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三

關燈
與設堂之本意不合。

    且門族之介于兩可者。

    亦難分别。

    反緻紛紛借口。

    鄙意莫若另設恤嫠一局。

    果系士族單寒酌量資助仍歸本堂辦理則庶為。

    妥善。

     查清節堂之建。

    有陳道修者。

    幕佐也。

    首捐萬金為倡。

    紳士翕然從之。

    而堂以成噫以一幕佐而能成此舉。

    洵乎有志者事竟成。

    不以人地限也。

    彼身都富貴者。

    尚不知聞風感奮乎 吳複初以铢積寸累之财。

    不敢自私。

    捐錢一千千。

    為孤兒習業成家之費。

    何等心腸。

    何等度量世之高赀坐擁。

    緊握雙拳者孰智孰愚。

    必有能辨之者矣 ○儒寡會章程 卷三之四 寡婦苦儒者之寡婦尤苦。

    生長清門。

    禮義自守。

    羞顔難出。

    仰面終慚。

    即自顧一身。

    巳不勝茹蘗含冰之慘況堂上白頭。

    膝前黃口。

    又有環而待命者耶。

    述儒寡會章程 常昭儒寡會規條 常昭兩邑詳定儒寡會規條 △常昭儒寡會規條 江南蘇州府常熟昭文縣正堂黃方為公捐恤寡。

    出示曉谕事。

    據遊文書院肄業生童殷振雲等禀稱。

    切生等誼關同類志切相周。

    惟念貧無錐立。

    庠士居多。

    利鮮秉遺。

    儒寡尤甚。

    以故蘇郡設立安仁分局。

    創儒寡善會。

    凡庠生赤貧身故。

    孀母寡妻一無倚賴者。

    月給養贍錢文。

    其經費由紫陽正誼兩書院中捐扣膏火銀兩。

    撥支公用。

    荷蒙藩府憲批獎。

    劄饬施行在案。

    郡垣有例。

    下邑宜循。

    況與善鄰。

    尤深民望。

    常昭兩邑設局賓興。

    既助鄉會之費。

    書院考課。

    複添膏火之銀。

    善舉遞增。

    寒士攸賴矣。

    第思生無恒産。

    猶有館谷可支。

    殁有遺婺。

    并無硯田可恃。

    或且侍高堂之榆景。

    無以代盡烏私。

    撫繞膝之蘭芽。

    無以克均鸠飼。

    縱勤恤緯。

    難免啼饑。

    生等目擊情形。

    不忍坐視。

    謹仿照儒寡善會。

    即循紫正之例。

    各捐膏火銀錢。

    以立始基。

    在士子分餘資于文囿。

    每課之所捐無多。

    在窮嫠獲滞穗于筆耕。

    每月之所全不少。

    業經會同衆議。

    謹拟規條。

    呈乞請照紫陽正誼兩書院成例。

    批示立案。

    并劄饬書院司董扣留存局。

    所扣膏火銀兩。

    不敷接濟。

    生等除先自書捐。

    一面另立捐簿。

    廣為募捐。

    庶幾積铢累寸。

    常此舉行等情。

    粘呈規條到縣。

    據此。

    查該生等因念庠生身故。

    每有赤貧。

    母孀妻寡。

    一無倚賴。

    茲拟仿照郡垣儒寡善會扣捐膏火銀錢。

    以為資助之費。

    并恐捐扣無多。

    不敷接濟。

    先自書捐。

    複廣勸募。

    以冀久行。

    似此誼恤同侪。

    惠及孀寡。

    洵稱善舉。

    殊足深嘉。

    所議規條。

    亦甚妥協。

    除會詳糧道憲立案。

    并劄饬遊文書院紳董遵辦外。

    合行出示曉谕。

    為此示仰兩邑遊文書院肄業生童人等知悉。

    務各遵照捐扣。

    并各踴躍書捐。

    多多益善。

    庶幾經費充裕。

    再增儒寡衣被。

    遺孤修脯。

    及身故殓費。

    以全善舉而垂久遠。

    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鹹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示 △常昭兩邑詳定儒寡會規條 一紫陽正誼人數衆多。

