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學略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曾國藩,字伯涵,一字滌生,湘鄉曾氏。
先世本居衡陽。
道光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以平江南功封毅勇侯,同治十二年卒,年六十二。
公始在湘,與郭嵩焘、劉蓉為友,相尚以宋儒義理之學。
官京師,與唐鑒、倭仁、窦垿、何桂珍、胡達源輩遊,日相與考德問業,手書日記多自責之言。
而事鑒尤謹,謂雖未執贽受業,固已心師之矣。
始與劉蓉通書,不附和諸儒重道輕文之說,亦斥陸王直指本心之非。
及與夏弢甫書,則曆舉明代偉人得力王學者之德業,而稱陳建之《學蔀通辨》為阿附時相而作。
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則言義理、考據、詞章三者皆可入道。
故其平生笃崇宋儒,不廢漢學,不輕立說,專務躬行,卒能提絜群賢,中興清業,所就出諸葛亮、陸贽、司馬光諸公之上。
所著有奏議、書牍、批牍若幹卷,《求阙齋詩文集》若幹卷,《讀書錄》、《鳴原堂論文》若幹卷,手書日記若幹卷。
又纂集經史百家、《十八家詩鈔》(元十九家,今存十八家)若幹卷。
門人記述者,有王鼎臣《日記類鈔》、《求阙齋弟子記》若幹卷。
後學纂述者,有梁啟超《曾文正嘉言鈔》若幹卷,某君《曾公學案》若幹卷,何贻琨《評傳》若幹卷。
域外論評者有日本柴崎山郎《東方偉人》及美國解威廉《曾國藩傳》各書。
公所著《聖哲畫像記》,自文、周、孔、孟下逮顧、秦、姚、王三十二人,論其德業,垂示子孫。
有冀州趙衡系以諸人傳記,又别圖其遺像,都為一冊以補之。
蓋衡事桐城吳摯甫汝綸于蓮池,于公為再傳弟子也。
而湘陰郭立山複齋顧譏其以諸賢分隸四科之非,長沙鄭沅叔進又議公所見之陋,愚未敢附和。
至浙人章炳麟太炎、夏震武靈峰皆深诋曾公,詞至犷悍。
吾讀蔡公锷手錄《曾胡用兵要略》以教諸将,黃公興稱公制行之嚴吾當奉以為師(見《黃公哀榮錄》),願吾湘後進毋惑于世論,以自慢其鄉賢也。
曾公聖哲畫像記 國藩志學不早,中歲側身朝列,竊窺陳編,稍涉先聖昔賢魁儒長者之緒。
驽緩多病,百無一成,軍旅馳驅,蓋以蕪廢,喪亂未平,而吾年将五十矣。
往者吾讀班固《藝文志》及馬氏《經籍考》,見其所列書目,叢雜猥多,作者姓氏至于不可勝數。
或昭昭于日月,或湮沒而無聞。
及為文淵閣直閣校理,每歲二月,侍從宣宗皇帝入閣,得觀《四庫全書》,其富過于前代所藏遠甚,而存目之書數十萬卷尚不在此列。
嗚呼,何其多也!雖有生知之資,累世不能竟其業,況其下焉者乎!故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衆,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
餘自度其不逮,乃擇古今聖哲三十餘人,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都為一卷,藏之家塾。
後嗣有志讀書,取足于此,不必廣心博骛,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
昔在漢世,若武梁祠、魯靈光段皆圖畫偉人事迹,而《列女傳》亦有畫像。
感發興起,由來已舊。
習其器矣,進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誠求之,仁遠乎哉!國藩記。
堯舜禹湯,史臣記言而已,至文王拘幽,始立文字,演《周易》。
周孔代興,六經炳著,斯道備矣。
秦漢以來,孟子蓋與莊、荀并稱,至唐韓氏獨尊異之,而宋之賢者以為可濟之尼山之次,崇其書以配《論語》,後之論者,莫之能易也。
茲以亞于三聖人後雲。
左氏傳經,多述二周典禮,而好稱引奇誕,文辭爛然,浮于質矣。
太史公稱莊子之書皆寓言,吾觀子長所為《史記》,寓言亦居十之六七。
班氏闳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然經世之典,六藝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狀,燦然大備,豈與夫鬥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悅者哉! 諸葛公當擾攘之世,被服儒者,從容中道。
陸敬輿事多疑之主,馭難馴之将,燭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誠,譬若禦驽馬登峻坂,縱橫險阻而不失其馳,何其神也。
範希文、司馬君實遭時差隆,然堅卓誠信,各有孤詣,其以道自持,蔚成風俗,意量亦遠矣。
昔劉向稱董仲舒王佐之才,伊呂無以加,管晏之屬殆不能及,而劉歆以為董子師友所漸,曾不能幾乎遊、夏。
以予觀,四賢者雖未逮乎伊呂,固将賢于董子,惜乎不得如劉向父子而論定耳。
自朱子表章周于、二程子、張子,以為上接孔孟之傳,後世君相師儒笃守其說,莫之或易。
乾隆中,闳儒輩起,訓诂博辨,度越昔賢,别立徽志,号曰“漢學”。
擯有宋五子之術,以謂不得獨尊,而笃信五子者,亦屏棄漢學,以為破碎害道,龂龂焉而未有已。
吾觀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于洙泗,何可議也。
其訓釋諸經,小有不當,固當取近世經說以輔翼之,又可屏棄群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懼譏焉。
西漢文章,如子雲、相如之雄偉,此天地遒勁之氣,得于陽與剛之美者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劉向、匡衡之淵懿,此天地溫厚之氣,得于陰
