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學略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百物生焉。
然則聖人之蘊,微顔子殆不可見。
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
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聖蘊第二十九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
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
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精蘊第三十 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兇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
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
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家人離,必起于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堯所以釐降二女于沩汭,舜可禅乎?吾茲試矣。
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身而已矣。
身端,心誠之謂也。
誠心,複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妄也。
妄複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故《無妄》次《複》,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家人》《睽》《複》《無妄》第三十二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視軒冕,塵視珠玉,其重無加焉爾。
富貴第三十三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陋第三十四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故曰: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拟議以成其變化。
拟議第三十五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
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秋以成。
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
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治。
情僞微暧,其變千狀,苟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
《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
《噬嗑》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刑第三十六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公第三十七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
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于後也。
宜夫萬世無窮王祀夫于,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孔子第三十八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孔子第三十九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
筮,叩神也,再三則凟矣,凟則不告也。
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汨則亂。
亂,不決也。
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背非見也。
靜則止,止非為也。
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蒙》《艮》第四十 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生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雲:無欲故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按:朱、陸《太極圖說》之辨、黃梨洲《太極圖講義》、劉靜修《記太極圖說後》、吳草廬《釋太極無極》,名義至明。
而明豐坊作《易辨》,黃宗炎《圖學辨惑》、胡渭《易圖明辨》、毛奇齡《圖書原舛》,争辨尤多。
至謂宋陳抟以華山道士與種放、李溉輩搜道書《無極尊經》及張角九宮,倡太極、河洛諸教,作道學統宗,而周、邵、二程援道入儒,其說至悍。
方植之作《漢學商兌》,已詳辨之。
而周子之學,則自黃山谷、胡五峰、張南軒、黃勉齋、魏鶴山、黃東發、高景逸諸公,久有定論。
而真西山、顧泾陽謂其與伏羲畫卦同功,譽為生知之聖,則已過矣。
惟其門自二程外,惟安仁周文敏、遂甯傅耆、郡守李初平、鹹平王拱辰、許昌許渤。
孫奇逢《理學宗傳》、黃嗣東《濂學志》、《聖學淵源錄》述之亦備。
張宣公謂周子之言足以羽翼六經而大有功于後學者,莫粹于《通書》四十章,而無極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也。
朱子《濂溪先生像贊》曰:“道喪千載,聖遠言湮,不有先覺,孰開我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曾文正《湖南文徵序》,亦謂宋之周子出于其間,作《太極圖說》、《通書》,上與《周易》同風,下而百代逸才舉莫能越其範圍也。
然則聖人之蘊,微顔子殆不可見。
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
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聖蘊第二十九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
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
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精蘊第三十 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兇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
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
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家人離,必起于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堯所以釐降二女于沩汭,舜可禅乎?吾茲試矣。
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身而已矣。
身端,心誠之謂也。
誠心,複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妄也。
妄複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故《無妄》次《複》,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家人》《睽》《複》《無妄》第三十二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視軒冕,塵視珠玉,其重無加焉爾。
富貴第三十三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陋第三十四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故曰: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拟議以成其變化。
拟議第三十五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
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秋以成。
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
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治。
情僞微暧,其變千狀,苟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
《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
《噬嗑》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刑第三十六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公第三十七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
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于後也。
宜夫萬世無窮王祀夫于,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孔子第三十八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孔子第三十九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
筮,叩神也,再三則凟矣,凟則不告也。
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汨則亂。
亂,不決也。
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背非見也。
靜則止,止非為也。
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蒙》《艮》第四十 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生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雲:無欲故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按:朱、陸《太極圖說》之辨、黃梨洲《太極圖講義》、劉靜修《記太極圖說後》、吳草廬《釋太極無極》,名義至明。
而明豐坊作《易辨》,黃宗炎《圖學辨惑》、胡渭《易圖明辨》、毛奇齡《圖書原舛》,争辨尤多。
至謂宋陳抟以華山道士與種放、李溉輩搜道書《無極尊經》及張角九宮,倡太極、河洛諸教,作道學統宗,而周、邵、二程援道入儒,其說至悍。
方植之作《漢學商兌》,已詳辨之。
而周子之學,則自黃山谷、胡五峰、張南軒、黃勉齋、魏鶴山、黃東發、高景逸諸公,久有定論。
而真西山、顧泾陽謂其與伏羲畫卦同功,譽為生知之聖,則已過矣。
惟其門自二程外,惟安仁周文敏、遂甯傅耆、郡守李初平、鹹平王拱辰、許昌許渤。
孫奇逢《理學宗傳》、黃嗣東《濂學志》、《聖學淵源錄》述之亦備。
張宣公謂周子之言足以羽翼六經而大有功于後學者,莫粹于《通書》四十章,而無極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也。
朱子《濂溪先生像贊》曰:“道喪千載,聖遠言湮,不有先覺,孰開我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曾文正《湖南文徵序》,亦謂宋之周子出于其間,作《太極圖說》、《通書》,上與《周易》同風,下而百代逸才舉莫能越其範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