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性變化氣質為本入而孝出而弟見長老則興敬興讓處同輩則以謙以和毋矜氣毋惰容毋疾言怒色待人行事忠信笃誠此皆養德性化氣質之實也。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可見童蒙之時而必養之以正。
是即以聖人之功望之矣。
為塾師者豈可不以養正為教而顧斤斤于誦習哉州縣■〈牜支〉宰、因公至其境、躬詣義學考其課程獎其生之優而褒其師之勤則其父兄聞之。
莫不勵子弟于學。
其師榮之。
莫不勉諸生于教矣。
○生童課試 有司為諸生會課一以興獎文教一以挽正士風使讀書自愛者。
于州縣父母樂其有文字之知而日精于行業其空疏薄劣者。
于平日出入衙門亦愧其無幹進之階而日遠于奔競迩來儒學、諸生月課、杳矣無聞。
宜、移文學師、每月訂期、詣彛倫堂出題面課如有學田地租、取為課文飲馔之資。
每日二餐、餐每桌肉蔬四器、桌四人、次餐每席加漕二壺、大約能文會課者、不過數十人、每課需費二兩、歲十二課除六臘甚寒暑。
亦止十課。
所需僅二十金或州縣為窮廣文先生代措似不大難也。
至于■〈牜支〉宰、每逢季課須預期出示、是日後堂會課、并請學師為竟日文字劇談。
其童子能文者。
亦準與課。
閱文畢次其等第、以特等一等又一等為率、擇其文之尤者付之梓。
以公同好。
無負諸生一日之苦心其善文而有品者宜特加獎異富者優以儀文。
貧者資其膏火。
則惰懶荒疏者。
亦将争自琢磨而思就正于有道矣是非振文教。
挽士趨之一助乎。
【按前典禮部賓興考試條内州縣季考、及童生正考以典禮言、此季課以教養言因文有互見故重複為之詞耳、○二條可參看、】 ○講學 夫為政者期于美風俗必先于正人心欲正人心必由于明聖道所謂聖道者。
非求之于高遠而難知也。
非履之于怪僻而難行也即此日用庸常之事見之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各盡其當然之則而無過不及之差而已然非學無以明其理非明理無以善其行夫理者天理也。
即天所賦之德也。
在天謂之理、在人謂之德在事謂之義。
凡天理之不明由于人欲之所蔽。
理為欲蔽。
則人心之德雜而不純。
德而不純。
則措之于事。
未必皆當。
而于義相遠矣故易幹九二曰。
君子學以聚之。
問以辨之寬以居之。
仁以行之。
葢非問無以進德。
非人二無以修業。
然先問辨而後仁行者必先精于學無一理之不明而後湛于心無一德之不純踐諸躬無一事之不宜也以是知德雖聖人而、不可不先務學九二曰、庸德之信、庸言之謹、閑邪存其誠庸德者、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當然之行也。
庸言者、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當然之教也舍是無所謂行。
無所謂教也閑邪者欲天理之常明不為人欲所蔽也存誠者欲心德之常純不為人欲所雜也舍乎學又無所謂閑與存矣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而溯之堯之命舜曰、允執厥中、中者無所偏倚無過不及之名也。
舜之命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氣形之私也。
道心、性命之正也。
精以察之察其私也。
一以守之守其正也不以氣形之私而害性命之正故道心至微而不為人心所危始能允執厥中。
無所偏倚于過與不及此舜因堯之命。
而推其所以執中之由也其在成湯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不曰執而曰制者執守而毋失、之謂也制以此制彼之謂也。
雖堯舜之執中。
與成湯之制事制心不無安勉之分然要使道心常存而守中勿失禹之得統于舜與成湯之得統于禹者則一也其在文王曰、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此湯之以禮制心也。
不聞亦式、不見亦入、此湯之以義制事也。
其亦以制而求厥中之義乎。
是文之得統于湯者。
亦即得統于堯舜禹也。
其在武王、受丹書之訓曰、敬勝怠者吉、義勝欲者從、怠與欲即惟危之人心也。
敬與義。
即惟微之道心也。
文之與湯。
