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一

關燈


    其有向系能文。

    曾在書院面課。

    屢試不售年老者。

    仍準支向年所給之數。

    如年少無故不與試。

    及出入衙門舞文弄法者。

    俱罷給。

    奉祀不在此例。

     一諸房子孫呈禀。

    須由本房房長及典籍執事者用钤記。

    于春秋官祭家祭及有公事會集之期申報。

    或有争釁小嫌。

    先赴本房房長及親支族老調處未協。

    然後申訴文正位。

    同掌莊諸位公斷。

    違者概不受理。

    其公呈亦須諸位親自簽押。

    如有擅自興訟及捏名。

    公呈妄渎官府者。

    當以悖規陳官法究。

     一諸房向有不肖子孫。

    或犯事故逃遛他鄉。

    或挈家出外。

    不知蹤迹者。

    其為玷辱門戶之事俱未可定。

    向後如遇似此之人歸宗者。

    不準給曆支米。

    其以前曾給過米者。

    仍行追曆。

    若年幼随父兄不得自由者。

    臨期酌斷。

     一吳縣多山田。

    長洲縣皆澤田高下既殊。

    如遇旱潦。

    豐歉各異向呈分别給族修祠。

    不許挪混。

    如遇大祲。

    仍當通融協濟。

    盡完賦次祖先祭祀。

    其餘主奉執事房長守祠鳴贊酬勞燒香紙筆喪葬赒給等項。

    或減給。

    或緩給。

    或捐給。

    臨行酌行。

    無緻悞公。

    仍行曉示阖族。

     右主奉能浚增定莊規。

    因時裁制。

    斟酌得中。

    倘後世子孫有能擴而充之者。

    不妨重為改定也。

     △錢公輔義田記 範文正公。

    蘇人也。

    平生好施與。

    擇其親而貧。

    疏而賢者鹹施之。

    方貴顯時。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

    号曰義田。

    以養濟羣族之人。

    日有食。

    歲有衣。

    嫁娶兇葬皆有贍。

    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

    而時其出納焉。

    日食人一升。

    歲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

    【若地方有溺女之風者此條尤當加意】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

    葬者如再娶之數。

    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

    歲入給稻八百斛。

    以其所入。

    給其所聚。

    沛然有餘而無窮。

    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

    仕而居官者罷莫給。

    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

    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為西帥。

    及參大政。

    于是始有祿賜之人。

    而終其志。

    公既沒。

    後世子孫修其業。

    承其志。

    如公之存也。

    【其子純佑純仁純禮純粹皆賢佑仁尤行仁義仁繼公為宰相】公雖位充祿厚。

    而貧終其身殁之日。

    身無以為殓。

    子無以為喪。

    惟以施貧活族之義。

    遺其子而己。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

    桓子曰。

    是隐君之賜也。

    晏子曰。

    自臣之貴。

    父之族無不乘車者。

    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

    妻之族無凍餒者。

    齊國之士。

    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

    如此而為隐君之賜乎。

    彰君之賜乎。

    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餘嘗愛晏子好仁。

    齊候知賢。

    而桓子服義也。

    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

    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

    次母族。

    次妻族。

    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

    晏子為近之今觀文正公之義田。

    賢于平仲其規模遠舉。

    又疑過之嗚呼。

    世之都三公位。

    享萬锺祿。

    其邸第之雄。

    車輿之飾。

    聲色之多。

    妻帑之富。

    止乎一已而己。

    而族之人。

    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

    況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庭。

    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世必有史官書之者。

    予可無錄也。

    獨高其義因以遺其世雲。

     △附常郡王氏參改義莊規條 一建義莊房屋若幹。

    坐落某縣。

    某圖捐田【若幹】畝。

    俱系絕産。

    開具田号細數呈請咨 部立案并請藩憲給帖遵守。

    立義莊戶名。

    完納銀漕。

    永遠不準放糧過戶。

