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五

關燈
海内少他不得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又雲積金以遺子孫。

    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贻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為子孫久長之計又雲。

    人受命于天。

    生來之福有限。

    積來之福無窮善心既發切莫中止溫公位至宰相。

    子孫十八世為顯宦。

    世上惟大智慧人眼光看得遠善觀天道善體天心為其能廣種福田以散為聚也張清恪公伯行曰。

    地方雖有富戶。

    未必人人好善樂施必得上人獎勵勸勉則有所慕而為善益力宜谕富戶各量力捐施。

    捐極多者為一等尚義之民。

    院司給□旌獎。

    次者為二等尚義之民知府給匾旌獎。

    再次為三等尚義之民州縣給匾旌獎。

    若有破格多捐。

    為人所不能為者。

    申詳撫院。

    具題旌獎【切問齋文鈔】 楊景仁曰。

    太平之世。

    遇□歲而民不饑。

    葢不獨捐上以益下也抑民間有自相補助之道焉厯代助赈皆有優獎之典誠以施期于當厄多一人捐即多數人食多勸一人捐即多活數人命也 聖朝屢遇災荒赈貸蠲緩百方籌劃。

    不惜千萬億帑金之費又何藉涓埃之浥注然鄉黨好施者例加獎勵。

    此勸善之良谟。

    實救荒之仁術也大抵勸輸之事不一端。

    助赈而外凡設粥、平粜、輯流民、收幼孩、施衣、施藥、施棺等項皆是也、當饑荒之歲安富必早安貧。

    斯有力皆須努力。

    是在良有司之善勸矣。

    積至誠以感之而不臨以貴勢。

    分清俸以倡之。

    而非谕以空言牖之以□□之良。

    人雖愚而易曉。

    動之以厚德之報。

    民雖啬而易從。

    怵以饑民劫□之可虞。

    則分财以拯荒。

    為保家之至計歆以令典褒旌之可慕則樹德以受賞。

    為榮身之善圖。

    分多寡以量其力。

    未嘗強以所難戢刁悍以定其心。

    俾勿牽于所慮。

    鼓之舞之。

    亦克用勸。

    何庸抑勒哉。

    竊見相赒相救。

    興仁讓而勑懋和。

    聖世良民。

    由多良吏也。

    猗欤隆矣。

     王圻赈貸羣議第七條議倡義記曰。

    富則仁義附焉。

    好義之心。

    人孰無之。

    在上之人陽激而陰率之。

    則倜傥之士慕焉。

    雖啬夫亦捐千金如敝屣矣以百姓之财。

    救百姓之死倡導鼓舞之機惟豪傑默運之耳第十條議權宜雲饑民命在旦夕非權宜從事曷克有濟昔汲黯矯诏開赈。

    範仲淹縱民競渡。

    範堯夫發常平封椿粟麥。

    不待報。

    韓文預支官車俸糧。

