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學略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言誠有可取,于是取司馬遷、班固、韓愈之作,悉心而讀之。
姚永樸筆記謂公從戴鈞衡存莊假得《惜抱軒尺牍》,始發憤有志于古。
《聖哲畫像記》謂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蓋自梅、戴聞其法式,非從姚受業也。
其後為古文四象,亦就姚答魯絜非書所雲陽剛陰柔之說而加以闡發。
《經史百家雜鈔》則較《古文辭類纂》小有異同。
蓋曾公為文效法韓、歐,而輔益以漢賦之氣體。
平生寝饋于《漢書》,沈酣于《文選》,欲以戴、段、錢、王之訓诂,發為卿、雲、潘、郭之文章。
其于文學所志甚大,雖老年才退,或未足以逮其所見,然其健者實足颉颃前修,故吳南屏謂《歐陽生文集序》詞甚雄偉,氣力在震川、廬陵之上。
章炳麟睥睨一世,獨稱曾文正之壯美,謂其碑銘足媲班、韓。
王先謙則稱其以雄直之氣,闳通之識,發為文章,冠絕今古。
上考湘州先民,濂溪揚聲于宋代,西涯奮藻于明朝,姜齋著書于衡陽,天門造述于資水,較其所詣,無足比美曾公。
自公斥尊道貶文之說,明詞章義理之分,合奇偶于一爐,循陰陽之大順,而同時友朋若郭筠仙、劉孟容、吳南屏輩,皆卓然以古文自名。
門士如武昌張廉卿裕钊、桐城吳摯甫汝綸、無錫薛叔耘福成、遵義黎莼齋庶昌,皆親從受業,守其師說,友教四方。
莼齋與長沙王益吾俱續《古文辭類纂》,然王則繼惜抱之書,黎則衍《雜鈔》之緒,其于宣揚文教則同。
自是以後,王龍文(易名補)之《平養堂集》,良有端緒;羅正鈞之《斪庵文錄》,亦見規摹。
羅所撰《左文襄年譜》、《船山師友記》,皆有史法。
趙啟霖之《瀞園集》、李桢之《畹蘭齋集》、王先謙之《虛受堂集》、黃兆枚之《芥滄集》,矩矱森然。
若王闿運之《湘绮樓集》、《湘軍志》,則淵乎入大雅之林。
六七十年湖外文章之學,卓然為天下之魁,即至于今,學荒文敝,士有喪斯之痛,然深山窮巷之中,猶有守先士之義例,冥然欲追古人而與之齊者,于以知曾公之武烈僅彪炳于一時,而其文藻之流芬乃沾溉于無既也。
曾公贈梅伯言詩雲:“文筆昌黎百世師,桐城諸老實宗之。
方姚以後無專詣,嘉道之間又一奇。
碧海鳌呿鲸掣候,青山花放水流時。
兩般意境今消歇,他日曹溪付與誰?”緻慨深矣。
曾公文章高世,而同鄉後進未嘗相從以學文為事。
其子惠敏公紀澤有《歸樸集》、《詩鈔》數卷。
公所最賞孫廣鈞重伯有《環天室詩集》行世,骈體文數卷未刻,蓋能嗣公之業者。
湘陰左公宗棠,字季高(據公孫台生雲:公以從弟監生執照入闱中舉,因用從弟之名。
本行十一,非行十三),家世儒素。
父曰觀瀾,以廪生聚徒教授自給。
公少不羁,肄業城南書院時,究心兵事地理,慨然以天下自任,奴視俗士。
院長善化賀蔗農熙齡偉其才,授以程朱之書,公始折節事學,欲以義理為本,發為事功。
泾陽徐太常法績定夫于道光十二年壬辰科主試湖南,自房薦外搜取遺才,以落卷得舉者六人,公與巴陵吳敏樹南屏、武陵楊彜珍性農與焉。
旋主講醴陵渌江書院,以聯語為安化陶文毅公澍所知,延至小淹,課其子弟。
