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七

關燈
放生會章程 放生官河條約 賞節會規約 區種章程 借米實惠法 恤寒會事宜 ○放生會章程 卷七之一 古聖王網開三面。

    而放生之說起。

    楊寶放雀。

    隋侯放蛇。

    史傳皆着為美談。

    不獨佛氏為然也。

    陰骘文新觧有雲小人捉而賣之君子買而放之。

    小人賣之以餬其口。

    君子放之以全吾仁善哉體天心惜物命。

    培元氣。

    召祥和真世間第一吉祥善事也述放生會章程 彭南畇先生勸舉放生會說 放生會規條 蘇州彭氏放生池規約 又小雲栖放生園規條 陳薦夫放生論 放生決疑 放生會小引 △彭南畇先生勸舉放生會說【先生名定求與孫啟豐皆會狀聯元為吳中盛事蘇郡世德首推彭氏其家累代戒殺故科第綿綿至今猶盛】 予家不能斷葷然不食活物己數十年矣。

    雞鵝之類。

    雖祀神不用也。

    【魚蝦買己死者中有活者随手放生】建放生會亦甚易。

    與惜字會相仿。

    法以一人糾十人為一朋按月輸三十錢得十餘朋。

    便可舉行。

    至期遇物即買。

    切勿認人認店以唘其釣弋之心。

    要久不倦。

    擇漁獵不至之地放之。

    自有功德戚友中有艱于子息功名者。

    予先授以持殺生之戒并勸其入會放生。

    凡孳孳為善者。

    果辄應驗。

    昔羅念庵先生曰。

    同生天地。

    即為同氣。

    不忍之心。

    乃我生機。

    減一滋味。

    于食無損。

    全一性命利物不細。

    真仁人之言也幸有心人随處倡行。

    造福無量今人不信戒殺。

    說到放生。

    辄多方駁辨。

    一味唐突。

    使人開口不得。

    此無他。

    其意不過為口腹護短耳嗟乎下了三寸咽喉不知何物。

    而必費盡氣力為自寬之地上背聖訓。

    下阻善念使人聞而信之。

    愈以恣其貪饔之性。

    戕戮生靈億億萬計則人之過皆其過矣。

    人之罪皆其罪矣。

    古聖賢飯疏飲水。

    澹泊自甘。

    飲食之人。

    則人賤之。

    未有貪口腹而恣殺生靈者。

    七十者可以食肉。

    一個小民百姓。

    有多大福分。

    顧于少年時大啖無厭耶盍再思之為老年稍留餘地哉。

     △放生會規條 一放生會每月一舉。

    每會以三十文為率。

    有力者十會八會。

    各随所願、屆期攜錢赴會。

    不得誤期。

    【或每會百文二百文更妙】 一會項既集計有若幹。

    即盡數入市買物或魚鼈或禽鳥。

    或螺蛳水族則放入放生官河。

    如無放生官河。

    即放入寬大河港。

    禽鳥則放入深林。

    惟須擇一禁獵之地方得保全。

     一會期或每月朔日。

    或望日或就神佛聖誕日。

    如正月初九二月十九三月念八四月初八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中秋重陽十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日。

