俗也。

    小嫌細故。

    動辄紛争。

    一哄之頃。

    殺人盈野。

    有心人無不思有以挽之。

    而苦無善法。

    義塾者。

    洵化民成俗息争弭釁之上策也。

    述粵東啟蒙義塾規條。

     粵東創建啟蒙義學引 粵東議設啟蒙義學規則 啟蒙義塾總理司事年節告神明心疏 △粵東創建啟蒙義學引 今夫風俗至極敝之時。

    非得有心人力圖挽救。

    則敝俗之日甚一日者。

    其流極将更不可問。

    顧挽之于己成之後。

    終不如挽之于未萌之先。

    風俗之敝。

    至閩粵間鬥毆一端。

    可謂無以複加矣。

    或微嫌細故。

    即啟争端。

    意氣憑淩。

    兩不相下。

    辄至聚衆對壘并力鬥毆。

    一閧之頃。

    殺人盈野。

    固已慘不忍言矣。

    況乎官案株連。

    厥費更巨。

    有家資累萬而轉眼傾盡者。

    有争訟不勝抑郁隕命者。

    有牽涉波累革功名系狴犴者。

    甚至有以祭田千百頃賄賂買兇者。

    種種贻害。

    書不勝書。

    事後悔生。

    惜乎已晚。

    局外者鹹笑其愚。

    局中者執迷不悟。

    推原其故。

    總由讀書者少。

    氣質用事者多。

    父兄之教不先。

    子弟之率不謹。

    其所由來久矣。

    此桂林相國。

    所以随處倡興義學。

    以為治化之源也。

    粵東義聞素着。

    敵忾之餘。

    人人思奮。

    而鬥毆一端。

    久成習俗。

    尚難遽化。

    有心人無不痛心疾首。

    欲有以挽之。

    惟挽之之方。

    不有以清其源。

    必不能遏其流。

    義學者息争化鬥之先着也。

    何則。

    蒙以養正。

    聖功也。

    蒙養之不講。

    少成若性。

    長大斷難驟變。

    惟孤寒子弟無力從師自幼嬉遊。

    習成犷悍。

    以強為勝。

    雖有循良子弟。

    不久亦與俱化。

    則義學之設。

    非此日挽回敝俗之切務哉。

    茲拟啟蒙義學規條一冊。

    本桂林相國遺規。

    稍加變通。

    附以訓蒙詩歌彙成一帙。

    付梓廣布。

    以為鄉闾矜式。

    吾粵多好義士。

    凡有善舉無不踴躍急公。

    一揮而集。

    惟茲義學。

    尤為化俗導蒙急務。

    吾知有心人無不共願玉成也。

    況今年欽奉上谕。

    有深明大義。

    有勇知方。

    由化導之神。

    亦系天性之厚等語。

    天語煌煌。

    所以嘉美粵民者。

    亦己至極無加矣。

    凡我粵民。

    宜無不人人感泣。

    自宜率其子弟。

    互相教育。

    俾童年習知禮讓。

    慷慨捐助。

    略省浮靡之費。

    作為有用之資。

    各就鄉隅創設義學。

    于以化羣蒙而成善俗。

    庶不負天子綸褒遠民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