皆以制而求執至于勝恐怠欲之忽乘敬義之弗敵而必期有以勝之也勝之者亦即執中之旨不欲以惟危之人心。
而間其惟微之道心也。
武之敬義非即文之臨保式入乎周公系易爻之辭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者、即武之勝怠勝欲之道心也。
直内方外、即武得之湯文制心制事以求協于中者也此周公之得統于文武非即得統于湯禹舜堯乎。
至子吾夫子則曰。
博文約禮、又曰克巳複禮着之大學曰、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夫博文約禮、是即堯允執厥中之旨也。
克己複禮。
格物緻知是即舜精以察之。
一以守之之旨也。
誠意正心修身。
治國平天下是即禹湯文武周公禮敬義制心制事之旨也。
皆所以合乎執中者也然執中之旨自堯而肇其端由舜禹湯文武周公而演其義至我夫子盡發數聖人之秘而顯示人以明理之功克修乎善行之用明即明此日用常庸之理也善即善此無過不及之行也所以夫子統堯舜。
禹湯文武周公之傳而下及乎顔曾之親受。
孟子之私淑皆不外乎是也至宋之周子、以誠為本。
欲為戒。
二程子以涵養須用敬。
進學在緻知。
朱子亦以誠意正心為要總之去人欲之所蔽還心德之至純必從事乎學而後由審問明辨有以進其德由仁之笃行有以修其業夫仁者、心德之至純也行至于仁。
而猶有私欲雜于其間乎。
故易之九二曰、閑邪、非學以明理無以見邪為外累而不知所以閑之也又曰存誠、誠為吾心之實若邪之不閑将心為邪惑而誠之不能存矣故曰閑邪存其誠必邪能閑而後誠可存也觀大學□道之序緻知必在于格物。
修身必先于正心誠意。
格物而理無不明。
知緻而知無不盡凡夫人欲之私舉不得蔽吾心之明以理欲之介先巳極乎知有毅然其不可惑者矣知既極乎緻。
而意無不誠。
意既至于誠。
而心無不正凡夫人欲之私舉不得搖吾心之定以天理之公早已笃下中有斷然其不可撓者矣由是以之修身即為明德之君子以之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為親民之大人何也自一身而推之人人之身日用庸常之事皆此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也各盡其當然之則而無過不及之差即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傳允執之中也故曰聖人之道非高遠而難知怪僻而難行也亦即此執中敬義制心制事之要與閉邪存誠之功而已若是非學又何以能之哉今之為政而兼言為學誠以聖道明而後人心正人心正而後風俗美至于風俗美為政者之教化行矣然則講學之舉非為政之所亟務乎粵稽古者虞夏商周。
皆有國學又有鄉塾黨庠。
民皆明于德行道藝。
而風俗淳美。
故唐虞之世。
比屋可封。
周之免罝野人。
可備公侯腹心之選。
自春秋戰國上不養士。
而學校之教廢。
排箝柙阖之流務。
以遊說相矜立談而緻卿相所以險诐之士詭谲傾陷以詐術攘功名以利害動人主惟取效于目前而不顧國家長久之計于是諸侯之衆七國之強皆敗亡于縱橫說士之口而卒莫之救也漢興、至武帝始立太學置博士子弟、自是代有興舉。
學士之生徒日衆。
至于桓帝、太學諸生三萬餘人然其徒每互相标榜。
于人好為謗議譏彈。
公卿以下。
□不倒屣折腰。
而黨锢之禍遂起。
晉鹹康間、江左浸安、袁瓌馮懷等、請興學校、然又習尚老莊喜為清談。
而中原之喪亂。
卒緻莫平葢衰周之學校廢而士散人各私其智以為利漢晉之學校興而士聚人皆務其虛以取名其無裨于聖賢之學則一也迨乎宋、崇尚理學。
真儒輩出關。
閩濂洛之學。
直接唐虞洙泗之傳以之言道而聖人之性功可成以之言學而王者之治功可立由是觀之學非敦本務實雖日聚處于膠庠相高乎議論而與聖功王治判然其益遠矣昔晦翁夫子、講學于白鹿洞、着為學規。
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五教之目學者學此而巳。
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為學之之序。
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
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
亦各有要。