    以杜日後易瘠盜廢諸弊 一義田饷銀将租麥抵辦。

    漕糧将租米完納。

    依限全完其餘贍給鳏寡孤獨及各項費用。

    日後盈餘。

    增置義田。

    呈明立案。

     一莊田總理一人。

    族中公舉老成殷實者為之。

    田租銀錢簿冊。

    俱歸掌管。

    司事二人。

    亦必精明公正者共司其事三年一換。

    倘有侵挪情事随時更換。

    如三年内。

    并無錯悞。

    或接管或更換。

    秉公酌議。

     一總理辛俸若幹。

    司事辛俸若幹。

    按季支付。

    扇人斛腳工食随時酌給倘有催租不力。

    私收虧短。

    察出追吐更換。

     一族中宗支浩繁不能均給。

    惟自某支以後。

    譜次詳明。

    查得實系鳏寡孤獨廢疾貧乏者。

    概行入冊。

    如有出繼外姓。

    及為僧道。

    并入下流者概不入冊。

    【經費多者通族均給】 一贍給額數統以若幹名為率。

    如人數衆多。

    另增副額。

    贍給一半。

    俟正額缺出。

    按照開報入冊先後。

    挨次項補。

     一鳏獨無依。

    年過十六。

    入冊開支。

    惟寡婦廢疾。

    不拘此例。

    正額每人每月給米二鬥四升。

    副額每月給米一鬥二升。

    閏月照數孤子孤女。

    一歲至六歲。

    每月給米一鬥。

    以補寡居養育之勞。

    至九歲每月給米。

    從副額遞補正額。

    挨次候缺。

    孤子十八歲年終繳票。

    孤女出嫁繳票。

    支派住居名字年紀。

    随時注冊。

    須查實發給。

     一孤子至十八歲年終繳票給錢若幹。

    為謀生之計。

    倘年未十八自能謀生莊内一體給發以示體恤之意。

    且防藉詞停給之端。

    自行繳票者停給。

     一寡婦及廢疾。

    俟伊子成立。

    完姻後停給。

    若伊子不肖。

    及繼嗣之子。

    不能供養者。

    仍照數給發。

     一給米定期每月二十四日。

    持票赴莊領米。

    過期次日并給。

    路遠者四季支領。

    不得預支。

    年終更換照票。

     一冊内有名身故者。

    赴莊繳票。

    給殡費錢若幹。

    連安葬者給錢若幹。

    十五歲以前身故者。

    給殡費錢若幹。

    連安葬者給錢若幹。

    倘匿不報明。

    将票冒支月米察出停給其殡葬之費亦不給發。

    以示薄懲 一族中停柩在家權厝在外。

    無力安葬。

    墓在十裡外者。

    給錢若幹。

    墓在十裡内者。

    給錢若幹。

    須查明給發。

     一應試無力者。

    縣試給錢若幹。

    府試給錢若幹。

    院試給錢若幹。

    鄉試給錢若幹。

    會試給錢若幹。

    【此欵須随各莊定數】 一族中無力婚娶者。

    于吉期當日給錢若幹。

    單傳無力者。

    多給錢若幹。

    嫁女照婚娶例給一半。

     一設立義學。

    凡孤子無力從師。

    均歸義學教讀。

    路遠者。

    每節給修金若幹。

    每節給束修。

    須令孤子攜所讀之書來莊。

    以便查問課程。

     一冬月嚴寒。

    冊内年老廢疾。

    難自支持者。

    給棉褲棉衣。

    九月給發。

    四月底歸莊。

    給錢若幹。

    以免當賣之弊。

    莊内令人修補。

    亦可再給。

     一莊内擇有名醫生。

    議定每季辛俸若幹。

    擇誠實藥店。

    另立一折以便登記。

    如冊内有名病重者。

    查實後。

    請醫診視。

    将方赴莊。

    用一戳記。

    到店付藥。

    貧苦難堪酌給錢若幹。

    以備零星等費。

    族中貧病相連者。

    通融酌濟以寓疾病相扶之意。

     一族中嫁出之女寡居而貧。

    念祖宗一本之誼。

    亦歸莊冊。

    一體發給。

    其孤子孤女不給。

     一收租與給米時。

    總理必有檢點。

    不得專聽下人。

    恐生諸弊。

    銀錢米麥等出入。

    随時登記。

    不準移挪。

     一本莊房屋。

    修葺宜勤。

    毌緻黴爛米麥。

    器皿亦須收藏節省。

    食用一切均須從儉不得糜費。

     一每歲年終。

    須将舊貯新收。

    及各項支銷。

    現在存貯。

    逐欵開明一冊。

    以備合族查對。

     一總理謝事時。

    将一切事務賬目對象一一交清。

    俾接管之人。

    不得推诿不緻贻悞。

     此系莊規大略。

    須視經費盈绌。

    因時制宜可也。

     ○同善會章程 卷一之二 孟子雲。

    大舜有大焉。

    善與人同。

    又雲。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善也者。

    人生之命脈地方之元氣也。

    善心既笃。

    則善量宜充。

    一鄉一邑。

    何莫非善量之所及。

    力可及而不為非斯人之大不幸耶。

    世上苦人不少。

    前賢遺範具存。

    遵而行之。

    是在有心者首為倡率耳。

    述同善會章程 陳幾亭先生同善會原序 高子忠憲公同善會規例 楓泾同善會規條 浙江撫藩憲通饬合屬十一府一州仿行同善會牌語 同善會照驗牌籌式 同善會願外廣善方 奉懇各邑父母谕行同善會文 倡會拟言 會講廣義 行同善會十二益 同善會緒言六則 同善會勸緣疏(江浙憲頒後增入) 同善會備荒四則 勸廣行同善會文 附奉勸深埋胔骼預絕疫端公啟(乾隆八年春是啟與同善會書并呈江蘇陳撫院) 高子忠憲公同善會講語(三條) 陳幾亭先生同善會講語 △陳幾亭先生同善會原序【公諱龍正字幾亭師事高子忠憲推入室學本身心達諸經濟登崇正甲戌進士仕禮部員外郎】 序曰是會也。

