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一非敦本務實之學乎。
安定胡先生教學于蘇湖間、是時方尚詞賦、獨湖學。
以經義、及時務、故學中有經義治事二齋經義、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
事齋、人各治一事。
又兼一事。
如邊防水利之類。
故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為政多适于世用若老于吏事者是又以聖功而兼王道為經濟有用之學以視夫文章秀士誇诩詞藻曲學迂腐附會古法而适無補于治有害于民者其相去奚啻什伯倍徙哉然而有晦翁夫子始有鹿洞學規之實有安定先生始有湖學教法之效則學與教又豈不賴其人而後興乎鴻願今之為政者、敦請實學名儒。
經濟宏通之士。
為之宗師。
置講院。
征隐德耆宿仿鹿洞湖學之遺制朝夕讨研性命之奧究論時務之要俾内而聖外而王如吾夫子修己則當時稱為聖人後世為萬代帝王師治人則魯用之而三月大治作春秋垂千古之法戒而褒貶賞罰嚴于衮钺然後知聖人之學坐而論起而行非徒據臯比持麈柄侈諸空談而已也苟今講院之中。
繼紹有人。
則其扶道倡教之功。
當不在孟韓下。
于是聞風景慕者。
皆不超而緻則鹿洞湖學之盛可再見于今日又豈特一州一邑。
士民觀感儀型。
羣相向化。
而人心有不正。
風俗有不美者哉【講學學規儀注附】 學規儀注 △學規儀注 夫講學、葢以闡明性道之旨。
紹續聖賢之統要必躬。
行實踐造誼精深而非外務虛名以博馳聲譽也粵稽學規、當以白鹿洞為宗、而新安紫陽書院崇實會約、亦大略仿其遺意、本朝海昌令、許西山先生、在海昌講學規儀、頗為明晰、鴻今于紫陽海昌閑、删去繁文。
于講學實有禆益者。
并載之。
使 司■〈牜支〉諸君、倡率鼓舞。
賢智力行之。
有以日進于純修愚不肖觀感之。
亦以漸臻于美俗其于世道人心。
不有厚賴哉。
爰敬列之于左、以備采擇、 學規凡十二條 儀注凡二十四條 學規凡十二條 一崇正學 一敦實行 一謹士趨 一嚴始進 一圖晚節 一設講院 一主會事 一定會期 一尚齒德 一拟講書 一勤論著 一遵學戒 一崇正學 經明行修宗尚聖學。
講論悉符于踐履。
著述必本于躬行。
德孚闾闬。
望重學林者。
會長延請贲院。
闡證聖宗。
為後學标準。
如侈談二氏家言為三教歸一之說。
及陽儒陰佛之流。
不得入會。
一敦實行 凡士必居家孝悌。
言行謹信 廉節自守 學術純正。
為鄉黨親友所稱許者。
方延入會。
一謹士趨 凡渎亂人倫不矜名節。
及為利奔競公門居閑作證。
語言無實放誕不謹。
一切所為。
有妨名教。
而欲登會堂。
為名高挾浮詞以取勝者。
勿令入會。
一嚴始進 凡有志入會者、必須會中老成為之介紹預先告明會長、會長通知會宗、會宗廉核。
果如所告、方延入會、介紹引新友、具名帖、見會宗至會期然後同堂領教、 一圖晚節 凡從前附名在會諸友、或有為德不卒。
敗名喪撿。
内忝倫常。
外辱壇坫。
及在會不遵儀注。
散會後誇誕不經。
欺诳流俗者。
衆議不許複入。
削除前名。
仍追咎原介紹之友。
紀錄一過。
一設講院 凡州邑、擇閑曠亢爽之地。
捐赀建講院一區、規制大小。
量力為度。
中堂奉孔子先師神位、後堂退息會膳、其膳貧或當事紳衿及在會輪值或合力公認。
若更劇金共置學田以充公用則講業庶乎。
其可久矣 一主會事 道術行誼羣心向往者州邑具啟及币儀登門敦請推尊之曰掌教、是為會宗。
主會闡教。
齒尊行優者。
