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八

關燈
會收錢百六十文足。

    俱存留司事處總交當會。

     一既慨然尚義。

    自無中倦之理。

    倘欲中止。

    須覓友項補。

    庶不緻廢弛。

     一凡欲葬而力未能者。

    先書姓氏年庚。

    及柩幾具。

    地在何處。

    詳悉書明。

    告之堪輿。

    司事酌量舉行。

     一葬于公共祖墳上。

    或有族衆阻撓者。

    本家自行清理。

    與會中人無幹。

     一凡欲葬之家。

    柩多者。

    須于柩上記明某公某氏臨葬時如本家乏人。

    或親或族到地送葬。

    務使夫婦同穴。

    昭穆分明。

    倘有位置舛錯與會中司事無幹。

     一停棺年久。

    底若朽爛。

    無可舉動。

    預置小槥或備大壇貯骨。

    若稍可動者。

    豫備襯闆以便扛移。

     一柩多費繁。

    本家親戚。

    能助葬者聽。

     一凡已葬諸家。

    每年司事刊刻征信單分送。

    單上注明某月某日葬某宅【隻用姓不用名号】柩幾具。

    于某氏圩用錢若幹俾與會者得以随時查核。

    則經理者不緻侵用浮開等弊。

     白雲葬法。

    量棺之大小開金并。

    假如棺高二尺。

    須開深三尺。

    下鋪灰尺厚以足踏之。

    令實按棺于上。

    棺之前後左右所開。

    視棺約闊八九寸。

    量可容足為式。

    按棺厚之。

    周圍鋪灰。

    每一尺厚約踏至七寸。

    許再加再踏至齊棺。

    再于棺面鋪灰。

    卻不可踏。

    以手按之。

    越厚越好。

    成堆即挑上。

    淋珠以大為妙。

    其配灰之法。

    每棺兩具。

    酌用灰十擔。

    或增一棺。

    量加灰三擔。

    每灰一擔。

    用山沙或山黃泥三鬥。

    又土黃泥三鬥。

    俱曬幹。

    篩極細。

    臨用時。

    将石灰灑水少許。

    以物葢之。

    灰便散。

    即和泥沙拌勻。

    幹鋪幹踏。

    并不用水覆以壞上。

    俟得雨露滋潤。

    漸融漸緊。

    自然成水乳膠漆之妙雖斧鑿不能攻。

    正如石之蘊玉也。

     一所葬或三代。

    中間築石灰牆子二道。

    二代築牆子二道。

    不獨尊卑有别。

    并取堅固也其有三娶四娶棺木多者酌用牆子同。

     一宋儒有灰隔法。

    即白雲葬也。

    周圍牆子務要築實。

    葢頂必須騰厚一尺有餘。

    日後不緻坍陷。

     一沙必用鳳口。

    随時豫辦泥須秋成後。

    乘鄉人空閑。

    擇晴天。

    先置落白篩二面。

    買泥雇人篩好同沙堆運空屋。

    立出入簿二本。

    一存與當會司事。

    一存總局經理處臨用當會者先登明簿上出泥沙若幹。

    發一小票。

    總局照票發付登簿。

    倘狥情移借。

    公議倍罰。

     發灰先一日。

    用的當小工二人發好。

    臨期和泥與沙入灰内。

    将三項伴勻篩好。

    如所葬二棺。

    大小工要六人。

    三棺再添一人。

    每人約發工食錢八十文若多至八九棺。

    必須十二人動手方得堅固。

     一是會年來辦事乏人如秤灰督工記載出入等事。

    必得精明善辦者為之經理。

    庶無差悞。

    倘在會君子。

    能出力幫辦。

    尤見氣誼。

    一每年所葬棺墳。

    若不刊刻信單分送。

    無以見實力奉行之迹若必某人某氏詳細開列。

    恐傷仁人孝子。

    倘在會君子。

    欲觀其詳者至值會司事處底冊上核閱可也。

     ○保墓良規(附義塜條約) 卷八之三 墳墓者宗祖骨殖所栖托。