陶官兩江總督,家有藏書,公館其家八年,讨論國聞,究心經世。
買田于縣之梓木洞柳莊,授徒講學。
巡撫銅山張公亮基延主軍幕。
花縣駱文忠秉璋繼任,益倚重之,事賴以辦。
以永州鎮總兵樊燮不職,公為草疏劾之,樊訴于鄂督官文,将召至武昌對簿,胡文忠公林翼抵書力救。
同縣郭侍郎嵩焘時為南書房翰林,以語陳尚書孚恩,言公曠代霸才。
宗人府府丞宗稷辰密陳:“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請破格擢用。
于是有四品京堂幫辦曾國藩軍務之命。
曾公奏言:左某剛明耐苦,曉暢戎機,宜獨當一面。
遂奏薦督辦浙江軍務,旋以太常寺卿實授巡撫。
公奏言:浙事之壞,在于曆任督撫全不知兵。
因言任事以後,四年可肅清浙境。
江南平,以功封二等恪靖伯,升任閩浙總督。
見夷禍日急,陰有争雄海上之志,奏設船政局于福州,起江西巡撫沈葆桢為大臣,督造兵艦。
旋移督陝甘,征剿叛回,督師出關。
以西事方亟,軍饷不繼,奏借洋債六百萬兩。
中外大臣多持異議,中朝重違其意,卒從其請。
公奏設甘肅新疆行省,以劉錦棠為巡撫。
于蘭州設書院,以教多士。
西域平,進封二等恪靖侯,授體仁閣大學士,充軍機大臣。
公以邊帥驟任中樞,大官多擠之,出督兩江,尋授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
光緒十二年丙戌歲薨,年七十有五,予谥文襄。
有文集數卷(原名《盾鼻餘沈》),書牍若幹卷,奏議若幹卷,家書若幹卷。
按曾、左二公為湖南近古人豪,曾公身後,門生故吏誦德不衰,左公則人多遺議。
當時郭嵩焘之去粵撫,已憤其排斥多門。
曾公亦言:”左公日夜訾謷鄙人,鄙人絕不與辨,以此心差閑而口差逸。
”又
姚永樸筆記謂公從戴鈞衡存莊假得《惜抱軒尺牍》,始發憤有志于古。
《聖哲畫像記》謂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蓋自梅、戴聞其法式,非從姚受業也。
其後為古文四象,亦就姚答魯絜非書所雲陽剛陰柔之說而加以闡發。
《經史百家雜鈔》則較《古文辭類纂》小有異同。
蓋曾公為文效法韓、歐,而輔益以漢賦之氣體。
平生寝饋于《漢書》,沈酣于《文選》,欲以戴、段、錢、王之訓诂,發為卿、雲、潘、郭之文章。
其于文學所志甚大,雖老年才退,或未足以逮其所見,然其健者實足颉颃前修,故吳南屏謂《歐陽生文集序》詞甚雄偉,氣力在震川、廬陵之上。
章炳麟睥睨一世,獨稱曾文正之壯美,謂其碑銘足媲班、韓。
王先謙則稱其以雄直之氣,闳通之識,發為文章,冠絕今古。
上考湘州先民,濂溪揚聲于宋代,西涯奮藻于明朝,姜齋著書于衡陽,天門造述于資水,較其所詣,無足比美曾公。
自公斥尊道貶文之說,明詞章義理之分,合奇偶于一爐,循陰陽之大順,而同時友朋若郭筠仙、劉孟容、吳南屏輩,皆卓然以古文自名。
門士如武昌張廉卿裕钊、桐城吳摯甫汝綸、無錫薛叔耘福成、遵義黎莼齋庶昌,皆親從受業,守其師說,友教四方。
莼齋與長沙王益吾俱續《古文辭類纂》,然王則繼惜抱之書,黎則衍《雜鈔》之緒,其于宣揚文教則同。
自是以後,王龍文(易名補)之《平養堂集》,良有端緒;羅正鈞之《斪庵文錄》,亦見規摹。
羅所撰《左文襄年譜》、《船山師友記》,皆有史法。
