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一

關燈
範氏義莊規條 同善會章程 ○範氏義莊規條 卷一之一 從古睦婣任恤。

    禮有明文。

    一本之親。

    誼應加厚而近世俗情但知廣蓄積辟田園。

    牢守悭囊。

    于族人之疾苦颠連不遑過問。

    祇以供不肖子孫蕩廢者。

    比比皆是。

    此範文正公義田所以為萬世師也。

    述範氏義莊規條 家規記 文正公初定規矩 忠宣公奏 忠宣右丞侍郎公續定規矩 後跋 主奉能浚增定規矩 錢公輔義田記 附常郡王氏參改義莊規條 △家規記 規所自立。

    維義田也置田而設之規。

    程可守式可久也。

    文正定于前。

    而忠宣諸公修于繼。

    制之密慮之周也。

    後賢恢廣義田而代有加。

    紹先型培世澤也。

    要而論之。

    掌莊者得其人。

    則規顯日□也奉祖規以垂憲。

    敷澤于有家。

    尚祇承于勿替也。

     △文正公初定規矩 忠宣公奏 知開封府襄邑縣範純仁奏。

    竊念臣父仲淹先任資政殿學士日。

    于蘇州吳長兩邑置田十餘頃。

    其所得租米。

    自遠祖而下。

    諸房宗族。

    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

    謂之義莊。

    即于諸房選擇子弟一名管。

    其勾。

    亦逐旋立定規矩。

    令諸房遵守。

    今諸房子弟不遵規矩之人州縣既無 敕條。

    本家難為伸理。

    六七年間漸至廢壞。

    遂使子孫饑寒無依。

    伏望朝廷特降指揮下蘇州。

    應系諸房子弟有違遠犯義莊規矩之人。

    許令發司受理。

    伏候 敕旨。

    右奉聖旨宜令蘇州依所奏施行。

     右中書劄子 劄付蘇州準此 治平元年四月十一日 押 文正位 勘會 先文正公于平江府興置義莊赒給宗族。

    德澤至厚。

    其始定規矩。

    雖有版榜不足久傳。

    及有治平元年所得。

     朝旨亦未揭示族人。

    兼有後來接續措置可為程序者。

    未曾刊定。

    深慮歲久漸至隳廢。

    今盡以編類刻石。

    置于天平山白雲寺先公祠堂之側。

    子子孫孫遵守勿替。

    今具如後。

     一逐房計口給米。

    每口一升。

    并支白米。

    如支糙米。

    即臨時加折。

    【支糙米每鬥折白米八升、逐月實支每口白米三鬥、】 一男女五歲以上八數 一女使有兒女在家及十五年。

    年五十歲以上聽給米。

     一冬衣每口一疋。

    十歲以下五歲以上各半疋。

     一每房許給奴婢米一口。

    即不支衣。

     一有吉兇增減口數盡時上簿。

     一逐房各置請米厯子一道。

    每月米于掌管人處批請。

    不得預先隔跨月分請。

    掌管人亦置簿拘轄簿頭錄諸房口數為額。

    掌管人亦行破用。

    或探支與人。

    許諸房覺察勒賠填。

     一嫁女支錢三十貫。

    【七十七陌下并準此】再嫁二十貫。

     一聚婦支錢二十貫。

    再娶不支。

     一子弟出官人。

    每還家待阙守選丁憂。

    或任川廣福建官。

    留家鄉裡者。

    并依諸房例給米絹并吉兇錢數。

    雖近官實有故留者。

    亦依此例支給。

     一逐房喪葬。

    尊長有喪。

    先支一十貫。

    至葬事又支一十五貫。

    次長五貫。

    葬事支十貫。

    卑幼十九歲以下喪葬通支七貫。

    十五歲以下支三貫十歲以下支二貫。

    七歲以下及婢仆皆不支。

     一鄉裡外姻親戚。

    如貧窘中非次急難。

    或遇年饑不能度日。

    諸房同共相度詣實。

    即于義田米内量行濟助。

     一所管逐年米斛。

    自皇佑二年十月支給逐月糇糧并冬衣絹。

    約自皇佑三年以後。

    每一年豐熟樁留二年之糧若遇荒歉。

    除給糇糧外。

    一切不支。

    或二年糧外有餘。

    卻先支喪葬。

    次及嫁娶。

    如更有餘。

    方支冬衣。

    或所餘不多。

    即吉兇等事衆議分數均勻支給。

    或又不給。

    即先兇後吉。

    或兇事同時。

    即先尊口後卑口。

    如尊卑又同。

    即以所亡所葬先後支給。

    如支上件糇糧吉兇事外。

    更有餘羨數目。

    不得粜貨樁充。

    三年以上糧儲或慮陳損。

    即至秋成日方得粜貨回換新米樁管。

     右仰諸房院依此同共遵守。

     皇佑二年十月 日 資政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杭州事範 押 △忠宣右丞侍郎公續定規矩 一諸位子弟得貢赴大比試者。

