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學略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嶽麓書院志》明攸縣陳論著
《嶽麓書院志》八卷明甯鄉陶之典著
《朱子語錄》一卷宋湘潭鐘震著。
湘鄉蕭佐舒高、衡陽林子蒙、常甯襲蓋卿皆有此書 《紫陽傳授錄》(舊志為《池州語錄》)清平江李杞著 《近思錄集解》十四卷、《太極解拾遺》一卷、《通書解擡遺》一卷《後錄》一卷、《西銘拾遺》一卷《後錄》一卷、《正蒙集解》九卷、《朱子語類約編》清善化李文炤著 《朱子學案》八十卷、《國朝學案小識》二十卷、《四砭齋省身日課》四卷清善化唐鑒著 《入德津梁》二十八卷清湘陰王之鈇著 《五子見心錄》三卷、《從學劄記》一卷清浏陽朱文炢著 《弟子箴言》十六卷清益陽胡達源著 《西銘講義》一卷、《姚江學辨》二卷、《人極衍義》一卷清湘鄉羅澤南著 《思辨錄疑義》一卷清湘鄉劉蓉著 《近思錄釋》明衡陽王夫之著 《朱子文語纂編》十四卷清邵陽車鼎豐著 《近思錄注析微》清邵陽車鼎贲著 《辨類編》三卷、《切己錄》清邵陽車無咎著 《讀書日記》四卷、《惜日筆記》二十卷清武陵趙慎畛著 《嶽麓書院學規》清善化李文炤著 《小學補注》清善化唐文華著 《小學韻語》清湘鄉羅澤南著 《明道書院約言》清湘潭黃舒昺著 《耐庵集》清善化賀長齡著 《寒松堂集》清善化賀熙齡著 按曾文正《羅山神道碑》雲:“洛閩之緒,近世所捐,姚江事業,或邁前賢。
”鹹同諸公,始多尊崇紫陽,而幹略又同新建。
曾、羅逝後,老輩多宗漢師。
自皮先生為《南學講義》,言乾嘉漢學皆出宋儒,且多出于朱子,群士始稍解迷惑。
迄梁啟超衍其師說,著書時诋程朱,謂但讀王懋竑《朱子年譜》即可卒業。
吾恐學者迷于其說,盡屏朱子之書而不讀也,昔年作《朱學篇》雲: 古之聖人,有伏羲、神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自孔子集其成,而治聖學者皆宗孔。
宋之賢人,有周、程、張、邵,及楊時龜山、羅從彥豫章、李侗延平,皆為大儒。
自朱子集其成,而治宋學者皆宗朱。
故朱子者,孔子後一人也。
濂溪著《太極圖說》、《通書》,橫渠著《西銘》、《正蒙》,二程亦有《遺書》,皆足千古。
即象山、陽明,或崇德性,或緻良知,皆有孤詣。
然王言滿街都是聖人,陸言六經皆我注腳,持論過高。
求其博大精深,可法可師,實推朱子為最。
朱子師法伊川。
伊川不看雜書,著述惟有《易傳》,朱子則學問極博,著述極多。
伊川晚年謝遣生徒,朱子則雖遭黨禁,講學不辍,故徒黨最衆。
又工為文章,兼有政績,孔門四科,一身兼之。
庚子封事,言大本在正心術以立紀綱。
戊申封事,上陳六事,而務本于正心誠意。
此聖門德行之科也。
平生曆官,皆有政績。
提舉浙東,孝宗稱其政事可觀。
其居鄉行社倉法,正值青苗法壞之後,朱子變通其意,後人奏請通行,至今尚沿其制。
其知潭州時,得丞相趙汝愚密書,雲将内禅,朱子知赦書将到,先斬獄中死囚。
故方苞謂王崐繩曰:汝毋以朱子為奄奄氣息人也。
觀朱子戊申封事及浙東救荒諸政,雖晚明楊、左之直節,前漢趙、張之政績,亦不是過。
此聖門政事之科也。
言理學者,多不能文,語錄講章,俚俗可厭。
朱子古文,光明疏達,風格出于曾鞏,而論學尤精,氣體大似韓、歐,而見道尤粹。
