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一

關燈
藥者。

    司年随發小票支藥。

    局雖未建而治病無虞。

     一施棺 一施棺 會友另糾一局。

    仿百善堂法。

    排市募百家。

    先收每家若幹文。

    造棺若幹具。

    嗣後每發。

    随斂備造。

    以充原數。

    其間察工料。

    置庵寺。

    杜假冐。

    會友另掌其事。

     一擴充 一擴充 會中赀不敷者。

    酌商重募。

    又特設一冊。

    會友有發願獨養鳏寡若幹人。

    附會給發者。

    登記急難條中。

    或繁費不支。

    會友能格外捐助者。

    書加願。

    若募于會外以成之。

    書外願。

    有公項盈餘付入者。

    書餘願凡壽誕添丁。

    及諸得意事。

    省酒筵等煩費。

    以濟窮民者。

    書喜願。

    更有一法。

    俗名狀元會者。

    約會首十人。

    每人糾十會。

    共百位。

    每位一月。

    交銀一兩。

    共百兩。

    連交十個月為滿共集千兩。

    存當生息。

    數月後。

    便可取其息以作每月交還各位本銀。

    搖在十次内得者。

    下月仍交銀一兩。

    滿十月便不必再交。

    搖至百次。

    各本盡收。

    約八年滿。

    取存當銀千兩。

    置義田。

    如此周而複始。

    三四十年。

    可置田幾百畝。

    作善會根基。

    呈 憲立碑百位名下各刊助銀十兩。

    流芳百世凡會中有餘力則社倉義塜恤嬰恤嫠施衣施粥等事。

    可次第行之。

    惟在盡心經理。

    竭力撐持。

    以期善緣永久。

    同結勝果耳。

     一矢公 一矢公 楓泾鎮南屬浙江嘉善。

    北屬江南婁縣。

    向借玉虛觀給發乾隆二十年。

    起建同善會館閣号桂香。

    敬供 文昌帝君聖像。

    合會逢二月三日九月九日。

    共将立願永堅。

    矢心清潔嚴書誓詞。

    通疏禱告。

    一祈善行精進。

    一示乘公無欺。

    列阄當公費派出。

    竟日素膳。

    又歲終董事另謄本年收發總冊。

    俟新正上元日柬邀合會。

    具疏焚化 神座前。

    是日盤查一年管收除在總數交卸本年司年 一持久 一持久 善會設或停止。

    則衆茕絕命。

    獲罪大矣。

    我楓倡始。

    幸有講善者諄切指點。

    每到夜分。

    而司年等樂聽。

    欵洽最深。

    切偲三年。

    不雜閑話所以心□意堅頗能耐久行至十數年。

    三家科甲遠近震聞。

    許登南宮。

    謝入翰院。

    蔡更魁天下。

    迄今三載。

    後起濟濟。

    精勤益力。

    善會幸蔔其未艾。

     一勸行 一勸行 善會隻濟一二十裡茕民。

    縣内地方寥廓。

    須設幾會。

    庶使邑無啼饑本處既舉。

    約會友酌勸未行者。

    誠心獎誘。

    罔不樂從。

    小村落須另刻一單。

    簡列規條。

    谷米荳麥。

    俱可救茕。

    也 一傳書 一傳書 朱子曰。

    刻書流傳。

    足使世之聾盲者。

    有所警覺稍知蠲淨非小補也。

    會中刻書有二一刻同善會書廣傳一刻最淺近猜。

    切善書廣勸此中有無限感動在。

     △浙江撫藩憲通饬合屬十一府一州仿行同善會牌語 浙江等處布政使潘 為懇頒良法事乾隆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奉巡撫部院當 批本司呈詳高忠憲公同善會法一書。

