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學略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大象解》一卷、《周易稗疏》二卷《考異》一卷、《周易外傳》七卷、《書經稗疏》四卷、《尚書引義》六卷、《詩經稗疏》五卷《考異》一卷、《詩廣傳》五卷、《禮記章句》四十九卷、《春秋稗疏》二卷、《春秋家說》七卷、《春秋世論》五卷、《續春秋左氏傳博議》二卷、《四書訓義》三十八卷、《四書稗疏》二卷《考異》一卷,大凡十八種,都百五十卷。
書成,以全書目錄寄示顯鶴,乃僭書其後曰: 班史有言,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
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緻至治之成法。
自孔子沒而大道微,七十子之徒遺言墜緒不絕如縷,遭秦燔滅,蕩然無存。
漢興,收拾餘燼,始立專門,各抱一經,私相授受,亦互相嫉妒。
馬、鄭諸懦,始貫穿群籍,鑽研訓诘。
迄其蔽也,雜于谶緯,堕于支離破碎。
魏晉以後,崇尚虛無,流為佛老,學術紛岐,世運榛塞,聖人之道唏矣。
唐代義疏之作,具有端緒,而是非得失,未有折衷。
宋世真儒出,群經乃有定論。
至于近代,學者疾陋儒空談心性,逸于考古,遂至厭薄程、朱,專考求古人制度名物以為博,甚則刺取先儒删落踳駁謬悠之論以為異。
而一二天資高曠之士,又往往誤于良知之說,敢為高論,狂瞽一世,著書愈多,聖道愈蔀。
先生不然,生平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而學道淵源,尤在《正蒙》一書,以為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複起,未之能易,惟其門人未有殆庶者。
而當時巨公,如富、文、司馬諸公,張子皆以素位隐居,未由相為羽翼,其道之行,曾不得比于邵康節之數學。
而世之信從者寡,道之誠然者不著,是以不百年而異說興,又不二百年而邪說熾。
其推本陰陽法象之狀,往來原反之政,反複辨論,累千百言,所以歸咎上蔡、象山、姚江者甚峻。
或疑其言太過,要其議論精卓,踐履笃實,粹然一軌于正,固無以易也。
先生生當鼎革,自以先世為明世臣,存亡與共,甲申後,崎岖嶺表,備嘗險阻。
既知事之不可為,乃退而著書,竄伏祁、永、漣、邵山中,流離困苦,一歲數徙其處,最後乃定湘西蒸左之石船山,築觀生居以終。
故國之戚,生死不忘,其志潔而芳,其言哀以思,百世下猶将聞風興起,況生同裡闬、親讀其書者乎!當是時,海内儒碩,北有容城,西有盩厔,東南則昆山、餘姚,而亭林先生為之魁。
先生刻苦似二曲,貞晦過夏峰,多聞博學,志節皎然,不愧顧、黃兩先生。
顧諸君子肥遁自甘,聲名益炳,羔币充庭,幹旌在野,雖隐逸之薦,鴻博之征,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動容,其志易白,其書易行。
先生竄身瑤峒,絕迹人間,席棘饴荼,聲影不出林莽,門人故舊,又無一有氣力者為之推挽,殁後四十年,遺書散佚,其子敔始為之收輯推闡,上之督學宜興潘先生,因緣得上史館,立傳儒林,而其書仍湮滅不傳,後生小子至有能舉其名姓,可哀也已。
當代經師,後先生而起者,無慮百十家。
所言皆有根柢,不為空談,蓋經學至本朝為極盛矣。
然諸家所著,有據為新義,辄為先生所已言者,四庫總目于《春秋稗疏》曾及之。
以餘所見,尤非一事,蓋未見其書也。
近時儀征相國裒輯國朝《經解》,刻于廣南,所收甚廣,獨不及先生,其他更何論已。
先生出處本末,略見潘宜興、儲六雅、全謝山、餘存吾諸文集中。
顯鶴增輯《楚寶》,文苑亦有傳,不具述。
獨詳述先生學業之大者著于篇,使世之讀先生書者有所考焉。
曾國藩王船山遺書序 王船山先生遺書,同治四年十月刻竣,凡三百二十二卷。
國藩校閱者,《禮記章句》四十九卷、《張子正蒙注》九卷、《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四書》、《易》、《詩》、《春秋》諸經稗疏、考異十四卷,訂正訛脫百七十餘事。