趙啟霖之《瀞園集》、李桢之《畹蘭齋集》、王先謙之《虛受堂集》、黃兆枚之《芥滄集》,矩矱森然。
若王闿運之《湘绮樓集》、《湘軍志》,則淵乎入大雅之林。
六七十年湖外文章之學,卓然為天下之魁,即至于今,學荒文敝,士有喪斯之痛,然深山窮巷之中,猶有守先士之義例,冥然欲追古人而與之齊者,于以知曾公之武烈僅彪炳于一時,而其文藻之流芬乃沾溉于無既也。
曾公贈梅伯言詩雲:“文筆昌黎百世師,桐城諸老實宗之。
方姚以後無專詣,嘉道之間又一奇。
碧海鳌呿鲸掣候,青山花放水流時。
兩般意境今消歇,他日曹溪付與誰?”緻慨深矣。
曾公文章高世,而同鄉後進未嘗相從以學文為事。
其子惠敏公紀澤有《歸樸集》、《詩鈔》數卷。
公所最賞孫廣鈞重伯有《環天室詩集》行世,骈體文數卷未刻,蓋能嗣公之業者。
湘陰左公宗棠,字季高(據公孫台生雲:公以從弟監生執照入闱中舉,因用從弟之名。
本行十一,非行十三),家世儒素。
父曰觀瀾,以廪生聚徒教授自給。
公少不羁,肄業城南書院時,究心兵事地理,慨然以天下自任,奴視俗士。
院長善化賀蔗農熙齡偉其才,授以程朱之書,公始折節事學,欲以義理為本,發為事功。
泾陽徐太常法績定夫于道光十二年壬辰科主試湖南,自房薦外搜取遺才,以落卷得舉者六人,公與巴陵吳敏樹南屏、武陵楊彜珍性農與焉。
旋主講醴陵渌江書院,以聯語為安化陶文毅公澍所知,延至小淹,課其子弟。
陶官兩江總督,家有藏書,公館其家八年,讨論國聞,究心經世。
買田于縣之梓木洞柳莊,授徒講學。
巡撫銅山張公亮基延主軍幕。
花縣駱文忠秉璋繼任,益倚重之,事賴以辦。
以永州鎮總兵樊燮不職,公為草疏劾之,樊訴于鄂督官文,将召至武昌對簿,胡文忠公林翼抵書力救。
同縣郭侍郎嵩焘時為南書房翰林,以語陳尚書孚恩,言公曠代霸才。
宗人府府丞宗稷辰密陳:“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請破格擢用。
于是有四品京堂幫辦曾國藩軍務之命。
曾公奏言:左某剛明耐苦,曉暢戎機,宜獨當一面。
遂奏薦督辦浙江軍務,旋以太常寺卿實授巡撫。
公奏言:浙事之壞,在于曆任督撫全不知兵。
因言任事以後,四年可肅清浙境。
江南平,以功封二等恪靖伯,升任閩浙總督。
見夷禍日急,陰有争雄海上之志,奏設船政局于福州,起江西巡撫沈葆桢為大臣,督造兵艦。
旋移督陝甘,征剿叛回,督師出關。
以西事方亟,軍饷不繼,奏借洋債六百萬兩。
中外大臣多持異議,中朝重違其意,卒從其請。
公奏設甘肅新疆行省,以劉錦棠為巡撫。
于蘭州設書院,以教多士。
西域平,進封二等恪靖侯,授體仁閣大學士,充軍機大臣。
公以邊帥驟任中樞,大官多擠之,出督兩江,尋授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
光緒十二年丙戌歲薨,年七十有五,予谥文襄。
有文集數卷(原名《盾鼻餘沈》),書牍若幹卷,奏議若幹卷,家書若幹卷。
按曾、左二公為湖南近古人豪,曾公身後,門生故吏誦德不衰,左公則人多遺議。
當時郭嵩焘之去粵撫,已憤其排斥多門。
曾公亦言:”左公日夜訾謷鄙人,鄙人絕不與辨,以此心差閑而口差逸。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