    請通頒各屬舉行緣由。

    奉批如詳通饬實力舉行仍将選舉姓名并參酌規條詳送察奪。

    并候督部堂批示繳。

    同善會書存。

    奉經饬行嘉善縣刷印同善會書去後。

    今據該縣印訂呈送前來。

    合行抄詳饬發為此仰府官吏查照來文。

    及抄詳内事理。

    即便轉發各縣暨儒學。

    遵照将會規大旨及獎勵各條。

    刊示曉谕。

    無論紳衿上庶。

    務訪平日品行端方者。

    俱準創行。

    不得經由役吏以及耆民鄉正之手。

    緻滋科斂。

    有千未便。

    仍将選舉姓名。

    并參酌規條。

    詳候轉請示遵須至牌者計粘抄看【并發同善書一封】該本司查看得睦婣任恤。

    宜宏保息之仁。

    振廪勸分。

    用溥推恩之化茲有江南婁縣童生黃泳呈請。

    将高忠憲公同善會法一書通頒舉行。

    随經批饬杭府查議去後。

    今據該府縣議覆前來。

    本司備查書内所列各條。

    既恤貧以赒無告。

    複舍棺以惠徂魂節孝先沾。

    則人心知勸。

    遊惰不及則窳俗可移。

    利濟而即寓維風。

    活人而并謀澤骨。

    推行于一鄉一邑之中。

    同遊于大生廣生之内。

    立法既善。

    允宜舉行。

    惟是經費浩繁。

    勸助匪易。

    若非遴選得人恐難圖終創始。

    應如該府縣所請将同善會書頒發各屬會同儒學教官。

    傳齊紳士。

    公同議舉殷實端正之人推會首。

    廣為勸谕。

    如願入會者。

    将姓氏捐數登于簿内。

    俟糾有成數。

    另選内行修潔。

    鄉評推重者。

    分司其事。

    仍各按士俗民情。

    分晰酌議會規詳請饬遵。

    其舉行之始權擇閑空寺院。

    日後經費充裕再建堂宇。

    聽好善尚義之士。

    随力樂輸。

    庶勉一篑為山之勤。

    自覩萬間廣廈之盛。

    未可限以歲月旦暮取效也。

    是否允協。

    拟合詳請。

    并将同善會書呈送。

    伏候憲台察核批示。

    以便饬取原闆刷印分發舉行為此 △同善會照驗牌籌式 見圖 此照驗牌保後訪實則付之每領錢日執此為照照畢仍付領者 給濟之日左楹驗牌發籌登冊右楹收籌給錢 △同善會願外廣善方【真西山先生曰天之福澤我者非私我也予之以為善之資乃所以厚其責今富室明得此理當不徒區區捐願于會中而遂自足也平日須節減浮費廣行善事庶足以仰答天心保其富于子孫因即古人成法為願外廣善之方。

    】 昔夔州推官楊旬。

    效周箎行感應篇十種利益事。

     一凡有冤獄。

    必與辨雪。

     二收街市棄兒。

    倩人乳養。

     三每于仲冬朔收貧人六十以上十五以下者日給升米養之。

    至仲春聽其自便。

     四施應驗湯藥。

    救人疾苦。

     五有貧不成喪者濟以棺木。

     六女使長大。

    量給衣資。

    聽其适人不計身價。

     七尃一戒殺。

    贖放物命。

     八每遇兇歲。

    貴籴賤粜赈濟貧民。

     九修治橋梁道路。

     十資給無歸窮旅又常推已及人。

    濟人之急。

    救人之危。

    今錄此以為會中殷戶積善之方。

     △奉懇各邑父母谕行同善會文 縣主須念境内茕民皆我赤子扶危濟厄天職難辭□得此法使免填溝壑喪軀命自應諄切谕行、近者知舒城縣蔣公知平湖縣高公知嘉善縣梁公皆率先領袖令紳士合邑舉行以主同善會、此系前人立下方便法惟望仁人接踵相繼則不忍人之心心心相印同合天心矣 葢聞親民莫切于縣主。

