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教養部一
◆教養部一
總論
講讀上谕
擇鄉約
置善惡簿
立義學
生童課試
講學
○總論
夫古者州縣之長莫不以教養為先而催科次之。
刑罰又次之。
葢民無以教。
則不知孝悌禮義。
而犯上作亂之事。
無所不為。
民無以養。
則不能仰事俯育。
而流離轉徙之憂。
勢必難免。
如是而欲責之輸租納賦。
雖曰勤鞭樸之加。
弱者剜肉而無補。
頑者走險而抗迫然後知刑罰不能濟催科之窮而催科無能先教養之要也嘗考古循良吏治、如文翁之治蜀、以蜀地僻陋、有蠻彜風、乃遣蜀子弟詣京師受業、由是民俗大化。
學者比之齊魯。
黃霸為颍川守、力行教化、而後誅罰、治行為天下第一。
魯公令中牟。
專以德化為理。
許荊為柱陽守兄弟争财、荊以為教化不行、咎在太守。
而兄弟感悟各求受罪。
斯非以教民。
為先乎。
邵信臣遷南陽守、躬勸農耕、出入阡陌。
杜詩為民修治陂池、廣拓田土時人呼為邵父杜母。
子路治蒲、孔子入其境、見其田疇盡易。
草萊皆辟。
溝恤深治而稱善。
史起為邺令。
引漳水溉邺田。
而河内稱富。
斯非以養民為先乎夫民率其教而化行俗美刑罰可惜而不用民得其養而家給人足催科可不急而輸由是在上者。
可以優遊化理。
而坐治雍熙之治無難也乃近世之政一切束幹功令。
刑名錢谷。
惟嚴參罰以相繩。
大吏督之于上。
屬員奉之于下。
故每以薄書期會為急。
補愆救過之不暇。
而又何能為百姓興禮讓之俗講衣食之謀哉。
然自流品紊淆。
吏道多雜。
民生所以日蹙而悍詐之風日熾者。
非盡由于功令之急。
參罰之嚴也皆大吏苞苴未絕勸懲不公而州縣之貪黩無厭酷虐為厲耳夫錢糧耗羨、衆擎易舉、亦養廉之不可少也。
而辄至幹加二加三公私雜派。
足用而止、亦奉上之義應爾也。
而動至于指一科十。
則小民胼手胝足。
一歲所入。
焉能供無藝之誅求乎。
若百姓含冤受辱、非有司無從申愬、一經告理、□問身家之貧富不論事理之是非稍拂其私則囹圄等幹刦盜之拷燎夾拶止為詐贓之刀斧幾何不傾囊買命鬻産求生宜乎十室九空而脂膏之立盡矣為上司者、以察吏安民為職。
若訪其人而劾之。
立置重典。
則猶可懲一以儆百也無如切責取欵則雷厲風行昏夜乞憐則雲消霧散及其大計屆期。
又複鑽營打點。
居然卓異俾釜魚範令竟同白首之馮唐掠地宣州立并黃扉之張柬廉靜殊為短氣貪污愈益放膽遂緻百姓視官長如仇寇藐王章若弁髦讦官告吏以及擊 登聞之鼓叩 九重之阍怨毒憤深以緻立遺恨之碑褫夫人之服是尚得謂之有政體乎所以疾痛痾癢不關乎上。
刑罰威令不畏乎下。
往往妻殺其夫。
弟殺其兄。
豪強欺其良懦。
勢宦虐其鄉愚。
風教之頹。
甯有底極其意以為上之于我漠然不相顧也又慘乎其相戕豈獨諄諄然以三尺為繩耶由是揆之。
窮民積怨之深疾視其長。
一旦地方有事吾恐害民者且将贻害于國也可不畏哉今夫誠欲修政理而綏兆人必清其流品酌途铨序别其繁簡量才除授敕大吏必舉劾之無私饬有司必教養之是急果能仰體 聖天子愛民之心為心以百姓之事視同己事凡錢谷刑名。
小眚罣悞。
宜一切寬之文網。
免其處分俾專意幹拊摩鞠育觀其後效若數年課績。
風俗登乎淳厚。
室家跻于富饒。
是教養己有其效矣。
督撫詳開事實。
部院覆核。
無虛即加不次之擢督撫蔽而不舉以不肖妄薦宜從嚴議如此、州縣未有不教養其民。
将見治臻純古。
俗底阜康。
又何區區催科為慮。
刑罰之是加哉鴻意今之言政者。
不以民生系念。
而孜孜錢谷刑名用勤。
故于教養一條特為拈出願 司民■〈牜支〉者共留心于是焉即或時違勢绌。
績弗用成亦聊以盡吾心無負讀書明道之初志可耳 ○講讀上谕 自古帝王經世之大法垂訓于萬世者。
虞書帝典。
其首着于篇。
章者也其詞約而其旨深擴其意義可以囊括聖賢之至德要道可以并包古今之盛治宏猷然後知大聖人之吐英咀華雖單詞詞組猶若雲漢之昭垂日星之炳煥使千萬斯年溥天率土紬繹之而無窮禀承之而難盡也自唐虞以迄今茲。