    說倡于夢澤張公。

    而啟新錢先生行其事。

    筠塘陳公益從而廣之。

    大抵随意量捐用拯無告。

    因以廣動其善心。

    高子忠憲序之詳矣。

    有雲。

    為善如渴而飲。

    饑而食。

    飲食豈望報耶至哉言乎愚嘗推之曰。

    渴而飲。

    飲焉而渴潤。

    饑而食。

    食焉而饑充。

    亦飲食之報也。

    今試聞一豈弟之言。

    初或漠。

    過覺可思。

    聞一雕琢尖谑之言。

    乍雖諧笑。

    過覺無味。

    見人行一利濟事。

    已或未能。

    心安樂之。

    見人行一摧害事。

    已即不與。

    為恻恻然者累時。

    遇一人堕患難。

    坐視不救。

    身雖便安。

    愀然于心。

    救之或稍費心力。

    終不緻悔于既費之後。

    是皆人人有之日日有之。

    長自試驗然乎否耶。

    覺乎忘耶。

    人生不過求安樂耳不為善而息息怃然。

    晝中怅惘。

    夢中擾攘。

    病中凄惶。

    人生之無福蓋未有迫于此者也。

    為善而息息油然。

    志意得甯血氣得平魂夢得清。

    人生之福。

    未有親于此者也。

    久之而衆志以孚。

    風俗以化。

    氣運以移。

    則如飲食得宜之後。

    可以當寒暑。

    可以任勤勞。

    其為福又孰大于此。

    周公詠文王也。

    曰求福不回。

    以此為善。

    以此求福。

    一感一應之間爾。

    存無求之心。

    亦操必得之劵。

    非最樂事耶。

    彼有不思飲食之人。

    必不覺饑渴之心。

    人而至于不覺饑渴也。

    其危哉竊懼阻人為善者曰。

    善在心。

    不在事。

    猶中滿而語人曰。

    我将辟谷以長年。

    年其可長乎。

    聖人□。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在事。

    猶春在枝頭。

    草枯木落。

    而春氣已泯沒不可見矣。

    凡具善根。

    願相與成此善事。

    事而成也。

    或者一方之禮樂亦存乎其間。

    會講附後。

     △高子忠憲公同善會規例 一會名同善。

    每季主會。

    不論有爵無爵。

    但素行端潔料理精明者。

    即可公同推舉。

    輪流任事。

     一會期定四仲月之望。

    傥有事須易。

    主會于旬日前揭于會所。

     一會日俱以已刻俟諸友畢集序揖班坐茶畢。

    鼓鐘肅衆。

    司講者用通俗言語。

    不煩文采。

    務使人人易曉。

    感動善心。

    傥慮聽者未谙。

    每會更大書講語一紙。

    粘貼會所壁上。

     一會赍自九分至九錢止。

    【立法之初太羹元酒今嘉興舒城等處現在擴充其數】俱自書尊号銀數。

    臨期持付司籍者登記不赴會而願助者。

    聽于先期送主會處收貯。

    後期而願入會者聽補送。

    此會乃前人立下方便法每季一舉。

    中人之家。

    不過每日省錢一二文。

    稍赢之家不過每日省銀一二分即可扶窮救苦【富戶捐田或每年量助銀若幹兩】 一會赍。

    随所至多寡。

    約為三分。

    以二助貧。

    以一給棺。

    助貧以勸善為主。

    先于孝子節婦之窮而無告者。

    次及貧老病苦之人。

    公不收于養濟。

    私不肯為乞丐者。

    要在會中諸友平日咨訪的确。

    會後五日内。