    不待命。

    皆能便宜從事有地方之責者仿其意而行之。

    蒼生幸甚。

    袁黃曰。

    凡系世家未有不由祖德深厚而科第延綿者予舊館于當湖陸氏。

    見其堂中挂一軸字乃其先世兩代出粟赈饑而人贈之者。

    文中厯叙古時濟饑之人。

    子孫皆膺高位。

    謂陸氏他日必有顯者。

    今自東濱公而下。

    三代皆為九卿。

    其言果如左券。

    則今之閉籴射利剝衆自肥者。

    可反觀矣。

    【臣鑒錄】 宋撫州守黃震約雲。

    天之生人。

    惟有愛人人衆不能盡皆契天天定則時加汰治字□□汰治凡其饑厄之歲皆其升沉之機。

    富室之在豐年賢否未知也及至荒年。

    或恻怛而濟惠。

    或頑忍而不恤富室之賢否分矣小民之在豐年善惡未白也及至荒年。

    或堅忍而守分。

    或無賴而妄作小民之善惡見矣賢否既分。

    善惡既見天之升降是人。

    于斯乎決。

    此非因果之說也。

    天道自然。

    固應爾爾。

    所以饑馑之後。

    富者或自此而貴顯或自此而禍貧賤□戚毛汝于成□曰自此溫厚而□□□□中人說法耳敗貧者或自此而溫厚或自此而刑戮皆有明征思之思之自當猛省。

     于忠肅公勸平粜榜曰。

    富厚之家。

    有三千金家計。

    可捐貸百金。

    萬金家計。

    可捐貸三百金亦不過三十分中一分耳。

    捐一分之資。

    而活數千人之命。

    上纾朝廷隐憂。

    下為子孫積福。

    吾勸汝等為此好事爾等未必慨然及一聞僧尼說法化緣遂能舍大赀财以邀來世福澤豈非妄謬乎孰若捐數十百金。

    以濟嗷嗷饑苦之民生前萬人感戴沒後百世流芳之為愈也多有富豪之家。

    平昔悭吝不肯捐赈。

    嗟乎渺渺一身在世食此亦頭面易見者何富貴人全不理會用有限死又将之不去且終日營營千謀百計作馬牛而不肯少輸一二為此美事乎我亦知爾等富家巨室皆辛苦經營成家必不強緻之亦安敢強出之但恐爾等不行此便宜好事為可惜耳 顧鹹正赈荒問答有雲。

    人之情。

    将損人之财以予我貪者必受也。

    将損人之财而并損其人之性命以至并損其人之父母妻子性命以予我雖甚貪者決不受也夫饑民一日得米三合□便可以不死計一歲中每一石米可救一人不死荒年珠粒僅有此數不在語語痛切讀此而不動心者非人也饑民腹中則在宦家富室倉庾中今閉一石不發必有一人死者矣閉十石不發必有十人死者矣閉百石千石不發必有百人千人死者矣然則宦家富室除正供日用外其餘倉庾中陳陳堆積者皆堆積死人皮骨血肉腦髓也。

    夫省一筵宴之費可活幾人省一交際之費可活幾人省一呼盧之費可活幾人省一土水之費可活幾人省一簪珥衣被之費可活幾人省一摩挲古玩之費可活幾人省一供給遊狎客之費可活幾人省一布施庸俗僧道之費可活幾人夫以種種活人之物而糜費之無用之處以為豪人□至□未有以□人為娛樂者豈知羅□□中古玩案頭無舉娛樂則是合數十百千死人皮骨血肉腦髓羅列目前以為豪非□□膏血耶□實□事非□□盡義之論也舉娛樂也清夜尋思理上說得過否心上打得過否。

