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學略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幾而作,不俟終日。
”又曰:“知幾其神乎!”思第九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伊尹、顔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于市。
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
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
志學第十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
生,仁也;成,義也。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迹,莫知其然之謂神。
故天下之衆,本在一人。
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順化第十一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衆哉!曰:純其心而已矣。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
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治第十二 禮,理也;樂,和也。
陰陽理而後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
故禮先而樂後。
禮樂第十三 實勝,善也。
名勝,恥也。
故君子進德修業,孽孳不息,務實勝也。
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
小人則僞而已。
故君子曰休,小人曰憂。
務實第十四 有善不及。
曰:不及則學焉。
問曰:有不善。
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
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
波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故君于悉有衆善,無弗愛且敬焉。
愛敬第十五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混兮辟兮,其無窮兮。
動靜第十六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大和,萬物鹹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
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
下民困苦。
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樂上第十七 樂者,本乎政也。
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
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
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祗格,鳥獸馴。
樂中第十八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豔詞之化也亦然。
樂下第十九 聖可學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請問焉,曰:一為要。
一者,無欲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
動直則公,公則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聖學第二十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
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
謂能疑為明,何啻千裡!公明第二十一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
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理性命第二十二 顔子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夫富貴,人所愛也,顔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顔子亞聖。
顔子第二十三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
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求人至難得者有于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師友上第二十四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師友下第二十五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噫!過第二十六 天下,勢而已矣。
勢,輕重也。
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反之,力也。
識不早,力不易也。
力而不競,天也。
不識不力,人也。
天乎,人也何尤!勢第二十七 文所以載道也。
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
道德,實也。
笃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
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
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
噫!弊也久矣。
文辭第二十八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子曰:予欲無言。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又曰:“知幾其神乎!”思第九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伊尹、顔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于市。
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
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
志學第十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
生,仁也;成,義也。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迹,莫知其然之謂神。
故天下之衆,本在一人。
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順化第十一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衆哉!曰:純其心而已矣。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
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治第十二 禮,理也;樂,和也。
陰陽理而後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
故禮先而樂後。
禮樂第十三 實勝,善也。
名勝,恥也。
故君子進德修業,孽孳不息,務實勝也。
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
小人則僞而已。
故君子曰休,小人曰憂。
務實第十四 有善不及。
曰:不及則學焉。
問曰:有不善。
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
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
波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故君于悉有衆善,無弗愛且敬焉。
愛敬第十五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混兮辟兮,其無窮兮。
動靜第十六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大和,萬物鹹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
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
下民困苦。
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樂上第十七 樂者,本乎政也。
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
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
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祗格,鳥獸馴。
樂中第十八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豔詞之化也亦然。
樂下第十九 聖可學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請問焉,曰:一為要。
一者,無欲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
動直則公,公則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聖學第二十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
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
謂能疑為明,何啻千裡!公明第二十一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
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理性命第二十二 顔子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夫富貴,人所愛也,顔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顔子亞聖。
顔子第二十三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
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求人至難得者有于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師友上第二十四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師友下第二十五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噫!過第二十六 天下,勢而已矣。
勢,輕重也。
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反之,力也。
識不早,力不易也。
力而不競,天也。
不識不力,人也。
天乎,人也何尤!勢第二十七 文所以載道也。
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
道德,實也。
笃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
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
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
噫!弊也久矣。
文辭第二十八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子曰:予欲無言。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