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五

關燈
義倉章程 救荒章程 濟荒粥赈章程 ○義倉章程 卷五之□ 伊古備荒之法縣都委積以及常平義倉等制法良意美。

    均堪利濟然此惟有司官得為之。

    又系藏于州縣。

    所恩不過市井惰遊未能徧及窮鄉。

    誠有如朱子所雲者夫天災流行。

    何地不有使不早為之備。

    而欲取辦于臨時。

    則請赈于朝。

    既恐鞭長不及。

    集捐于下又虞瓶罄難支。

    鸠形鹄面之民。

    有不相率而填溝壑者乎。

    但積儲一端。

    最宜善處。

    立法不善。

    則侵漁耗廢。

    諸弊叢生。

    有不可不妥為籌劃者。

    輯義倉章程。

     朱子社倉法 附前輩積貯論 陶宮保勸豐備義倉章程 無錫青上鄉六三圖積貯議規 △朱子社倉法【朱子以常平義倉。

    藏于州縣所及不周。

    又為法太密。

    封鐍遞傳。

    官吏侵蝕。

    有名無實。

    遂酌定此法以行于鄉洵為良法。

    】 宋淳熙八年。

    時朱子為浙東提舉。

    上疏言。

    幹道四年間建民艱食。

    熹請于府。

    得常平米六百石。

    請本鄉士官朝奉郎劉如愚。

    共任赈貸夏受粟于倉。

    冬則加二計息以償。

    自後逐年斂散。

    或遇少歉。

    即蠲其息之半【年未全荒則一分計息也】大饑則盡蠲之。

    凡十有四年。

    得息米造成倉廒。

    以元數六百石還府。

    見管米三千一百石。

    以為社倉。

    不複收息。

    每石隻收耗米三升以故一鄉四五十裡間。

    雖遇兇年。

    人不缺食。

    請以是行于他州。

     明邠州鄧成美家小康。

    約族人預給一周利會。

    其法豐收時每畝出谷一鬥。

    或二鬥。

    逮來春有人借者。

    按三分行利。

    秋收交還。

    積之數年。

    粒米狼戾。

    其或值歲歉。

    視族人緩急。

    散給以活之所謂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也。

     熟年有積儲。

    則荒年便不至鬧事有力者所當早為之計。

    慷慨捐集。

    若到荒年請求保家扞患之法。

    恐已落下着矣。

    救荒有先先策。

    願賢明官長早圖之。

     △附前輩積貯論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積貯約 湯念平先生勸積義谷序 又募義谷疏 魏叔子先生立義倉策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積貯約 一積貯民之大命。