    祖宗安則子孫亦安。

    氣相感也。

    惟人事靡常。

    變端百出。

    孤墳三尺。

    誰保百年。

    不有代為護持者。

    九原能無怨恫耶。

    述保墓良規。

    今夫祖宗之賴有子孫者。

    養生送死之外。

    惟此春秋祭掃。

    保守墳墓為重耳。

    無如人之貧富不同。

    丁之多寡不一。

    或有門衰祚薄。

    餬口四方。

    不能照應墳墓者或有年遠乏嗣。

    無人祭掃墳墓者。

    遂使祖宗墳墓。

    使為鄰右侵占。

    繼為奸佃盜賣。

    青冢易處。

    白骨何存李戴張冠。

    年年變幻。

    以移塜作生涯。

    以盜墳為恒事。

    雖有王法。

    亦難禁止。

    推之本骸得氣。

    遺體受蔭之理。

    無怪向之子孫。

    稍能饘粥者。

    至此而變而赤貧矣。

    向之子孫僅有孑遺者。

    至此而變為斬盡矣。

    向之子孫蔔地葬親。

    思所以妥先靈而綿世澤者。

    至此而竟為烏有矣。

    誰非子孫誰無墳墓。

    使已之祖宗而為他人發掘。

    為子孫者安乎不安。

    言念及此。

    實堪憫恻。

    近訪得蘇郡常昭兩邑凝善堂。

    一切無主墳墓及無力照應之墳墓。

    俱為确查舊址。

    繪圖入冊。

    給賞墳丁。

    豎碑存案。

    春秋巡查檢點。

    雖厯年久遠。

    不至遺廢。

    誠為善舉吾邑同人議欲仿照辦理。

    謹拟規條分錄于左 一此局規條專為保護無主古墓而辦。

    先将興辦章程。

    呈明兩邑邑尊。

    并請出示。

    谕總開報。

    并谕勸捐。

    頒發刻闆用印紅冊到堂。

    以便查看确實。

    随時登注。

    凡有堪輿家。

    存心好善者。

    托其采訪舉報或同人就其所見所聞舉報。

    堂中俱将坐落地址。

    及姓名有無登明。

    稽查簿内。

    堂中司事随時查看。

    地主經管。

    何人樵采。

    果系合例入冊彙齊。

    刊立碑石。

    以便逐年稽查。

     一合例入冊古墓。

    将坐落四址丈尺方向姓名。

    墳塜幾個有無樹木牆坦。

    圖繪地形。

    以及看管何人。

    詳細注明堂冊。

    以備查核。

    但厯年久遠。

    豈無形迹更變。

    須擇附近厯久不變之處。

    如池澗庵堂。

    高墩大墳牌坊古樹等類。

    在于何方。

    遠近約有幾丈。

    以為标認。

    并載冊内。

    以杜墳佃日久移碑移塜盜賣諸弊。

     一碑上冊内。

    将墳逐一編立号數相同。

    以便碑冊互相查對。

    碑上刊刻姓名四址丈尺号數。

    恒善堂立字樣。

    與冊符合。

    此外另有查考來厯細底。

    及墳佃等類。

    俱載入冊。

    刻印看管聯單。

    單上注明某号某人之墓。

    與丈尺四址記認年月。

    及墳佃姓名。

    堂中用戳。

    墳佃畫押。

    各存一紙。

    每年歲底墳佃持單到堂。

    查核給保護錢七十文。

    若佃己故。

    或有子弟承管到堂倒換聯單。

    設有牆塜損壞。

    送官究治。

    如墳佃己故。

    無人承管。

    着總召募。

    如總推诿。

    即着該總照管。

    以杜串通盜賣。

     一丈量地步。

    俱歸營造木尺。

    堂中立營造丈杆一根。

    司事稽查随帶丈杆量覆地界。

    碑式營造長五尺。

    闊一尺三寸。

    厚五寸。

     一查明姓名者。

    碑上刻某姓某名之墓。

    無從查考者。

    刻無主古墓。

    如棺骸鱗次。

    荒塜累累者。

    量清四址丈尺。

    面前豎一石碑。

    刻無主荒墳。

