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學略第二十一

關燈
善化皮先生所著書,其已刻者,曰《經訓書院自課文》三卷、《師伏堂骈文》六卷、《經學通論》五卷、《經學曆史》一卷、《尚書大傳疏證》七卷、《今文尚書冤詞平議》二卷、《孝經鄭注疏》二卷、《鄭志疏證》八卷附《鄭記考證》一卷、《聖證論補評》二卷、《六藝論疏證》一卷、《魯禮禘祫義疏證》一卷、《王制箋》一卷、《漢碑引經考》六卷附《漢碑引緯考》一卷、《箴膏肓發墨守起廢疾疏證》一卷、《師伏堂筆記》一卷、《師伏堂詞》一卷、《師伏堂詩草》六卷、《鑒古堂日記》二卷,其日記有目而書佚者,有《宙合堂詠古詩》一卷、《史記引尚書考實》一卷,别有《南學會講義》十餘篇。

    先生當同治時,年才弱冠,與益陽王德基、長沙閻土良輩以茂才績學舉癸酉科拔貢,湘绮王先生賦詩贊異,謂為文學名人。

    及光緒壬午,先生舉順天鄉試,于是年逾三十,始覃思經術。

    初治《尚書》,考證今文,疏證大傳,著書十餘萬言。

    既數困于春官,遂絕意仕進。

    主講江西經訓書院,日以樸學訓示生徒。

    暇則杜門造述,從事于《尚書》之學,号為專經大師。

    旁治《通鑒》及顧、王諸大儒之書,慨然有用世之志。

    丁戊之間,主講長沙南學會,議論貫通古今,弭争泯患,多精到之言。

    政變以後,為群小所厄,身罹黨禁,授徒城中。

    精治鄭學,成書又十餘萬言。

    上窮六籍之原,中涉緯候之奧,多先師之逸典,小儒淺聞不能究宣者,先生皆為發其覆而究其歸。

    及著三疾疏證、《孝經鄭注疏》,世尤多其取精用宏,與《今文尚書考證》同為不刊之書。

    興學令下,大吏聘先生主講學堂,于是為《經學曆史》以授嶽麓諸生。

    其書明群籍之大義,述今學之家法,足裨始學。

    又慮所言微略,複造《五經通論》以鬯厥旨。

    長沙王葵園先生讀而歎服,遺書門人蘇輿,謂令人愧汗無地。

    蓋先生始壯專經,啟于湘绮先生;中年著書,多與郋園葉先生商榷名例;晚年論學,與葵園尤訢合無間。

    葵園有所著述,未嘗不藉助先生,先生纂述成編,葵園未嘗不以官錢刻之。

    其文及詩多先生少作,然葵園類纂驕文,錄先生所制至九十餘篇。

    自先生存時,書已流傳人間,及其殁後,遺著及于海外。

    日本博士有專治先生之學者,皆言先生治經之精,或且出二王先生上。

    或者謂先生力贊維新,若逆知世變,識力高出世儒。

    予觀先生戊戌講學湘中,特慨乎膠州之役,睹義甯陳巡撫寶箴發憤有為,出而相贊耳。

    諸人既敗,牽率先生,著書終老,先生固安之若素。

    其《春秋講義》及《經學曆史》,當世小生或敢妄事诋诽,然彼于先王之學未能深究,恣為狂論,無足較也。

    膠州柯先生紹忞主修《清史》,于《藝文志》錄先生著書,而儒林不為立傳,世以為恨。

    然今之《清史》未為定本,且以先生之學,鈎深緻遠,卓犖沉冥,當世巨儒,早有定論,豈假良史之詞而聲名始傳于後哉!始先生仲子吉人在時,嘗屬餘為《南學講義叙》,未敢率為,而吉人早逝。

    今吉人之子名振輯刻先生遺書,督之為叙,伏念自己亥至今将四十年,于先生之學,無能繼述萬一,書此不能不恧焉自愧也。

     先師皮先生師伏堂文,王閣學先謙選入《骈文類纂》者都九十六篇。

    今觀其篇目,若《倉帝史》、《皇氏頌》、《宓戲畫卦頌》、《舜陵銘》、《尚書大傳疏證》、《尚書中候疏證》、《史記引尚書考》、《六藝論疏證》、《魯禮褅祫施志疏證》、《駁五經異議疏證自序》及春秋列國名臣、漢雲台中興諸将、嶽麓書院六君子頌(宋朱公洞、周公式、李公允則、劉公宏明、陳公鋼、楊公茂元)及他雜文連珠之屬,凡百餘篇。

    謹為标識,僭書其後曰: 圓靈垂象,日月耀其光華;柔祗成形,河嶽章其動靜。

    道靡兩而不立,物無奇而非偶。

    取象天地,形成文章。

    乾健坤順,義始于《文言》;陽剛陰柔,美生于《易》象。

    文章重俪,厥誼至明,伊古才流,昭宣此旨,雖體有樸豔,而意歸一揆。

    自世士炫其浮質,賢儒乃笮文人。

    六朝俳偶,退之薄而不為;宋時四六,君實謝非素習。

    道喪文敝,名德移風,世尊古文,托義高尚。

    有清厲學,華實并茂。

    臯文、容甫,發經籍之真光;季逑、巽軒,窮聖言于素業。

    卑谷人浮豔之作,陋迦陵側媚之詞。

    正聲既張,淫音辍響。

    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