    膏火系用銀款。

    遊文書院人數少。

    且用錢款。

    因議稍有變通。

    拟每期巳進内外課膏火花紅錢每一千文。

    捐錢一百五十文。

    未進内外課膏火花紅錢。

    每錢一千文。

    捐錢一百文。

     一撥捐膏火花紅銀兩。

    仍存書院司董處。

    俟每月望日。

    司事前赴賓興局支領登簿後。

    按戶由司事緻送。

    其舉報儒寡亦由司事開報。

     一凡在庠諸生巳故者。

    其妻寔系親族無依。

    伊子未經成立。

    憑學冊查明入學年分。

    及身故年分。

    确寔者。

    每戶每月緻送錢四百文。

    其績學儒童之妻。

    寔系寡苦極貧者。

    俟捐有餘資。

    再議籌送一緻送錢文。

    現因經費不敷。

    先行酌定三十額為率。

    餘俟廣為續捐。

    再議籌辦 一舉報儒寡。

    須有保人開具本儒姓名入學年分、身故年月、并儒寡氏族年歲、住居何所、及子女年歲若幹、并保人名姓。

    以便司事親往查核。

    斷不可徇情濫報。

    恐經費不敷公用。

     一賓興局詳定章程。

    自二月起至十一月止。

    此會邀請公正司事十二人。

    每月挨司其事。

    其正月十二月。

    各司事彙集賓興局酌款。

    按戶緻送。

     一安仁分局有儒寡衣被。

    遺孤修脯。

    及儒寡身故殓費。

    均俟經費嬴餘酌增。

     ○恤頤堂章程(即老人堂本金陵舊章) 卷三之五 嘗考之禮。

    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

    養庶老于下庠。

    養老之典。

    古昔聖王尤為隆重。

    又況番番黃發。

    茕獨無依。

    淹蹇頹唐。

    命懸風燭于此而不有以安之。

    非所以與民興孝也。

    述恤頤堂章程 江甯恤頤堂記 恤頤堂規條 △江甯恤頤堂記 在昔哽噎之祝。

    見之曲台。

    茕獨之哀。

    陳于小雅王者以養老為本。

    聖人以安老為懷。

    其即我佛慈悲之念乎。

    則有江甯正覺寺鏡公者。

    真實學道。

    普濟存心。

    于嘉慶十年。

    募建清節堂。

    赈恤嫠緯。

    延保嬰赤。

    菩提樹大。

    功德水深。

    宏願彌堅。

    宗蔭益廣。

    因念佛法大意。

    衆善兼行。

    無告窮民。

    頹齡尤甚。

    積瘁之筋力。

    役以長貧。

    易耗之形神。

    撄之沉痼。

    發種種而己短。

    言繭繭而先哀風燭之危既迫于一瞬。

    饔飧之慮。

    複困于終朝。

    接目構心。

    誰能忍此。

    于是舍鮑侃之宅。

    更辟廣場。

    輸光學之錢。

    大施法食。

    徧告十方之衆。

    共襄七級之修。

    于十六年複建斯堂。

    益隆義創。

    規條綦善。

    耄耋斯安。

    養有取乎獻鸠。

    報非責之結草。

    遂使算高绛縣。

    同資續命之田。

    年小如來。

    鹹與無遮之會。

    布裘絮被。

    暖覆三冬上藥中醫。

    危拯六疾。

    即使嵫景難淹鬼中竟執。

    而桐棺掩骼。

    無嗟蔓草之萦。

    蒿裡斂魂永妥佳城之閉。

    麥飯常澆。

    九幽勿餒。

    楊枝一灑。

    枯骨皆春。

    厥制詳矣。

    厥功巨矣。

    夫■〈革喜〉厄之赈。

    特重于鄉師。

    粻膳之典。

    有崇于王制。

    今茲善舉。

    廣自缁流。

    固宣彼法之仁。

    罔悖儒宗之訓。

    用制斯文。

    式嘉厥志。

    将使城号化人。

    布福緣于一缽闾名行義。

    現壽相于千秋爾。

    南城曾燠譔 △恤頤堂規條 一本堂收養無靠老人。

    年七十以上者。

    赴堂報名。

    經董事查明。

    素無犯案。

    由鄰甲投 府縣出結入堂。

    未七十者不得強入。

    董事亦不得濫收。

     一老人年雖七十而有子孫奉養者。

    不準收入。

     一本堂量經費收養。

    今己收百六十人。

    未得入者司事仍注冊俟有缺出循序挨補。

    毌得争越挜納。

     一入堂後設有性格乖張。

    飲食起居。

    未能遂意。

    情願自去者。

    堂中所給衣履被物。

    一概追還。

    本堂逐出者。

    棉襖一件。

    被一床。

    準其帶去。

    以全憐老之至意。

    餘物追回。

     一入堂後。

    不得随時擅行出入。

    如有要事。

    由司事處告假注冊。

    回時銷假。

    月不過一二次出以辰後。

    入以申先。

    否則不特黑行不便。

    抑且司事難查。

    如司事狥隐。

    一并立辭。

     一入堂後。

    設染疾病。

    醫藥飲粥本堂加意備辦調護。

    倘成殘疾仍留養本堂。

    一切衣物與衆共給。