    縱然他說。

    理上硬得過心上瞞得過否。

    自有天帝鬼神。

    與他算帳。

    不知究竟硬得過瞞得過否記得萬厯某年某鄉有某上舍。

    積餘米三千石。

    值歲荒。

    價一兩二錢。

    時上舍在外。

    其管倉仆寄信雲。

    米價貴。

    可粜矣。

    上舍批雲。

    待貴至二兩方許粜。

    不數日火發焚倉三千米悉燼。

    其它古今報應事。

    更不勝悉數。

    嗚呼可畏哉。

    某言到此。

    直是肝腸寸斷涕淚千行。

    鐵石人聞之。

    當必有踴躍奮起者。

    而況讀書明理之士哉。

     △救災前鑒 趙閱道知越州。

    歲大歉。

    公召州之富民。

    勸誘以赈濟之義。

    即自解腰間金帶置庭下于是施者雲集全活十萬人。

    【厚德錄】 趙汝愚。

    道見病者必收恤之。

    躬為煮藥。

    歲饑。

    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食餓者【宋史】 哲宗元佑三年冬頻雪。

    凍死者無算。

    呂公着為相曰與同列議所以救禦之術。

    乃發官米官炭。

    遣官分場賤賣。

    以惠貧民。

    貧病之人。

    日給醫藥饘粥。

    又不時委官看問。

    以故多得全活。

    【康濟錄】 張綸除江淮制置發運副使。

    見漕卒凍餒死者衆。

    歎曰此有司之過非所以體上仁也。

    推俸錢市布絮襦千數。

    衣其不能自存者。

    【宋史】 趙抃知越州。

    值大饑。

    多方救濟。

    及春。

    人多病疫。

    乃作坊以處疾病之人。

    募誠實僧人分散各坊早晚視其醫藥飲食。

    無令失時。

    以故人多得活【康濟錄】 元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

    時關中大旱。

    饑民相食。

    公拜命之日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鄰裡貧乏者道遇饑者。

    即赈之。

    死者則葬之到官六月。

    未嘗家居。

    止宿公署。

    夜則禱于天。

    晝則出赈饑民。

    終日無少怠。

    【元史】 王克敬除江浙行省都事。

    鄱陽大饑。

    總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行省欲罪其擅發。

    克敬曰鄱陽距此千裡比待命民且死彼為仁而吾屬顧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元史】 劉彛知虔州。

