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七

關燈
命人代殺。

    惡似相等。

    而欲嫁禍于人。

    設心愈不良矣。

     或謂生必有死。

    殺之何妨。

    答曰。

    萬物自生自死。

    與人無涉無争若雲物命難逃。

    理當烹炙。

    亦将謂老人壽數無幾。

    悉可誅滅耶。

     或謂貧人即欲放生。

    其如無錢何。

    答曰。

    家中蠅蝶蟲蟻之類。

    能全其生。

    亦即是放生活命。

    或見放生者。

    随喜贊歎以堅其志。

    或随我力量勉而行之古雲。

    一文非少。

    萬錢非多。

    放一命與放萬命。

    總是心中之善發出。

    但力有大小。

    善無二善。

    惟論心之難易。

    何計施之多寡。

    若貧人而能力行善。

    其功更大于富室矣。

     或謂所放之生。

    既已損傷。

    恐終難保全。

    奈何。

    答曰。

    使其得善終。

    不猶愈于生切活煮之。

    痛乎。

    況垂危而救之。

    恩功最大。

    即十命之中止全其二三。

    猶愈于即刻赴刀鋸也。

     或謂所放之生。

    終被後人捉取。

    亦有何益。

    答曰。

    放生功德。

    不必究他後來。

    即一放頃己得圓滿勝果。

    譬如重囚臨殺。

    暫赦還獄明知死在異日。

    且喜今日尚生。

     或謂豬羊雞鴨鵝之類。

    放于寺院中。

    飲食難以相繼。

    終不免于餓死。

    是放生而反作孽也。

    答曰寺院放生。

    池中原有施主舍食接濟一切畜類未必盡皆餓死。

    縱使僧人不肖。

    以施主之錢入己而不惜生命。

    是亦僧人之咎。

    與放生者固無礙也。

     世人食肉鹹謂理所應然。

    乃恣意殺生廣積冤業。

    相習成俗。

    不自覺知。

    昔人有言。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

    計其迷執畧有七條。

    開列于左。

    餘可類推雲。

     一曰生日不宜殺生。

    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已身始誕之辰。

    乃我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

    正宜戒殺持齋廣行善事。

    庶使先亡考妣早獲超升。

    見在椿萱。

    增延福壽。

    何得頓忘母難。

    殺害生靈上贻累于親下不利于已。

    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一也 二曰生子不宜殺生。

    凡人無子則悲。

    有子則喜。

    不思一切禽畜。

    亦各愛其子。

    慶我子生。

    令他子死。

    于心安乎夫嬰孩始生。

    不為積福。

    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

    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二也。

     三曰祭先不宜殺生。

    亡者忌辰。

    及春秋祭掃。

    俱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

    徒增業耳夫八珍羅前。

    安能起九泉遺骨而使之食乎。

    無益有害。

    智者不為也。

    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三也。

     四曰婚禮不宜殺生。

    世間婚禮。

    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

    殺生不知其幾。

    夫婚者生人之始也。

    生人之始而行殺。

    理既逆矣。

    又婚禮吉禮也。

    吉日而用兇事。

    不亦慘乎。

    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四也。

     五曰宴客不宜殺生。

    良辰美景。

    賢主嘉賓。

    蔬食菜羹不妨清緻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

    笙歌餍饫于杯盤宰割冤号于砧幾嗟乎。

    有人心者能不悲乎。

    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五也。

     六曰祈禳不宜殺生。

    世人有疾。

    殺生祀神。

    以祈福佑不思已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

    殺他命而延我命。

    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

    夫正直者為神神其有私乎。

    命不可延而殺業具在。

    種種淫祀。

    亦複類是。

    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六也。

     七曰營生不宜殺生。

    世人為衣食故。

    或畋獵漁捕。

    或屠宰牛羊豬犬等以資生計而我觀不作此業者亦衣亦食未必凍餒而死也。

    殺生營生。

    神理所殛以殺昌裕。

    百無一人。

    種地獄之深因。

    受來生之惡報。

    莫斯為甚矣何苦而不别求生計乎。

    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

    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七也 △放生會小引 放生之說。

    暢于釋氏。

    儒者或疑之。

