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典禮部
◆典禮部
總論
朝觐大計
朔望行香
春秋祭祀
敬禮城隍
祈禱晴雨
救護日月
拜牌接诏
迎春
賓興考試
鄉飲酒禮
修理文廟
崇祀名賢
旌表節孝
○總論
夫禮之大者、觐 君與計吏、所以輯瑞玉而述職守也。
天子之刑賞黜陟因之。
俾羣吏奉法以理民。
而四海又安。
保有萬國。
甚盛典也故首列之。
其次受天子明命。
司牧此土其境内山川社稷、 文廟祠壇歲有常祀。
升賢造士、尊德尚齒、賓興鄉飲之禮、歲有常儀所以崇邦典隆文治而敦勵風俗皆在乎是至于祈禱雨旸、弭禳災變、挽天心而補救農功是又民事之大者也。
乃用并次于左惟 良有司、務竭其誠敬嚴天威以愛養百姓肅志氣以對越明神修典文以崇獎教化毋徒以為為政之具則績用有成。
時和年豐神人胥悅而顯秩錫于明廷。
屍祝水于畏壘。
不亦休哉其它典禮、未能備載、凡所應行。
亦惟以是誠與敬推之而已 ○朝觐大計 夫三年大計、各省督撫、例有薦舉卓異、與八法糾參、而吏部會同都察院吏科河南道、考核具題、卓異官員、 欽賜蟒服即與升遷以昭示 褒擢循良至意。
其八法照例分别議處、然薦舉卓異、必曆俸三年、并無未完錢糧盜案、及從前亦無緣事降革、複還級職之處方可薦舉其薦牍中、又須有清廉愛民。
教化興行革除火耗、并無酷刑黩貨等字樣方合例準薦。
若前經罜悞降革、雖督撫題薦、吏部以違例不準。
徒滋多費。
非大上台破格特疏。
天語親蒙甄錄不能也。
至于薦舉之要。
在平日居官廉能為上司所器重。
而太阿獨秉者。
則在督撫。
無督省分、撫為主、有督省分須平日承事兩台、并加敬謹則臨時彼此無殊若兩台有一參差恐倉卒難為料理。
然而令之所謂卓異乃平平無奇大約以禮意之厚薄為優劣以谄媚之工拙為喜愠至其開列事實。
以雲講讀 上谕。
假寺廟為約所偶一循故事而已以雲建立義學。
于鬧市通衢高立門牓而已以雲修理 文廟。
于棂星門垣略施丹垩而已而求其所謂民風丕變士習還淳教化興行之實果何在哉夫大吏誠能虛公體察非卓有表見之員不獲濫邀大典将見頑廉懦立。
而斯民實有攸賴。
賢才弗緻終淹矣。
其卓異、大省例不過三四員特疏薦舉。
貪酷露章、糾參八法、彙疏入告。
其應留任者、均列五花冊、大約優考居多。
而劣者不與也。
其賢否冊、四柱考語、自我填者非甚不肖慎毋以劣迹加入藐爾前程。
孰非榮辱所關人填我者勿恃上有泰山少不周旋卒緻躭延大事葢具疏雖出院台而考語則自府道申送藩臬而會薦也。
凡本州島縣佐貳首領、及教官賢否、俱印官、開填、其五花冊、乃送部者、例俟上台各加考語、亦須印官開造腳色呈送、若有上司開壞者須另将劣欵、開具手本揭報、或聽司府密取計冊雖送府司院攢造解京而朝觐乃有本州島縣攢造解府彙解之冊、其式不一照各處舊例行可也若夫朝觐官員、幹計冊赍部之後、總于歲内到齊、元旦同朝臣慶賀、向皆藩臬監司入 觐、吏部請旨引見 上親詢以地方利弊乃得各陳條奏下部議覆朝廷多采用率土羣黎沾恩不淺近以廷臣議停其大吏入觐、赍捧皆系佐員、而大計五花各冊俱行停造、以杜地方官借端科派之弊。