    豐無所儲。

    荒無所赈。

    尚可稱民父母乎。

    必須随宜設法。

    一縣積谷。

    足備一縣赈濟。

    豈獨活民。

    即以弭亂。

    為州縣者。

    功在蒼赤。

    慶流子孫。

    端系于此。

     一社倉是救荒良法。

    各鄉勸缙紳及名家。

    自造倉廒。

    自放自收。

    不可以官府與之。

    其法量人戶種田多少。

    人口多少。

    以二分起息。

    于青黃不接時借貸。

    又必二三十戶連名保借。

    欠者即同保内入戶攤賠。

    小荒減利。

    中荒捐利。

    大荒連本米下熟征催。

    官府給與印信文簿。

    為究治奸頑。

    使之可久。

     湯念平先生勸積義谷序 民窮日甚。

    借貸無門。

    一有災荒。

    坐而待斃。

    昔朱文公社倉一法最為盡善。

    然時诎舉赢。

    實為難事。

    宜師其意而力行之。

    為積義谷法。

    每坊造一木櫃。

    置本坊神廟。

    每月朔望。

    谒廟者各持義谷少許。

    或一斛。

    或半斛。

    或□升至□鬥而止。

    勿得過多。

    不願助者聽。

    随其意而因其力。

    不相強也。

    數少而不欲多者。

    相形則意沮。

    力輕者可久也。

    共推一端謹者司登記。

    雖一斛半升必紀其名。

    以彰好義。

    推一稍有恒産而素行忠信者司出入。

    每朔望迄晚。

    即将貯櫃者登倉。

    次年春夏推陳出新。

    因子多寡貸與農人。

    息取加二。

    小荒則以貸諸貧人而減其息。

    必公議而酌行之。

    若大荒則盡捐。

    以赈困窮。

    必計衆而均分之。

    先其老弱之無告。

    及孝子節婦之貧者。

    是舉也。

    專以備荒而利農。

    他雖公事急需。

    不得輕移。

    以緻耗散。

    有恃強而索者。

    衆共持之。

    不聽則控諸官。

    庶幾可久。

    行而不廢。

    夫為數甚少。

    則人皆樂助。

    月月積之。

    歲歲行之。

    斯可無大饑之患矣噫省目前飲宴之費。

    即可蘇異日數人之命。

    減一月雞鵝之粟。

    即可救他年同類之生。

    獨何憚而不為哉。

    【見魏叔子文集】 又募義谷疏 裡中親友壽誕稱觞。

    當計其費出義谷。

    欲為人稱觞者。

    亦計其費出之。

    或宴會有不可己者。

    則薄其費而以義谷補之。

    夫省酒食之浮費以利濟饑貧。

    此祝壽之上術也。

    又有疾病及一切祈求。

    亦于神廟發願出義谷若幹。

    夫省齋醮之虛文以利濟饑貧。

    此祈神之上術也。

    蓋天地鬼神。

    原以愛人為心。

    能愛人者則彼亦愛之。

    以此祝壽壽必永。

    以此祈福病必愈。

    以此祈名利子息。

    名利子息必得矣。

    【見魏叔子文集】 魏叔子先生立義倉策 貧民富民多不相得。

    富者欺貧。

    貧者忌富。

    貧民閑時已欲見事風生。

    一迫饑馑。

    則勢必為亂。

    初則搶米。

    再則刧富。

    再則公然嘯聚為賊。

    富民目前受貧民之害。

    貧民日後受官府之刑。

    兵刀之慘。

    真貧富兩不相得益也。

    所以朱子修舉社倉。

    不特救一時餓殍。

    實所以保富全貧。

    護人身家。

    養人廉恥。

    為法至善。

    今師其意而少損益之。

    凡每坊設立義倉。

    不必分派若幹家若幹人。

    随其相附近處擇便為之。

    聽民自議自行。

    則衆情和矣。

    但建倉費重。

    或勸富民。

    或設處公費。

    随時斟酌。

    此在官長以真心勤力行之。

    凡欲立義倉。

    先集父老士民懇切開谕。

    以義倉之利。

    身先捐俸以勸富室。

    然後出示遠近。

    令十日内報命。

