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海學略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曾文正《唐悫慎公墓志銘》雲:
公諱鑒,号鏡海,唐氏。
先世自江西豐城徙居湖南之善化,四傳至諱煥者,以舉人官至山東平度州知州,公之祖也。
生子仲冕,以進士即用知縣,官至陝西布政使,公之父也。
平度君以子貴,诰贈通奉大夫,配李氏、譚氏俱封夫人。
譚夫人殁而葬于山東之肥城,布政君及配甯夫人皆踵葬肥城。
公以父命徙籍山東,故又為肥城人焉。
少而邁異精勤,嗜學如渴。
以廪生入資為臨湘縣訓導,嘉慶十二年舉于鄉,十四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又二年授職檢讨,又六年補浙江道監察禦史,充甲戊科會試同考官、戊寅科順天鄉試同考官。
坐論淮鹽引地一疏,吏議镌級,以六部員外郎降補。
會宣宗登極,诏中外大臣各舉所知,諸城劉文恭公镮之薦公,由是有廣西知府之命。
厥後再為平樂府知府,一為安徽徽甯池太廣道,量移江安十府糧道,拜山西按察使,遷貴州按察使,擢浙江布政使,遷江甯布政使,敭曆于外蓋二十年。
其守平樂也,亭平民瑤之獄而解其仇,屢磔劇盜,境内肅然。
是時布政君解組東歸,僑居金陵,公聞母病,即引疾去官,省親江南。
既遭内外之艱,皆北葬肥城。
廬墓讀《禮》。
服阙,以例仍發廣西,再守平樂。
道光十二年,廣東、湖南生瑤為亂,公出防邊圉,内譏奸宄,往來富川、賀縣,安撫熟瑤,獸擾而兒畜之,設立五原學舍,延師教讀,群瑤大悅。
擒郡中煽亂者譚于先等十餘人,立斬以徇,而贳其脅從千餘,火其名籍,一無所問。
其按察貴州也,平反疑獄,歸美令長,曰:非吾能止之,某縣尹來省,自易之耳。
其在江甯,拯災修廢,百度畢張。
時總督陶文毅公澍寝疾,公代行使院政事,文牍如山,賓僚填咽,昧爽而勤職,丙夜而不休,忘寝辍餐,形神交瘁。
而言者乃劫其多病近藥,廢閣公事,又雜摭他端以相訾毀。
朝廷遣使者按問,率無左證。
宣宗知公端謹,一切弗論。
忌者或憚其方嚴。
未幾,内召為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年四月也。
公潛研性道,宗尚洛閩諸賢,所至以是敕其躬,亦以牖于人,亦時時論著以垂于後。
在翰林時,著有《朱子年譜考異》、《省身日錄》、《畿輔水利》等書。
在廣西著《讀易反身錄》、居喪著《讀禮小事記》。
官平樂時,延納人士入署,親與講授。
設立義塾,誨誘塞畯。
官貴州時亦如之,官江甯時亦如之。
及入為九卿,又著《易牖》、《學案小識》等書,扶掖賢俊,倡導正學。
時如今相國倭仁艮峰、侍郎吳廷棟竹如、侍禦窦垿蘭泉、何文貞公桂珍輩皆從公考德問業,國藩亦追陪幾杖,商榷古今。
觀其陋室危坐,精思力踐,年近七十,斯須必敬,蓋先儒堅苦者亞,時賢殆不逮也。
已而緻仕南歸,主講金陵書院。
文宗踐阼,有诏召公赴阙。
凡進對十有五次,中外利弊無所不罄。
谕旨以其力陳衰老,不複強之服官,令還江南,矜式多士。
公至鐘山,學徒益盛。
以賊犯湖南,急欲歸展先茔,鹹豐三年,乃自浙還湘,蔔居于甯鄉之善嶺山。
深衣疏食,泊然自怡。
晚歲著《讀易小識》,編次《朱子全集》,别為義例以發紫陽之蘊。
十一年辛西正月十八日病卒,春秋八十有四。
其家函封遺疏,郵寄東流軍中,國藩以聞,天子轸悼,予谥确慎。
配王氏、楊氏皆封夫人,前卒。
無子,以弟子爾藻嗣。
女四人,适某某。
孫女三人。
某年月日葬公某縣某鄉某山。
又八年,國藩始追為之銘。
銘曰: 俗學徇時,行與名釣。
孰捐其華,而練其要?唐公翼翼,與世殊趨。
懼明戒旦,笃信程朱。