    古塜幾個。

    亦編号入冊。

     一墳塜墳牆俱有者。

    載明單冊。

    着佃保護。

    其無墳牆而僅有墳塜者保護墳塜。

    如墳塜坍塌者。

    随時酌給工費。

    加高。

    如無塜而地低陷者。

    亦給費填滿立塜。

     一先賢名人之墓。

    子孫式微。

    勢将為人侵占者。

    一體立碑入冊。

    春秋祭掃加意保守。

    以昭尊崇。

     一有等墳墓。

    并非無主。

    其子孫單寒。

    或僅存寡居。

    恐年久遺失。

    或鄰墓侵占。

    自願報堂入冊。

    準其一體立碑編号。

    将四址丈尺載明冊内。

    逐年稽查。

    如家道尚可。

    酌捐經費多寡聽其自便。

    載入冊後或有子孫惑于風水。

    自願遷葬。

    應先報明堂中注冊。

     義塜條約(上海果育堂定) △義塜條約(上海果育堂定) 一誼園義塜四址。

    均立界石。

    各分左右兩阡。

    以别男女。

    每阡十具。

    視地之廣狹短長。

    加立号褐。

    挨次分行。

    以便查認。

    不緻紊亂。

     一埋棺一具。

    用号磚一塊。

    由一号起至十百千号依次順埋該棺和頭正面。

    日後棺屬報領。

    以便對号出阡。

    一棺出阡。

    司藉撤銷号冊。

    續後報堂。

    仍分男女以原号補埋。

    庶免空号錯号之虞。

     一塜地四周各浚深闊大溝。

    中間起畝。

    畝間起甽。

    使前後左右水氣得以疏洩。

    凡掩埋一具。

    金井開深三尺半為度。

    兩旁約距鄰号尺許。

    葬用灰砂。

    須足踏堅結。

    然後圓塜。

    封以草皮。

     一小棺骨箱骨壇。

    另設餘地收埋。

    其浮屍路斃。

    亦另歸一處。

     一凡棺到堂報葬。

    必得親屬一人。

    覓取的保。

    或邀該鋪正甲。

    先期詣局。

    開明住址。

    籍貫姓名年歲。

    司籍登注号冊。

    棺屬自雇扛夫擡送塜所。

    來堂知照。

    司埋二人。

    督率夫頭掩埋如式。

     一每棺一具。

    本堂自用石灰二百觔。

    拌入砂土掩埋。

    工錢大棺制錢一百二十文。

    小闆棺用石灰一百觔。

    掩埋工錢六十文。

    骨箱骨壇每具制錢三十文。

    悉由本局開銷。

    若該屬自願添用石灰以及供設祭品香楮等情。

    悉由棺屬自備。

     一每歲清明及中元節。

    本堂濟度義塜乏祀孤魂虔修經忏一永日。

    捐助冥錠。

    往塜所焚化。

    如有棺屬不時祭掃。

    毌許地鄰諸色人等需索錢文。

    倘有阻撓。

    幹咎未便。

     一塜旁備有餘屋。

    以作丙舍。

    凡棺槥尚須覆漆者。

    蹔置屋内。

    但以十日為期。

    過期即葬。

    不能久停。

     果育堂董事江承桂 顧錫麒 蕭 缙 賈履上 姚 曦 張文照等具禀為添置義冢環求立案事。

    切上邑向有同仁堂舊設義冢經辦掩埋。

    厯有年所。

    茲因匪擾。

    蘇太各郡縣。

    避地者紛紛來滬。

    兵燹之餘。

    死亡甚衆。

    既難歸骨故鄉。

    又乏安厝善地。

    經蘇州府紳士 汪錫珪 潘嘉穗 張世□ 程肇清等。

    彙商措辦三邑誼園以敦桑梓。

    職等并念此外各邑同托 帡幪。

    情難歧視。

    就西門外契買二十七保二圖贊字圩則田十三畝五分八厘八毫兼置常昭江震昆新太鎮各邑義冢。

    統名蘇太誼園。

    又經契買二十七保二圖贊字圩則田二十畝四分。

    收埋城廂内外乏力營葬以及無主棺柩俾免暴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