曰會長輔會宗以主教事。
齒稍次于會長。
行與才合者二人。
為會正輔會長以紀綱會事。
年富力強。
幹谞足任者二人為會贊。
應酬。
來學。
同會正協理會事。
童子才敏純謹者二人。
為會通傳報諸事以供趨走 一定會期 每月二會。
須預定會期以為例程。
庶入會聽講者。
以便依期而至會日巳集申散。
一尚齒德 凡會友以齒為序。
客來聽講者以客為序。
會友止尊齒德富貴貧賤所勿論也。
如有驕矜自擅。
不虛心勵道者。
不敢延請入會。
一拟講書 每會會宗預拟講書三章。
首章六經論孟。
次章性理史鑒。
末章禮樂文章政事。
就各章衍為講義。
與會長等參正妥當。
會前五日謄發同會。
使各有發明意見、預為拟定于升堂問答時。
羣相質難。
增長學識。
一勤論著 學求得諸心。
證于事凡每日心有所得。
事有所行。
或與友人談論。
關切身心。
有益治理者。
則皆記之簡編。
曰學行日錄。
行或善或過。
直書無隐。
每于會日講問畢。
各出日錄以質同人。
鹹相切劘。
久之識力益精過失漸少。
此吾儒格物緻知。
實踐躬行之至要也。
若飾善掩惡。
僻論矯詞。
則欺誕是根。
他日學問事功。
皆可知矣。
一遵學戒 學貴下。
傲心宜戒。
中貴虛。
滿心宜戒。
功貴恒怠心宜戒。
入貴巽躁心宜戒。
養貴靜。
蕩心宜戒。
應貴直機心宜戒。
器貴宏。
褊心宜戒。
欲貴寡。
貪心宜戒。
用貴節侈心宜戒氣貴和。
忿心宜戒。
人貴同。
忌心宜□□□超習心宜戒。
守此十二戒。
可以語道矣。
儀注凡二十四條 一預示章目 一選定執事 一習儀除壇 一聽講報名 一公迎師長 一參谒先聖 一分班序揖 一升堂就位 一宣明學規 進講首章 一歌詩一阕 一初獻讀祝 一進講二章 一歌詩二阕 一行亞獻禮 一進講三章 一歌詩三阕 一行終獻禮 一辍講請膳 一升堂問答 一司記登策 一歌詩勉勞 一拜辭先聖 一公送父師 一預示章目 每會先期五日、将所講某書幾章、用粉闆書明縣于講所、使遠近之士、傳知尋繹、以待聽問、 一選定執事 每會、司贊二人、司儀二人、司祝一人、司壇二人、司監二人、司講三人、司記三人、司賓四人、司鼓一人、司鐘一人、歌童六名、 一習儀除壇 先期一日、司壇者、整理 神座、掃除講堂、潔淨幾案、陳果酒香燭帛、司儀張挂條約、率歌童、習熟聲容、 一聽講報名 凡聽講者、先期一日、詣講壇、從司賓報名登籍以便備坐次日四人共膳、書号于桌、 一公迎師長 正講前一日司會者、聯名序刺、至縣署、請 父母、來晨赴講、将至 會長出迎至堂 會宗降階、迓升階【如會宗本治人同會長出迎】 一參谒先聖 贊儀者先上階分東西對立、【唱】排班、行谒先聖禮、序立、 會宗中、 父母師僚東、 缙紳舉貢西、平列階下、諸生序後、【唱】班齊、鼓樂、鞠躬、拜興四【唱】平身、【唱】樂止、 一分班序揖 【唱】分班、 會案東立西面少上 父母師僚東次西、面缙紳舉貢、西立東面、與父母師僚次同諸生序下南立北面、【唱】東西對揖畢父母師僚缙紳舉貢向會宗一揖、師僚缙紳舉貢向父母一揖、諸生向上三揖、首會宗答一、次父母師僚答一、次缙紳前輩答一、諸生同班一揖止【凡進退拜揖不中禮者俟禮畢司儀糾舉小記過大記罰】 一升堂就位 【唱】升階就位、仍分東西照立定序、紳與紳齒、士與士齒、立定、【唱】告坐各不離位三揖止、會宗父母師僚坐東、遠賓邑紳坐西、司請三案、堂上近南左右對列、執事位階上聽講東西分坐 一宣明學規 伐鼓三擊鐘三、【唱】司監宣白鹿規、左司監出位、宣五教之目、【鼓一】向上一揖高聲長宣、父子有親、【鼓一】君臣有義、【鼓一】夫婦有别、【鼓一】長幼有序、【鼓一