若我皇上上谕十六條其詞約旨深夫非與虞書帝典并垂于不朽欤其閑敦倫重本。
睦族和鄉。
與夫崇教化。
以隆風俗。
謹法令以保身家。
自家庭而及黨裡。
由一己而推之天下無不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其民而欲使天下之民無不以君子長者之道自待我皇上何其愛民之切望民之深如此惓惓之無已也則是與唐虞共跻斯民于時壅風動同一盛心哉康熙九年奉旨頒行内外文武、該管各官、督率舉行、而浙撫陳公、輯為直解、使各府州縣以及鄉村人等、切實遵奉講解。
又何患治化不懋登上理。
而俗不丕臻于純美乎。
謹按周禮、正月之吉、州長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以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黨正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族師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闾胥聚衆庶、既比則讀法夫古之闾胥猶今之村長地方也古之族師。
猶今之裡社族長也。
古之黨正猶今之鄉約耆老也。
至于州長。
亦猶今之州縣有司也。
夫闾胥族長黨正皆掌政治教令則其人必皆品行素優非如今之約地鄉耆市井庸鄙以充也則今之上谕。
又與成周之法令。
同一教化大典。
豈可令市井庸鄙充講讀之任乎。
則約講鄉耆之不可不選也。
夫州長之讀法、以正月及正歲是一歲而再讀。
黨正之讀法。
以四時之孟月是一歲而四讀。
族師則每月一舉行是一歲而十二讀。
至于歲時祭祀讀法亦如之葢以就近者則讀多相遠者則讀少亦期于便民而不緻于煩擾也是則今之上谕城廂及村長族尊宜每月一讀鄉耆宜四孟四讀但州縣有司、仿正月之吉、及正歲一再讀之制、似覺太簡。
亦宜四孟四讀則城之于鄉。
鄉之于村。
又不可不分為講讀也。
至于講讀之際、俨乎如 至尊之在上。
凜乎若聖訓之在耳苟鄉愚老幼擁擠喧嘩何以聆天語而肅觀瞻乎則儀注之不可不定也。
所謂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
糾其過惡而戒之。
則讀法之頃。
不又有勸懲行其閑乎周書畢命有曰旌别淑慝、表厥宅裡彰善瘅惡樹之風聲、抑亦勸德糾過之旨欤。
由是講讀上谕之後兼行糾勸之法使民聞聖主之言感道德之教而鹹化于善使民知朝廷之意明善惡之辨而總歸于仁則庶幾良法美意。
兼舉之而無遺矣。
近見舉州縣卓異。
俱開本官每月朔望、講宣上谕十六條雲雲、則又不獨如古之讀法、有一歲再讀四讀十二讀之别矣。
然愚以為典以敬為主不宜太數數則反渎而易幹怠矣仍宜如古之讀法。
易以州縣長四孟四讀。
似為酌中之制。
今卓異所雲朔望、或亦就官民講讀大槩而言之耳。
然卓異既舉以為例。
司教化者。
又不可不知雲。
○擇鄉約 講讀上谕、即謂之講鄉約、講鄉約必擇年高有德。
為衆所服者。
為之約講。
約講有正副、謂之講正。
講副。
講正副、所以董講讀之政。
而宣讀者、又必擇少年讀書子弟。
聲音洪亮者。
二人為之少年則宣講有力讀書則字眼不錯句讀分明聲音宏亮則聞之于遠聽者方能領略是在約講于本鄉自擇之也。
然此就一鄉四時講讀而言。
至幹一村一族。
每月吉講讀。
一村自有村長。
一族自有族尊、即村長族尊為之約講。
而自舉其副焉其宣講者亦聽自擇。
若夫城中、亦必擇年高有德為衆所服者為之約講。
其正副宣講亦如各鄉之制。
但鄉城所舉約講正副、以及村長族尊俱須按鄉城開報花名。
投送州縣。
州縣點驗果堪膺選。
方任以講約之事。
但講約正副等、專司講政宜待以優禮或有關地方教化風俗事件。
聽州縣所委。
其餘瑣屑。
則别有料理地方之鄉約在。
非彼宜與也。
城鄉分講 講讀儀 △城鄉分講 州縣官、有錢谷刑名之責、不能遠赴四鄉而四鄉之民亦有農桑商賈之務。
