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園學略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見放,傳騷賦于湘南;群玉善詩,标英聲于唐代。
明有西涯之樂府,清有陶園之新詩。
益洗蠻風,登諸華琰。
而耦耕經世之集,不錄文人;湘鄉雜鈔之編,未嚴義法。
先生于是續夢谷之類纂,示古文之準繩,錄求阙、柈湖之粹,采南村壯學之英。
孫集蒼筤,取其說虎。
三十九人之内,湘中著錄五家。
茲編既出,群士知歸。
其後黎庶昌之續纂,異實同名;蔣瑞藻之補編,錄新遺舊。
而坊賈注釋,巨缪百生(中華書局王文濡注本批缪最多),滋可痛也。
又先生類纂驕文,以補王聞修之《法海》,李申耆之《類鈔》。
《雕龍》則論贊分門,《史通》則全書入錄;傅毅則移漢入晉,袁序(吳谷人《袁簡齋壽序》)則有目無文。
尋其例條,小有歧異,然而取裁豐贍,斷制精嚴。
而選師伏之序賦,殆将百首;錄湘绮之頌贊,亦且廿篇。
自餘周、郭之詞(自庵、玉池),蔡(枚功)、孫(芝房)之制,皆加甄集,大振湘文。
而阜康被錄,翊雲見遺,豈由阿好之私,蓋實擇詳之慎。
至于詩餘之作,選輯六家,湘雨振其風流,桐華飛其麗藻,尤足振新聲于湖外,傳逸響于江潭。
幼學尋途,作家輩起,而先生刻思益、養知之集,梓磵東、西垣之詩。
複修先德遺書,刊行詩義标準。
是皆本源忠孝,發抒性靈。
當代奉為宗工(湘绮雲:益吾自命宗工),前輩服其史筆(郭筠老見先生所補《明史忠正傳》,歎為範蔚宗一流人)。
其詩亦清真精湛,卓爾名家。
惟俪體僅見四六之弁言,骈纂之序例,亦能究義神之竅奧,判雅俗于毫芒,矩矱森然,芥滄興歎(見長沙黃吏部兆枚所為《郭編修家傳》)。
此有功于楚之文學也。
綜茲四部,集諸一身。
纂述鴻編,發揚巨業。
其名馳于域外,其書傳于寰中。
湘國靈光,皕年寡兩。
而考其自譜,則先生弱而失怙,困至傭書。
迨雅步于玉堂,乃專精于青簡,始由纂錄之業,上窺著作之林。
出掌文衡,入為祭酒,比牒早登宰相,門徒多至大官。
使先生久宦京華,迥翔台閣,固當班跻公輔,官轶瞿張。
而先生抗疏劾奸,拂衣歸隐,辟葵園于北郭,主鹿苑之經壇。
門無俗客,惟停問字之車;業不他紛,雅意藏山之策。
虛懷取善,樂受人言。
友朋賴以成名,善類蒙其庇護。
屬舊新之交會,或譏刺之相乘,而先生飾巾待終,帏堂講業。
煙舟避地,猶編詩義之書;涼塘伏居,日校蔚宗之史。
克全晚節,挺為貞儒,用能張大楚風,集成清學。
惟盛業必傳百世,史書列傳儒林,生大儒不為一鄉,同裡先蒙其教澤。
敬書夙感,用質同岑。
先生身後,清史列傳儒林。
吳慶坻曾為銘幽,黃兆枚為表墓。
先生有自編年譜,詳叙生平。
此篇因其生日設祭,其嗣子屬為之耳。
餘于生前未嘗一見先生,第喜讀其所著書,以為有裨于始學,嘉惠于寒畯,為一時前輩所不及。
其晚年節行,群士尤同尊之。
亡友羅焌庶丹挽先生雲:“周末諸子,荀卿最為老師,若論勝國耆儒,惟有先生推祭酒;長沙二王,葵園克全晚節,竊本念庵遺意,止稱後學拜陽明。
”今年公祭,餘撰文雲: “湖湘開辟,玄黃判剖,堂堂文宗,肇此祭酒。
玉池此贊,言大非誇,猗若我公,撰述成家。
上箋群經,下證國史,旁論文章,用逮諸子。
四十餘年,楚學生光,長沙大師,并稱二王。
湘绮通玄,行同莊列,公則守常,克全晚節。
宗風既詭,學脈分流,門徒誦義,肅若嚴秋。
梁(鼎芬)、陳(毅)、吳(慶坻)、黃(兆枚),為世佚老,厥修曷由,師訓是保。
