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園學略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長沙閣學,季清巨儒,著書滿家,門庭廣大。
予嘗論其尊崇經學似儀征阮相國,厘正文章拟桐城姚郎中,校注群史若嘉定錢宮詹,考證諸子如高郵王觀察。
而考其平生著書,尤有功于楚學。
蓋湘州人物,盛自東京,自晉迄唐,輩興文彥。
昔賢著錄,如晉張方之《楚國先賢》、鄧湘臯之《沅湘耆舊》、周聖楷之纂述《楚寶》、羅研生之《湖南文徵》,義主褒美鄉賢,甄錄或傷浮濫。
先生念經術之不明,望鄉人之奮厲,以為姜齋稗疏,提要時有微詞,凝園管見,通方訾其巨謬。
求如易袚之說《易》,觀國之《學林》,羅氏之述《尚書》,周子之言太極,在于清代,難值其人。
故于續刊《經解》之時,留意表章湖湘之學。
于魏、鄒數公而外,兼錄湘潭二胡之書。
人競及于生存,例不拘于故事,特相誘掖,深具孤懷。
其後先生集疏三家之詩,參正安國之傳,無不采同人之說,集衆家之長,重皮先經學之深,兼及其子(先生稱皮鹿門先生深于經學,任舉一義,觸處洞然。
又《與蘇阜康書》雲:“讀皮先生《經學通論》,令人愧汗無地。
”其為《詩三家義集疏》,采皮先生仲子嘉祐至數十條);服郋園涉覽之博,多取其長(先生注《釋名》、《水經注》、《世說新語》、《漢書》,采葉吏部德輝說最多)。
後生見聞,邁逾前古,多能明古今之别,知漢宋之分,實由先生最為老師。
又都書局,思賢所刻,津逮貧生,講舍高才,今為老宿,傳其舊業,迥異時流。
郭複初以三禮成家,孫季虞用六書名業,師承所自,都出王門。
此有功于楚之經學也。
《漢書》之學,盛自湘人,何東洲于班史為專精,曾太傅列孟堅于聖哲,其後周荇農覃心陳志,郭玉池評校史公。
先生補注班史,垂老方成。
博采群言,裁量衆說,于郭(玉池)、王(湘绮)、瞿(止庵)、杜(仲丹)之著,王(理庵)、皮(鹿門先生)、葉(郋園)、李(桢,佐周)之書,阜康(平江蘇輿)、伯成(安化陶憲曾)之校刊,同宗四王之劄記(長沙王文斌及先生從弟先和、先惠、先恭、先慎四人),苟有可采,靡不兼收。
其後集解範書,則黃(山)、柳(從辰)效其勞,經緯五洲,則曹(典球)、王(達)分其役。
乃至兩唐合注,《元史》拾補,亦多依郇廬(湘鄉陳毅)之成說,據古微(邵陽魏源)之新編。
葑菲不遺,洪纖悉記。
彌尊往哲,複畏後生。
求有裨于高深,益足征其識量。
此有功于楚之史學也。
九流之學,楚士号精,兩王有衍莊之書,魏、易(佩紳)傳解老之業;曹鏡初造《墨子箋解》,易石甫有《淮南新疏》。
綢發經生,最精蘭陵之書(湘潭胡元儀子威);孟純文人,亦有釋莊之集(湘陰郭慶藩子靜)。
而其先則曾太傅能言其大(太傅嘗言:“諸子皆可師”),李布政(元度)能知其深(次青嘗言:“曾公自苦等于禹墨,持法則用申韓,善處功名之際則用黃老”)。
先生集解《荀子》,多采大胡之言;繼釋莊書,又承小郭之後。
用心各有疏密,義例不無略詳(劉申叔之《荀子校釋》、馬其昶之《莊子故》,多能拾先生之遺)。
然其後陳治仲為《墨子正義》,蘇阜康校《晏子春秋》,羅庶丹為《呂覽诠言》,楊遇夫撰《老子古義》,溯其原始,啟自先生。
前哲之醍鬯既宏,後進之慕效自廣。
近時資濱戴子,倡名學于麓山(益陽戴潤珂有《諸子概論》,其縣人羅潤泉有《墨子解義》),漣浦譚君,振玄風于江漢(湘鄉譚戒甫著《形名墨辯》諸書,其師顔昌峣著《管子校義》,顔則葵園門人也),大湖南北,厥道益光。