    即赈給以省酬應之煩。

    其它一切窮民。

    力難遍及。

    止于會日俟衆将散時主會當面以零錢随意施舍。

    盡其一念而已。

    餘日皆不給。

    至于不孝不悌賭博健訟酗酒無賴及年力強壯。

    遊□遊食以至赤貧者。

    皆不濫助以乖勸善之義。

     一訪确貧老孤獨。

    及節孝奇卓者。

    每季給助。

    其餘量入為出。

    如春季給則夏季暫停。

    庶幾新訪者補入。

    通融不匮。

    應赈人戶。

    逐名下注定銀數。

    牓許某日面發。

    本日不必候領。

    其本季暫停者。

    先期書姓名粘貼四門。

    免其希求伺候之苦。

    餘外不合助給。

    及貧人未入訪冊。

    而臨期紛紛。

    自行陳乞者一槩不準。

     一給棺之法。

    務于先期将本會現銀三分之一。

    付木行置造較之零買工料頗良。

    一便也。

    分置四門庵寺。

    死者猝求。

    出一小票。

    立足應急。

    二便也。

    棺上書同善會某年某季。

    再以幹支編号。

    領者難于假冒。

    發者無因勒索。

    三便也。

    若存銀給價。

    袖中來往。

    諸弊叢生。

    所宜深念。

    【給價銀者必多冒濫其端不可開也】 一收散會赍完日主會即将助銀姓号。

    并給進人戶數目。

    用公費刻會籍傳送會友。

     △楓泾同善會規條 一化導 一酌濟 一保人 一定期 一救難 一療病 一施棺 一擴充 一矢公 一持久 一勸行 一傳書 一化導 一化導 高公此會。

    最重勸善。

    本名同善會講。

    葢教兼養也。

    今議每月化導十日。

    公推聲音響亮言語懇切者二人作司講。

    朔日到公所宣講格言果報三日。

    餘七日移至他處寺院。

    各到一二日宣講。

    庶境内聽者略徧。

    司講務期誠心化人。

    使聞善者踴躍興起。

    去舊從新。

    漸至淪肌浃髓積德累功。

    莫大于是。

    動公酌送酬資須會友有力好善者幾人助襄其事。

    久久不倦。

    【凡倡同善會先從此做起善心感動會自易集也】 一酌濟 一酌濟 濟貧先孝子節婦。

    及奇卓之士颠沛莫支會例仿古人陰濟法。

    冊上書姓逸名。

    【此條恐滋他弊須紳士及殷實人保】次及鳏寡孤獨。

    年六十以上。

    十五以下。

    并無依靠。

    及廢疾不能食力。

    公不收養濟私不為乞丐者。

    至若不孝不悌。

    遊手遊食。

    及蕩廢祖業。

    暨衙門出入。

    與一切為民蠹者。

    槩不濫及 一保人 一保人 會中同人槩不作保。

    保人必本分行業。

    老成信實者。

    保人報名後。

    會中司事親訪确實然後開姓氏住居入濟冊。

     一定期 一定期 定期每月十六日給發。

    司月邀諸同人清晨齊集公所受濟者畢至。

    給腐飯一飧。

    左楹手按照驗牌。

    逐名驗悉。

    分極次二等給籌。

    右楹收籌給錢。

    倘有不入冊而哀乞者。

    臨散時給以零錢。

    月終将各項收發照錄一紙貼公所 一救難 一救難 凡極貧人猝有危難之事。

    實在關性命。

    離骨肉者。

    會中支銀拯救。

    必系會中人灼見。

    向司年而保訪實共濟。

    【此屬偶事不拘日發】 一療病 一療病 會中現有善士施醫藥鋪。

    每年捐助藥材。

    凡茕獨抱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