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學略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言:”餘于左公之以怨報德,心中誠不能無介介。
”餘見公在湘幕時予人書劄,多诋曾公為僞,蓋壯年氣盛之詞。
其後于曾公亦推其實心任事,而議論終多不合。
作《銅官感舊圖序》,謂明乎死生之故,成敗之說不足以動之,公之大捷不喜,偶挫不憂,皆本此意。
又言:“吾莅兩江,距公之亡已十餘年,于公之所為多所更定,天下之相諒與否,非所敢知,然求夫理之至是,行乎心之所安,則可以告之己,亦可以告之公也”其文簡重渾括,誠如曾公之所褒。
集中如《區田說》,可見其留心民事。
公嘗自署曰“湘上農人”,有終老柳莊之意。
其平生忠孝大節,實得力于二賀先生,觀其《上蔗農夫子書》及為耦耕先生請谥疏,可見其志事。
又嘗手抄張楊園語錄,寫刻程子《四箴》,重刻張清恪伯行《正誼堂全書》及《祭桂丹盟文》,皆純乎宋學家言。
亦嘗附和孫芝房之說,謂粵寇之亂,原為漢學,其論稍鄰于激。
而其心地光明偉俊,固近古英霸之才也。
惟其平生輕視文士,楊彜珍與之鄉試同年,而公不甚禮之,與書其子孝威雲:“汝見楊公,恪持子侄之禮,然不可向之請教,其人其文皆非我所佩服。
”及在甘涼幕中,自施補華均甫外(有《澤存堂集》,浙之烏程人),無一文士。
其卒也,自國史立傳外,其家子弟亦未求人為神道行狀之文,以郭公與公有宿嫌,湘绮又非公所敬也。
幸得湘潭羅正鈞順循為編年譜,公之志業略見其中。
吳摯甫為作墓志銘,葉郋園謂公子某嫌其于公有微詞,棄而不用。
然公之勳業制行,讀公遺書可以概見。
其與曾公晚年不和,皆為軍國大事,而非出于私争。
觀劉銘傳剿回成功,特疏揚曾公薦賢為國之美。
于曾公薨後,撫其子女,有如家人,曾公孫廣熔履初嘗為餘道之。
大賢相交之厚,非鄉裡後生所能幾及也。
而王湘绮謂公在軍機,為王文韶耕虞所輕,清望頓減。
而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載史念祖繩之與人書,謂内地人不聞九邊泣血之聲,以此為公身後之遺議,無知之夫,從而譏之。
然吾聞公少年讀書時自題其齋雲:“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豪邁之氣,可激懦者,宜乎胡文忠謂橫覽七十二州,其才無有出其右者。
惟曾公奇公智略,故薦之獨當一面,使得盡其才。
惟公知重曾公,故所争在謀事之大,而不及其私事。
其所以能此,皆由大儒之學超于俗士,故能原本義理,發為事業。
王文韶循謹之人,無足知公,其譏議豈能為公輕重?而清史列傳亦稱公在京師,朝士頗厭苦之。
是或公晚年豪宕自喜,有以召之。
左公雲:“餘交曾公有年,晚以議論時事,兩不相合。
”蓋曾公處功名之際,善用黃老,平金陵後,裁撤湘軍。
左公則提兵十萬,經營西域,而曾公有暫棄關外、專清關内之奏。
曾于西人嘗稱其以商賈之國而有君子之風,故于其交還代征海關商稅,深緻嘉歎;而左則頗以夷酋畜之。
曾公于馭外常持和節,而公于伊犁之役,持論廪廪向敵。
及曾薨,而公挽之雲:“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二公交誼始末如此,非好相攻擊也。
左公性雄傑自喜,俯視輩流。
始居湘幕,常以諸葛自況。
與人書署曰“老亮”,而呼郭崑焘意城為“新亮”。
自誇其妙算無窮,以督撫不可遽幾,欲為知縣營官以自效。
其文章之美不逮曾公,然集中周夫人、長子孝威夫婦墓志銘,情感至深。
為其兄景喬舍人宗植作《慎齋文集序》,讀之凄然,深同氣之感。
舍人以第一人領湘解,公兄弟同舉也。
《祭胡文忠文》實大聲闳,不愧名篇。
《海國圖志》《銅官感舊圖》二序、《徐太常墓表》、《箴言書院碑銘》,皆其得意之作。
黎庶昌續纂古文,亦選取十餘篇。
詩非所長,而聯語甚妙。
始主渌江,作歡迎陶公澍聯雲:“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室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題洞庭神祠雲:“迢遙旅路三千,我原過客;管領重湖八百,君亦書生。
”陝甘湖南會館聯雲:“百二關河,十年征戍;八千子弟,九塞聲名。
” 郭子靜刻《八賢手劄》,陳肪仙、史士良皆刻公書劄,其子孫又刻公家書。
其作吏訓子,皆重樸黜華。
嘗與書郭意城雲:“人家子弟,孩子氣尚不妨,惟公子氣、名士氣斷宜刬除淨盡。
”公長子舉人孝威,以喪母毀卒。
次子孝寬早逝。
季子孝同,以宗人府丞陳臬江蘇,老精篆法,上嗣名父。
陳伯嚴贈詩雲:“湘陰相國回天手,遺烈昭昭動帝阍。
有子克家仍患難,雄姿妙略見根源。
”其風采可想也。
兄子左潛壬臾,深于算學,與曾公仲子紀鴻栗諴同列名于清史疇人傳。
諸女皆能為詩。
周夫人有《饬性齋集》若幹卷。