然而舊章不傳知者或觧、故并列于左、聊以志 大典之一班雲、 大計冊目 △大計冊目 賢否冊【式與常用賢否冊同巳見莅任部凡自大計以後之官不論丁憂升降在任去任俱要開填】 五花冊【式附 俱開履曆不加考語俟上司填注】 (見圖) 朝觐冊 奏本式 保民五事冊 朝觐冊【分□司院部科各有定例胪數如左其不附式者如常開造無異式也】 通政司 奏本一封【附式】副本一封奏冊一本 都察院 須知文冊一本見任官員冊一本 委署官員冊一本 保民五事冊一本【附式】 地方繁簡冊一本 地丁簡明冊一本 與貢冊一本 見役典吏冊一本 開浚河工冊一本 吏部 須知冊一本 清理文職貼黃冊三本 見任官員冊一本 委署官員冊一本 考察官員冊一本 保民五事冊一本 地方繁簡冊一本 鄉宦履曆冊一本 舉貢文冊一本見役典吏冊一本 吏科 須知冊一本 見任官員冊一本 考察官員冊一本 委署官員冊一本 保民五事冊一本 見任典吏冊一本 地方繁簡冊一本 戶部 地丁簡明冊一本 積谷四柱冊一本 鹽引冊一本 逃人冊一本 典稅冊一本 羊豬牛驢稅冊一本 戶科 仝上 禮部 鄉宦冊一本 舉貢冊一本 廪增附生員冊一本 僧道花名冊一本 兵科 逃人冊一本 刑部 仝 工部 開浚河道冊一本 督捕廳 逃人刑 已上各冊、外另要多備、并存底冊一本、 奏本式 本高一尺一寸九分闊三寸一分【若題本高八寸今用一尺或一尺一寸闊三寸三分】 封套正面寫 實封 某布政使司某府州某縣知縣【臣】某人謹封 進呈 封套後面寫 某年某月某日【中心字】本中用小字 本中宜點看事例 面印、背縫印、年月印、填小日前後稱臣、書吏背書畫字、奏本用印一顆、 本後接尾紙、要有本中情節字幾行、若本已完、止有計字年月過張接者系違式遇縫各坐钤印 保民五事冊 某省府州縣知州縣某人 呈為計典事今将卑職任事以來所行保民五事實政理合據實開造須至冊者 計 開 一實戶口 按本縣舊籍人民計若幹丁口自卑職任事以來如何招徕如何撫字今查現冊丁口若幹較舊實增若幹 一開荒蕪 田畝比
天子之刑賞黜陟因之。
俾羣吏奉法以理民。
而四海又安。
保有萬國。
甚盛典也故首列之。
其次受天子明命。
司牧此土其境内山川社稷、 文廟祠壇歲有常祀。
升賢造士、尊德尚齒、賓興鄉飲之禮、歲有常儀所以崇邦典隆文治而敦勵風俗皆在乎是至于祈禱雨旸、弭禳災變、挽天心而補救農功是又民事之大者也。
乃用并次于左惟 良有司、務竭其誠敬嚴天威以愛養百姓肅志氣以對越明神修典文以崇獎教化毋徒以為為政之具則績用有成。
時和年豐神人胥悅而顯秩錫于明廷。
屍祝水于畏壘。
不亦休哉其它典禮、未能備載、凡所應行。
亦惟以是誠與敬推之而已 ○朝觐大計 夫三年大計、各省督撫、例有薦舉卓異、與八法糾參、而吏部會同都察院吏科河南道、考核具題、卓異官員、 欽賜蟒服即與升遷以昭示 褒擢循良至意。
其八法照例分别議處、然薦舉卓異、必曆俸三年、并無未完錢糧盜案、及從前亦無緣事降革、複還級職之處方可薦舉其薦牍中、又須有清廉愛民。
教化興行革除火耗、并無酷刑黩貨等字樣方合例準薦。
若前經罜悞降革、雖督撫題薦、吏部以違例不準。
徒滋多費。
非大上台破格特疏。
天語親蒙甄錄不能也。
至于薦舉之要。
在平日居官廉能為上司所器重。
而太阿獨秉者。
則在督撫。
無督省分、撫為主、有督省分須平日承事兩台、并加敬謹則臨時彼此無殊若兩台有一參差恐倉卒難為料理。
然而令之所謂卓異乃平平無奇大約以禮意之厚薄為優劣以谄媚之工拙為喜愠至其開列事實。
以雲講讀 上谕。
假寺廟為約所偶一循故事而已以雲建立義學。