    凡報命者。

    合坊具連名呈一紙。

    内稱遵谕設立義倉共計戶丁若幹。

    出谷者若幹。

    舉值事者一正二副某人。

    造冊二本一丁冊。

    一義谷出入冊。

    凡丁冊不論男婦貧富貴賤皆載之。

    呈及二冊官皆用印。

    旋給本坊收掌。

    其官所助谷若幹。

    照各坊丁數多少。

    派貯倉内舊冊寫完。

    則仍以新造之冊送官用印。

    坊中有富豪悭吝不肯助義者。

    許本坊呈官。

    視所應出者加罰三等。

    所舉值事之人。

    有不法不公者。

    本坊呈官重罰。

    公舉他人代之。

    或本人有病故久出者。

    仍簽他人代之。

    俱要呈官。

    其呈仍用印付還或坊中事繁。

    三人不能理。

    許值事人随簽幾人幫之。

    本坊俱要酌處公費以酬其勞。

    至義谷出入之數。

    官府不與。

    隻于當發粜之時。

    先期出示。

    令各坊清核丁數。

    定于某日粜米。

    官府時行巡訪。

    于當收籴之時。

    先期出示。

    以某日起籴。

    如至某日報完。

    踰期不完者。

    以欠谷多少議罰。

    凡坊内與粜者設簽一根。

    寫戶首姓名下注共計幾口。

    籴米時左設一人散簽。

    右設二三人量米。

    來籴者先将名下應籴米錢若幹。

    交左人領簽。

    即将簽投右人照簽領米。

    散米巳完。

    右人繳簽。

    交左人收。

    明日如之。

    富室及童婢皆許與籴。

    凡粜米如原價每升一分。

    今價三分。

    則取分六厘。

    二分則取分四厘分半則取分二厘。

    分二厘則取一分。

    升一分。

    則不出陳矣蓋酌取餘息以供耗折。

    及修倉雜用諸費也。

    凡石斛升鬥之類。

    皆一聽官造。

    日久器壞。

    許如法私造。

    仍送官驗押。

    蓋以賞罰之權歸于官。

    則人知所畏。

    出入之數歸于民。

    則官無可私。

    所謂官民相制。

    其法無弊者也。

     △陶宮保勸豐備義倉章程 州縣中每鄉村公設一倉。

    秋後聽民捐輸。

    歲歉酌量散給。

    出納悉由民間經手。

    不假官吏。

    防侵蝕以禁騷擾。

    矜貧寡而杜争端。

    誠善政也。

     一鄉村無論百餘家十數家。

    總以裡居聯絡者。

    公設一倉。

    每年秋收後各量力之盈绌捐谷存倉。

    出者無吝。

    勸者無勒。

    或數十石。

    或十數石。

    多則一二百石。

    少則數石。

    數鬥。

    均無不可。

    收谷公同立簿登記。

    擇一老成殷實人總管。

    再擇一二人逐年遞管。

    仍設立四柱交□分别舊管新收。

    開除寔在。

    明晰登載。

    互相稽查。

    連年豐稔。

    日積月多。

    則谷不可勝食矣。

     一鄉村零戶。

    有難于聯絡者或族各為一倉。

    或一族中每房各為一倉。

    或以散戶歸入附近鄰保。

    共為一倉。

    均聽民便。

    總在随地制宜。

    多多益善。

    果能一處行之有效。

    久而他處自仿照行之矣。

     一設倉宜擇善地不宜近水不宜近市。

    以防不虞。

    建義之初。

    倉廒未立。

    或神廟或公祠。

    或老成殷寔之家。

    倉屋有餘者。

    均可借儲。

    但須本人情願。

    不得強借。

    一俟谷石稍充。

    即可另自置倉。

     一倉谷由于樂捐間或有濕有秕。

    不能拘泥畫一。

    應于收倉時。

    先為曬幹車淨。

    公同登記。

    耗蝕若幹。

    或收貯年久又須公同出曬一次。

    覆量上倉再逐一登記實數。

    以便查考。

     一設倉本系義舉司事之人不許籍端開銷。

    惟看守倉廒之人不能不給予工食責令巡查遇有風摧雨漏。

    倉闆破損之處即告知經管随時修理。