    而仁政必先夫茕黎。

    苐耳目未接乎尫羸斯慈祥尚隔于饑瘠。

    苟能親履其事。

    奚啻繪狀以陳我楓行同善會三十年。

    周谘委巷。

    備覩慘由始覺命系須臾救争呼吸。

    或鳏寡窮老。

    倒餓半僵。

    或廢疾瞽蒙。

    積饑垂絕更有名門節女。

    乏粒難支。

    舊族孤兒。

    遭災待斃。

    九危險病。

    合家□塵。

    五日掩門數口卧雪。

    甚至鬻妻恸别賣子哀離。

    赴水将亡。

    懸梁幾殒。

    刎頸未斷。

    買砒欲嘗孩棄腐橋。

    客疽潰路。

    此等慘厄。

    孰忍旁觀。

    我同人心痛手援。

    扶蘇起死。

    随許月給。

    累百餘名。

    今蒙 江浙憲頒州縣谕行在案竊思雖多惠政。

    難免饑茕。

    溝瘠含凄。

    瘼隔百裡哀聲斷而餒鬼泣。

    □肉平而冥路通。

    非任牧民。

    尚流悲淚。

    茲懇各州縣主。

    俯采刍荛。

    大發仁慈。

    出而鼓勸。

    一循令赤心。

    申谕衆茕民白骨随蘇。

    芬齒微勞。

    吹噓肉人骸之枯朽。

    公庭雅集谘■〈言耴〉轉鬼箓之陽春。

    好生之心。

    初生與再生并載。

    活命之德。

    續命與元命同功。

    冷髒旋溫悲喜而禱天祝壽。

    斷喘重息。

    存殁而請帝祈祥。

    完節烈于未亡。

    冥報恩人使植聯妻兒于既割。

    夢驚慈佛垂航。

    幸紹幾亭。

    溯源忠憲。

    一柬一示。

    茕室生鮮。

    再勵再獎。

    富家好德匪關小惠。

    明道亦嘗責救孤窮。

    何慮亵尊。

    考亭屢次勸分殷戶。

    嗟嗟。

    天司民命。

    救命動天。

    福造人心。

    慈心集福。

    從此方寸慊子孫昌。

    令名垂。

    血食永。

    培元氣于合邑。

    積餘慶于有家矣。

     △倡會拟言 楓泾同善會書既蒙 江浙憲頒惟恐小鎮陋規難以通行各處。

    謹拟刍荛。

    以冀裁奪 一集公議 一請主會 一推協理 一擇董事 一議捐助 一酌給濟 一慎事宜 一建會館 一集公議 一集公議 縣主此事。

    須念一縣茕獨。

    皆我赤子。

    扶危濟阨。

    天職難辭。

    今得此法。

    使免填溝壑喪軀命自應諄切谕行。

    先谕人捐刻會書衆覽。

    使悉緣由。

    然後柬集紳士面議而定。

    【或紳士呈縣集議倡行村鎮間可請本地官員倡行○語雲當官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尚祈及早谕行】 一請主會 一請主會 平湖倡同善會時。

    未經憲頒已請縣尊作主。

    況今既頒之後哉。

    主會每月到堂一二次。

    獎勵衆善。

    課其大綱。

    使各踴躍奮興。

    城中既倡。

    随面谕村鎮仿行。

    【小村落須另刻一單簡列規條谷米荳麥俱可濟茕内有殷戶須另勸酌數捐濟】今憲并請廣文主會。

     一推協理 一推協理 蘇州育嬰錫類廣仁積功等堂。

    善事各異。

    然皆有監會司會司月等人。

    以相協理。

    同善會須仿此。

    推監會二三人。

    缙紳好善統攝綱紀。

    推殷實好善數人為司會。

    統理諸務。

    又推十二人為司月。

    分司每月事務。

    周而複始。

    凡三項俱并力一心。

    撐持善會寒士優才德者亦推司會。

    【若村鎮人數酌減亦須公推鄉望】 一擇董事 一擇董事 堂中司募司收司冊司查訪司辦會書等。

    或兼攝。

    或專掌。

    或共襄。

    務須謹擇廉幹勤敏。

    每月酌送修儀。

    司爨執役每月酌給工食。

    凡一應薪水修儀工食等項。

    照吳例。

    司月捐備或司月不能住堂任事。

    務擇廉幹代理。

    【會小則二三董事兼攝】 一議捐助 一議捐助 捐助必經集議。

    俟衆議妥協。

    然後勸募市中須照一文會式。

    挨戶日捐錢一文。

    内或聽人遞增。

    每月清收。

    大賈則另勸。

    有田産者。

    照數酌一近情之規。

    好義者聽增。

    歲歉則量減。

    田最多者。

    會中給票孤茕。

    令自走領。

    或本地方貨物出入。

    樂捐者酌助些微。

    又或照吳例。

    縣主□行斷捐。

    總之捐有餘補不足。

    酌以平心。

    則人皆樂助。

    【會小或先從一文會做起】 一酌給濟 一酌給濟 先賢救濟貧戶由節婦貧儒及茕民俱事關性命。

    不得濫冒。

    至季講季給。

    不如月講月給之善。

    細審自知。

    凡給濟日。

    施茕素膳一次。

    【俟會盛行後乞人另須酌濟昔幾亭先生有建丐房施丐粥等事】 一慎事宜 一慎事宜 立法不善則生弊。

    任人非宜則敗謀。

    二事務要十分詳慎。

    立法莫精于廣仁堂。

    凡監會司會司月董事。

    各有恪守規條而又立誓詞。

    及堂規八條。

    黜罰規九條。

    俱極嚴密經行四載而規始定。

    至于任人關系善會北大始倡時甯缺毌濫。

    俟後識賞多人果有實心行善。

    不怠不欺者。

    慎擇以充其數。

    此謹始以全終。

    持久之道也。

     一建會館 一建會館 吳地諸善舉。

    必先建堂鼓衆。

    同善會務須建堂。

    供主會長生祿位。

    大有造于善會者附配捐願二十年者銘碑。

     △會講廣義 陸清獻公刊六谕集解化靈壽、嘗曰、民久漸漬于薄俗豈區區一卷書朔望一讀遂足□勝殘去殺耶因思擴充引伸求所以淪肌浃膚之方、茲同善會每季一講苐先賢立法務簡以便後人能效耳。

