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祀典。
葢亦有之。
方社以志報也甘雨以志祈也農夫慶矣猶鰓鰓然來年甘雨之慮不忘祈焉今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雜谷之登未獲于野不可以報來年之種、無由入土不可無祈則郯民雖屢渎于 神其容已乎苐郯當荒燹之後。
質僿無文。
敢潔明粢。
以代琴瑟。
神其鑒之。
○祈禱晴雨 雨旸弗時。
五谷不登。
四民興疠。
官斯上者。
于是有祈禱之、事焉。
禁屠沽。
所以懼災節味也。
謹齋戒。
所以潔躬告虔也。
于設壇三日之前、滌。
心肅慮□□男女。
皆屏去葷酒以共副主人省愆悔罪之意焉□城隍社稷、風雲雷雨以及境内山川、先農八蠟、用祈神力。
上達倉穹。
式降禍于下臣以懲不德毋以守土臣之戾災及斯民乃緻笃誠所格、克感天心□雲漢之歌□為靈雨百谷之漏遽炳三踆至于迎土龍乞潭□。
何異暴尫之妄。
斬虹霓。
咒雷霆。
實為招沴之尤、□識之主。
願弗效焉。
為民請命惟在于玉帛昭虔修省自責而已 ○救護日月 日者、衆陽之宗、君象也、月者、太陰之精、臣象也、日有蝕月掩日也、朔而正于黃道。
是謂臣擁君明。
則陽為之食。
月有蝕、日近月也、望而正于黃道。
是謂臣幹君明。
則陽斯食。
周禮鼓人救日月則诏王鼓、胡安國曰、諸侯用弊于社、伐鼓于朝、皆扶陽抑陰之義。
所以強君而弱臣也。
又曰、退而自責。
皆恐懼修省以答天意。
葢謂君稍有失德。
而天見之象以示警。
故人君敬天威而恐懼悔己過而修省以仰答天心仁愛人君之意也唐開元十二年、七月戊午朔、于曆當食大半、皇帝徹膳不舉樂、不葢素服、日不食。
羣臣稱慶。
以為德之動天。
不俟終日此與宋景公一言協德營惑遂移三舍何異哉。
凡州邑當日月之食。
齋心素服、于廳事之左、設壇陳香币、行叩頭禮親擊鼓師儒寮屬贊之釋、道耆老亦叩首于階下、擊鼓、庶民皆鼓于衢巷、俟複明圓乃已亦所以扶陽抑陰。
且日為君象譬之君有急難。
而臣子有不急切救禦者乎又所以教忠之道也迩者州縣、因守候良久、設酒殽共飲、谑笑無忌、甚為不敬且于救禦之意。
殊未脗合宜亟禁之 ○拜牌接诏 元旦朝正、 聖節慶賀、惟外臣不及踏舞 龍墀。
而一命亦獲遙稽 鳳阙趨蹡五夜俨然待漏之肅雍踧踖兩班宛若瞻 天于咫尺是用敬恭。
爰申笃棐。
若乃金雞銜诏。
十行遍布寰區。
王節馳傳四牡争騑孔道望塵鹄立免贻後至之愆負弩凫趨莫緻失參之咎任居沖劇。
尤、當。
三緻意焉鴻待罪郯子國、有赍捧者經臨、出郭候久未至、以公事返署、遣馬夫往探之、赍捧者乃誘馬夫執而縛之。
因獨負 诏書疾馳入使館。
鴻請拜 诏不許。
語以違例失接。
須報部參處。
鴻乃謂其左右曰。
探而後接例也。
夫執縛探人。
而荷 诏奔馳入館。
其 龍亭禦葢。
俱踉跄于後。
此何意耶。
慢 君亵體。
巳屬不敬。
而又挾以詐人。
吾且具詳于撫憲。
轉達大部矣。
赍捧者懼。
乃命入拜并殷懃示好雲。
故處通衢、于 诏使往來之際除明探之外尤宜另撥潛探庶無失悞。
免緻藉為口實。
○迎春(競渡附) 禮記、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
下及兆民。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氣今州邑每歲于立春之前、作土牛、其水土以冬至節後辰日歲德方取之其牛足下闆、用州縣衙署大門陽年用左。
陰年用右。
其牛色、按本年于支納音所屬芒神服色、亦按立春日支辰受克者為之其牛頭向東、以東方木神之位、祭拜朝之所以迎生氣也、立春前一日、印官僚屬、公服率吏耆。
