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麓學略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返湖,将赴粵從師,不幸落水死,蘭甫哭之恸。
伯薊有四子,伯曰元儀,字子威,光緒乙酉科拔貢,能明父學,有《周書王會篇注》、《王會圖贊》、《孫卿子注》。
其《荀子别傳》及《考異》二十二事,王先謙采入《荀子集解》中。
别有《觀身篇》,言養生之術。
其《北海三考》,甯鄉劉宗向刻入《湖南叢書》;《毛詩譜訂》如幹卷,先謙錄入《經解》續編。
别有《胡氏世典》、《胡氏家集》、《蘭茝襲斐集》、《綢發叢稿》、《瞻阕集》、《虛步姜詞》。
先生家貧,寒冬禦袷,故人饋以金,卻之不受。
某年中采券五千金,以償夙債,餘盡分與兄弟,而食貧以死。
義甯陳三立伯嚴為詩挽之甚哀。
遺稿數卷,伯嚴及湘鄉曾廣鈞重伯、善化汪诒書頌年皆為之序。
其弟子長沙楊樹達語予:“吾師制行苦卓,始墨翟、顔、李之亞。
”至其學所長在考證,詩詞其緒餘耳。
仲日元常,字子彜,究心篆法,有《論書絕句》若幹首,又嘗校刻《通鑒》,其學蓋長于史。
以附貢終。
叔曰元直,字子正,舉乙酉科拔貢,主四川萬縣白岩書院,善教諸生,尤長文章。
歲暮将歸,遣仆買舟,忽閉門自經以卒。
門徒痛哭,私谥曰端敏先生,刻其癸甲試賦經解詩詞文筆以為《端敏遺書》。
子正自号介堂,卒時年才四十。
長沙袁緒欽淑予語予:于正應校經堂及诂經書院月課,常列超等,其才隽逸,非一世人也。
季曰元玉,字子瑞,光緒戊子優貢,始随諸兄學,又為王闿運女夫,摳衣請業,所詣益邃,有《駁春秋名字解诂》一卷,先謙亦刻入《經解》。
先謙纂錄諸書,不錄生存人作,獨于胡氏兄弟所述不限常例,蓋痛湘人經學之陋,欲鄉後進聞而興慕也。
别有《鄭許字義異同評》及《璧沼集》如于卷(未刻)。
子瑞客死京師,其從弟元倓子靖始為返榇歸葬。
伯嚴常言:“胡氏世治經學,至子靖始闌入新說。
”建堂西園,号曰“明德興邦”,新彥群集其門,諸子弟亦遊學遠西,罕治故業,家學稍變矣。
餘觀蘭甫為嶺外大師,與南海朱次琦子襄齊名。
子襄著書,臨死自焚其稿,予讀其遺集,其學沈潛于義理,宣發乎詞章,而歸本于經世澤物,故其為縣有循聲,門人康有為能顯其學,以彰于世。
蘭甫之學,究聲律以同天,箋《水經》以釋地,其學宗昆山顧氏,作《東塾讀書記》以仰企《日知》之緒,而晚年父子相依,日鈔《朱子語類》,其心尤欲海鄭、朱之争,通漢、宋之郵,與湘鄉曾文正國藩持論若合符契。
其平生通今博古,精思力踐,又誠無愧于古人,故同、光學者群相崇仰。
獨湘潭葉氏德輝訾其《漢儒通義》為調和漢、宋,舍田芸田。
吾讀其書而服其精審,知葉氏未喻其用心也。
吾欲胡氏承東塾之傳,崇朱子之學,以教湘中子弟,故為攸縣龍绂瑞作《樂誠堂記》,發其端焉。
尤願靖翁裒刻諸胡叢書,示其子姓,俾無忘先緒也。
伯薊有四子,伯曰元儀,字子威,光緒乙酉科拔貢,能明父學,有《周書王會篇注》、《王會圖贊》、《孫卿子注》。
其《荀子别傳》及《考異》二十二事,王先謙采入《荀子集解》中。
别有《觀身篇》,言養生之術。
其《北海三考》,甯鄉劉宗向刻入《湖南叢書》;《毛詩譜訂》如幹卷,先謙錄入《經解》續編。
别有《胡氏世典》、《胡氏家集》、《蘭茝襲斐集》、《綢發叢稿》、《瞻阕集》、《虛步姜詞》。
先生家貧,寒冬禦袷,故人饋以金,卻之不受。
某年中采券五千金,以償夙債,餘盡分與兄弟,而食貧以死。
義甯陳三立伯嚴為詩挽之甚哀。
遺稿數卷,伯嚴及湘鄉曾廣鈞重伯、善化汪诒書頌年皆為之序。
其弟子長沙楊樹達語予:“吾師制行苦卓,始墨翟、顔、李之亞。
”至其學所長在考證,詩詞其緒餘耳。
仲日元常,字子彜,究心篆法,有《論書絕句》若幹首,又嘗校刻《通鑒》,其學蓋長于史。
以附貢終。
叔曰元直,字子正,舉乙酉科拔貢,主四川萬縣白岩書院,善教諸生,尤長文章。
歲暮将歸,遣仆買舟,忽閉門自經以卒。
門徒痛哭,私谥曰端敏先生,刻其癸甲試賦經解詩詞文筆以為《端敏遺書》。
子正自号介堂,卒時年才四十。
長沙袁緒欽淑予語予:于正應校經堂及诂經書院月課,常列超等,其才隽逸,非一世人也。
季曰元玉,字子瑞,光緒戊子優貢,始随諸兄學,又為王闿運女夫,摳衣請業,所詣益邃,有《駁春秋名字解诂》一卷,先謙亦刻入《經解》。
先謙纂錄諸書,不錄生存人作,獨于胡氏兄弟所述不限常例,蓋痛湘人經學之陋,欲鄉後進聞而興慕也。
别有《鄭許字義異同評》及《璧沼集》如于卷(未刻)。
子瑞客死京師,其從弟元倓子靖始為返榇歸葬。
伯嚴常言:“胡氏世治經學,至子靖始闌入新說。
”建堂西園,号曰“明德興邦”,新彥群集其門,諸子弟亦遊學遠西,罕治故業,家學稍變矣。
餘觀蘭甫為嶺外大師,與南海朱次琦子襄齊名。
子襄著書,臨死自焚其稿,予讀其遺集,其學沈潛于義理,宣發乎詞章,而歸本于經世澤物,故其為縣有循聲,門人康有為能顯其學,以彰于世。
蘭甫之學,究聲律以同天,箋《水經》以釋地,其學宗昆山顧氏,作《東塾讀書記》以仰企《日知》之緒,而晚年父子相依,日鈔《朱子語類》,其心尤欲海鄭、朱之争,通漢、宋之郵,與湘鄉曾文正國藩持論若合符契。
其平生通今博古,精思力踐,又誠無愧于古人,故同、光學者群相崇仰。
獨湘潭葉氏德輝訾其《漢儒通義》為調和漢、宋,舍田芸田。
吾讀其書而服其精審,知葉氏未喻其用心也。
吾欲胡氏承東塾之傳,崇朱子之學,以教湘中子弟,故為攸縣龍绂瑞作《樂誠堂記》,發其端焉。
尤願靖翁裒刻諸胡叢書,示其子姓,俾無忘先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