顧亭林、李宏齋均學其文。
今觀其集,各體備善,而與象山陸子論太極無極之書,與陳亮龍川論王伯義利之辨,尤為義正
湘鄉蕭佐舒高、衡陽林子蒙、常甯襲蓋卿皆有此書 《紫陽傳授錄》(舊志為《池州語錄》)清平江李杞著 《近思錄集解》十四卷、《太極解拾遺》一卷、《通書解擡遺》一卷《後錄》一卷、《西銘拾遺》一卷《後錄》一卷、《正蒙集解》九卷、《朱子語類約編》清善化李文炤著 《朱子學案》八十卷、《國朝學案小識》二十卷、《四砭齋省身日課》四卷清善化唐鑒著 《入德津梁》二十八卷清湘陰王之鈇著 《五子見心錄》三卷、《從學劄記》一卷清浏陽朱文炢著 《弟子箴言》十六卷清益陽胡達源著 《西銘講義》一卷、《姚江學辨》二卷、《人極衍義》一卷清湘鄉羅澤南著 《思辨錄疑義》一卷清湘鄉劉蓉著 《近思錄釋》明衡陽王夫之著 《朱子文語纂編》十四卷清邵陽車鼎豐著 《近思錄注析微》清邵陽車鼎贲著 《辨類編》三卷、《切己錄》清邵陽車無咎著 《讀書日記》四卷、《惜日筆記》二十卷清武陵趙慎畛著 《嶽麓書院學規》清善化李文炤著 《小學補注》清善化唐文華著 《小學韻語》清湘鄉羅澤南著 《明道書院約言》清湘潭黃舒昺著 《耐庵集》清善化賀長齡著 《寒松堂集》清善化賀熙齡著 按曾文正《羅山神道碑》雲:“洛閩之緒,近世所捐,姚江事業,或邁前賢。
”鹹同諸公,始多尊崇紫陽,而幹略又同新建。
曾、羅逝後,老輩多宗漢師。
自皮先生為《南學講義》,言乾嘉漢學皆出宋儒,且多出于朱子,群士始稍解迷惑。
迄梁啟超衍其師說,著書時诋程朱,謂但讀王懋竑《朱子年譜》即可卒業。
吾恐學者迷于其說,盡屏朱子之書而不讀也,昔年作《朱學篇》雲: 古之聖人,有伏羲、神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自孔子集其成,而治聖學者皆宗孔。
宋之賢人,有周、程、張、邵,及楊時龜山、羅從彥豫章、李侗延平,皆為大儒。
自朱子集其成,而治宋學者皆宗朱。
故朱子者,孔子後一人也。
濂溪著《太極圖說》、《通書》,橫渠著《西銘》、《正蒙》,二程亦有《遺書》,皆足千古。
即象山、陽明,或崇德性,或緻良知,皆有孤詣。
然王言滿街都是聖人,陸言六經皆我注腳,持論過高。
求其博大精深,可法可師,實推朱子為最。
朱子師法伊川。
伊川不看雜書,著述惟有《易傳》,朱子則學問極博,著述極多。
伊川晚年謝遣生徒,朱子則雖遭黨禁,講學不辍,故徒黨最衆。
又工為文章,兼有政績,孔門四科,一身兼之。
庚子封事,言大本在正心術以立紀綱。
戊申封事,上陳六事,而務本于正心誠意。
此聖門德行之科也。
平生曆官,皆有政績。
提舉浙東,孝宗稱其政事可觀。
其居鄉行社倉法,正值青苗法壞之後,朱子變通其意,後人奏請通行,至今尚沿其制。
其知潭州時,得丞相趙汝愚密書,雲将内禅,朱子知赦書将到,先斬獄中死囚。
故方苞謂王崐繩曰:汝毋以朱子為奄奄氣息人也。
觀朱子戊申封事及浙東救荒諸政,雖晚明楊、左之直節,前漢趙、張之政績,亦不是過。
此聖門政事之科也。
言理學者,多不能文,語錄講章,俚俗可厭。
朱子古文,光明疏達,風格出于曾鞏,而論學尤精,氣體大似韓、歐,而見道尤粹。
顧亭林、李宏齋均學其文。
今觀其集,各體備善,而與象山陸子論太極無極之書,與陳亮龍川論王伯義利之辨,尤為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