鼓樂出迎春牛芒神于東郊、迎至衙前、安位、再拜謂之迎春次日印官僚屬、公服率吏耆行禮畢、各執彩仗鞭牛、謂之鞭春春牛者、以十二月建醜屬牛、寒将極為其像以送之、送寒氣也鞭之者、使鞭動其土以助生東方之生氣也。
東方屬木、其德曰仁。
故後漢儀禮志、立春之日、下寬大之書。
所以合仁德而資長養也。
今州縣、每值迎春、聽該胥出票、取辦豬、羊祭品門彩等物又合各行裝演台閣、娼■〈女憂〉扮會之類殊屬多事可笑。
甚至折幹、官吏分肥更為無恥夫 朝廷于此時行慶施惠下寬大之書而縣反藉是以擾民斂怨可乎迎春土牛芒神、典不可廢。
餘不過彩仗數莖。
香燭一副而已所費甯值幾文乎。
說者謂、方春之始、宜盛設雜伎、使庶民歡樂以兆豐年、夫損行戶之财而博士女之歡恐适足上幹天和下導侈俗災咎不旋踵及尚何豐年之是慶乎若五月端陽、為天中令節、俗傳三闾沉江之日、後人哀之、為龍舟競渡、以象招魂思救之遺意。
雖非載在典禮然亦吊其忠君愛國。
死不忘君之雅志此龍舟似不可禁革以隳斯民三代直道之風也。
但有龍舟州縣。
宜預期出示、凡龍舟止許賽神州酬願、往來遊棹、不得旁人擲采互相争奪。
緻起釁端。
其婦女止許沿河樓舍窺視不得登舟雜沓遊航之中。
以傷雅化。
龍舟争釁者。
重懲會首。
婦女登舟者。
重懲家長。
凡有關典禮。
及相沿舊例。
不可遽廢者惟以惜民财禁民争順乎俗而無流于蕩昔子貢觀蠟、謂一國之人若狂。
孔子以為百日之蠟。
一日之澤。
未可廢也。
又豈特迎春之典。
競渡之風哉 ○賓興考試 取士之制、惟成周最為得法而三代以下皆不及也按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物者、六德、六行、六藝也、德行藝成、而鄉舉裡選之、□胥書敬敏任恤者、族師書其孝悌睦婣有學者、黨正書其德行道藝、州長則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鄉大夫于三年大比、考其果有六德六行而為賢。
通夫六藝之道而為能。
則是能遵大司徒之教而成材矣。
于是鄉老等、用賓客之儀以興舉之。
書其氏名獻幹天府夫教之必首德行不專以藝何其備也選之舉之必于鄉裡不自幹進何其重。
也自闾胥族師黨正書之。
州長考之。
鄉大夫比之實有成材而後謂之賢謂之能取之又何其嚴也與夫行鄉飲之禮而賓興之。
書氏名而獻之、以大異于恒流待之又何其優也葢其六德六行之全。
六藝之備。
而始稱為成材。
則其優以
葢亦有之。
方社以志報也甘雨以志祈也農夫慶矣猶鰓鰓然來年甘雨之慮不忘祈焉今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雜谷之登未獲于野不可以報來年之種、無由入土不可無祈則郯民雖屢渎于 神其容已乎苐郯當荒燹之後。
質僿無文。
敢潔明粢。
以代琴瑟。
神其鑒之。
○祈禱晴雨 雨旸弗時。
五谷不登。
四民興疠。
官斯上者。
于是有祈禱之、事焉。
禁屠沽。
所以懼災節味也。
謹齋戒。
所以潔躬告虔也。
于設壇三日之前、滌。
心肅慮□□男女。
皆屏去葷酒以共副主人省愆悔罪之意焉□城隍社稷、風雲雷雨以及境内山川、先農八蠟、用祈神力。
上達倉穹。
式降禍于下臣以懲不德毋以守土臣之戾災及斯民乃緻笃誠所格、克感天心□雲漢之歌□為靈雨百谷之漏遽炳三踆至于迎土龍乞潭□。
何異暴尫之妄。
斬虹霓。
咒雷霆。
實為招沴之尤、□識之主。
願弗效焉。
為民請命惟在于玉帛昭虔修省自責而已 ○救護日月 日者、衆陽之宗、君象也、月者、太陰之精、臣象也、日有蝕月掩日也、朔而正于黃道。
是謂臣擁君明。
則陽為之食。
月有蝕、日近月也、望而正于黃道。