    每人支錢一十貫文。

    【七十七陌下并準此】再貢者減半并須實赴大比試乃給。

    即己給而無故不試者追納。

     一諸位子弟以人力采取近坆竹木。

    掌管人申官理斷。

     一諸位子弟内選曾得辭或預貢有士行者二人。

    充諸位教授。

    月給糙米五石。

    【荒遇米價每石及一貫以上即每石隻支錢一貫文】雖不曾得辭預貢。

    而又行為衆所知者。

    亦聽選。

    仍諸位共議。

    【本位無子弟入學者不得與議】若生徒不及六人。

    止給三石。

    及八人給四石。

    及十人全給。

    【諸房量力出錢以助朿修者聽】 右三項以熙甯六年六月 日二相公指揮修定 一掌管人侵欺。

    及諸位辄假貸義莊錢斛之類。

    并申官理斷償納。

    不得以月給米折除。

     一族人不得租佃義田。

    【詐主名字同】 一掌管子弟。

    若年終當年。

    諸位月給米不阙。

    支糙米二十石。

    雖阙而能支及半年以上無侵隐者。

    給一半。

    已上并令諸位保明後支。

    若不可保明。

    各具不可保明實狀申 文正位。

     一義莊勾當人。

    催租米不足。

    随所欠分數克除請受。

    【謂如交米及一分即隻支九分請受之類】至納米足日全給。

    【己克數更不支】有情弊者申官決斷。

     右四項以元豐六年七月十九日二相公指揮修定 一身不在平江府者。

    其米絹鈔并勿給。

     一兄弟同居雖衆。

    其奴婢月米。

    通不得累過五人。

    【如謂七人或八人同居止共支奴婢五人之類】 一未娶不給奴婢米。

    【雖未娶而有女使生子在家及十五年 五十歲□以上者自依規給米】 一義莊不得典買族人田土。

     右四項以紹聖二年二月初八日二相公指揮修定 一義莊費用雖阙。

    不得取有利債負。

     一義莊事雖聽掌管人依規處置。

    其族人雖是尊長不得侵擾幹預。

    違者許掌管人申官理斷。

    即掌管人有欺弊者。

    聽諸位具實狀同申 文正位。

     右二項以紹聖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二相公指揮修定 一義倉内族人不得占居會聚。

    非出納勿開。

     一因出外住支月米者。

    其歸在初五日以前。

    取諸位保明詣實。

    聽給當月米。

     一義宅有疏漏。

    惟聽居者自修完。

    即拆移舍屋者禁之。

    違者掌管人伸官理斷。

    若義宅地内。

    自添修者聽之。

    【本位實貧乏無力修完而屋舍疏漏實不可居者聽諸位同相視保明詣實申 文正位量支錢完補即不得乞添展舍屋】 一諸位請米曆子。

    各令諸位簽字圓備。

    方許給。

    給訖請人親書交領即去。

    失曆子者住給。

    勒令根尋。

    候及一年。

    許諸位及當管人保的申 文正位。

    得報。

    别給曆頭起支。

     一積留月米并請者勿給。

     一諸位不得于規矩外妄乞特支。

    雖得 文正位指揮與交。

    亦仰諸位及掌管人執守勿給。

     一義莊人力船車器用之類。

    諸位不得借用。

     一諸位子弟官己升朝。

    願不請米。

    捐助贍衆者聽。

     一諸位生男女。

    限兩月。

    其母或所生母姓氏及男女行第小名報義莊。

    義莊限當日再取諸位保明訖。

    注籍即過限不報。

    後雖年長不理為口數給米。

     一遇有規矩所載。

    不盡事理。

    掌管人與諸位共議定保明。

    同申文正位。

    【本位有妨者不同申】雖己申而未得 文正位報不得止憑諸位文字施行。

     右十項以元符元年六月 日二相公三右丞五侍郎指揮參定。

     一諸位開報義莊事。

    雖尊長并于文書内著名。

    仍不得竹紙及色箋。

    違者義莊勿受。

     右一項以元符二年正月十七日二右丞指揮修定 一義莊遇有人贖田其價錢不得支費限當月内以元錢典買田土辄将他用勒掌管人償納 右一項以崇甯五年十月十二日五待郎指揮修定 一諸位辄取外姓以為己子。