言忠信、行笃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物之要何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可見童蒙之時而必養之以正。
是即以聖人之功望之矣。
為塾師者豈可不以養正為教而顧斤斤于誦習哉州縣■〈牜支〉宰、因公至其境、躬詣義學考其課程獎其生之優而褒其師之勤則其父兄聞之。
莫不勵子弟于學。
其師榮之。
莫不勉諸生于教矣。
○生童課試 有司為諸生會課一以興獎文教一以挽正士風使讀書自愛者。
于州縣父母樂其有文字之知而日精于行業其空疏薄劣者。
于平日出入衙門亦愧其無幹進之階而日遠于奔競迩來儒學、諸生月課、杳矣無聞。
宜、移文學師、每月訂期、詣彛倫堂出題面課如有學田地租、取為課文飲馔之資。
每日二餐、餐每桌肉蔬四器、桌四人、次餐每席加漕二壺、大約能文會課者、不過數十人、每課需費二兩、歲十二課除六臘甚寒暑。
亦止十課。
所需僅二十金或州縣為窮廣文先生代措似不大難也。
至于■〈牜支〉宰、每逢季課須預期出示、是日後堂會課、并請學師為竟日文字劇談。
其童子能文者。
亦準與課。
閱文畢次其等第、以特等一等又一等為率、擇其文之尤者付之梓。
以公同好。
無負諸生一日之苦心其善文而有品者宜特加獎異富者優以儀文。
貧者資其膏火。
則惰懶荒疏者。
亦将争自琢磨而思就正于有道矣是非振文教。
挽士趨之一助乎。
【按前典禮部賓興考試條内州縣季考、及童生正考以典禮言、此季課以教養言因文有互見故重複為之詞耳、○二條可參看、】 ○講學 夫為政者期于美風俗必先于正人心欲正人心必由于明聖道所謂聖道者。
非求之于高遠而難知也。
非履之于怪僻而難行也即此日用庸常之事見之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各盡其當然之則而無過不及之差而已然非學無以明其理非明理無以善其行夫理者天理也。
即天所賦之德也。
在天謂之理、在人謂之德在事謂之義。
凡天理之不明由于人欲之所蔽。
理為欲蔽。
則人心之德雜而不純。
德而不純。
則措之于事。
未必皆當。
而于義相遠矣故易幹九二曰。
君子學以聚之。
問以辨之寬以居之。
仁以行之。
葢非問無以進德。
非人二無以修業。
然先問辨而後仁行者必先精于學無一理之不明而後湛于心無一德之不純踐諸躬無一事之不宜也以是知德雖聖人而、不可不先務學九二曰、庸德之信、庸言之謹、閑邪存其誠庸德者、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當然之行也。
庸言者、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當然之教也舍是無所謂行。
無所謂教也閑邪者欲天理之常明不為人欲所蔽也存誠者欲心德之常純不為人欲所雜也舍乎學又無所謂閑與存矣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而溯之堯之命舜曰、允執厥中、中者無所偏倚無過不及之名也。
舜之命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氣形之私也。
道心、性命之正也。
精以察之察其私也。
一以守之守其正也不以氣形之私而害性命之正故道心至微而不為人心所危始能允執厥中。
無所偏倚于過與不及此舜因堯之命。
而推其所以執中之由也其在成湯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不曰執而曰制者執守而毋失、之謂也制以此制彼之謂也。
雖堯舜之執中。
與成湯之制事制心不無安勉之分然要使道心常存而守中勿失禹之得統于舜與成湯之得統于禹者則一也其在文王曰、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此湯之以禮制心也。
不聞亦式、不見亦入、此湯之以義制事也。
其亦以制而求厥中之義乎。
是文之得統于湯者。
亦即得統于堯舜禹也。
其在武王、受丹書之訓曰、敬勝怠者吉、義勝欲者從、怠與欲即惟危之人心也。
敬與義。
即惟微之道心也。
文之與湯。
皆以制而求執至于勝恐怠欲之忽乘敬義之弗敵而必期有以勝之也勝之者亦即執中之旨不欲以惟危之人心。
而間其惟微之道心也。