嗟餘後學,知讀公書,生朝設奠,懷德崇儒。
湘水澄波,學林在巷,秋雲在天,公靈來降。
”
明有西涯之樂府,清有陶園之新詩。
益洗蠻風,登諸華琰。
而耦耕經世之集,不錄文人;湘鄉雜鈔之編,未嚴義法。
先生于是續夢谷之類纂,示古文之準繩,錄求阙、柈湖之粹,采南村壯學之英。
孫集蒼筤,取其說虎。
三十九人之内,湘中著錄五家。
茲編既出,群士知歸。
其後黎庶昌之續纂,異實同名;蔣瑞藻之補編,錄新遺舊。
而坊賈注釋,巨缪百生(中華書局王文濡注本批缪最多),滋可痛也。
又先生類纂驕文,以補王聞修之《法海》,李申耆之《類鈔》。
《雕龍》則論贊分門,《史通》則全書入錄;傅毅則移漢入晉,袁序(吳谷人《袁簡齋壽序》)則有目無文。
尋其例條,小有歧異,然而取裁豐贍,斷制精嚴。
而選師伏之序賦,殆将百首;錄湘绮之頌贊,亦且廿篇。
自餘周、郭之詞(自庵、玉池),蔡(枚功)、孫(芝房)之制,皆加甄集,大振湘文。
而阜康被錄,翊雲見遺,豈由阿好之私,蓋實擇詳之慎。
至于詩餘之作,選輯六家,湘雨振其風流,桐華飛其麗藻,尤足振新聲于湖外,傳逸響于江潭。
幼學尋途,作家輩起,而先生刻思益、養知之集,梓磵東、西垣之詩。
複修先德遺書,刊行詩義标準。
是皆本源忠孝,發抒性靈。
當代奉為宗工(湘绮雲:益吾自命宗工),前輩服其史筆(郭筠老見先生所補《明史忠正傳》,歎為範蔚宗一流人)。
其詩亦清真精湛,卓爾名家。
惟俪體僅見四六之弁言,骈纂之序例,亦能究義神之竅奧,判雅俗于毫芒,矩矱森然,芥滄興歎(見長沙黃吏部兆枚所為《郭編修家傳》)。
此有功于楚之文學也。
綜茲四部,集諸一身。
纂述鴻編,發揚巨業。
其名馳于域外,其書傳于寰中。
湘國靈光,皕年寡兩。
而考其自譜,則先生弱而失怙,困至傭書。
迨雅步于玉堂,乃專精于青簡,始由纂錄之業,上窺著作之林。
出掌文衡,入為祭酒,比牒早登宰相,門徒多至大官。
使先生久宦京華,迥翔台閣,固當班跻公輔,官轶瞿張。
而先生抗疏劾奸,拂衣歸隐,辟葵園于北郭,主鹿苑之經壇。
門無俗客,惟停問字之車;業不他紛,雅意藏山之策。
虛懷取善,樂受人言。
友朋賴以成名,善類蒙其庇護。
屬舊新之交會,或譏刺之相乘,而先生飾巾待終,帏堂講業。
煙舟避地,猶編詩義之書;涼塘伏居,日校蔚宗之史。
克全晚節,挺為貞儒,用能張大楚風,集成清學。
惟盛業必傳百世,史書列傳儒林,生大儒不為一鄉,同裡先蒙其教澤。
敬書夙感,用質同岑。
先生身後,清史列傳儒林。
吳慶坻曾為銘幽,黃兆枚為表墓。
先生有自編年譜,詳叙生平。
此篇因其生日設祭,其嗣子屬為之耳。
餘于生前未嘗一見先生,第喜讀其所著書,以為有裨于始學,嘉惠于寒畯,為一時前輩所不及。
其晚年節行,群士尤同尊之。
亡友羅焌庶丹挽先生雲:“周末諸子,荀卿最為老師,若論勝國耆儒,惟有先生推祭酒;長沙二王,葵園克全晚節,竊本念庵遺意,止稱後學拜陽明。
”今年公祭,餘撰文雲: “湖湘開辟,玄黃判剖,堂堂文宗,肇此祭酒。
玉池此贊,言大非誇,猗若我公,撰述成家。
上箋群經,下證國史,旁論文章,用逮諸子。
四十餘年,楚學生光,長沙大師,并稱二王。
湘绮通玄,行同莊列,公則守常,克全晚節。
宗風既詭,學脈分流,門徒誦義,肅若嚴秋。
梁(鼎芬)、陳(毅)、吳(慶坻)、黃(兆枚),為世佚老,厥修曷由,師訓是保。
嗟餘後學,知讀公書,生朝設奠,懷德崇儒。
湘水澄波,學林在巷,秋雲在天,公靈來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