    冐請月米者勿給。

    許諸位覺察報義莊。

    義莊不為受理。

    許諸位經申 文正位。

    公議移文平江府理斷。

    【其大觀元年七月以前己收義莊給米者不得追訟】 右一項以大觀元年七月初十日五侍郎及二相公指揮參定 一諸位子弟在外不檢。

    生子冐請月米。

    掌管人及諸位覺察勿給。

    即不伏。

    掌管人及諸位申 文正位。

    移文平江府理斷。

     右一項以政和三年正月二十日五侍郎指揮修定 一族人不得以義宅舍屋私相兌賃質當。

     右一項以政和五年正月二十九日五侍郎指揮修定 右仰義莊及諸位遵守施行内文意前後相妨窒礙者。

    從後規。

    若有違犯。

    仰掌管人或諸位備錄治平元年中書劄子所望 聖旨申官理斷。

    各令知委。

     政和七年正月十三日 高平開國之印 朝散大夫充徽猷閣待制提舉亳州太清宮範 通直郎知穎昌府長社縣事正圖書 掌管莊事直誾立石 義莊規矩元立于天平山忠烈廟。

    曩歲融虐延燎。

    斷石不存久矣。

    至元甲午。

    命工以舊本重刊。

    寘之歲寒堂。

    庶幾先世遺訓永保勿替。

    季澣裔孫邦瑞士貴謹識。

     △後跋 語雲莫為之前。

    雖美弗章。

    莫為之後。

    雖盛弗傳。

    觀于明祖所遺義莊益信矣。

    義田為文正公不朽盛事。

    尤得忠宣清憲兩公條奏義莊規矩。

    明宣德朝世孫原理續呈義莊規矩。

    廵撫胡公饬府榜行。

    故後先恪守弗替已而太仆□方公振頹廢于前。

    少參石公公捐千畝以廣義澤。

    助修祠于後。

    煌煌繼承輝映矣。

    乃主事非其人。

    廣義澤者徒滋中飽。

    助修祠者任其頹剝。

    雖賢不肖之相去。

    良由義莊規矩申明乏其人奉行不恪也。

    度與吾族懇伏庵公主之公于是清義澤。

    葺先祠。

    時沈陽忠貞公撫浙。

    安定鶴鳴慕公藩吳。

    善公之志。

    各倡捐祠安度與一二族尊竭蹶襄事興厘。

    一時稱盛焉。

    續申義莊規矩十則。

    請諸當事饬榜先祠。

    度亦與參其說。

    其中謹出納。

    審互稽嚴罰規。

    恤貧矜寡備荒勸學。

    務潔已以律人正身以善族公之宰天下亦猶是規矣。

    宜其蒲輪早贲。

    玉署名高祖宗靈爽實式憑之。

    天之報施象賢何如哉。

    迨解組歸田再葺祖廟。

    刊布續申規矩。

    與吾族共守之。

    殆心忠宣清憲之心而繼述益遠矣。

    度老不堪襄事。

    惟念前賢世澤。

    為之後者代有其人。

    代申規矩。

    故感而獲傳又感天報施象賢如是之不爽。

    因跋一言以俟後之賢者。

     康熙己巳三月二十世郎中房孫提管安度謹跋 △主奉能浚增定規矩 浚按祖規子姓給米惟均。

    本年加給之例。

    獨喪葬嫁娶讀書與試則優。

    惟十千至五十千不等。

    後世田減賦加。

    子孫且數倍于昔。

    合而計之。

    昔之一口。

    當今之三十口。

    固宜赒給之數相去懸殊。

    而優給諸項亦難為繼也。

    近代以來。

    冬絹嫁娶奴婢米已不支放。

    子孫至成丁始給。

    而增給寡婦優老二項。

    蓋體國家書齒勵節之意。

    亦維風化之善經也。

    乃相沿既久。

    老者有增年冐領之弊。

    寡婦有恃寡多求之弊。

    喪葬有遠年複支之弊。

    預期不先陳明。

    臨時無厭乞覓。

    本事修睦。

    旋複起争。

    雖雲世道之偷。

    亦屬貧乏所使。

    浚不才。

    叨任主奉統族。

    因與掌莊諸位執事。

    再四酌定。

    以補前條所未備。

    竊思子孫當優老。

    而寡婦獨優少。

    蓋惟青年矢志。

    子孫幼弱未能贍養。

    情更可憫。

    今自守節三年為始。

