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七

關燈
土利濟亦以多也嗚呼。

    古人之成規具在未有效于古而不效于今、者。

    但古人才長識贍志切民瘼凡事備之于預及其臨事。

    又能通達時變機智敏捷故措置裕如不獨處災變拯流亡為然也。

    今之君子。

    誠能上體 聖天子恤民之心。

    下荅災黎望救之切酌其古法而制以今宜務期有利而無弊則天下雖有堯湯之水旱。

    而百姓又何有昏阻之憂哉。

    鴻不揣愚陋。

    敢以積貯、赈濟、除盜、之所宜計者。

    條晰于左、以俟為國為民之君子。

    執窺天之管。

    而推測其三垣九野之周。

    則厚幸矣 ○積貯 夫三代而下之言積貯莫善于平籴常平社義諸倉之法矣。

    然而初行有效。

    久則弊壤者葢創始之人以實心而行良法故法興而利溥繼起之人以良法而濟私心故法敝而害滋如漢耿壽昌之長平。

    始甚益民。

    後劉般以侵刻百姓、豪右因緣為奸。

    小民不得其平而罷。

    隋長孫平之義倉當社而立。

    即委社司簡校。

    吏不得操、儲峙委積。

    小民均利。

    後因貯在民閑、多有損失。

    又議置倉州郡、一遇兇馑赈發、受惠者皆近郭力能自達之人。

    而遠鄉僻壤孤茕無告。

    不獲沾龠合唐太宗诏置義倉、令畝稅二升、為不登之赈貸、又置常平倉、以備兇荒、後高宗時稍假之以給他費。

    至神龍而略盡。

    宋代屢置惠民常平、以防兇兼後因兵食不足。

    乃出常平數百萬缗。

    助三司以給軍費。

    熙甯間、王安石乃剙立三司條例司盡廢天下常平本。

    而易為青苗錢于是百姓無兇年之赒贍而有樂歲之困窮由此觀之豈法之弊哉不得其人之故也然自古及今。

    亦安得盡有其人而後議其法乎。

    嗟嗟、民生至于今日。

    亦大困矣。

    其颠連之狀。

    亦無待兇荒矣其所以受困者乃今日之有司所以令其颠連者乃今日有司之剝、削。

    耳鴻代為受困颠連之民、延頸跂足而望者亦安得轸恤斯民之賢有司有以解其困而救其颠連于今日備荒之政而詳為經畫實心施行務期利溥而害弗滋則噆肌髓之螟蟊除。

    而蘇饑殍之鸠鹄。

    可按法徐理矣。

    今 朝廷備荒之政、命直省建立常平、令捐谷得補大學明經、近複允計臣請、聽民閑照畝出粟、以為積貯其為災民計。

    可謂詳且切矣。

    然備貯之粟、春則減價以粜、秋則增價籴買還倉。

    非即耿壽昌常平之制乎。

    然今之捐納。

    半狥于上司親友之情面。

    半沒于官役朋比之侵漁。

    而廪中之儲。

    濩落無幾。

    恐其一朝敗露遂假潮濕浥爛之辭而為出陳易新之請以掩飾其欺。

    及不幸而去官。

    虧空之弊。

    水落石出。

    其累萬盈千。

    見之參奏者比比皆是。

    則 朝廷拯救災民之具。

    竟飽奸貪溪壑之吞。

    較昔劉般指壽昌常平之流弊。

    又不獨侵刻百姓。

    豪右為奸而已也今之常平等谷、皆于城郭置倉、吏胥掌其出納其意以貯在民間。

    多有損失。

    莫若近之官長。

    就便稽查。

    而委之主守、以專責成。

    亦即隋之社倉。

    改置州郡之謂也。

    然而旱潦偶罹饑荒望赈四遠孤窮既不能為升合匍匐而來百裡元侯又不能為挽負鄉村而去則赈濟止在城而不在鄉夫又非隋之改置州郡。

    受惠皆近郭。

    而遠僻不沾龠合。

    同出一轍哉。

    鴻以為欲倉貯有備在于官得其人欲侵刻無聞在于制得其法欲遠近均沽在于常平社倉之并設愚請得而申言之可乎、夫倉貯之所以空虛者由于主守之無稽而本官之懸欠無補也無稽則吏易以作奸無補。

    則漏卮日形其罅。

    欲求充備也得乎。

    為有司者誠能選小心畏法之胥。

    以為典守俾其出紀有考多寡有數以嚴立其罰、其□例之情面囑托。

    勢難峻卻則為之捐俸買足毋令虛懸及出易之際谷去倉而銀須歸帑官勿那為巳用亦不得聽豪衿猾役先賒後補使谷入手而價則無償葢奉文出□。

    原未準賒。

    故官亦不能以逋值申究。

    而逋者益得以侵欺無恐也。

    惟是官胥既無染指。

    奸蠹不緻騙诳。

    而倉貯猶患其無備乎。

    至于百姓受其侵克者由于粜籴之不及窮民而官長之假公以濟私也夫出易之計。

    原以兼利農氓乃胥蠹勢豪。

    百于為攘因之轉□厚值小民弗獲受升鬥者及減粜增籴又僅有其名而小民粜籴反為加耗以損益其數此百姓之所以有害而無利也。

    為有司者。

    誠能春而減價以粜秋而增值以籴俾願受之民酌其數而均與之毋為強有力所并是則窮甿溥邀其惠。

    而尚有侵克之為患乎其社倉之法于各縣四鄉之中。

    擇人戶衆多之處建立社倉每鄉或一所二所。

    就本鄉田畝所輸者納之計一鄉人口之數并受荒冬春至麥熟之月日。

    輸或不足。

    勸以樂捐。

    即擇鄉之老成笃實有家道者。

    為之社正。

    老成有心計善書算者。

    為之社副其人阖鄉公舉而有司酌定之各取認保甘結。

    有司稍從優禮每歲所收登之籍而報之官以有所稽考社正司鐍鑰社副典簿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