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齋學略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民,是王氏之學也。
尚縱橫之詭習,揚稽、阮之餘波,其文足以滅質,其博足以溺心,是蘇氏之學也。
恃履忠蹈信之資,蔑知育窮理之學,醇大而疵亦不細,功多而過亦不少,是司馬氏之學也。
以佛乘為道岸,以禅悟為儒修,肆淫波邪遁之詞,攻螟螣蝥賊之技,是張氏之學也。
昧心性之本原,務德業之崇廣,九層之台,不積于累土,千裡之行,不謹于舉步,是胡氏之學也。
譏問學為榛塞,诋思辨為陸沉,聚精會神而以為德行,任性率意而以為天機,是陸氏之學也。
擇善之不明,而托于渾厚,立己之不固,而流為通融,博學多聞固有之,守約窮源則未也,是呂氏之學也。
即器而謂之道,即物而謂之則,侈心于制度之末,鑿智于文為之繁,是永嘉陳氏之學也。
義與利雙行,王與霸雜用,枉己而思以直人,詘身而思以伸道,是永康陳氏之學也。
神徂聖伏,百喙争鳴,于是晦翁朱子獨與敬夫、季通左骖右介,攘剔之,扶持之,然後聖道大明,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行地。
從遊之士,幾遍天下,而訓誨諄懇,提撕反複,憂之深而言之切,慮之遠而說之詳。
顧記錄之多,未免重複,識見之誤,未免舛訛。
敬軒薛子,蓋屢以删改诏後之人,而未有承其志者。
竊不自揣,擇其言之精粹者,勒為一編,名之曰“約”。
至若《四書》《五經》《太極》《通書》《西銘》之說,則前民固已裒集于傳注之下,惟程、張之書之發明者,則附于《近思》之集解,禮儀之辨晰者,則附于《家禮》之拾遺,故其所編者獨此而已。
其他文集則将入古文之選,而獨取知舊門人之問答列于各傳之末焉。
烏乎!宋之道統,先知先覺,周子以之,其斯道之元乎;有典有則,程子以之,其斯道之亨乎;無内無垠,朱子以之,其斯道之利貞乎。
然則讀是書者,何異聆大成之再集也哉!” 卒,祀鄉賢相。
按宋世朱洞守長沙,大修嶽麓書院,禮湘陰周式為山長,自是掌教其中,見于志乘者代有聞人。
至清而先生與甯鄉王文清九溪,湘潭羅典慎齋,安仁歐陽坤坦齋,長沙丁伊輔善慶、徐棻雲衢,訾以朱子之學提倡後生。
九溪有《學約》,刻于院壁;慎齋著《凝園九經管見》;坦齋編嶽麓詩文詞鈔三書。
又有歐陽正煥書“整齊嚴肅”四字,與朱子所書“忠孝廉節”并列講堂。
其時肄業院生,若益陽胡達源芸閣、湘鄉曾國藩滌生、新甯劉長佑印渠輩,多命世英傑。
丁公能以身教,生徒翼翼,無敢逾越禮法。
徐公高年重望,人不敢嬉。
至王先謙掌教二十餘年,著書葵園,日不暇給,門士承風,撰述獨多。
蓋自南海吳榮光設湘水校經堂于院中,其後移于天心閣、湘春門外,大修書院,學政調高才失肄習其間,群相矜以漢學,成蓉鏡、杜貴墀來為都講。
光緒以來,士風一變,然湘潭黃舒昺正軒、長沙嚴家鬯秬香、石門閻鎮珩季蓉輩主持正學,院生如甯鄉成克襄贊君、湘譚胡元儀子成、長沙杜本崇喬生,笃崇宋儒,嶽麓之流風未遂絕,在土大夫之倡導後生、以身作則耳。
明攸縣陳論輯《書院志》,在正德年。
前起孫存志輯于嘉請七年,善化吳道行志輯于崇祯六年。
清甯鄉陶之典作志,稱宋開寶九年始創書院,鹹平間诏賜國子監書。
