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學略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朱子濂溪先生事實記
先生世家道州營道縣濂溪之上,姓周氏,名惇實,字茂叔,後避英宗舊名,改惇頤。
用舅氏龍圖閣學士鄭公向奏,授洪州分甯縣主簿。
縣有獄久不決,先生至,一訊立辨,衆口交稱之。
部使者薦以為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及桂陽令,用薦者改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事,簽書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事,改永州,權發遣邵州事。
熙甯初,用趙清獻公、呂正獻公薦,為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改提點刑獄公事。
未幾而病,亦會水齧其先墓,遂求南康軍以歸。
既葬,上其印绶,分司南京。
時趙公再尹成都,複奏起先生,朝命及門而先生卒矣,熙甯六年六月七日也。
年五十有七。
葬江州德化縣清泉社。
先生博學力行,聞道甚早,遇事剛果有古人風,為政精密嚴恕,務盡道理。
嘗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
在南安時,年少不為守所知,洛人程公珦攝通守事,視其氣貌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也,因與為友,且使二子往受學焉。
及為郎,故事當舉代,每一遷授,辄以先生名聞。
在郴時,郡守李公初平知其賢,與之語而歎曰:“吾欲讀書,何如?”先生曰:“公老,無及矣。
某也請得為公言之。
”于是初平日聽先生語,二年,果有得。
而程公二子,即所謂河南二先生也。
南安獄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苛刻,吏無敢相可否,先生獨力争之。
不聽,則置手闆歸,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
”逵亦感悟,囚得不死。
在郴、桂陽皆有治績。
來南昌縣,人迎喜曰:“是能辨分甯獄者,吾屬得所訴矣。
”于是更相告語,莫違教命。
蓋不惟以抵罪為憂,實以污善政為恥也。
在合州,事不經先生手,吏不敢決。
苟下之,民不肯從。
蜀之賢人君子皆喜稱之。
趙公時為使者,人或讒先生,趙公臨之甚威,而先生處之超然,然趙公疑終不釋。
及守虔,先生适佐州事,趙公熟視其所為,乃寤,執其手曰:“幾失君矣,今日乃和周茂叔也。
”于邵州,新學校以教其人。
及使嶺表,不憚出入之勤,瘴毒之侵,雖荒崖絕島,人迹所不至者,必緩視徐按,務以洗冤澤物為己任。
施設措置,未及盡其所為,而病以歸矣。
自少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砺。
奉己甚約,俸祿盡以周宗族、奉賓友,家或無百錢之儲。
李初平卒,子幼,護其喪歸葬之,又往來經紀其家,終始不懈。
及分司而歸,妻子饘粥或不給,而亦曠然不以為意也。
襟懷飄酒,雅有高趣。
尤樂佳山水,遇适意處,或徜徉終日。
廬山之麓有溪焉,發源于蓮華峰下,潔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纓而樂之,因寓以濂溪之号,而築書堂于其上。
豫章黃太史庭堅詩而序之曰:“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霁月。
”知德者亦深有取其言雲。
外有《江州重建濂溪先生書堂記》、《韶州濂溪詞記》。
通書 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複。
大哉《易》也,性命之原乎!誠上第一 聖,誠而已矣。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确,無難焉。
故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誠下第二 誠無為,幾善惡。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誠幾德第三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
誠神幾,日聖人。
聖第四 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
邪動,辱也,甚焉害也。
故君子慎動。
慎動第五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道第六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
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
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故先覺覺後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師第七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必有處,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幸第八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
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易》曰:“君子見
用舅氏龍圖閣學士鄭公向奏,授洪州分甯縣主簿。
縣有獄久不決,先生至,一訊立辨,衆口交稱之。
部使者薦以為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及桂陽令,用薦者改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事,簽書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事,改永州,權發遣邵州事。
熙甯初,用趙清獻公、呂正獻公薦,為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改提點刑獄公事。
未幾而病,亦會水齧其先墓,遂求南康軍以歸。
既葬,上其印绶,分司南京。
時趙公再尹成都,複奏起先生,朝命及門而先生卒矣,熙甯六年六月七日也。
年五十有七。
葬江州德化縣清泉社。
先生博學力行,聞道甚早,遇事剛果有古人風,為政精密嚴恕,務盡道理。
嘗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
在南安時,年少不為守所知,洛人程公珦攝通守事,視其氣貌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也,因與為友,且使二子往受學焉。
及為郎,故事當舉代,每一遷授,辄以先生名聞。
在郴時,郡守李公初平知其賢,與之語而歎曰:“吾欲讀書,何如?”先生曰:“公老,無及矣。
某也請得為公言之。
”于是初平日聽先生語,二年,果有得。
而程公二子,即所謂河南二先生也。
南安獄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苛刻,吏無敢相可否,先生獨力争之。
不聽,則置手闆歸,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
”逵亦感悟,囚得不死。
在郴、桂陽皆有治績。
來南昌縣,人迎喜曰:“是能辨分甯獄者,吾屬得所訴矣。
”于是更相告語,莫違教命。
蓋不惟以抵罪為憂,實以污善政為恥也。
在合州,事不經先生手,吏不敢決。
苟下之,民不肯從。
蜀之賢人君子皆喜稱之。
趙公時為使者,人或讒先生,趙公臨之甚威,而先生處之超然,然趙公疑終不釋。
及守虔,先生适佐州事,趙公熟視其所為,乃寤,執其手曰:“幾失君矣,今日乃和周茂叔也。
”于邵州,新學校以教其人。
及使嶺表,不憚出入之勤,瘴毒之侵,雖荒崖絕島,人迹所不至者,必緩視徐按,務以洗冤澤物為己任。
施設措置,未及盡其所為,而病以歸矣。
自少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砺。
奉己甚約,俸祿盡以周宗族、奉賓友,家或無百錢之儲。
李初平卒,子幼,護其喪歸葬之,又往來經紀其家,終始不懈。
及分司而歸,妻子饘粥或不給,而亦曠然不以為意也。
襟懷飄酒,雅有高趣。
尤樂佳山水,遇适意處,或徜徉終日。
廬山之麓有溪焉,發源于蓮華峰下,潔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纓而樂之,因寓以濂溪之号,而築書堂于其上。
豫章黃太史庭堅詩而序之曰:“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霁月。
”知德者亦深有取其言雲。
外有《江州重建濂溪先生書堂記》、《韶州濂溪詞記》。
通書 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複。
大哉《易》也,性命之原乎!誠上第一 聖,誠而已矣。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确,無難焉。
故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誠下第二 誠無為,幾善惡。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誠幾德第三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
誠神幾,日聖人。
聖第四 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
邪動,辱也,甚焉害也。
故君子慎動。
慎動第五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道第六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
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
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故先覺覺後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師第七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必有處,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幸第八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
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易》曰:“君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