不能遠赴治城、故每鄉宜設一講約所、或合鄉共購、或就寬大寺院庵觀亦可、如每村每族俱宜專
刑罰又次之。
葢民無以教。
則不知孝悌禮義。
而犯上作亂之事。
無所不為。
民無以養。
則不能仰事俯育。
而流離轉徙之憂。
勢必難免。
如是而欲責之輸租納賦。
雖曰勤鞭樸之加。
弱者剜肉而無補。
頑者走險而抗迫然後知刑罰不能濟催科之窮而催科無能先教養之要也嘗考古循良吏治、如文翁之治蜀、以蜀地僻陋、有蠻彜風、乃遣蜀子弟詣京師受業、由是民俗大化。
學者比之齊魯。
黃霸為颍川守、力行教化、而後誅罰、治行為天下第一。
魯公令中牟。
專以德化為理。
許荊為柱陽守兄弟争财、荊以為教化不行、咎在太守。
而兄弟感悟各求受罪。
斯非以教民。
為先乎。
邵信臣遷南陽守、躬勸農耕、出入阡陌。
杜詩為民修治陂池、廣拓田土時人呼為邵父杜母。
子路治蒲、孔子入其境、見其田疇盡易。
草萊皆辟。
溝恤深治而稱善。
史起為邺令。
引漳水溉邺田。
而河内稱富。
斯非以養民為先乎夫民率其教而化行俗美刑罰可惜而不用民得其養而家給人足催科可不急而輸由是在上者。
可以優遊化理。
而坐治雍熙之治無難也乃近世之政一切束幹功令。
刑名錢谷。
惟嚴參罰以相繩。
大吏督之于上。
屬員奉之于下。
故每以薄書期會為急。
補愆救過之不暇。
而又何能為百姓興禮讓之俗講衣食之謀哉。
然自流品紊淆。
吏道多雜。
民生所以日蹙而悍詐之風日熾者。
非盡由于功令之急。
參罰之嚴也皆大吏苞苴未絕勸懲不公而州縣之貪黩無厭酷虐為厲耳夫錢糧耗羨、衆擎易舉、亦養廉之不可少也。
而辄至幹加二加三公私雜派。
足用而止、亦奉上之義應爾也。
而動至于指一科十。
則小民胼手胝足。
一歲所入。
焉能供無藝之誅求乎。
若百姓含冤受辱、非有司無從申愬、一經告理、□問身家之貧富不論事理之是非稍拂其私則囹圄等幹刦盜之拷燎夾拶止為詐贓之刀斧幾何不傾囊買命鬻産求生宜乎十室九空而脂膏之立盡矣為上司者、以察吏安民為職。
若訪其人而劾之。
立置重典。
則猶可懲一以儆百也無如切責取欵則雷厲風行昏夜乞憐則雲消霧散及其大計屆期。
又複鑽營打點。
居然卓異俾釜魚範令竟同白首之馮唐掠地宣州立并黃扉之張柬廉靜殊為短氣貪污愈益放膽遂緻百姓視官長如仇寇藐王章若弁髦讦官告吏以及擊 登聞之鼓叩 九重之阍怨毒憤深以緻立遺恨之碑褫夫人之服是尚得謂之有政體乎所以疾痛痾癢不關乎上。
刑罰威令不畏乎下。
往往妻殺其夫。
弟殺其兄。
豪強欺其良懦。
勢宦虐其鄉愚。
風教之頹。
甯有底極其意以為上之于我漠然不相顧也又慘乎其相戕豈獨諄諄然以三尺為繩耶由是揆之。
窮民積怨之深疾視其長。
一旦地方有事吾恐害民者且将贻害于國也可不畏哉今夫誠欲修政理而綏兆人必清其流品酌途铨序别其繁簡量才除授敕大吏必舉劾之無私饬有司必教養之是急果能仰體 聖天子愛民之心為心以百姓之事視同己事凡錢谷刑名。
小眚罣悞。
宜一切寬之文網。
免其處分俾專意幹拊摩鞠育觀其後效若數年課績。
風俗登乎淳厚。
室家跻于富饒。
是教養己有其效矣。
督撫詳開事實。
部院覆核。
無虛即加不次之擢督撫蔽而不舉以不肖妄薦宜從嚴議如此、州縣未有不教養其民。
将見治臻純古。
俗底阜康。
又何區區催科為慮。
刑罰之是加哉鴻意今之言政者。
不以民生系念。
而孜孜錢谷刑名用勤。
故于教養一條特為拈出願 司民■〈牜支〉者共留心于是焉即或時違勢绌。
績弗用成亦聊以盡吾心無負讀書明道之初志可耳 ○講讀上谕 自古帝王經世之大法垂訓于萬世者。
虞書帝典。
其首着于篇。
章者也其詞約而其旨深擴其意義可以囊括聖賢之至德要道可以并包古今之盛治宏猷然後知大聖人之吐英咀華雖單詞詞組猶若雲漢之昭垂日星之炳煥使千萬斯年溥天率土紬繹之而無窮禀承之而難盡也自唐虞以迄今茲。
若我皇上上谕十六條其詞約旨深夫非與虞書帝典并垂于不朽欤其閑敦倫重本。
睦族和鄉。
與夫崇教化。
以隆風俗。
謹法令以保身家。
自家庭而及黨裡。