     一每月朔望前一日放假聽其休息。

    探望親戚。

    設老人有在外滋擾者。

    當即逐出。

    不許再入。

     一老人四名。

    共房一間。

    每年給箕箒一付。

    四人輪行灑掃。

    不得互相推诿。

    以緻污穢。

     一老人入堂每名給床一張。

    無帳者給帳一頂【七年一換】。

    給席一條【一年一換】。

    冬天給草韀一條。

    給被一床新棉花五斤【三年收舊換新】。

    夏布大褂一件。

    【三年收舊換新】。

    每年給水紗布小褂一件石門布小褂一件。

    每年給水紗布褲一條石門布褲一條。

    單布襪一雙【二年一換】。

    每年青布鞋二雙。

    雨纓涼帽一頂【四年一換】。

    蕉扇一柄。

    石門棉布大褂一件【三年收舊換新】。

    藍布大棉襖一件新棉花一斤半【三年收舊換新】。

    藍布套袍一件【三年收舊換新】棉襪一雙【二年一換】。

    紅緯大帽一頂【三年一換】。

    瓜皮帽一個【二年一換】。

    衣領一條 一本堂所給衣被等物。

    如有私行典賣及借與人典押者。

    司事察出。

    即指名斥逐。

    司事狥隐者。

    一并立辭。

     一老人衣裳。

    難以洗濯。

    每月按名給零用錢一百文。

    以為漿洗薙發粗紙之費。

     一冬至日起。

    九盡日止。

    每日給炭墼一個。

    以免足冷。

     一本堂每日三餐。

    一粥兩飯粥用小菜。

    飯用熟蔬永以為例 一本堂設立。

    赍堂一所。

    百叟公同吃飯。

    如有私造飲食。

    或燒小鍋小铫。

    及歸房私吃者。

    立即斥逐不但豐儉不公。

    抑且恐防火燭。

    司事須每日檢查。

    并責令在堂老人。

    公同舉報。

     一本堂粒米同餐董事司事粥飯蔬菜。

    皆與老人一體。

    不得另起鍋竈自行私食。

     一本堂懸本梆一架。

    飯菜熟時。

    廚夫将碗箸擺齊監督鳴梆。

    俟老人齊集坐定然後擺菜。

    各自盛飯。

    食畢各散。

    其收洗碗箸抹桌等事。

    司事責令廚役。

    率以為常。

     一每日一粥兩飯。

    用上熟好米。

    董事司事互相監察。

     一每頓蔬菜十斤。

    用油三兩。

    油之多寡。

    諒菜增減。

    每頓司事放油。

    與監督同看。

    油已入菜方回。

    庶廚役無偷漏。

    違者均咎。

     一飯時熟菜。

    每人各一碗。

    令廚役冬則蓋之以碗碟。

    司事仍不時巡看。

    老人庶不冷食。

     一粥時小菜。

    每人一碟務要潔淨。

    不可腐臭。

    由司事處按時支放。

     一在堂俱系高年。

    齒牙不利者多。

    凡小菜蔬菜。

    俱以熟爛為要 一端陽節。

    每人給粽子四個。

    錢三十文。

     一中秋節。

    每人給月餅一個。

    錢三十文。

     一年節 每人給素菜一碗。

    年糕二條。

    押歲錢六十文。

     一恭遇萬壽聖誕每人面一碗。

     一上元佳節。

    每人給元宵十枚。

     一凡有願輸蔬菜菓品食物者。

    由司事分給在堂老人均惠不在常例。

     一本堂老人衣食零星俱經酌定。

    不豐不儉。

    已可各适天年。

    如有藉說孤苦。

    求人私助告募者。

    司事查明。

    即指名斥逐。

    不得狥隐緻亂堂規。

     一入堂壽終。

    如有壽材者。

    聽其自用。

    無者給棺一具。

    裝殓褥一條枕一個封口油灰一斤紙錢一塊□錠一千。

    零用錢二百。

    擡錢三百打坑作堆錢三百。

    有墳歸者聽歸。

    如無墳地者。

    即埋于本堂南門外丁字牆義塜。

    立石以志其名。

    每年春秋本堂緻祭。

     一本堂義塜。

    五年一修。

    以免坍塌骸骨暴露。

     一本堂設立素軸一挂。

    凡老人故于堂者。

    書名于軸使歲時受一瓣香人沒名存先後入者同沾義意。

     一每年清明及十月十日。

    施食一壇。

    以追薦亡故老民。

     一本堂代衆設立耆老公祖堂一所。

    清明歲時。

    聽各老人瞻拜祖先以慰孝思。

     一本堂老人。

    定于黎明即起。

    黃昏即眠。

    止于公堂設燈一盞。

    不得私行點燈入房。

    以免火燭。

    令司事不時查察。

     一四人共房一間。

    給面盆一個。

    澡盆一個。

    提桶一個。

    腳盆一個。

    四人公用。

    如不願公用。

    聽其自置 一本堂煤竈一所。

    永久設立。

    以便茶水。

     一老人洗面。

    各人攜盆赴煤竈取水。

    夏日攜桶取水。

    洗浴亦然。

     一公堂設立茶具。

    司茶者将茶安放公堂。

    毌棄毌竭。

    聽老人自行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