王壯武珍,才氣橫溢,曾公不能用,公獨激賞其才,而亦糾其诋斥陽明之失。
王公薨,公聘其女為子婦,謂吾以求将種也。
”餘見公在湘幕時予人書劄,多诋曾公為僞,蓋壯年氣盛之詞。
其後于曾公亦推其實心任事,而議論終多不合。
作《銅官感舊圖序》,謂明乎死生之故,成敗之說不足以動之,公之大捷不喜,偶挫不憂,皆本此意。
又言:“吾莅兩江,距公之亡已十餘年,于公之所為多所更定,天下之相諒與否,非所敢知,然求夫理之至是,行乎心之所安,則可以告之己,亦可以告之公也”其文簡重渾括,誠如曾公之所褒。
集中如《區田說》,可見其留心民事。
公嘗自署曰“湘上農人”,有終老柳莊之意。
其平生忠孝大節,實得力于二賀先生,觀其《上蔗農夫子書》及為耦耕先生請谥疏,可見其志事。
又嘗手抄張楊園語錄,寫刻程子《四箴》,重刻張清恪伯行《正誼堂全書》及《祭桂丹盟文》,皆純乎宋學家言。
亦嘗附和孫芝房之說,謂粵寇之亂,原為漢學,其論稍鄰于激。
而其心地光明偉俊,固近古英霸之才也。
惟其平生輕視文士,楊彜珍與之鄉試同年,而公不甚禮之,與書其子孝威雲:“汝見楊公,恪持子侄之禮,然不可向之請教,其人其文皆非我所佩服。
”及在甘涼幕中,自施補華均甫外(有《澤存堂集》,浙之烏程人),無一文士。
其卒也,自國史立傳外,其家子弟亦未求人為神道行狀之文,以郭公與公有宿嫌,湘绮又非公所敬也。
幸得湘潭羅正鈞順循為編年譜,公之志業略見其中。
吳摯甫為作墓志銘,葉郋園謂公子某嫌其于公有微詞,棄而不用。
然公之勳業制行,讀公遺書可以概見。
其與曾公晚年不和,皆為軍國大事,而非出于私争。
觀劉銘傳剿回成功,特疏揚曾公薦賢為國之美。
于曾公薨後,撫其子女,有如家人,曾公孫廣熔履初嘗為餘道之。
大賢相交之厚,非鄉裡後生所能幾及也。
而王湘绮謂公在軍機,為王文韶耕虞所輕,清望頓減。
而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載史念祖繩之與人書,謂内地人不聞九邊泣血之聲,以此為公身後之遺議,無知之夫,從而譏之。
然吾聞公少年讀書時自題其齋雲:“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豪邁之氣,可激懦者,宜乎胡文忠謂橫覽七十二州,其才無有出其右者。
惟曾公奇公智略,故薦之獨當一面,使得盡其才。
惟公知重曾公,故所争在謀事之大,而不及其私事。
其所以能此,皆由大儒之學超于俗士,故能原本義理,發為事業。
王文韶循謹之人,無足知公,其譏議豈能為公輕重?而清史列傳亦稱公在京師,朝士頗厭苦之。
是或公晚年豪宕自喜,有以召之。
左公雲:“餘交曾公有年,晚以議論時事,兩不相合。
”蓋曾公處功名之際,善用黃老,平金陵後,裁撤湘軍。
左公則提兵十萬,經營西域,而曾公有暫棄關外、專清關内之奏。
曾于西人嘗稱其以商賈之國而有君子之風,故于其交還代征海關商稅,深緻嘉歎;而左則頗以夷酋畜之。
曾公于馭外常持和節,而公于伊犁之役,持論廪廪向敵。
及曾薨,而公挽之雲:“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二公交誼始末如此,非好相攻擊也。
左公性雄傑自喜,俯視輩流。
始居湘幕,常以諸葛自況。
與人書署曰“老亮”,而呼郭崑焘意城為“新亮”。
自誇其妙算無窮,以督撫不可遽幾,欲為知縣營官以自效。
其文章之美不逮曾公,然集中周夫人、長子孝威夫婦墓志銘,情感至深。
為其兄景喬舍人宗植作《慎齋文集序》,讀之凄然,深同氣之感。
舍人以第一人領湘解,公兄弟同舉也。
《祭胡文忠文》實大聲闳,不愧名篇。
《海國圖志》《銅官感舊圖》二序、《徐太常墓表》、《箴言書院碑銘》,皆其得意之作。
黎庶昌續纂古文,亦選取十餘篇。
詩非所長,而聯語甚妙。
始主渌江,作歡迎陶公澍聯雲:“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室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題洞庭神祠雲:“迢遙旅路三千,我原過客;管領重湖八百,君亦書生。
”陝甘湖南會館聯雲:“百二關河,十年征戍;八千子弟,九塞聲名。
” 郭子靜刻《八賢手劄》,陳肪仙、史士良皆刻公書劄,其子孫又刻公家書。
其作吏訓子,皆重樸黜華。
嘗與書郭意城雲:“人家子弟,孩子氣尚不妨,惟公子氣、名士氣斷宜刬除淨盡。
”公長子舉人孝威,以喪母毀卒。
次子孝寬早逝。
季子孝同,以宗人府丞陳臬江蘇,老精篆法,上嗣名父。
陳伯嚴贈詩雲:“湘陰相國回天手,遺烈昭昭動帝阍。
有子克家仍患難,雄姿妙略見根源。
”其風采可想也。
兄子左潛壬臾,深于算學,與曾公仲子紀鴻栗諴同列名于清史疇人傳。
諸女皆能為詩。
周夫人有《饬性齋集》若幹卷。
王壯武珍,才氣橫溢,曾公不能用,公獨激賞其才,而亦糾其诋斥陽明之失。
王公薨,公聘其女為子婦,謂吾以求将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