    随便酌定可也。

     一放生之日。

    會中同人均素齋。

    放生之時或用放生船。

    宜各持名誦咒一心祝願。

    所放生命。

    均歸樂趣。

     一每年冬臘月宜結通年總帳。

    共收錢若幹。

    買放生命若幹。

    務須禮忏一天。

    焚香叩首。

    表奏天曹。

    以重盟誓而昭征信。

     △蘇州彭氏放生池規約 一守院人宜護持生物。

    上防惡鳥。

    下防惡獸。

    至岸有坍缺。

    及時報知修整。

    不得抛入惡水。

    及惡汁。

    亦不得放草太多。

    不得留人宿。

     一園中種菜。

    其多生蟲豸緻傷物命者。

    皆宜少種可多種瓜茄刀荳芊荳芝麻等物。

     一燈罩用心整治泯縫葢時緊掩。

    恐傷物命。

     一宜放魚蝦蛤蚌等。

     一池中勿放黑魚鳜魚鲇魚汪刺魚杜父魚鼈鳝。

    以要害好魚故 一池内勿放螺蛳。

    以内有青魚要食螺蛳故 一不得以洗刮油膩。

    及糟糠等物入池中。

    魚食之多泛死故 一不得多買草料宜少少與之。

     一防獺及惡鳥要爪魚故 一蠏勿放池中蠏要箝魚眼龜要吃蠏故 特啟放生諸善人。

    凡來放生者必遵先師規約。

    而住持大師。

    見有來放生者。

    務必引看此碑有放不得者。

    必放外河為妥。

    葢凡物各有相生相克之性。

    倘不講究遺害非細可不慎乎江沅志 △又小雲栖放生園規條 一買物不可定人不可定時。

    不可定地按時而動謀利者必預為摉羅以待。

    是本處散。

    而聚而苦之。

    其緻死十有二三矣擇地而購取巧者必多方計算以營是本非食品而籠而緻之。

    則造福而罪先成矣。

    認人而行詭法者。

    必假托慈悲以售是本屬賤價而貴而鬻之。

    則此昂彼必少買矣。

    欲除此三弊。

    法在随目所賭。

    随心所發。

    随物之緣。

    随錢之數刀砧既及。

    矰■〈矢敫〉既危。

    勿泥巨牲為命重即一蟲亦是救生。

    勿以細數活多命。

    彼大畜何可膜視。

    總之不貪自已之福。

    實憫衆生之苦。

    則不求福而福自倍也。

     一養生不可失人。

    不可失時。

    不可失地。

    馬牛羊宜燥處。

    春夏宜生草秋冬宜枯草。

    羊宜幹桑葉。

    豕宜濕處宜糧食。

    雞鴨亦宜糧食鵝宜。

    草食。

    鴨宜近水。

    牯牛宜水。

    魚宜二三月食草。

    并不可多放。

    餘日不必食螺蟬蚌蛤蠏等宜安一處。

    黑魚鲇魚汪刺不宜放龜鼈宜淺。

    如蛇在城不宜放。

    鳥宜茂林叢竹。

    若此者。

    斷在慎時慎地而尤慎者喂飼惟謹。

    掃除宜潔。

    遊牧惟勤。

    當家領衆。

    各半月一警策。

    勤則獎。

    惰則罰。

    若或踢打緻損。

    大小分罰緻死者罰出寺另派。

    總之視物命如己命。

    彼生靈自戴而超升矣。

     一稽察最關緊要者若責之僧人。

    未免因循。

    責之董事。

    又難周徧。

    今自整頓以後專請司事常川在寺随時稽察。

    凡一切收支牲畜銀錢進出向有總賬。

    今統歸司事主筆。

    進出一切。

    及收支一文俱逐細載注如有交寺放生。

    例出收照亦責成司事主筆即不取收照而去者。

    亦概行登記。

    以免挂漏。

     一放生不能定限。

    如有持物而來者。

    悉從喜舍之心。

    有無牲糧。

    不得過于索取。

    至所收銀錢。

    無拘何欵。

    總定以四分買物以六分買糧。

    庶豢養無虞。

    生靈有益。

    悞果之說。

    未嘗不是然與其買十分而餓斃。

    不若買四分永得其所也。

     一牲物進院既經司事記數。

    凡有傷斃。

    俱經司事驗看如系畜養不當。

    及踢打損傷者。

    管牲人議罰。

    司事務須舉報。

    如有就地掩埋者或應擡置骨塔者。

    司事督令舉行。

    勿任因循。

    緻有弊混。

     一牲所積聚較多之際。

    仍發大雲栖收養責成。

    值月董事前赴雲栖點數交代。

    以免中途照料不及遺悞之處。

     一放生之物如系來人交來者隻查點數目如系本寺買備共議價過秤一切均會同司事過目免緻弊混 一豢養之法。

    亦宜酌定時辰。

    喂飼不使失時。

    司事屆期監看。

    以免因循怠惰。

    其欄圈各所。

    亦須随時沖洗。

    勿使肮髒。

    緻損生靈。

     一放生牛羊雞鴨之類各有欄圈收養外。

    如騾馬不能在本寺安置者。

    務宜酌安妥适地方。

    請發願放生信士會同司事押往該處點數安放。

    以免中途弊混。

     按放生原屬美事。

    但死後瘗埋。

    不食其肉。

    一條可不必拘定。

    或給與本城老人堂。

    或普濟堂牧養人食之。

    正釋家所謂早脫皮毛便近人道在地土少蒸腐之氣而藿腸有肉食之歡亦未為不可也。

     △陳薦夫放生論 仁人捐未用之餘資智士施不報之厚德使斷腸殘喘續命于鋒刃之颠。

    令槁魄驚魂。

    回生于鼎镬之上。

    其為功德有三無常放。

    有兩不必放。

    有物生放。