    然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

    魚不滿尺。

    市不得鬻。

    言放生也。

    國君春田不圍澤。

    大夫不掩羣。

    士不取麛卵。

    言放生也。

    成湯之網開三面子産之畜魚于池。

    無非言放生也。

    是故聖王之世。

    鳥獸魚鼈鹹若。

    鳳凰麒麟。

    不踐生草。

    不食生蟲。

    則謂之仁禽。

    謂之仁獸。

    天地之大德曰生。

    全體皆仁也。

    聖人學天。

    學天之仁而己天心好生而惡殺。

    聖人體天之心以為心。

    故民胞物與。

    并育并生。

    推其極必使無一物不得其所。

    而後聖人為仁之量始全。

    則放生之說。

    固久在聖人中和位育之中。

    無事别标宗旨也。

    自古禮衰而殺機熾。

    貪口腹恣暴殄者反以煦煦之仁為借口。

    殺以召殺。

    而殺刼以開。

    佛氏愀然憫之。

    思欲有以挽其流而拯其敝。

    于是大其聲以疾呼。

    而放生之說于以起。

    而放生之會于以行。

    是故顔魯公奏請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

    蘇東坡為杭州守率僚屬至西湖放生以為樂。

    自來名公巨卿。

    醇儒宿學。

    類多從事于此。

    則放生之為道葢可想也。

    吾輩幸際太平。

    共遊光天化日之中。

    安常處順。

    不遭橫禍。

    是天之放我以生也。

    天既放我以生。

    我苟非體天之心多放生命。

    其何以仰答天恩。

    終免災刼耶。

    爰與同人糾集放生善會。

    每會以若幹文為率會數各随其願。

    一月一舉。

    随買随放。

    不拘何物。

    不拘何地。

    事畢□向乞求往生。

    所願各發慈心。

    共培善果。

    庶幾日久月長。

    愈推愈廣。

    以期答天恩而消災刼當亦吾黨同人所樂于捐助也。

    是為引。

     ○放生官河條約 卷七之二 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

    魚不滿尺。

    市不得鬻。

    聖王愛物之。

    心藹然如見。

    況邑城鄉鎮。

    必由地脈結聚而成。

    制伏無方。

    每關衰旺。

    青鳥家言。

    非無因也。

    古來仁慈好生之地。

    往往不見。

    幹戈。

    而城邑遭屠者多由其地人民好殺所緻。

    倘非急開生門以順地道。

    以格天心。

    将何以召祥和而消災刼。

    放生官河者生門也。

    生門開而生氣聚。

    生氣聚而戾氣。

    消此不費錢功德也。

    述放生官河條約。

     放生官河禁止采捕議 顔魯公放生池表 放生河為人主祝壽祈福 憲示 放生官河規條 嚴禁毒魚憲示 △放生官河禁止采捕議 葢聞天地之所好者生。

    帝王之所慎者殺。

    古聖人設為網罟。

    以佃以漁。

    所以備祭享除物窖。

    非以為口腹也。

    然猶必設為厲禁。

    數罟不入污池。

    網目必用四寸。

    漁不滿尺。

    市不得鬻。

    葢恐取之太過。

    即以蹙物之生。

    故必示以限制。

    使取之有節。

    庶涵濡長養。

    生機相續于無已耳。

    是以成湯解網。

    裡革斷罟。

    顔魯公奏立天下放生池。

    于勢難槩禁之餘必宛轉纡籌。

    留一線生機。

    以延物命。

    凡以體天地好生之心。

    廣帝王仁育之量。

    不欲盡取以傷萬物之和也我朝仁化旁敷。

    和風廣被。

    舉凡鳥獸魚鼈具征鹹若。

    仰見聖天子萬物一體。

    度越百王。

    凡屬臣民。

    自宜本怵惕恻隐之心。

    擴并育并生之量。

    日孜孜焉為物命計。

    俾之繁滋生息。

    涵泳于光天化日之中于以祝聖壽于無疆。

    俾羣生而遂長。

    庶不虛生盛世耳。

    乃習俗相沿。

    取求無厭。

    多方采捕。

    力索窮搜。

    無論大小官河。

    插簖設網。

    幾使水族無潛逃之所而有司官又視為不急之務竟不複留心禁約。

    為地方稍開生門甚非所以仰體皇仁。

    以培國家元氣也。

    今拟于州縣鄉鎮。

    各留河數處。

    聽作放生官河。

    永禁采捕。

    勒石垂遠犯者懲之。

    其清查辦理宜聽該處各善士妥為設法。

    仍不許地棍土豪專擅開禁。

    有則鳴鼓共攻。

    并令各善堂随時稽察。

    庶使聖澤汪洋羣生同被。

    蠢靈共壽。

    物我皆春。

    亦仁人君子之用心也。

    謹議。

     △顔魯公放生池表 臣聞帝德莫大生成。

    臣心敢忘贊述。

    微臣職忝方面。

    受恩莫報。

    廣宣皇命于天下。

    臨江帶郭處。

    置放生池共八十一所。

    澤及昆蟲海隅蒼生。

    莫不欣喜。

    臣不揣愚昧。

    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

    葢欲使天下元元。

    知陛下有好生之德。

    因令微臣獲廣昔賢善善之義。

    乞禦書題額。

    以光揚不朽。

     △放生河為人主祝壽祈福 蘇東坡守杭州奏開西湖堙塞。

    首以放生為言。

    迨天禧中大臣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

    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

    自是以來。

    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會放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