軍中鮮暇,不克細紬全編,乃為序曰: 昔仲尼好語求仁,而雅言執禮,孟氏亦仁義井稱,蓋聖王所以平物我之情,
書成,以全書目錄寄示顯鶴,乃僭書其後曰: 班史有言,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
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緻至治之成法。
自孔子沒而大道微,七十子之徒遺言墜緒不絕如縷,遭秦燔滅,蕩然無存。
漢興,收拾餘燼,始立專門,各抱一經,私相授受,亦互相嫉妒。
馬、鄭諸懦,始貫穿群籍,鑽研訓诘。
迄其蔽也,雜于谶緯,堕于支離破碎。
魏晉以後,崇尚虛無,流為佛老,學術紛岐,世運榛塞,聖人之道唏矣。
唐代義疏之作,具有端緒,而是非得失,未有折衷。
宋世真儒出,群經乃有定論。
至于近代,學者疾陋儒空談心性,逸于考古,遂至厭薄程、朱,專考求古人制度名物以為博,甚則刺取先儒删落踳駁謬悠之論以為異。
而一二天資高曠之士,又往往誤于良知之說,敢為高論,狂瞽一世,著書愈多,聖道愈蔀。
先生不然,生平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而學道淵源,尤在《正蒙》一書,以為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複起,未之能易,惟其門人未有殆庶者。
而當時巨公,如富、文、司馬諸公,張子皆以素位隐居,未由相為羽翼,其道之行,曾不得比于邵康節之數學。
而世之信從者寡,道之誠然者不著,是以不百年而異說興,又不二百年而邪說熾。
其推本陰陽法象之狀,往來原反之政,反複辨論,累千百言,所以歸咎上蔡、象山、姚江者甚峻。
或疑其言太過,要其議論精卓,踐履笃實,粹然一軌于正,固無以易也。
先生生當鼎革,自以先世為明世臣,存亡與共,甲申後,崎岖嶺表,備嘗險阻。
既知事之不可為,乃退而著書,竄伏祁、永、漣、邵山中,流離困苦,一歲數徙其處,最後乃定湘西蒸左之石船山,築觀生居以終。
故國之戚,生死不忘,其志潔而芳,其言哀以思,百世下猶将聞風興起,況生同裡闬、親讀其書者乎!當是時,海内儒碩,北有容城,西有盩厔,東南則昆山、餘姚,而亭林先生為之魁。
先生刻苦似二曲,貞晦過夏峰,多聞博學,志節皎然,不愧顧、黃兩先生。
顧諸君子肥遁自甘,聲名益炳,羔币充庭,幹旌在野,雖隐逸之薦,鴻博之征,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動容,其志易白,其書易行。
先生竄身瑤峒,絕迹人間,席棘饴荼,聲影不出林莽,門人故舊,又無一有氣力者為之推挽,殁後四十年,遺書散佚,其子敔始為之收輯推闡,上之督學宜興潘先生,因緣得上史館,立傳儒林,而其書仍湮滅不傳,後生小子至有能舉其名姓,可哀也已。
當代經師,後先生而起者,無慮百十家。
所言皆有根柢,不為空談,蓋經學至本朝為極盛矣。
然諸家所著,有據為新義,辄為先生所已言者,四庫總目于《春秋稗疏》曾及之。
以餘所見,尤非一事,蓋未見其書也。
近時儀征相國裒輯國朝《經解》,刻于廣南,所收甚廣,獨不及先生,其他更何論已。
先生出處本末,略見潘宜興、儲六雅、全謝山、餘存吾諸文集中。
顯鶴增輯《楚寶》,文苑亦有傳,不具述。
獨詳述先生學業之大者著于篇,使世之讀先生書者有所考焉。
曾國藩王船山遺書序 王船山先生遺書,同治四年十月刻竣,凡三百二十二卷。
國藩校閱者,《禮記章句》四十九卷、《張子正蒙注》九卷、《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四書》、《易》、《詩》、《春秋》諸經稗疏、考異十四卷,訂正訛脫百七十餘事。
軍中鮮暇,不克細紬全編,乃為序曰: 昔仲尼好語求仁,而雅言執禮,孟氏亦仁義井稱,蓋聖王所以平物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