    有人生放。

    有我生放。

    夫世人放生多克定時日。

    射利之徒。

    因而網弋以赴之。

    多緻困弊是以殺為放也。

    途閑世上。

    耳目所及。

    随便買放。

    是謂放無常期。

    世人鑿池寘苑。

    既有常處人得伺之。

    方脫豫且之網旋作校人之羹。

    是以殺為放也江河林沼地利随宜。

    監以善信。

    倏然而往。

    是謂放無常處世人外放生物家中宰割不疑至謂擾畜待人職宜供馔不知子孫亦所豢養橫遭屠噉。

    彼心謂何。

    諺雲。

    經營還債。

    勝于布施。

    結會放生。

    何似戒殺。

    以至草木盡屬生靈虮蛾都關佛性。

    或壞垣而破蟄。

    時覆巢以毀卵以至棄膻聚蟻。

    積水生蛆。

    珍玩魚鳥。

    緻物以飼。

    我雖無殺之心。

    彼則有死之道。

    皆宜避忌。

    預護生全。

    是謂不放之放放無常物也若乃遭噬觸網。

    放之未必有生。

    更宜調養使其平複。

    即不全活因而瘗之。

    又有猛獸毒魚惡蛇鸷鳥救彼一生。

    實延衆毒是當較喪全之多寡。

    量功過之重輕。

    聽其自存自死。

    比之不見不聞此一種者不必放可也。

    然亦不可殺随緣随力。

    相機相宜。

    無以殺小為無傷。

    無以放小為無益無憚勞而阻善念。

    無争價而廢善緣。

    一物非寡。

    衆生非多。

    肖翹非小。

    馬牛非大。

    一文非不足。

    萬缗非有餘。

    所謂有物生放。

    其盡于是矣。

    物既有之。

    人亦宜然。

    或诖誤可憫。

    或冤困莫救。

    或厄盜賊水火。

    或遭疾病阽危。

    或營求失利而忘生。

    或逋負莫償而欲死。

    此能資以物力。

    開其生路。

    與以周旋圖彼解脫。

    人生我放。

    其視物生尤為關切者也。

    故念我困危望救心。

    自然形體不隔。

    推我感恩救護心。

    自然功德有歸。

    若乃我放我生倍當吃緊。

    人貪生處。

    即能喪生。

    放下無生。

    是以長生。

    倘能六時打磨。

    一切透悟。

    直認本來。

    了取無生。

    斷世谛之網撤塵勞之锢一條灑灑。

    不系來去。

    無拘無迫。

    逍遙自在。

    種心放之殼外。

    真生脫彼輪回。

    則非人非物。

    高出四生之中。

    不□不功。

    永超福報之上矣。

    因系之以偈曰。

    種種生成患亦成。

    有生纔有放生名。

    與君打破牢籠去。

    悟得無生是放生。

     △放生決疑 或謂仁民而後愛物。

    今先務愛物何也。

    答曰仁民易。

    愛物難。

    不忍于害物者。

    必不忍于害人。

    況布衣無仁民之權。

    力量惟能及物以力量所可為者。

    而錯過不為。

    何異入寶山而空手回乎。

     或謂儒教不聞戒殺。

    答曰。

    成湯之解網。

    子産之畜魚。

    至于刳胎殺夭覆巢破卵。

    孔子之訓諄諄矣。

    夫一殺一放。

    善惡分途。

    因果迥異哀今之人。

    不聞能學聖賢。

    惟不戒殺借口于儒。

    何自欺也。

     或謂天生禽獸。

    所以養人也。

    答曰。

    誠如子言。

    豺狼能食人之肉蚊蚋能咂人之血天豈為豺狼蚊蚋而生人哉。

    如必以物之命供人食則天生人以殺物也。

    不必再生五谷矣。

    不知天地惟一好生。

    視人物為一體。

    天生人而人即傷天地之生。

    可乎哉。

     或謂人皆不殺。

    則物類充滿世間矣。

    答曰。

    正惟頻頻而殺。

    故頻頻而生耳。

    物類之壽。

    亦有數年者亦有五六年者。

    亦有一二年者。

    惟人不能盡其壽數而殺之。

    則殺者複生。

    此輪回之報所必然也。

    若殺者少。

    則生者亦少。

    何由充滿世間乎。

    獸中有貓鳥中有燕。

    此皆人不殺之物也。

    安見比他類而獨多乎 或謂人貴物賤。

    殺一物命。

    何至為惡。

    答曰。

    所貴乎人者。

    祗因能慈心愛物天生物而人育之。

    故人為貴耳。

    若好殺之人。

    恐轉一世而不得為人矣。

     或謂祭祀必血食奈何。

    答曰。

    天地仁慈好生為大。

    神明忠正惡殺為先。

    殺命以邀福。

    皇天必無此理若享祀先靈。

    恐以虛名而增先靈之實孽。

    世人苟有仁心者方且為殺不食。

    豈有神鬼而反樂享之乎。

    人之生死有定正直神明。

    豈貪口腹而遂移已定之天。

    愚之極而徒為病者。

    再加惡業耳。

    不然。

    彼祈晴祈雨。

    胡為必禁屠宰乎或謂我自已不操刀。

    聽他人為之。

    答曰。

    彼世有枉受官刑者。

    何以不恨劊子而恨官府乎。

    以非執刀者所能主也。

    故自殺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