    仿優老例。

    較年加給。

    其喪葬則必限年。

    若不限年。

    則年遠者皆可詭稱。

    今歲葬祖。

    明歲葬父盈千子姓。

    紛紛陳請。

    欲盡應其求。

    則義米無多。

    何以惠及生者。

    古制大夫葬以三月。

    士以踰月。

    今身故者即于本年繳厯時照。

    例酌給喪葬。

    過期不葬。

    已屬違法。

    雖陳請勿給。

    又參議公助用本房親支義米向優給不等。

    今依五服之制。

    推恩遍減五世以上。

    庶有限止。

    其紙筆米。

    祖規激勸讀書。

    最為優渥。

    今物力維艱。

    不得不為酌省。

    因更為增減前條。

    以示鼓勵其有當随時補救者。

    複為酌增。

    浚自癸酉任事之後。

    行之數載。

    族情頗安。

    尚當請憲饬遵。

    今為附載于後。

     一子孫年十六歲。

    本房房長同親支父兄于春秋祭祀時。

    親同詣祠中。

    具申文正位驗實。

    批仰典籍注籍給厯至各門支本名一戶米。

    年至六十以上。

    加優老一戶。

    七十以上加二戶。

    八十以上加三戶。

    九十以上加四戶。

    如内有無子孫者。

    再加一戶。

    如有廢疾不能自營衣食者。

    再加一戶。

    加給之數。

    通不得過五戶。

    如有家道殷富。

    不願支給者聽。

     一寡婦守節滿三年者。

    本房房長及親支保明批給本名一戶米。

    五年以上加一戶。

    十年以上加二戶。

    十五年以上加三戶。

    二十年以上加四戶。

    過此不加給。

    三十歲以内守節至五十歲者。

    已合國家旌表例。

    優加五鬥而止。

    如内有無子孫者。

    再加一戶。

    □給之數。

    通不得過五戶。

    如本族聘他女未成婚而夫亡能歸本族夫家守節者。

    給加少寡。

    不歸夫家者不給。

    以上如矢志不終者不給。

    冐支者追還所給之數。

     一子孫寡婦身故者。

    即于本年具呈繳厯支給。

    喪葬過期者不準給。

    以杜冐支。

    葬祖父者加給五鬥。

    無子孫而侄與侄孫葬伯叔祖父者亦如之。

    葬祖母親母如祖母親母存日曾給過寡婦義米。

    即以本名連加給之數作喪葬給之。

    如祖父母而先故者不給。

    侄與侄孫葬伯叔祖母伯叔母例例同。

    祖父葬子孫者如子孫存日曾給過義米。

    即以本名應給之米作喪葬給之。

    如無所出者加給三鬥。

    無子孫而兄弟相為葬者亦如之。

    如遇大工大祲。

    捐給義米之歲。

    仍于本年具申文正位。

    批仰注籍。

    俟下年補給。

    不先呈明者不準給。

    子孫未成丁者不給。

    葬妻者不絡。

     一參議公同高祖巨川公後親支必字号加給無人。

    自族侄孫以下遽減能字号加給一戶。

    興字号加一戶。

    儀字号以下不加給。

    同祖北溪公後親支必字号加給無人。

    自堂侄孫以遞減能字号加給二戶。

    興字号加二戶。

    儀字号加二戶。

    德字号加一戶。

    弘字号以下不給。

     一諸房讀書子弟書院春秋面課制義成篇者。

    量給紙筆米五鬥。

    二義粗通。

    與考者給一石。

    補郡邑諸生者給二石。

    貢監與大比試者一體均給。

    遇赴省試時給科舉米五石。

    給而不赴試者追繳。

    得貢八太學生者。

    給匾額米四石。

    鄉試中式者五石。

    成進士者倍之。

    及第者再倍之。

    武選自遊庠至登第者。

    各照數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