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四

關燈
異之。

    不亦宜乎。

    迨夫漢、雖有孝廉之舉、賢良之登亦僅立其名。

    非如德行道藝實有兼備之材也。

    然猶由幹郡國之察舉非自急幹求進自順帝時、左雄以限年省試經義而察舉廢自魏陳羣立九品。

    置中正而省試又廢至于隋、置進士科專試文詞皆投牒自進。

    而德行之教。

    州裡之選乃蕩然盡矣宋王安石、罷詩賦而專經義。

    似于實學稍有裨益。

    及帖括之制與、天下以浮詞相尚。

    雖三場試之策論。

    多由記問剽竊。

    而無當于政事經濟之實。

    所以人材期于拔十而得五以為大幸若夫正誼明道絕幸重恥之士則未敢深望也嗚呼、豈近世人材真不古若哉。

    上之所好。

    下必有甚焉者誠能仿成周取士之制以德行文藝并重而鄉裡舉乎德行。

    郡邑試其文藝。

    而學使者考其實彙而比之。

    主司稽其。

    德行之厚薄。

    較其文藝之純疵選其德行之厚文藝之純者而獻之天府非是藝雖工不得錄将見黉宮泮水皆菁莪樸棫之賢。

    又何患成周選舉。

    不克行之于今日哉。

    雖然取士之制。

    固 朝廷之酌古準今。

    而造士之心亦■〈牜支〉宰之崇文興教。

    其在平日勵之于行。

    課之于文殆與名大比。

    預宴之以鹿鳴。

    蚤簪之以蟾桂。

    或更資之以彩筆藜光。

    俾獲□者蒙獎愛而懷恩見黜者負作養而含媿謂非崇文興教之一助乎。

    若初試之童子其功名之始也。

    如有奇才異類者、準附諸生季課、以壯其食牛之氣其平時■〈牜支〉宰宜出示曉其業師父兄。

    為子弟者。

    須先克盡其孝悌友恭之誼。

    緻謹于禮義廉恥之節。

    而後講明其古昔聖賢之道。

    吾儒經濟之實兼乎博覽經書史籍揣摩舉業文章務期行齊顔闵學配馬班錄德則榘範可風掄文則元魁立掇而後幹将出試則沖霄劍氣遽成龍虎之文繼之圭組登朝則捧日丹心辄建皇夔之績夫是之謂文行兼優之士國家共賴之賢豈不為父兄增榮師長生色哉若夫素躭逸樂。

    不事詩書。

    性複驕奢。

    未娴幼則。

    一旦科歲屆期。

    府縣應試。

    祇憑薦牍之幸收。

    并冀通赇之濫錄。

    不顧親朋之笑恥。

    何知誦讀是生涯。

    較之淑行禔躬。

    稽古遜志者。

    弗啻天壤矣。

    凡郡縣掄童、于臨考之時亦先文告衡文一秉至公。

    但屬私函囑托即行屏黜。

    以為奔競夤緣者戒所以端士習而敦廉恥至于文義荒疏不堪收取者于本文批其孰為疵颣如一二語頗佳亦當為圈出以鼓其上進之心發付該承、令其覩示、一以知鑒别之無私一以知舍取之有據夫非為民父母者。

    率迪子弟之盛念哉。

    若乃糊其卷于壁上拿父師于衆中。

    所謂求榮反辱。

    類于刻薄所為。

    願仁人君子勿效之也鴻因論賓興考試、欲■〈牜支〉宰之崇文興教。

    居心忠厚如此。

    至于文行兼收真才必拔。

    又在主持風教之大人矣凡州縣季課生童預先定期故牒本學令其曉谕諸生、本州島縣仍出四六告示、至試期分給試卷、人各一本、早備點果、午備湯飯、交卷之後、桌榼飲酒數巡而散、是日仍請學師同事、初次四書題二道、經題一道、後次或閑拈策論詩賦記序等題一道、而删去經書各一道以觀其學問淹博。

    果有英才超卓者。

    宜倍加優獎以示鼓勵其童生正考宜分别已未冠出題、其題擇虛靈。

    并有議論。

    易見才情者勿出枯澀以阻遏少年文機然正考關系進取、人懷僥幸之心、宜将頭門封鎖嚴密。

    左右巡邏。

    毋許衙役水夫傳遞。

    每童各給菓餅、至做完之時、試卷俱交案上、不得紛求面閱。

    其試卷務拔隹文。

    以備前列。

    應覆試者作一圓圖出示。

    其應取正案者與覆試圓圖一并貼出彼知正案有名免緻更求覆試。

    希列前茅。

    而提調官亦得耳根清靜。

    不滋纏擾矣。

    【覆試童生無多須内衙備飯一□以示作養之意】 ○鄉飲酒禮 夫鄉飲酒之設所以教讓緻敬尊長養老興賢之義備焉皆在上者以身率先之使民知有讓。

    而化其所争。

    使民知有敬而化其弗恭使子弟知有長。

    知有老。

    而入能盡孝出能盡悌。

    使務乎學行者。

    知賓賢之可貴而砥志幹德行道藝。

    故孔子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則鄉飲之設顧不重哉禮記曰、主人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緻尊讓也。

    盥洗揚觯。

    所以緻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緻敬也。

    又曰、賓主、象天地也。

    介馔、象陰陽也。

    三賓、象三光也。

    四面之坐、象四時也。

    天地嚴疑之氣。

    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

    此天地之義氣也。

    天地溫厚之氣。

    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

    此天地之仁氣也。

    主人者尊賓。

    故坐賓于西北。

    而坐介于西南以輔賓賓者接人以義者也。

    故坐于西北。

    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

    故坐于東南。

    而坐僎于東北以輔主人也。

    又曰、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周禮卿大夫之職、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能者、以鄉飲之禮、禮而寡之所以明興賢也。

    夫古之鄉飲有四一則三年賓興賢能。

    二則鄉大夫飲國中賢者三則州長習射。

    四者黨正蠟祭。

    周禮、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幹鄉、以正齒位非即五十六十雲雲。

    尊長養老之制乎。

    射義曰、鄉大夫士之射、必先行鄉飲酒之禮非即州長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州序之制乎然蠟射之飲禮久不行。

    至于三年賓興、其宴謂之鹿鳴。

    而亦不以鄉飲為名今所存者。

    惟鄉大夫飲國中賢者耳。

    然考之明太祖大诰有雲、鄉飲酒禮叙長幼論賢良。

    别奸頑異罪人其坐席閑、年高有德者居于上。

    年高淳笃者并之以次序齒。

    而列其曾有違條犯法之人列于外坐。

    同類者成席不許幹于善良之席是又以尊賢尚齒而寓。

    以遠奸。

    警慝之。

    意也然今世所行亦止飲賢而奸頑不與。

    每歲以再行、或孟冬朔為定制乃司■〈牜支〉者。

    恒視為具文而舉廢無時竟有終其任未一舉行者、夫額賦存留支欵例有鄉飲開銷。

    豈徑沒為中飽而使大典湮墜乎。

    即閑有行者官長聽吏胥指唆令約地開報與斯典者。

    不問素行何人而止擇其家道殷實鄉飲之後■〈牜支〉宰師儒。

    具厚币緻謝而執事之人以及胥役。

    莫不需索居為奇貨以故鄉人聞其開報如陷身湯火每有自暴其過及褫。

    衣以示杖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