乾道元年,南軒來主教事,紫陽訪友長沙,聚徒講學,一時稱盛。
尚縱橫之詭習,揚稽、阮之餘波,其文足以滅質,其博足以溺心,是蘇氏之學也。
恃履忠蹈信之資,蔑知育窮理之學,醇大而疵亦不細,功多而過亦不少,是司馬氏之學也。
以佛乘為道岸,以禅悟為儒修,肆淫波邪遁之詞,攻螟螣蝥賊之技,是張氏之學也。
昧心性之本原,務德業之崇廣,九層之台,不積于累土,千裡之行,不謹于舉步,是胡氏之學也。
譏問學為榛塞,诋思辨為陸沉,聚精會神而以為德行,任性率意而以為天機,是陸氏之學也。
擇善之不明,而托于渾厚,立己之不固,而流為通融,博學多聞固有之,守約窮源則未也,是呂氏之學也。
即器而謂之道,即物而謂之則,侈心于制度之末,鑿智于文為之繁,是永嘉陳氏之學也。
義與利雙行,王與霸雜用,枉己而思以直人,詘身而思以伸道,是永康陳氏之學也。
神徂聖伏,百喙争鳴,于是晦翁朱子獨與敬夫、季通左骖右介,攘剔之,扶持之,然後聖道大明,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行地。
從遊之士,幾遍天下,而訓誨諄懇,提撕反複,憂之深而言之切,慮之遠而說之詳。
顧記錄之多,未免重複,識見之誤,未免舛訛。
敬軒薛子,蓋屢以删改诏後之人,而未有承其志者。
竊不自揣,擇其言之精粹者,勒為一編,名之曰“約”。
至若《四書》《五經》《太極》《通書》《西銘》之說,則前民固已裒集于傳注之下,惟程、張之書之發明者,則附于《近思》之集解,禮儀之辨晰者,則附于《家禮》之拾遺,故其所編者獨此而已。
其他文集則将入古文之選,而獨取知舊門人之問答列于各傳之末焉。
烏乎!宋之道統,先知先覺,周子以之,其斯道之元乎;有典有則,程子以之,其斯道之亨乎;無内無垠,朱子以之,其斯道之利貞乎。
然則讀是書者,何異聆大成之再集也哉!” 卒,祀鄉賢相。
按宋世朱洞守長沙,大修嶽麓書院,禮湘陰周式為山長,自是掌教其中,見于志乘者代有聞人。
至清而先生與甯鄉王文清九溪,湘潭羅典慎齋,安仁歐陽坤坦齋,長沙丁伊輔善慶、徐棻雲衢,訾以朱子之學提倡後生。
九溪有《學約》,刻于院壁;慎齋著《凝園九經管見》;坦齋編嶽麓詩文詞鈔三書。
又有歐陽正煥書“整齊嚴肅”四字,與朱子所書“忠孝廉節”并列講堂。
其時肄業院生,若益陽胡達源芸閣、湘鄉曾國藩滌生、新甯劉長佑印渠輩,多命世英傑。
丁公能以身教,生徒翼翼,無敢逾越禮法。
徐公高年重望,人不敢嬉。
至王先謙掌教二十餘年,著書葵園,日不暇給,門士承風,撰述獨多。
蓋自南海吳榮光設湘水校經堂于院中,其後移于天心閣、湘春門外,大修書院,學政調高才失肄習其間,群相矜以漢學,成蓉鏡、杜貴墀來為都講。
光緒以來,士風一變,然湘潭黃舒昺正軒、長沙嚴家鬯秬香、石門閻鎮珩季蓉輩主持正學,院生如甯鄉成克襄贊君、湘譚胡元儀子成、長沙杜本崇喬生,笃崇宋儒,嶽麓之流風未遂絕,在土大夫之倡導後生、以身作則耳。
明攸縣陳論輯《書院志》,在正德年。
前起孫存志輯于嘉請七年,善化吳道行志輯于崇祯六年。
清甯鄉陶之典作志,稱宋開寶九年始創書院,鹹平間诏賜國子監書。
乾道元年,南軒來主教事,紫陽訪友長沙,聚徒講學,一時稱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