由一己而推之天下無不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其民而欲使天下之民無不以君子長者之道自待我皇上何其愛民之切望民之深如此惓惓之無已也則是與唐虞共跻斯民于時壅風動同一盛心哉康熙九年奉旨頒行内外文武、該管各官、督率舉行、而浙撫陳公、輯為直解、使各府州縣以及鄉村人等、切實遵奉講解。
又何患治化不懋登上理。
而俗不丕臻于純美乎。
謹按周禮、正月之吉、州長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以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黨正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族師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闾胥聚衆庶、既比則讀法夫古之闾胥猶今之村長地方也古之族師。
猶今之裡社族長也。
古之黨正猶今之鄉約耆老也。
至于州長。
亦猶今之州縣有司也。
夫闾胥族長黨正皆掌政治教令則其人必皆品行素優非如今之約地鄉耆市井庸鄙以充也則今之上谕。
又與成周之法令。
同一教化大典。
豈可令市井庸鄙充講讀之任乎。
則約講鄉耆之不可不選也。
夫州長之讀法、以正月及正歲是一歲而再讀。
黨正之讀法。
以四時之孟月是一歲而四讀。
族師則每月一舉行是一歲而十二讀。
至于歲時祭祀讀法亦如之葢以就近者則讀多相遠者則讀少亦期于便民而不緻于煩擾也是則今之上谕城廂及村長族尊宜每月一讀鄉耆宜四孟四讀但州縣有司、仿正月之吉、及正歲一再讀之制、似覺太簡。
亦宜四孟四讀則城之于鄉。
鄉之于村。
又不可不分為講讀也。
至于講讀之際、俨乎如 至尊之在上。
凜乎若聖訓之在耳苟鄉愚老幼擁擠喧嘩何以聆天語而肅觀瞻乎則儀注之不可不定也。
所謂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
糾其過惡而戒之。
則讀法之頃。
不又有勸懲行其閑乎周書畢命有曰旌别淑慝、表厥宅裡彰善瘅惡樹之風聲、抑亦勸德糾過之旨欤。
由是講讀上谕之後兼行糾勸之法使民聞聖主之言感道德之教而鹹化于善使民知朝廷之意明善惡之辨而總歸于仁則庶幾良法美意。
兼舉之而無遺矣。
近見舉州縣卓異。
俱開本官每月朔望、講宣上谕十六條雲雲、則又不獨如古之讀法、有一歲再讀四讀十二讀之别矣。
然愚以為典以敬為主不宜太數數則反渎而易幹怠矣仍宜如古之讀法。
易以州縣長四孟四讀。
似為酌中之制。
今卓異所雲朔望、或亦就官民講讀大槩而言之耳。
然卓異既舉以為例。
司教化者。
又不可不知雲。
○擇鄉約 講讀上谕、即謂之講鄉約、講鄉約必擇年高有德。
為衆所服者。
為之約講。
約講有正副、謂之講正。
講副。
講正副、所以董講讀之政。
而宣讀者、又必擇少年讀書子弟。
聲音洪亮者。
二人為之少年則宣講有力讀書則字眼不錯句讀分明聲音宏亮則聞之于遠聽者方能領略是在約講于本鄉自擇之也。
然此就一鄉四時講讀而言。
至幹一村一族。
每月吉講讀。
一村自有村長。
一族自有族尊、即村長族尊為之約講。
而自舉其副焉其宣講者亦聽自擇。
若夫城中、亦必擇年高有德為衆所服者為之約講。
其正副宣講亦如各鄉之制。
但鄉城所舉約講正副、以及村長族尊俱須按鄉城開報花名。
投送州縣。
州縣點驗果堪膺選。
方任以講約之事。
但講約正副等、專司講政宜待以優禮或有關地方教化風俗事件。
聽州縣所委。
其餘瑣屑。
則别有料理地方之鄉約在。
非彼宜與也。
城鄉分講 講讀儀 △城鄉分講 州縣官、有錢谷刑名之責、不能遠赴四鄉而四鄉之民亦有農桑商賈之務。
不能遠赴治城、故每鄉宜設一講約所、或合鄉共購、或就寬大寺院庵觀亦可、如每村每族俱宜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