    會江西饑歉。

    民多棄子于道上。

    彛揭榜通衢。

    召人收養日給廣惠倉米二升。

    每月一次。

    抱至官中看視。

    又推行于縣鎮。

    細民利二升之給皆為字養。

    一境生子無夭阏者。

    【明善集】 嚴世期。

    山陰人。

    同裡張邁三人妻各産子。

    時歲饑儉。

    慮不相存。

    世期聞之。

    馳往拯救。

    分食解衣以贍其乏。

    三子并得長成。

    【宋史】 嘉靖十年。

    奏準陝西。

    災傷太重遺棄子女。

    州縣官設法收養。

    如民家有能自收養至二十口以上者。

    給與冠帶。

    【康濟錄】 文宗太和六年。

    诏曰。

    天下有家長者皆死。

    所餘孩穉十二至襁褓者。

    不能自活。

    必至夭傷。

    長吏令其近親收養。

    仍官中給兩月糧。

    亦具都數開奏。

    【康濟錄】 黃震提舉常平倉初常平有慈幼局。

    為貧而棄子者設。

    久而名存實亡震謂收哺于既棄之後不若先其未棄保全之乃損益舊法。

    凡當娩而貧者。

    許裡胥請于官贍之。

    棄者許人收養官出粟給。

    所收家成活者衆。

    【宋史】 宋史食貨志振恤條。

    載孤貧小兒可教者。

    令入小學聽讀。

    其衣襕于常平頭子錢内給造。

    遺棄小兒聽人乳養。

    仍聽宮觀寺院。

    養為童行、宋于幼幼之道。

    規制周悉黃文潔更為酌定。

    益詳密矣。

     隋辛公義。

    為岷州剌史。

    岷俗畏疫。

    一人病。

    合家避之。

    病者多死公義命皆舁置廳事醫藥之既愈乃召其親戚谕之。

    皆感謝而去。

    其後病者多就使君。

    其後固留養之。

    始相愛。

    風俗遂變。

    【綱目】 倪文正公一命浮圖疏引雲竊為米價高騰天災未已。

    麥青有待。

    近憂三四之交。

    榆赤無條。

    遠危六七之際。

    頃者分坊設赈。

    亦既普郡歸仁。

    然固有窮谷荒邨。

    他鄉别井。

    卧儒遊旅。

    廢丐瘦囚。

    居遠仁者之鄰。

    名逸饑民之籍鸠鹄在望。

    殍殣漸繁。

    誰不有懷。

    所患無術。

    今則曲求巧便。

    别啟因緣不假多施但占一命計自春暮以及秋中為期百有四旬。

    量米日纔五合。

    不過七鬥。

    以閱三時今以萬錢廣施萬衆萬腹仍枵苟隻一橋專渡一蟻一缗即足為此功德勝于浮圖各務盡心共回厄運以萬寶登廪之日。

    為七級合尖之期。

    一願倡募者領冊一本認救一命更于親友間輾轉勸募即自已無力者。

    但能勸募多人。

    功德自應無量也一注認之後須訪查确核必得真實無告。

    朿手待斃而後可以當之。

    無或忽畧受欺。

    虛此善願一每十日給米五升錢一百文自六月初旬起。

    至九月盡止。

    如米不足。

    以麥代之亦可一遇有異鄉流落枵腹露居旦夕就斃者更當設處空屋半間俾得容身栖息倘家無餘屋者。

    或于大寺觀公所。

    覓一無礙隙地。

    使暫栖止。

    并宜由縣出示。

    如有寺觀僧道神廟司祝不肯招留饑民者察出定應究逐不貸一此舉費少功大願相與踴躍從事。

    約計米六鬥錢一千二百文便可全活一命一倡募某人領冊倡募共募救饑命若幹人認察舉饑民者。

    開記某人察舉。

    及所舉饑民姓名。

    列于後幅。

    上書赈主姓名。

    中書認一命。

    下書饑戶姓名及啟赈日月。

    某人察舉饑戶幾人。

    按此系崇祯時浙省荒旱。

    會稽倪文正公設一命浮圖冊。

    以勸于鄉遇有真實無告朿手待斃者。

    仁人君子觸目警心各任一命日給錢米以待秋成。

    務使全活而後已。

    雖所及有限。

    而實能生人救人百人發心即活百命千人發心即活千命各人一片恻隐至誠。

    真可以格天心回厄運。

    豈小補哉。

    【臣鑒錄】 △蘇州府陳公鵬年救荒二十策【康熙四十七年水旱相仍陳公以此策請詳江浙督撫頒行。

    初時米價二十文一升不及兩月。

    每升止籴八九文。

    民歌再造洵不愧經濟宏才。

    】 禁占米作酒○禁小麥燒酒○禁黃豆打油○禁糙粞白粞作糖○禁麸皮作面筋【今即粜賣貧民作餅度荒五項嚴禁。

    中縣一日省米數百石不止、所以當時米價日減。

    】○禁屠沽熟食【惜福省财隻許賣粉食面食及素食】○勸巨室富商捐米赈饑【是年平湖縣董公天眷。

    親至富室勸捐至誠感人。

    剛柔遞用。

    有願捐十石者。

    有捐數百金者。

    有捐累千金者給米給錢外。

    到處造廠施粥。

    又施藥赈濟數月至食新血止捐數有餘、仍還富室合縣無一餓殍。

    】○興工作以濟乏【如築城開河修橋路等。

    使工匠得食】○寬山澤之禁【如聽民賣鹽捕魚不禁采樵等類使有餬口不至流為盜賊】○犯罪情有可疑者聽其以粟贖罪取以赈饑○不論官吏軍民婦女僧道雜色等人。

    能捐米助赈者。

    少則給匾領賞。

    多則詳憲候旨○延請名醫開藥室以救病民○近山之民教采松柏療饑【博物志雲荒歲不得食可細搗松柏葉以水送下。

    不饑為度清粥湯送下。

    尤佳每用松葉五合柏葉三合。

    研服或專用松葉亦可但須禁一切食物自能療饑卻病】○緩刑【兇歲犯法者多故寬之】省禮【冠婚喪祭減其禮文】○貸民種食【恐荒地利也】○謹防盜賊【恐為民害也】○官吏紳衿耆民每逢初一十五。