先世本居衡陽。
道光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以平江南功封毅勇侯,同治十二年卒,年六十二。
公始在湘,與郭嵩焘、劉蓉為友,相尚以宋儒義理之學。
官京師,與唐鑒、倭仁、窦垿、何桂珍、胡達源輩遊,日相與考德問業,手書日記多自責之言。
而事鑒尤謹,謂雖未執贽受業,固已心師之矣。
始與劉蓉通書,不附和諸儒重道輕文之說,亦斥陸王直指本心之非。
及與夏弢甫書,則曆舉明代偉人得力王學者之德業,而稱陳建之《學蔀通辨》為阿附時相而作。
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則言義理、考據、詞章三者皆可入道。
故其平生笃崇宋儒,不廢漢學,不輕立說,專務躬行,卒能提絜群賢,中興清業,所就出諸葛亮、陸贽、司馬光諸公之上。
所著有奏議、書牍、批牍若幹卷,《求阙齋詩文集》若幹卷,《讀書錄》、《鳴原堂論文》若幹卷,手書日記若幹卷。
又纂集經史百家、《十八家詩鈔》(元十九家,今存十八家)若幹卷。
門人記述者,有王鼎臣《日記類鈔》、《求阙齋弟子記》若幹卷。
後學纂述者,有梁啟超《曾文正嘉言鈔》若幹卷,某君《曾公學案》若幹卷,何贻琨《評傳》若幹卷。
域外論評者有日本柴崎山郎《東方偉人》及美國解威廉《曾國藩傳》各書。
公所著《聖哲畫像記》,自文、周、孔、孟下逮顧、秦、姚、王三十二人,論其德業,垂示子孫。
有冀州趙衡系以諸人傳記,又别圖其遺像,都為一冊以補之。
蓋衡事桐城吳摯甫汝綸于蓮池,于公為再傳弟子也。
而湘陰郭立山複齋顧譏其以諸賢分隸四科之非,長沙鄭沅叔進又議公所見之陋,愚未敢附和。
至浙人章炳麟太炎、夏震武靈峰皆深诋曾公,詞至犷悍。
吾讀蔡公锷手錄《曾胡用兵要略》以教諸将,黃公興稱公制行之嚴吾當奉以為師(見《黃公哀榮錄》),願吾湘後進毋惑于世論,以自慢其鄉賢也。
曾公聖哲畫像記 國藩志學不早,中歲側身朝列,竊窺陳編,稍涉先聖昔賢魁儒長者之緒。
驽緩多病,百無一成,軍旅馳驅,蓋以蕪廢,喪亂未平,而吾年将五十矣。
往者吾讀班固《藝文志》及馬氏《經籍考》,見其所列書目,叢雜猥多,作者姓氏至于不可勝數。
或昭昭于日月,或湮沒而無聞。
及為文淵閣直閣校理,每歲二月,侍從宣宗皇帝入閣,得觀《四庫全書》,其富過于前代所藏遠甚,而存目之書數十萬卷尚不在此列。
嗚呼,何其多也!雖有生知之資,累世不能竟其業,況其下焉者乎!故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衆,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
餘自度其不逮,乃擇古今聖哲三十餘人,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都為一卷,藏之家塾。
後嗣有志讀書,取足于此,不必廣心博骛,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
昔在漢世,若武梁祠、魯靈光段皆圖畫偉人事迹,而《列女傳》亦有畫像。
感發興起,由來已舊。
習其器矣,進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誠求之,仁遠乎哉!國藩記。
堯舜禹湯,史臣記言而已,至文王拘幽,始立文字,演《周易》。
周孔代興,六經炳著,斯道備矣。
秦漢以來,孟子蓋與莊、荀并稱,至唐韓氏獨尊異之,而宋之賢者以為可濟之尼山之次,崇其書以配《論語》,後之論者,莫之能易也。
茲以亞于三聖人後雲。
左氏傳經,多述二周典禮,而好稱引奇誕,文辭爛然,浮于質矣。
太史公稱莊子之書皆寓言,吾觀子長所為《史記》,寓言亦居十之六七。
班氏闳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然經世之典,六藝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狀,燦然大備,豈與夫鬥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悅者哉! 諸葛公當擾攘之世,被服儒者,從容中道。
陸敬輿事多疑之主,馭難馴之将,燭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誠,譬若禦驽馬登峻坂,縱橫險阻而不失其馳,何其神也。
範希文、司馬君實遭時差隆,然堅卓誠信,各有孤詣,其以道自持,蔚成風俗,意量亦遠矣。
昔劉向稱董仲舒王佐之才,伊呂無以加,管晏之屬殆不能及,而劉歆以為董子師友所漸,曾不能幾乎遊、夏。
以予觀,四賢者雖未逮乎伊呂,固将賢于董子,惜乎不得如劉向父子而論定耳。
自朱子表章周于、二程子、張子,以為上接孔孟之傳,後世君相師儒笃守其說,莫之或易。
乾隆中,闳儒輩起,訓诂博辨,度越昔賢,别立徽志,号曰“漢學”。
擯有宋五子之術,以謂不得獨尊,而笃信五子者,亦屏棄漢學,以為破碎害道,龂龂焉而未有已。
吾觀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于洙泗,何可議也。
其訓釋諸經,小有不當,固當取近世經說以輔翼之,又可屏棄群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懼譏焉。
西漢文章,如子雲、相如之雄偉,此天地遒勁之氣,得于陽與剛之美者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劉向、匡衡之淵懿,此天地溫厚之氣,得于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