    皆西北稽首祝皇上千萬歲壽。

    此西湖放生故事可征也。

     △憲示 蘇撫部院張。

    為申明舊禁剀切曉谕事照得蘇城虎邱前一帶堤河。

    及相近東西各港。

    原系放生官河永禁采捕。

    本部院前于藩司任内。

    厯經出示嚴禁在案。

    茲聞日久廢弛。

    該處仍有不肖居民。

    及漁戶人等。

    罔顧生靈。

    公然違禁或操鷹舟。

    或張巨網。

    肆行捕捉。

    緻潛鱗無一線之生機。

    放生之地。

    竟為若輩之利薮。

    地保人等得其規利代為包庇。

    殊堪痛恨。

    除訪拏懲辦外。

    合行剀切曉谕。

    為此示仰該處居民及漁戶地保人等知悉。

    自示之後。

    爾等如敢在于放生河内。

    肆行采捕。

    戕害生靈。

    一經本部院查出。

    或委員禀報。

    立即嚴提懲處。

    如該處地保。

    不行查逐。

    受賄縱容。

    定即一并究懲不貸各宜凜遵毌違特示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初三日示 蘇州府元和縣正堂舒 為籲恩勒碑示禁。

    以垂久遠事。

    據生員王煦監生屠■〈目旋〉殷在天周揆殷等禀稱切照憲治正三圖。

    設有妙濟堂。

    于内設局。

    凡施棺收葬惜字放生諸善事。

    靡不備舉。

    獨是放生一事。

    因堂地狹隘舊日就沿河一帶。

    立石為界。

    作放生河路。

    甚為短促。

    不能多容。

    今拟請南至青松寺。

    北至婁門蛇王廟。

    一帶官河。

    作為放生河路無許捕魚鄉農藉稱罱泥名色挨堂放生河邊競相捕捉所全物命實多為此籲恩叩請。

    伏乞恩準。

    給示勒碑禁止捕捉以垂久。

    遠等情到縣。

    據此合行給示嚴禁。

    為此仰該地保居民鄉農漁船人等知悉。

    所有妙濟堂放生官河。

    南從青松寺起。

    北至婁門蛇王廟一帶。

    永禁捕魚罱泥。

    如有任意抗違。

    在河罱捕地保司事立即拏獲解縣。

    以憑重處枷示。

    倘地保狥縱容隐。

    察出定提并究決不寬貸。

    各宜凜遵毌違特示 嘉慶二年六月日示 蘇州府正堂覺羅景為據禀給示嚴禁采捕事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初四日。

    據清節堂董事陳道修職員何柱岩吳複初孫道融吳兆钰陳道軒陳培顧退思劉會真程廷珍胡惠友蘇晉英等赴府禀稱。

    切照蘇郡虎邱山塘官河西由西瓜河起。

    東至渡僧聚龍山塘各橋南至六房莊。

    北至錢萬裡橋。

    十家洋虎邱後山等處。

    厯經各善堂禀蒙各大憲放生惜命禁止采捕均于橋座鑿有禁止字樣祇準各漁船在外河大蕩捕獲不許在所禁之處采捕在案無如日久廢弛。

    漁戶勾串地匪。

    得規狥縱。

    始則夜間捕捉。

    今則白書布網。

    甚至前舟放生。

    後船撒羅。

    罾網所在。

    不計其數。

    欲其生而仍置于死。

    董等目擊此形情殊憫恻。

    是以情願損資備石各處勒碑。

    永禁采捕以護水族而勵好善。

    環求給示并捐牌曉谕。

    以便随時巡查。

    勒石永禁。

    并賜分饬長元吳三縣。

    一體禁約。

    嚴饬各地保漁總。

    毋許得規狥縱。

    取結存案等情到府。

    據此查虎邱一帶放生官河厯經各憲嚴禁采捕。

    漁戶等何得勾串地匪。

    肆行□網顯系地保漁總得規狥縱。

    殊屬不法。

    本即查提嚴辦姑寬免究。

    據禀前情。

    除饬縣一體禁約。

    并取地保漁總切結備案外。

    合就出示勒石嚴禁為此示仰各該地保漁總漁戶以及附近居民諸色人等知悉。

    所有虎邱山塘官河西由西瓜河起。

    東至度僧聚龍山塘各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