    齋戒沐浴執香步行各廟。

    拜禱以祈民休【荒歲災禍易起故搜索鬼神而祭之亦周禮荒政之一。

    】○每州縣中擇有才德者主持荒政【如料理給米施粥之類使小民得沾實惠事成之□。

    與捐銀捐米者一體 上聞】○花米豆麥等船。

    放關一月。

    并遣人夫牽挽護送【外郡花米日至則價日減。

    是轉歉為豐一大關也。

    ○其年平湖知縣董天眷得陳公鵬年指教。

    先造為富不仁匾額二十、堆在縣堂。

    始從鄉村勸捐。

    遇頑富三家。

    釘匾門首。

    并準告發。

    凡田土斷加斷贖家業幾去半。

    從此由鄉到城樂輸衆多。

    所以赈赀有餘也昔朱子與寮屬曰勸分以救民之急不得不小 有所忍若為富民計較太深則恐終無可行。

    威克厥愛。

    于事乃濟。

    陳公深得朱子救荒之道矣。

    】 △節錄先賢救荒四策 先先策者未然也如複屯田理鹽務近水防漂乏水防旱懲遊手訓節儉勸農桑興水利有事以粟為賞罰廣種代谷食常平倉委任得人。

    率建社倉。

    或借裕鄰封則薄商征。

    借靈海道。

    則清海寇。

    又如叢說所雲。

    督撫将各項下贓罰銀。

    令府縣盡籴谷。

    徒流以下。

    許其谷贖。

    一縣有災鄰縣通融借貸。

    減價平粜。

     先策者将然也。

    如水旱谷種既沒當預先廣籴他邦。

    查災傷無可生理者貸之随地利可栽種者教之貧富皆令約食近處糧米先事奏請截留。

    當蠲當赈。

    急踏勘。

    先事奏請 正策者。

    已然也。

    一開倉平粜除緊急兵饷外其餘出陳易新。

    二截留上供平粜與民将錢輸部。

    國課無虧三借帑籴粜帑金可借。

    則差官循環籴粜米可利民銀仍補庫。

    四勸富赈饑多有面谕。

    罰賞兼施五勸典用米。

    令赍批往産米處遠籴聽民以物質米照時價值大興工作。

    如興水利葺橋路等并勸民婚葬營繕 權策者。

    佐正策之窮也。

    招徕商販令遠商聞風競來。

    則米價自減并馳檄鄰封速令開禁。

    暫免關鈔經過地方嚴巡護送或重罪有可出之機令人入粟以贖 △河南撫軍畢沅奏請災年出賣田産仍準贖回疏略(乾隆五十一年例案) 豫省連歲歉收凡有恒産之家漸多變賣餬口近更有于青黃不接之時将轉瞬成熟麥地賤價準折别省富戶聞風赴豫舉放利債籍此準折地畝核其價值均不及平時十分之三該富戶剝削荒民甚屬可惡現饬各屬曉谕凡民間四十九年以後賣出田産如價值過賤者許其備價呈明地方官取贖買主不得以巳經賣絕故意勒掯倘買主另行轉賣亦止準照依原價不得多行取值以聽原戶贖回仍以三年為限以杜年久紛争之漸至近日連麥準折之地限半月内令買者賣者自行呈首聽原主收回割刈除歸還原價外仍照豫省典鋪取息之例按月算給倘買者巳将麥禾收割核計所收麥價除去原買産本及應加利息如有多餘令其同地退還如稍有不足仍令賣主找清将地贖回倘買主圖利占踞不行放贖即照重利盤剝之例從重治罪如原賣之人或有逃亡事故亦令呈明官為辦理将所遺地畝另召無業農民耕種收息充公等因(道光二十七年河南又災援案辦理) △荒政叢言 明佥事林希元疏雲。

    救荒有二難。

    曰得人難審戶難有三便。

    曰極貧民便赈米。

    次貧民便赈錢。

    稍貧民便赈貸。

    有六急。

    曰垂死貧民急饘粥疾病貧民急醫藥病起貧民急湯米。

    既死貧民急募瘗。

    遺棄小兒急收養。

    輕重系囚急寬恤有三權。

    曰借官錢以粜籴。

    興工作以助赈。

    貸牛種以通變。

    有六禁。

    曰禁侵漁。

    禁攘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