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學略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别有《元史稿》百卷未刊),汪輝祖為《元史本證》。
源更據以為《元史新編》。
後來洪鈞為《元史譯文證補》,至膠州柯先生紹忞,遂成《新元史》。
王先謙亦有《元史補遺》。
而所撰《聖武記》,發揚清代之武功,詳紀軍行之大事,後來王闿運之《湘軍志》、朱克敬之《湘武記》,皆象其例而為之,此其有功于史學也。
海通以來,西力東侵,中朝大官懵于外事,源則據林則徐所譯之《四洲志》,又據曆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以為《海國圖志》六十卷,引明臣之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積患”,而示國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道。
其時徐繼畲之《瀛寰志略》尚始出書,夏燮之《中西紀事》亦未行世,而源生于山鄉,神遊九域。
道光二十七年,增為百卷,重刻揚州,國人承風,争習外事。
于是郭嵩焘、曾紀澤為出使名卿,王先謙為《五洲地志》、《泰西通鑒》、《日本源流考》,王樹楠為《希臘春秋》、《歐洲列國紀事本末》,黃遵憲為《日本國志》,傅雲龍為《日本圖經考》,其所始莫先斯志,此其有功于外事也。
明黃淮《曆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今不多見。
乾隆四十六年敕編之《明名臣奏議》二十卷不傳人間。
惟陸耀《切問齋文鈔》,專選切實之文。
源與善化賀長齡同編《皇朝經世文編》一百二十卷,首論學術治體,以觀其通,分論六部大政,以窮其變。
書成于道光六年之冬,而曾、左經濟之學,皆取材于是書。
其後南彙張文虎嘯山以為續編,某某為三編、四編,而麥孟華嗣為新編,海上書肆别有所謂統編,皆以是書為初祖,此其有功于經濟也。
湖南佛學,發光甚早。
沩山、衡嶽,古德尤多。
濂溪學宗太極,而問法于壽涯。
船山學宗橫渠。
而為《相宗絡索》、《三藏法師八識規矩論贊》。
自餘名老,贊佛亦多。
源刻淨土四經,揭倡宗風。
曹耀湘輩嗣興,以流通釋典自任。
《維摩經疏》,宋後久佚不傳,南北二藏及清代龍藏均未收蓄。
而朝鮮獨有傳本,耀湘托人鈔取,刻之長沙。
其後吳雁舟嘉瑞、李亦圜希聖、鄭叔進沅、杜喬生本崇。
郭振镛涵齋皆内事儒修,外敦梵行。
至于居士成林,淨行有園,人習《法華》之經,家聞圓覺之義,笑歐修《本論》之謬,病昌黎辟佛之非。
則其有功于佛法也。
推聞長老言,魏晚年信形家言,改葬數世祖墓于高郵,是誠賢智之蔽。
葉德輝謂魏老病風魔以死,為攻擊古文之報,章炳鱗《錢塘吊龔、魏二生賦》,謂“亂流而趨古微兮,亦夫子之陷濘”,是有今古文之見存焉。
左文襄宗棠謂龔、魏齊名,龔之實用遠不及魏,斯笃論矣。
邵陽又有曾廉,著《元書》數十卷、《蠡庵集》十餘卷。
源更據以為《元史新編》。
後來洪鈞為《元史譯文證補》,至膠州柯先生紹忞,遂成《新元史》。
王先謙亦有《元史補遺》。
而所撰《聖武記》,發揚清代之武功,詳紀軍行之大事,後來王闿運之《湘軍志》、朱克敬之《湘武記》,皆象其例而為之,此其有功于史學也。
海通以來,西力東侵,中朝大官懵于外事,源則據林則徐所譯之《四洲志》,又據曆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以為《海國圖志》六十卷,引明臣之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積患”,而示國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道。
其時徐繼畲之《瀛寰志略》尚始出書,夏燮之《中西紀事》亦未行世,而源生于山鄉,神遊九域。
道光二十七年,增為百卷,重刻揚州,國人承風,争習外事。
于是郭嵩焘、曾紀澤為出使名卿,王先謙為《五洲地志》、《泰西通鑒》、《日本源流考》,王樹楠為《希臘春秋》、《歐洲列國紀事本末》,黃遵憲為《日本國志》,傅雲龍為《日本圖經考》,其所始莫先斯志,此其有功于外事也。
明黃淮《曆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今不多見。
乾隆四十六年敕編之《明名臣奏議》二十卷不傳人間。
惟陸耀《切問齋文鈔》,專選切實之文。
源與善化賀長齡同編《皇朝經世文編》一百二十卷,首論學術治體,以觀其通,分論六部大政,以窮其變。
書成于道光六年之冬,而曾、左經濟之學,皆取材于是書。
其後南彙張文虎嘯山以為續編,某某為三編、四編,而麥孟華嗣為新編,海上書肆别有所謂統編,皆以是書為初祖,此其有功于經濟也。
湖南佛學,發光甚早。
沩山、衡嶽,古德尤多。
濂溪學宗太極,而問法于壽涯。
船山學宗橫渠。
而為《相宗絡索》、《三藏法師八識規矩論贊》。
自餘名老,贊佛亦多。
源刻淨土四經,揭倡宗風。
曹耀湘輩嗣興,以流通釋典自任。
《維摩經疏》,宋後久佚不傳,南北二藏及清代龍藏均未收蓄。
而朝鮮獨有傳本,耀湘托人鈔取,刻之長沙。
其後吳雁舟嘉瑞、李亦圜希聖、鄭叔進沅、杜喬生本崇。
郭振镛涵齋皆内事儒修,外敦梵行。
至于居士成林,淨行有園,人習《法華》之經,家聞圓覺之義,笑歐修《本論》之謬,病昌黎辟佛之非。
則其有功于佛法也。
推聞長老言,魏晚年信形家言,改葬數世祖墓于高郵,是誠賢智之蔽。
葉德輝謂魏老病風魔以死,為攻擊古文之報,章炳鱗《錢塘吊龔、魏二生賦》,謂“亂流而趨古微兮,亦夫子之陷濘”,是有今古文之見存焉。
左文襄宗棠謂龔、魏齊名,龔之實用遠不及魏,斯笃論矣。
邵陽又有曾廉,著《元書》數十卷、《蠡庵集》十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