安定胡先生教學于蘇湖間、是時方尚詞賦、獨湖學。
以經義、及時務、故學中有經義治事二齋經義、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
事齋、人各治一事。
又兼一事。
如邊防水利之類。
故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為政多适于世用若老于吏事者是又以聖功而兼王道為經濟有用之學以視夫文章秀士誇诩詞藻曲學迂腐附會古法而适無補于治有害于民者其相去奚啻什伯倍徙哉然而有晦翁夫子始有鹿洞學規之實有安定先生始有湖學教法之效則學與教又豈不賴其人而後興乎鴻願今之為政者、敦請實學名儒。
經濟宏通之士。
為之宗師。
置講院。
征隐德耆宿仿鹿洞湖學之遺制朝夕讨研性命之奧究論時務之要俾内而聖外而王如吾夫子修己則當時稱為聖人後世為萬代帝王師治人則魯用之而三月大治作春秋垂千古之法戒而褒貶賞罰嚴于衮钺然後知聖人之學坐而論起而行非徒據臯比持麈柄侈諸空談而已也苟今講院之中。
繼紹有人。
則其扶道倡教之功。
當不在孟韓下。
于是聞風景慕者。
皆不超而緻則鹿洞湖學之盛可再見于今日又豈特一州一邑。
士民觀感儀型。
羣相向化。
而人心有不正。
風俗有不美者哉【講學學規儀注附】 學規儀注 △學規儀注 夫講學、葢以闡明性道之旨。
紹續聖賢之統要必躬。
行實踐造誼精深而非外務虛名以博馳聲譽也粵稽學規、當以白鹿洞為宗、而新安紫陽書院崇實會約、亦大略仿其遺意、本朝海昌令、許西山先生、在海昌講學規儀、頗為明晰、鴻今于紫陽海昌閑、删去繁文。
于講學實有禆益者。
并載之。
使 司■〈牜支〉諸君、倡率鼓舞。
賢智力行之。
有以日進于純修愚不肖觀感之。
亦以漸臻于美俗其于世道人心。
不有厚賴哉。
爰敬列之于左、以備采擇、 學規凡十二條 儀注凡二十四條 學規凡十二條 一崇正學 一敦實行 一謹士趨 一嚴始進 一圖晚節 一設講院 一主會事 一定會期 一尚齒德 一拟講書 一勤論著 一遵學戒 一崇正學 經明行修宗尚聖學。
講論悉符于踐履。
著述必本于躬行。
德孚闾闬。
望重學林者。
會長延請贲院。
闡證聖宗。
為後學标準。
如侈談二氏家言為三教歸一之說。
及陽儒陰佛之流。
不得入會。
一敦實行 凡士必居家孝悌。
言行謹信 廉節自守 學術純正。
為鄉黨親友所稱許者。
方延入會。
一謹士趨 凡渎亂人倫不矜名節。
及為利奔競公門居閑作證。
語言無實放誕不謹。
一切所為。
有妨名教。
而欲登會堂。
為名高挾浮詞以取勝者。
勿令入會。
一嚴始進 凡有志入會者、必須會中老成為之介紹預先告明會長、會長通知會宗、會宗廉核。
果如所告、方延入會、介紹引新友、具名帖、見會宗至會期然後同堂領教、 一圖晚節 凡從前附名在會諸友、或有為德不卒。
敗名喪撿。
内忝倫常。
外辱壇坫。
及在會不遵儀注。
散會後誇誕不經。
欺诳流俗者。
衆議不許複入。
削除前名。
仍追咎原介紹之友。
紀錄一過。
一設講院 凡州邑、擇閑曠亢爽之地。
捐赀建講院一區、規制大小。
量力為度。
中堂奉孔子先師神位、後堂退息會膳、其膳貧或當事紳衿及在會輪值或合力公認。
若更劇金共置學田以充公用則講業庶乎。
其可久矣 一主會事 道術行誼羣心向往者州邑具啟及币儀登門敦請推尊之曰掌教、是為會宗。
主會闡教。
齒尊行優者。
曰會長輔會宗以主教事。
齒稍次于會長。
行與才合者二人。
為會正輔會長以紀綱會事。
年富力強。
幹谞足任者二人為會贊。