    若果誠心化俗使一邑中仁漸義摩人人向善當必有不盡于此者敬呈管見率拟七條惟望仁人君子裁正焉 一主講 一分講 一勸講 一助講 一士講 一訂講 一辦講 一主講 一主講 同善會莫妙于兼教。

    今邑侯主會。

    自宜主講。

    苐縣尊職掌教化。

    自有 國家令典。

    及先賢成法在。

    區區會講。

    不過裡黨勸善之義。

    聊以助雅化爾。

    然必縣尊主持提調。

    庶使風行踴躍。

     一分講 一分講 程子令晉城。

    立鄉校六十餘所。

    暇時親至。

    即明季嘉善城内外。

    尚分二十五鄉約。

    由此推之凡縣内須分若幹處。

    各就附近寺院。

    谕會中司講者十數人。

    朔望宣講聖谕十六條。

    暨勸善等書。

    反複開導。

    痛切詳勉。

    主會者循次臨講。

    此高子所雲為鄉約幫手也。

    每逢季月。

    谕會中作講語一篇。

    仍照高陳會講法。

    并刻送悉依前例。

    毌失其舊。

    【各鎮各村既蒙谕行同善會後同此谕講若得每年臨講一次尤善】 一勸講 一勸講 朱子臨民有勸谕伍保互相勸戒事件。

    張子令雲岩。

    每月吉具酒食。

    會鄉長于縣庭。

    囑訓子弟有文檄并令往告闾裡随親訪民間聞否。

    今頒朔望所講者。

    勸谕伍保鄉長。

    家谕戶曉。

    童婦盡悉。

    并刊文谕訓蒙者。

    日講因果格言均宜動以至誠勤以親訪。

    【各鎮各村同】 一助講 一助講 如旌善人。

    懲惡人。

    革弊俗。

    禁奢靡等類。

    各邑尊自有成規。

    以維風俗。

    至會中所行。

    一則刊刻善書。

    或格言。

    或因果。

    或文或圖一則書寫善言徧貼通衢寺觀。

    或編歌詞韻語。

    意必淺近。

    詞必铿锵。

    務使識字者。

    人人能讀。

    傾聽者人人能解。

    庶幾悅耳會心。

    易于感動【或會中擇一善翻盲詞者教受濟諸盲說因果悉系忠孝節義利濟等事徧示鄉村裡落。

    并不必拘定盲目。

    或會中精刻善言鬥方式施于孤貧令賣求趁總須随地多方設法。

    俾一日風醇俗美便生出無限好事。

    】 一士講 一士講 陸清獻公宰靈邑每逢二四六八日。

    堂事竣。

    即詣學聽諸生講書。

    松陽講義。

    面命叮咛。

    真懇切至誘諸生以聖賢門路。

    此真百世縣父母之師也或谕行黃陶庵公直言會更好。

     一訂講 一訂講 監會司會司月。

    董事。

    務訂交相勉勵存善心行善事。

    【此意本之廣仁堂】并訂其中善誘者。

    時講會約虛心聽受。

     一辦講 一辦講 監會司會司月等。

    有力者捐赀。

    有心者幹事。

    将上數條。

    和衷協辦。

    始終力行。

    則義理明而漸摩熟。

    善行愈廣善人愈多而養教用觀厥成矣。

    此賴縣父母諄諄面谕。

    以鼓舞作新。

    亦賴辦講者實心奉行。

    而造福于合邑也。

    書曰。

    作善降之百祥。

    尚祈不目為迂而勇行之。

     右倡會拟言。

    及會講廣義一養一教。

    推衍同善。

    會法。

    大約備矣。

    倘一時不能并行。

    姑不拘先行其一務揀最要逐漸增添可也 △行同善會十二益 粵自井田廢而比闾族黨之誼漸衰斯任恤風微而窮民良多天劄矣有宋朱子答張敬夫雲。

    有餘者取不足者與務使貧富不甚相懸。

    而又增損呂氏鄉約之兼教養者以行于鄉。

    意此聖賢不得已救世之苦心也。

    然均節之說一時難行。

    而呂氏鄉約民情又苦其煩重而莫之行仁人際此。

    隐痛良深哉此高忠憲公暨陳幾亭先生憫先王遺澤之亡。

    而酌留其一線而同善會行焉其為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