武之敬義非即文之臨保式入乎周公系易爻之辭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者、即武之勝怠勝欲之道心也。
直内方外、即武得之湯文制心制事以求協于中者也此周公之得統于文武非即得統于湯禹舜堯乎。
至子吾夫子則曰。
博文約禮、又曰克巳複禮着之大學曰、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夫博文約禮、是即堯允執厥中之旨也。
克己複禮。
格物緻知是即舜精以察之。
一以守之之旨也。
誠意正心修身。
治國平天下是即禹湯文武周公禮敬義制心制事之旨也。
皆所以合乎執中者也然執中之旨自堯而肇其端由舜禹湯文武周公而演其義至我夫子盡發數聖人之秘而顯示人以明理之功克修乎善行之用明即明此日用常庸之理也善即善此無過不及之行也所以夫子統堯舜。
禹湯文武周公之傳而下及乎顔曾之親受。
孟子之私淑皆不外乎是也至宋之周子、以誠為本。
欲為戒。
二程子以涵養須用敬。
進學在緻知。
朱子亦以誠意正心為要總之去人欲之所蔽還心德之至純必從事乎學而後由審問明辨有以進其德由仁之笃行有以修其業夫仁者、心德之至純也行至于仁。
而猶有私欲雜于其間乎。
故易之九二曰、閑邪、非學以明理無以見邪為外累而不知所以閑之也又曰存誠、誠為吾心之實若邪之不閑将心為邪惑而誠之不能存矣故曰閑邪存其誠必邪能閑而後誠可存也觀大學□道之序緻知必在于格物。
修身必先于正心誠意。
格物而理無不明。
知緻而知無不盡凡夫人欲之私舉不得蔽吾心之明以理欲之介先巳極乎知有毅然其不可惑者矣知既極乎緻。
而意無不誠。
意既至于誠。
而心無不正凡夫人欲之私舉不得搖吾心之定以天理之公早已笃下中有斷然其不可撓者矣由是以之修身即為明德之君子以之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為親民之大人何也自一身而推之人人之身日用庸常之事皆此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也各盡其當然之則而無過不及之差即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傳允執之中也故曰聖人之道非高遠而難知怪僻而難行也亦即此執中敬義制心制事之要與閉邪存誠之功而已若是非學又何以能之哉今之為政而兼言為學誠以聖道明而後人心正人心正而後風俗美至于風俗美為政者之教化行矣然則講學之舉非為政之所亟務乎粵稽古者虞夏商周。
皆有國學又有鄉塾黨庠。
民皆明于德行道藝。
而風俗淳美。
故唐虞之世。
比屋可封。
周之免罝野人。
可備公侯腹心之選。
自春秋戰國上不養士。
而學校之教廢。
排箝柙阖之流務。
以遊說相矜立談而緻卿相所以險诐之士詭谲傾陷以詐術攘功名以利害動人主惟取效于目前而不顧國家長久之計于是諸侯之衆七國之強皆敗亡于縱橫說士之口而卒莫之救也漢興、至武帝始立太學置博士子弟、自是代有興舉。
學士之生徒日衆。
至于桓帝、太學諸生三萬餘人然其徒每互相标榜。
于人好為謗議譏彈。
公卿以下。
□不倒屣折腰。
而黨锢之禍遂起。
晉鹹康間、江左浸安、袁瓌馮懷等、請興學校、然又習尚老莊喜為清談。
而中原之喪亂。
卒緻莫平葢衰周之學校廢而士散人各私其智以為利漢晉之學校興而士聚人皆務其虛以取名其無裨于聖賢之學則一也迨乎宋、崇尚理學。
真儒輩出關。
閩濂洛之學。
直接唐虞洙泗之傳以之言道而聖人之性功可成以之言學而王者之治功可立由是觀之學非敦本務實雖日聚處于膠庠相高乎議論而與聖功王治判然其益遠矣昔晦翁夫子、講學于白鹿洞、着為學規。
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五教之目學者學此而巳。
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為學之之序。
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
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
亦各有要。
言忠信、行笃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物之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