于鬧市通衢高立門牓而已以雲修理 文廟。
于棂星門垣略施丹垩而已而求其所謂民風丕變士習還淳教化興行之實果何在哉夫大吏誠能虛公體察非卓有表見之員不獲濫邀大典将見頑廉懦立。
而斯民實有攸賴。
賢才弗緻終淹矣。
其卓異、大省例不過三四員特疏薦舉。
貪酷露章、糾參八法、彙疏入告。
其應留任者、均列五花冊、大約優考居多。
而劣者不與也。
其賢否冊、四柱考語、自我填者非甚不肖慎毋以劣迹加入藐爾前程。
孰非榮辱所關人填我者勿恃上有泰山少不周旋卒緻躭延大事葢具疏雖出院台而考語則自府道申送藩臬而會薦也。
凡本州島縣佐貳首領、及教官賢否、俱印官、開填、其五花冊、乃送部者、例俟上台各加考語、亦須印官開造腳色呈送、若有上司開壞者須另将劣欵、開具手本揭報、或聽司府密取計冊雖送府司院攢造解京而朝觐乃有本州島縣攢造解府彙解之冊、其式不一照各處舊例行可也若夫朝觐官員、幹計冊赍部之後、總于歲内到齊、元旦同朝臣慶賀、向皆藩臬監司入 觐、吏部請旨引見 上親詢以地方利弊乃得各陳條奏下部議覆朝廷多采用率土羣黎沾恩不淺近以廷臣議停其大吏入觐、赍捧皆系佐員、而大計五花各冊俱行停造、以杜地方官借端科派之弊。
然而舊章不傳知者或觧、故并列于左、聊以志 大典之一班雲、 大計冊目 △大計冊目 賢否冊【式與常用賢否冊同巳見莅任部凡自大計以後之官不論丁憂升降在任去任俱要開填】 五花冊【式附 俱開履曆不加考語俟上司填注】 (見圖) 朝觐冊 奏本式 保民五事冊 朝觐冊【分□司院部科各有定例胪數如左其不附式者如常開造無異式也】 通政司 奏本一封【附式】副本一封奏冊一本 都察院 須知文冊一本見任官員冊一本 委署官員冊一本 保民五事冊一本【附式】 地方繁簡冊一本 地丁簡明冊一本 與貢冊一本 見役典吏冊一本 開浚河工冊一本 吏部 須知冊一本 清理文職貼黃冊三本 見任官員冊一本 委署官員冊一本 考察官員冊一本 保民五事冊一本 地方繁簡冊一本 鄉宦履曆冊一本 舉貢文冊一本見役典吏冊一本 吏科 須知冊一本 見任官員冊一本 考察官員冊一本 委署官員冊一本 保民五事冊一本 見任典吏冊一本 地方繁簡冊一本 戶部 地丁簡明冊一本 積谷四柱冊一本 鹽引冊一本 逃人冊一本 典稅冊一本 羊豬牛驢稅冊一本 戶科 仝上 禮部 鄉宦冊一本 舉貢冊一本 廪增附生員冊一本 僧道花名冊一本 兵科 逃人冊一本 刑部 仝 工部 開浚河道冊一本 督捕廳 逃人刑 已上各冊、外另要多備、并存底冊一本、 奏本式 本高一尺一寸九分闊三寸一分【若題本高八寸今用一尺或一尺一寸闊三寸三分】 封套正面寫 實封 某布政使司某府州某縣知縣【臣】某人謹封 進呈 封套後面寫 某年某月某日【中心字】本中用小字 本中宜點看事例 面印、背縫印、年月印、填小日前後稱臣、書吏背書畫字、奏本用印一顆、 本後接尾紙、要有本中情節字幾行、若本已完、止有計字年月過張接者系違式遇縫各坐钤印 保民五事冊 某省府州縣知州縣某人 呈為計典事今将卑職任事以來所行保民五事實政理合據實開造須至冊者 計 開 一實戶口 按本縣舊籍人民計若幹丁口自卑職任事以來如何招徕如何撫字今查現冊丁口若幹較舊實增若幹 一開荒蕪 田畝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