    其鎖鑰等項不得交守倉之人佩帶 一捐谷既有成數。

    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

    以免匪徒阻撓。

    擾亂章程。

    以後捐多捐少。

    收放出入。

    官吏概不與聞。

    即裡長甲長。

    亦無許越俎。

    倘有吏役托名稽查。

    藉端需索。

    查出照詐贓例從重懲治。

     一積谷既多。

    止須添建倉廒。

    不必推陳出新以求滋長。

    亦不必春借秋還。

    以權利息戢争杜紛此為最要惟餘谷置田收租。

    尚可并行不悖。

    然必積谷實在充裕有餘。

    以少半置田乃可。

    否則不必。

    蓋此谷原為備荒而設至捷至便。

    推陳出入。

    易滋朦混借出難還漸歸烏有。

    置買産業。

    雖屬經久之計。

    然不能救濟□前。

    亦非急務也。

     一每遇災荒。

    總管分管外。

    再擇公正司事。

    計谷之多寡。

    先盡本村中鳏寡孤獨無告之人。

    次及極貧。

    又次及次貧。

    或五日一散或十日一散。

    事竣憑衆确算至家計稍可支持者。

    不必分給。

    即小歉之年。

    亦不必動用。

    以歸實濟。

     一捐谷之家。

    此谷既捐。

    即系公物。

    遇有災歉。

    不得以從前甲多乙少。

    緻啟争端。

    或先在此村捐谷之家。

    其後移居他處。

    遇此村散放。

    不得以曾經捐谷。

    回向轉索新來之戶。

    從前雖未捐谷。

    遇有散放。

    亦應酌給些些。

    不得獨任向隅。

    蓋各保各境。

    以鄉村為斷。

    雖救恤無分彼此。

    而谷少人多。

    亦不得不稍為限制。

    其各族各房積谷者。

    則不必以鄉村為斷。

     一年豐時和。

    勸捐較易。

    果能積有三年五年之蓄。

    又不妨畧為變通。

    邀同紳耆。

    劃分若幹。

    于鄉間添設恤嫠育嬰義塾等會。

    或于冬間。

    就村莊中鳏寡孤獨。

    與外來無告窮民量為赈濟。

    亦所以廣任恤也。

     一鄉村紳士。

    克知大義者多。

    自必首捐為倡。

    如有能捐谷千石者。

    或捐銀千兩以上。

    買谷積貯者或捐置基産倉廒。

    及鬥斛諸器物。

    用銀千兩以上者。

    均當照例請旌以資鼓勵。

    倘慮書吏索費。

    即徑赴院司衙門。

    呈明捐數。

    以便行查确實立予請旌。

    斷不令善舉稍有阻格。

     一勸捐之外。

    向有因事樂施一節。

    如民間演戲酬神。

    及嫁娶喜期。

    慶祝生日。

    盡可将縻費折谷。

    捐入義倉。

    擴而充之。

    不特安貧。

    即以保富。

    将型仁講讓之風。

    亦由此而興起矣。

     以上各條。

    積少成多。

    衆擎易舉。

    所以圖便民也。

    各保各村。

    他處不得混冐。

    所以免牽掣也。

    擇人經管。

    立冊交代。

    所以防侵蝕也。

    紳民自理不經官吏之手。

    所以杜騷擾也。

    不減粜不出易不借貸。

    專意存貯所以斷糾轕而弭争端也兇年不妨盡用。

    樂歲仍可捐輸。

    以一鄉濟一鄉之衆。

    而不患其不均以數歲救一歲之荒。

    而不虞其不給。

    孫孫子子無窮匮也。

    取锱铢于狼戾之時。

    求水火于至足之地。

    捐谷者不以為難。

    司事者不以為累。

    行所旡事。

    不求其利。

    而弊自除防其弊而利乃可久也。

    本部堂前經為此章程籌思經歲簡便直截。

    永遠可行。

    爾紳民等。

    其勿以為空言文告而忽之。

    至若悭吝之徒。

    難與圖始。

    必當曲為開導俾知有備無患。

    安貧即所以保富。

    倘有匪徒藉端肆鬧無知逞臆刁難。