應酬。
來學。
同會正協理會事。
童子才敏純謹者二人。
為會通傳報諸事以供趨走 一定會期 每月二會。
須預定會期以為例程。
庶入會聽講者。
以便依期而至會日巳集申散。
一尚齒德 凡會友以齒為序。
客來聽講者以客為序。
會友止尊齒德富貴貧賤所勿論也。
如有驕矜自擅。
不虛心勵道者。
不敢延請入會。
一拟講書 每會會宗預拟講書三章。
首章六經論孟。
次章性理史鑒。
末章禮樂文章政事。
就各章衍為講義。
與會長等參正妥當。
會前五日謄發同會。
使各有發明意見、預為拟定于升堂問答時。
羣相質難。
增長學識。
一勤論著 學求得諸心。
證于事凡每日心有所得。
事有所行。
或與友人談論。
關切身心。
有益治理者。
則皆記之簡編。
曰學行日錄。
行或善或過。
直書無隐。
每于會日講問畢。
各出日錄以質同人。
鹹相切劘。
久之識力益精過失漸少。
此吾儒格物緻知。
實踐躬行之至要也。
若飾善掩惡。
僻論矯詞。
則欺誕是根。
他日學問事功。
皆可知矣。
一遵學戒 學貴下。
傲心宜戒。
中貴虛。
滿心宜戒。
功貴恒怠心宜戒。
入貴巽躁心宜戒。
養貴靜。
蕩心宜戒。
應貴直機心宜戒。
器貴宏。
褊心宜戒。
欲貴寡。
貪心宜戒。
用貴節侈心宜戒氣貴和。
忿心宜戒。
人貴同。
忌心宜□□□超習心宜戒。
守此十二戒。
可以語道矣。
儀注凡二十四條 一預示章目 一選定執事 一習儀除壇 一聽講報名 一公迎師長 一參谒先聖 一分班序揖 一升堂就位 一宣明學規 進講首章 一歌詩一阕 一初獻讀祝 一進講二章 一歌詩二阕 一行亞獻禮 一進講三章 一歌詩三阕 一行終獻禮 一辍講請膳 一升堂問答 一司記登策 一歌詩勉勞 一拜辭先聖 一公送父師 一預示章目 每會先期五日、将所講某書幾章、用粉闆書明縣于講所、使遠近之士、傳知尋繹、以待聽問、 一選定執事 每會、司贊二人、司儀二人、司祝一人、司壇二人、司監二人、司講三人、司記三人、司賓四人、司鼓一人、司鐘一人、歌童六名、 一習儀除壇 先期一日、司壇者、整理 神座、掃除講堂、潔淨幾案、陳果酒香燭帛、司儀張挂條約、率歌童、習熟聲容、 一聽講報名 凡聽講者、先期一日、詣講壇、從司賓報名登籍以便備坐次日四人共膳、書号于桌、 一公迎師長 正講前一日司會者、聯名序刺、至縣署、請 父母、來晨赴講、将至 會長出迎至堂 會宗降階、迓升階【如會宗本治人同會長出迎】 一參谒先聖 贊儀者先上階分東西對立、【唱】排班、行谒先聖禮、序立、 會宗中、 父母師僚東、 缙紳舉貢西、平列階下、諸生序後、【唱】班齊、鼓樂、鞠躬、拜興四【唱】平身、【唱】樂止、 一分班序揖 【唱】分班、 會案東立西面少上 父母師僚東次西、面缙紳舉貢、西立東面、與父母師僚次同諸生序下南立北面、【唱】東西對揖畢父母師僚缙紳舉貢向會宗一揖、師僚缙紳舉貢向父母一揖、諸生向上三揖、首會宗答一、次父母師僚答一、次缙紳前輩答一、諸生同班一揖止【凡進退拜揖不中禮者俟禮畢司儀糾舉小記過大記罰】 一升堂就位 【唱】升階就位、仍分東西照立定序、紳與紳齒、士與士齒、立定、【唱】告坐各不離位三揖止、會宗父母師僚坐東、遠賓邑紳坐西、司請三案、堂上近南左右對列、執事位階上聽講東西分坐 一宣明學規 伐鼓三擊鐘三、【唱】司監宣白鹿規、左司監出位、宣五教之目、【鼓一】向上一揖高聲長宣、父子有親、【鼓一】君臣有義、【鼓一】夫婦有别、【鼓一】長幼有序、【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