此有功于楚之子學也。
在昔靈均
予嘗論其尊崇經學似儀征阮相國,厘正文章拟桐城姚郎中,校注群史若嘉定錢宮詹,考證諸子如高郵王觀察。
而考其平生著書,尤有功于楚學。
蓋湘州人物,盛自東京,自晉迄唐,輩興文彥。
昔賢著錄,如晉張方之《楚國先賢》、鄧湘臯之《沅湘耆舊》、周聖楷之纂述《楚寶》、羅研生之《湖南文徵》,義主褒美鄉賢,甄錄或傷浮濫。
先生念經術之不明,望鄉人之奮厲,以為姜齋稗疏,提要時有微詞,凝園管見,通方訾其巨謬。
求如易袚之說《易》,觀國之《學林》,羅氏之述《尚書》,周子之言太極,在于清代,難值其人。
故于續刊《經解》之時,留意表章湖湘之學。
于魏、鄒數公而外,兼錄湘潭二胡之書。
人競及于生存,例不拘于故事,特相誘掖,深具孤懷。
其後先生集疏三家之詩,參正安國之傳,無不采同人之說,集衆家之長,重皮先經學之深,兼及其子(先生稱皮鹿門先生深于經學,任舉一義,觸處洞然。
又《與蘇阜康書》雲:“讀皮先生《經學通論》,令人愧汗無地。
”其為《詩三家義集疏》,采皮先生仲子嘉祐至數十條);服郋園涉覽之博,多取其長(先生注《釋名》、《水經注》、《世說新語》、《漢書》,采葉吏部德輝說最多)。
後生見聞,邁逾前古,多能明古今之别,知漢宋之分,實由先生最為老師。
又都書局,思賢所刻,津逮貧生,講舍高才,今為老宿,傳其舊業,迥異時流。
郭複初以三禮成家,孫季虞用六書名業,師承所自,都出王門。
此有功于楚之經學也。
《漢書》之學,盛自湘人,何東洲于班史為專精,曾太傅列孟堅于聖哲,其後周荇農覃心陳志,郭玉池評校史公。
先生補注班史,垂老方成。
博采群言,裁量衆說,于郭(玉池)、王(湘绮)、瞿(止庵)、杜(仲丹)之著,王(理庵)、皮(鹿門先生)、葉(郋園)、李(桢,佐周)之書,阜康(平江蘇輿)、伯成(安化陶憲曾)之校刊,同宗四王之劄記(長沙王文斌及先生從弟先和、先惠、先恭、先慎四人),苟有可采,靡不兼收。
其後集解範書,則黃(山)、柳(從辰)效其勞,經緯五洲,則曹(典球)、王(達)分其役。
乃至兩唐合注,《元史》拾補,亦多依郇廬(湘鄉陳毅)之成說,據古微(邵陽魏源)之新編。
葑菲不遺,洪纖悉記。
彌尊往哲,複畏後生。
求有裨于高深,益足征其識量。
此有功于楚之史學也。
九流之學,楚士号精,兩王有衍莊之書,魏、易(佩紳)傳解老之業;曹鏡初造《墨子箋解》,易石甫有《淮南新疏》。
綢發經生,最精蘭陵之書(湘潭胡元儀子威);孟純文人,亦有釋莊之集(湘陰郭慶藩子靜)。
而其先則曾太傅能言其大(太傅嘗言:“諸子皆可師”),李布政(元度)能知其深(次青嘗言:“曾公自苦等于禹墨,持法則用申韓,善處功名之際則用黃老”)。
先生集解《荀子》,多采大胡之言;繼釋莊書,又承小郭之後。
用心各有疏密,義例不無略詳(劉申叔之《荀子校釋》、馬其昶之《莊子故》,多能拾先生之遺)。
然其後陳治仲為《墨子正義》,蘇阜康校《晏子春秋》,羅庶丹為《呂覽诠言》,楊遇夫撰《老子古義》,溯其原始,啟自先生。
前哲之醍鬯既宏,後進之慕效自廣。
近時資濱戴子,倡名學于麓山(益陽戴潤珂有《諸子概論》,其縣人羅潤泉有《墨子解義》),漣浦譚君,振玄風于江漢(湘鄉譚戒甫著《形名墨辯》諸書,其師顔昌峣著《管子校義》,顔則葵園門人也),大湖南北,厥道益光。
此有功于楚之子學也。
在昔靈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