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學略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與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東漢以還,淹雅無慚于古,而風骨少隤矣。
韓、柳之作,盡取楊、馬之雄奇萬變,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豈不詭哉!歐陽氏、曾氏皆法韓公,而體質于匡、劉為近。
文章之變,莫可窮诘,要之不出此二途,雖百世可知也。
餘鈔今古詩,自魏晉至國朝,得十九家。
蓋詩之為道廣矣,嗜好趨向,各視其性之所近,猶庶羞百味,羅列鼎俎,但取适吾口者,哜之得飽而已。
必窮盡天下之佳肴,辨嘗而後供一馔,是大惑也;必強天下之舌,盡效吾之所嗜,是大愚也。
莊子有言:“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餘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蘇、黃。
好之者十有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
餘懼蹈莊子不解不靈之譏,則取足于是終身焉已耳。
司馬子長網羅舊聞,貫串三古,而八書頗病其略。
班氏志較詳矣,而斷代為書,無以觀其會通。
欲周覽經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
馬端臨《通考》,杜氏伯仲之間,鄭《志》非其倫也。
百年以來,學者講求形聲故訓,專治《說文》,多宗許、鄭,少談杜、馬,吾以許、鄭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馬辨後世因革之要,其于實事求是一也。
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彙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
秦滅書籍,漢代諸儒之所掇拾,鄭康成之所以卓絕,皆以禮也。
杜君卿《通典》,言禮者十居其六,其識已跨越八代矣。
有宋張子、朱子之所讨論,馬貴與、王伯厚之所纂輯,莫不以禮為兢兢。
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裒然冠首,吾讀其書,言及禮俗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後、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厥後張嵩庵作《中庸論》,及江慎修、戴東原輩,尤以禮為先務,而秦尚書蕙田遂纂《五禮通考》,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吾圖畫國朝先正遺像,首顧先生,次秦文恭公,亦豈無微旨哉!桐城姚鼐姬傳、高郵王念孫懷祖,其學皆不純于禮,然姚先生持論闳通,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
王氏父子集小學訓诂之大成,夐乎不可幾已,故以殿焉。
姚姬傳氏言學問之途有三;曰義理,曰詞章,曰考據。
戴東原氏亦以為言。
如文、周、孔、孟之聖,左、莊、馬、班之才,誠不可以一方體論矣。
至若葛、陸、範、馬,在聖門則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張、朱,在聖門則德行之科也,皆義理也。
韓、柳、歐、曾、李、杜、蘇、黃,在聖門則言語之科也,所謂詞章者也。
許、鄭、杜、馬、顧、秦、姚、王,在聖門則文學之科也。
顧、秦于杜、馬為近,姚、王于許、鄭為近,皆考據也。
此三十二子者,師其一人,讀其一書,終身用之有不能盡。
若猶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則以一井為隘,必廣掘數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無見泉之一日,其庸有當乎! 自浮屠氏言因果禍福,而為善獲報之說深中于人心,牢固而不可破。
士方其占畢咿晤,則期報于科第祿仕。
或少讀古書,窺著作之林,則責報于遐迩之譽,後世之名。
纂述未及終編,辄冀得一二有力之口,騰播人人之耳,以償吾勞也。
朝耕而暮獲,一施而十報,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責之貸者,又取倍稱之息焉。
祿利之不遂,則徼倖于沒世不可知之名,甚者至謂孔子生不得位,殁而俎豆之報隆于堯舜,郁郁者以相證慰,何其陋欤!今夫三家之市,利析锱铢,或百錢逋負,怨及孫子。
若通阛貿易,瑰貨山積,動逾千金,則百錢之有無,有不暇計較有矣。
富商大賈,黃金百萬,公私流衍,則數十百缗之費,有不暇計較者矣。
均是人也,所操者大,猶有不暇計其小者,況天之所操尤大,而于世人毫未之善、口耳分寸之學。
而一一謀所以報之,不亦勞哉!商之貨殖同時同而或赢或绌,射策者之所業同而或中或罷,為學著書之深淺同而或傳或不傳,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強而幾也。
古之君子,蓋無日不憂,無日不樂。
道之不明,己之不免為鄉人,一息之或懈,憂也。
居易以俟命,下學而上達,仰不愧而俯不怍,樂也。
自文王、周、孔三聖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憂以終身,樂以終身。
無所于祈,何所為報?己則自晦,何有于名?惟莊周、司馬遷、柳宗元三人者,傷悼不遇,怨悱形于簡冊,其于聖賢自得之樂,稍違異矣。
然彼自惜不世之才,非夫無實而汲汲時名者比也。
苟汲汲于名,則去三十二子也遠矣。
将适燕晉而南其轅,其于術不亦疏哉! 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範、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三十二人,俎豆馨香,臨之在上,質之在旁。