    則本部堂此條即可錄存捐谷簿冊之首。

    以為憑信。

    國法森嚴。

    弗任擾累于虖。

    圖匮于豐為善最樂勉敦任恤共享升平本部堂有厚望焉。

    切切特示。

     △無錫青上鄉六三圖積貯議規 立議單某某等今因嘉慶十二年遇荒。

    我等設局平粜。

    所捐之錢。

    除轉運折耗費用外。

    計存錢十二千文。

    輪流經管生息至十八年秋收。

    本利結存錢三十一千二百文。

    買貯□稻二十三石五鬥。

    十九年又遇亢旱。

    即将此稻砻米應粜數月。

    除開支折耗零用。

    以及本圖查荒費用共計去錢十餘千文所剩之錢及米。

    于上年八月籴換新□稻三十石。

    為數雖少。

    倘能照前累年經運。

    積少成多。

    亦周官委積之遺意也。

    為此公同立議。

    于豐稔之歲設法收放。

    以陳易新。

    自成義舉。

    但素來公項。

    易緻侵吞。

    總由有治法無治人。

    積久弊端百出。

    全賴經管之人。

    任怨任勞。

    秉公籌辦。

    務期實濟。

    今将議定規條開例于左。

     一議積貯原以備荒。

    非為圖利。

    然以陳易新。

    不無耗折。

    且畧為申息。

    庶可積少成多。

    在借戶得免債米之害。

    遇歉歲藉以分潤一圖。

    此所謂一舉兩得也。

    目下所貯之數無多。

    公議每石酌加申息。

    俟五年之後。

    再行公議酌減。

     一議放稻于插青秧後定期。

    收稻于新谷登場後訂期通知。

    限三日内。

    各借戶務将揚清幹潔好稻。

    再行當面過風。

    如有将毛潮抵塞者。

    下年不準領借。

    【公放公收升鬥劃一】 一議總管每莊一人收放。

    限期斷須親到。

    其供給各人自備不得開支公項。

    其零星用度俱臨時酌議開支。

    不得浪費。

     一議放稻每莊舉老成幹事者數人經手按莊分派。

    各寫領票交與總管。

    俟秋收交清後。

    發還領票 一議收齊後交與圖内老成殷戶收貯。

     一議存貯非遇災緩征時候不得創議先行設局發赈。

    以緻後來竭蹶。

     一議付借隻可于本圖之内。

    外圖人不得混入。

    即本圖不種田之人。

    及不種仙稻者。

    亦不得給借。

     一議議單五紙。

    五人各執一紙每年于收齊稻日算賬。

    倘遇災發赈。

    各将議單繳出收局後再議。

     ○救荒章程 卷五之二 姚龍懷曰兵荒者。

    世界一刼運也救刼者。

    順天之心。

    逆天之運也天心好生。

    順以承之天運行罰。

    逆以挽之。

    人道之所以與天地參也。

    人欲一日而行千百善。

    一人而救千百人。

    舍卻此等時節無處着力矣。

    輯救荒章程。

     勸赈名言 救災前鑒 蘇州府陳公鵬年救荒二十策 節錄先賢救荒四策 河南撫軍畢沅奏請災年出賣田産仍準贖回疏略(乾隆五十一年例案) 荒政叢言 牧令當行二十二條 審戶 剔弊 急赈恤 撫恤事宜 貸米粟 貸牛種 廣籴粜 通商販 憐婦女 憐嬰兒 憐寒士 勸捐棉衣 安流民 憫時疫 收育棄兒 禁賣牛宰牛 敦風俗 以工代赈 勸富戶業主當商 救荒福報 救災有福說 附勸制草衣說 △勸赈名言 胡振安曰。

    陰功有萬而救人為第一。

    倘值水旱奇荒。

    三空四盡百萬生靈。

    嗷嗷垂斃。

    仁人君子當此苟可自全性命即當傾财救濟而一人之力有限。

    須得實有善心者。

    廣為勸募。

    設法赈給。

    庶幾轉溝壑為衽席此在大家殷戶。

    首當倡率者也。

    魯恭雲萬民者天之所生天愛其所生。

    猶父母愛其子故愛民者必有天報今上天見其地人民。

    稍有罪愆。

    不得不罰以災既罰之災又矜其饑寒困苦不勝哀憫忽有人焉憐而赈之以錢财衣食使不緻填于溝壑上天又不勝其慰然歡欣将必報其人以世世子孫富貴壽考。

    此一定之理。

    無可疑者也。

     司馬溫公曰。

    士君子盡心利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