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七

關燈
兼為職掌而互相覺察其倉基須擇寬敞高亢之處。

    每鄉約可儲谷萬石内造廒間外築缭垣、召司倉人歲給其傭以司看守或舊房大寺院屋舍亦可改修倉廒但不若專設之可為長久。

    而亦免火燭之虞。

    其倉。

    資即勸其鄉之殷實好義者捐之。

    每歲倉谷萬石而外。

    于春時減價粜之以利俶載之農其所粜之銀、除應修葺倉廒、看守人傭值、及社正副出納時、飯食紙張之費、餘俱存為秋時增價之籴以利傷賤之農若屢歲豐登。

    倉儲充滿。

    收貯無所。

    于春時多粜以利貧農存其赢金以備兇災赈給貧民為牛力種子。

    繕完屋宇之、資葢屢豐之後。

    必有荒年不可不預為緻慮也其一切粜籴及費用之數。

    絲粒必登簿籍。

    彙報之官。

    官不惟按籍而稽。

    尤須履倉箧而察其數但宜單騎減從不得于此中稍有苞苴則其鄉之人。

    視其倉廪皆我民之有也好義者樂其勸輸皆為我父兄子弟之所藏也即典司諸人。

    亦甘為勞勚。

    不忍侵漁以為此我鄉人之脂膏性命也如是而四鄉僻遠。

    有不均沾實惠者乎。

    若夫常平一倉雖為備荒。

    然今之援納。

    皆關名器。

    而報司報部實為公儲。

    非如百姓之照畝勸輸者也。

    其倉儲自應置之城郭。

    查現行之例、援谷已停、惟按州縣大小三等積谷貯倉、其數不及萬石、餘皆春秋出易、以利耕獲之農、法未不善也。

    但所貯之常平社倉二谷存以專備兇荒不宜他用即或軍需孔亟。

    不得已而那借亦當合計本州島縣戶口一年備荒之數以為存蓄縱無他項取償。

    若遇歲豐。

    民無艱食。

    則春時之出粜似為可省務須多貯有備無患毋令傾囷廪而空之。

    使平時小民含怨。

    以為奪我救死之需。

    及遇災餓殍将疾視其長。

    有不我遑恤之歎如是而儲峙素具尚有弗給之為慮乎。

    合常平社倉而計之。

    援例所納之谷宜貯之常平建倉于城郭照畝所輸之谷宜貯之社倉建倉于四鄉及當歲馑近郭散之常平四鄉散之社倉又視城鄉之不足而轉移以濟此社倉常平之所宜并設。

    而均屬救民之至計也。

    為有司者誠能以二倉之詳委。

    申之大吏。

    大吏請之于朝。

    永為備荒定制洵保邦固本萬世之利矣否則宜與紳士富民商酌。

    于各鄉照社倉自立義倉。

    廣為樂助。

    亦如前法設施恐力有不贍。

    不妨由少累多。

    如朱子貸常平倉米六百石。

    積十四年、除償原貸外。

    獲現米三千餘石而一鄉之中。

    雖遇兇年。

    民不乏食。

    此亦其明驗矣。

    嗚呼亦安得長有賢有司而實心任之使良法美意行之千萬年而有利無害也哉 ○赈濟 夫赈濟一也、而有給米銀、設粥廠之、二端葢給米銀而其所以給之之法不。

    能詳畫保無有給之不均與均或不足之患乎即設廠煮粥、而其所以赈之之法不預為措置保無有侵漁守候以及□支失領之弊乎。

    此執事之不可不深慮也。

    鴻以為本境之饑民宜給米銀流來之饑民宜設粥廠本境饑民、皆有室家、得其米銀即可免其轉徙流來之饑民。

    原屬餓殍、得其粥食、即可救其死亡。

    但專給銀可就其家散之。

    免令窮民奔走。

    專給米必須逐戶到倉親領。

    若銀米兼給、則到倉領米。

    便可領銀其給米銀也、計其口之大小核其貯之多寡。

    以定所給之數、數有不敷。

    必續為勸助務期室家存贍而後已若始給而後不敷終亦不免于轉徙是之謂不足之患将前功不盡棄乎今姑以小縣言之、除富室及稍可設措者計貧窘約得二千戶、每戶大口三人、每口米四合、小口二人、每口米二合、口共一升六合、每月戶四鬥八升、自今秋八月、至來春三月麥熟時、共八個月每戶應給米三石八鬥四升二十戶共應給米一萬一千六百八石每戶給銀一兩、為修葺屋宇及麥種之費共應給銀二千兩。

    如麥又無收。

    每戶再給五個月之米以待八月秋收每戶米二石四鬥共應再給米四千八百石戶銀一兩、為修理農具種力之費亦共銀二千兩若大州縣、視此加倍、不等、誠使各處皆拯濟如此又何有所給不敷以緻流離轉徙之虞乎。

    至于給之必其均也。

    當其既馑有司宜獨以此為憂其一切催征詞訟及不急之務。

    皆須停緩。

    宜親率裡社耆老。

    至四鄉村莊。

    逐戶清查。

    貧窮鳏寡老疾無依者按口登記查完一鄉結一戶總合四鄉結一大總。

    共大口若幹、小口若幹即知應給米銀之數其清查戶口底簿、本官随帶内衙。

    查對無差、發房另造清冊四鄉四本、送宅查對用印以便照此冊給散米銀及其赈給若倉在四鄉先期大張告示。

    曉谕四鄉派定某日詣某鄉開倉給散。

    若倉在城郭、宜出示各鄉通衢處所、将本鄉清查過饑民逐戶開列于某日黎明。

    由某門入。

    至近倉某處看牌其牌置高腳者二十面、每面可書百人自第一号至二十号、其給散先遠而後近使遠者先領先回。

    書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