按曾公與劉孟容書,謂聞此間有工為古文辭者,就求其術,乃桐城姚郎中鼐之緒論,其
東漢以還,淹雅無慚于古,而風骨少隤矣。
韓、柳之作,盡取楊、馬之雄奇萬變,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豈不詭哉!歐陽氏、曾氏皆法韓公,而體質于匡、劉為近。
文章之變,莫可窮诘,要之不出此二途,雖百世可知也。
餘鈔今古詩,自魏晉至國朝,得十九家。
蓋詩之為道廣矣,嗜好趨向,各視其性之所近,猶庶羞百味,羅列鼎俎,但取适吾口者,哜之得飽而已。
必窮盡天下之佳肴,辨嘗而後供一馔,是大惑也;必強天下之舌,盡效吾之所嗜,是大愚也。
莊子有言:“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餘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蘇、黃。
好之者十有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
餘懼蹈莊子不解不靈之譏,則取足于是終身焉已耳。
司馬子長網羅舊聞,貫串三古,而八書頗病其略。
班氏志較詳矣,而斷代為書,無以觀其會通。
欲周覽經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
馬端臨《通考》,杜氏伯仲之間,鄭《志》非其倫也。
百年以來,學者講求形聲故訓,專治《說文》,多宗許、鄭,少談杜、馬,吾以許、鄭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馬辨後世因革之要,其于實事求是一也。
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彙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
秦滅書籍,漢代諸儒之所掇拾,鄭康成之所以卓絕,皆以禮也。
杜君卿《通典》,言禮者十居其六,其識已跨越八代矣。
有宋張子、朱子之所讨論,馬貴與、王伯厚之所纂輯,莫不以禮為兢兢。
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裒然冠首,吾讀其書,言及禮俗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後、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厥後張嵩庵作《中庸論》,及江慎修、戴東原輩,尤以禮為先務,而秦尚書蕙田遂纂《五禮通考》,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吾圖畫國朝先正遺像,首顧先生,次秦文恭公,亦豈無微旨哉!桐城姚鼐姬傳、高郵王念孫懷祖,其學皆不純于禮,然姚先生持論闳通,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
王氏父子集小學訓诂之大成,夐乎不可幾已,故以殿焉。
姚姬傳氏言學問之途有三;曰義理,曰詞章,曰考據。
戴東原氏亦以為言。
如文、周、孔、孟之聖,左、莊、馬、班之才,誠不可以一方體論矣。
至若葛、陸、範、馬,在聖門則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張、朱,在聖門則德行之科也,皆義理也。
韓、柳、歐、曾、李、杜、蘇、黃,在聖門則言語之科也,所謂詞章者也。
許、鄭、杜、馬、顧、秦、姚、王,在聖門則文學之科也。
顧、秦于杜、馬為近,姚、王于許、鄭為近,皆考據也。
此三十二子者,師其一人,讀其一書,終身用之有不能盡。
若猶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則以一井為隘,必廣掘數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無見泉之一日,其庸有當乎! 自浮屠氏言因果禍福,而為善獲報之說深中于人心,牢固而不可破。
士方其占畢咿晤,則期報于科第祿仕。
或少讀古書,窺著作之林,則責報于遐迩之譽,後世之名。
纂述未及終編,辄冀得一二有力之口,騰播人人之耳,以償吾勞也。
朝耕而暮獲,一施而十報,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責之貸者,又取倍稱之息焉。
祿利之不遂,則徼倖于沒世不可知之名,甚者至謂孔子生不得位,殁而俎豆之報隆于堯舜,郁郁者以相證慰,何其陋欤!今夫三家之市,利析锱铢,或百錢逋負,怨及孫子。
若通阛貿易,瑰貨山積,動逾千金,則百錢之有無,有不暇計較有矣。
富商大賈,黃金百萬,公私流衍,則數十百缗之費,有不暇計較者矣。
均是人也,所操者大,猶有不暇計其小者,況天之所操尤大,而于世人毫未之善、口耳分寸之學。
而一一謀所以報之,不亦勞哉!商之貨殖同時同而或赢或绌,射策者之所業同而或中或罷,為學著書之深淺同而或傳或不傳,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強而幾也。
古之君子,蓋無日不憂,無日不樂。
道之不明,己之不免為鄉人,一息之或懈,憂也。
居易以俟命,下學而上達,仰不愧而俯不怍,樂也。
自文王、周、孔三聖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憂以終身,樂以終身。
無所于祈,何所為報?己則自晦,何有于名?惟莊周、司馬遷、柳宗元三人者,傷悼不遇,怨悱形于簡冊,其于聖賢自得之樂,稍違異矣。
然彼自惜不世之才,非夫無實而汲汲時名者比也。
苟汲汲于名,則去三十二子也遠矣。
将适燕晉而南其轅,其于術不亦疏哉! 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範、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三十二人,俎豆馨香,臨之在上,質之在旁。
按曾公與劉孟容書,謂聞此間有工為古文辭者,就求其術,乃桐城姚郎中鼐之緒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