有譏其隘,或諷以迂。
浩然不顧,履我康衢。
顯皇初政,诏征國老。
造膝前陳,嘉
先世自江西豐城徙居湖南之善化,四傳至諱煥者,以舉人官至山東平度州知州,公之祖也。
生子仲冕,以進士即用知縣,官至陝西布政使,公之父也。
平度君以子貴,诰贈通奉大夫,配李氏、譚氏俱封夫人。
譚夫人殁而葬于山東之肥城,布政君及配甯夫人皆踵葬肥城。
公以父命徙籍山東,故又為肥城人焉。
少而邁異精勤,嗜學如渴。
以廪生入資為臨湘縣訓導,嘉慶十二年舉于鄉,十四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又二年授職檢讨,又六年補浙江道監察禦史,充甲戊科會試同考官、戊寅科順天鄉試同考官。
坐論淮鹽引地一疏,吏議镌級,以六部員外郎降補。
會宣宗登極,诏中外大臣各舉所知,諸城劉文恭公镮之薦公,由是有廣西知府之命。
厥後再為平樂府知府,一為安徽徽甯池太廣道,量移江安十府糧道,拜山西按察使,遷貴州按察使,擢浙江布政使,遷江甯布政使,敭曆于外蓋二十年。
其守平樂也,亭平民瑤之獄而解其仇,屢磔劇盜,境内肅然。
是時布政君解組東歸,僑居金陵,公聞母病,即引疾去官,省親江南。
既遭内外之艱,皆北葬肥城。
廬墓讀《禮》。
服阙,以例仍發廣西,再守平樂。
道光十二年,廣東、湖南生瑤為亂,公出防邊圉,内譏奸宄,往來富川、賀縣,安撫熟瑤,獸擾而兒畜之,設立五原學舍,延師教讀,群瑤大悅。
擒郡中煽亂者譚于先等十餘人,立斬以徇,而贳其脅從千餘,火其名籍,一無所問。
其按察貴州也,平反疑獄,歸美令長,曰:非吾能止之,某縣尹來省,自易之耳。
其在江甯,拯災修廢,百度畢張。
時總督陶文毅公澍寝疾,公代行使院政事,文牍如山,賓僚填咽,昧爽而勤職,丙夜而不休,忘寝辍餐,形神交瘁。
而言者乃劫其多病近藥,廢閣公事,又雜摭他端以相訾毀。
朝廷遣使者按問,率無左證。
宣宗知公端謹,一切弗論。
忌者或憚其方嚴。
未幾,内召為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年四月也。
公潛研性道,宗尚洛閩諸賢,所至以是敕其躬,亦以牖于人,亦時時論著以垂于後。
在翰林時,著有《朱子年譜考異》、《省身日錄》、《畿輔水利》等書。
在廣西著《讀易反身錄》、居喪著《讀禮小事記》。
官平樂時,延納人士入署,親與講授。
設立義塾,誨誘塞畯。
官貴州時亦如之,官江甯時亦如之。
及入為九卿,又著《易牖》、《學案小識》等書,扶掖賢俊,倡導正學。
時如今相國倭仁艮峰、侍郎吳廷棟竹如、侍禦窦垿蘭泉、何文貞公桂珍輩皆從公考德問業,國藩亦追陪幾杖,商榷古今。
觀其陋室危坐,精思力踐,年近七十,斯須必敬,蓋先儒堅苦者亞,時賢殆不逮也。
已而緻仕南歸,主講金陵書院。
文宗踐阼,有诏召公赴阙。
凡進對十有五次,中外利弊無所不罄。
谕旨以其力陳衰老,不複強之服官,令還江南,矜式多士。
公至鐘山,學徒益盛。
以賊犯湖南,急欲歸展先茔,鹹豐三年,乃自浙還湘,蔔居于甯鄉之善嶺山。
深衣疏食,泊然自怡。
晚歲著《讀易小識》,編次《朱子全集》,别為義例以發紫陽之蘊。
十一年辛西正月十八日病卒,春秋八十有四。
其家函封遺疏,郵寄東流軍中,國藩以聞,天子轸悼,予谥确慎。
配王氏、楊氏皆封夫人,前卒。
無子,以弟子爾藻嗣。
女四人,适某某。
孫女三人。
某年月日葬公某縣某鄉某山。
又八年,國藩始追為之銘。
銘曰: 俗學徇時,行與名釣。
孰捐其華,而練其要?唐公翼翼,與世殊趨。
懼明戒旦,笃信程朱。
有譏其隘,或諷以迂。
浩然不顧,履我康衢。
顯皇初政,诏征國老。
造膝前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