是謂臣幹君明。
則陽斯食。
周禮鼓人救日月則诏王鼓、胡安國曰、諸侯用弊于社、伐鼓于朝、皆扶陽抑陰之義。
所以強君而弱臣也。
又曰、退而自責。
皆恐懼修省以答天意。
葢謂君稍有失德。
而天見之象以示警。
故人君敬天威而恐懼悔己過而修省以仰答天心仁愛人君之意也唐開元十二年、七月戊午朔、于曆當食大半、皇帝徹膳不舉樂、不葢素服、日不食。
羣臣稱慶。
以為德之動天。
不俟終日此與宋景公一言協德營惑遂移三舍何異哉。
凡州邑當日月之食。
齋心素服、于廳事之左、設壇陳香币、行叩頭禮親擊鼓師儒寮屬贊之釋、道耆老亦叩首于階下、擊鼓、庶民皆鼓于衢巷、俟複明圓乃已亦所以扶陽抑陰。
且日為君象譬之君有急難。
而臣子有不急切救禦者乎又所以教忠之道也迩者州縣、因守候良久、設酒殽共飲、谑笑無忌、甚為不敬且于救禦之意。
殊未脗合宜亟禁之 ○拜牌接诏 元旦朝正、 聖節慶賀、惟外臣不及踏舞 龍墀。
而一命亦獲遙稽 鳳阙趨蹡五夜俨然待漏之肅雍踧踖兩班宛若瞻 天于咫尺是用敬恭。
爰申笃棐。
若乃金雞銜诏。
十行遍布寰區。
王節馳傳四牡争騑孔道望塵鹄立免贻後至之愆負弩凫趨莫緻失參之咎任居沖劇。
尤、當。
三緻意焉鴻待罪郯子國、有赍捧者經臨、出郭候久未至、以公事返署、遣馬夫往探之、赍捧者乃誘馬夫執而縛之。
因獨負 诏書疾馳入使館。
鴻請拜 诏不許。
語以違例失接。
須報部參處。
鴻乃謂其左右曰。
探而後接例也。
夫執縛探人。
而荷 诏奔馳入館。
其 龍亭禦葢。
俱踉跄于後。
此何意耶。
慢 君亵體。
巳屬不敬。
而又挾以詐人。
吾且具詳于撫憲。
轉達大部矣。
赍捧者懼。
乃命入拜并殷懃示好雲。
故處通衢、于 诏使往來之際除明探之外尤宜另撥潛探庶無失悞。
免緻藉為口實。
○迎春(競渡附) 禮記、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
下及兆民。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氣今州邑每歲于立春之前、作土牛、其水土以冬至節後辰日歲德方取之其牛足下闆、用州縣衙署大門陽年用左。
陰年用右。
其牛色、按本年于支納音所屬芒神服色、亦按立春日支辰受克者為之其牛頭向東、以東方木神之位、祭拜朝之所以迎生氣也、立春前一日、印官僚屬、公服率吏耆。
鼓樂出迎春牛芒神于東郊、迎至衙前、安位、再拜謂之迎春次日印官僚屬、公服率吏耆行禮畢、各執彩仗鞭牛、謂之鞭春春牛者、以十二月建醜屬牛、寒将極為其像以送之、送寒氣也鞭之者、使鞭動其土以助生東方之生氣也。
東方屬木、其德曰仁。
故後漢儀禮志、立春之日、下寬大之書。
所以合仁德而資長養也。
今州縣、每值迎春、聽該胥出票、取辦豬、羊祭品門彩等物又合各行裝演台閣、娼■〈女憂〉扮會之類殊屬多事可笑。
甚至折幹、官吏分肥更為無恥夫 朝廷于此時行慶施惠下寬大之書而縣反藉是以擾民斂怨可乎迎春土牛芒神、典不可廢。
餘不過彩仗數莖。
香燭一副而已所費甯值幾文乎。
說者謂、方春之始、宜盛設雜伎、使庶民歡樂以兆豐年、夫損行戶之财而博士女之歡恐适足上幹天和下導侈俗災咎不旋踵及尚何豐年之是慶乎若五月端陽、為天中令節、俗傳三闾沉江之日、後人哀之、為龍舟競渡、以象招魂思救之遺意。
雖非載在典禮然亦吊其忠君愛國。
死不忘君之雅志此龍舟似不可禁革以隳斯民三代直道之風也。
但有龍舟州縣。
宜預期出示、凡龍舟止許賽神州酬願、往來遊棹、不得旁人擲采互相争奪。
緻起釁端。
其婦女止許沿河樓舍窺視不得登舟雜沓遊航之中。
以傷雅化。
龍舟争釁者。
重懲會首。
婦女登舟者。
重懲家長。
凡有關典禮。
及相沿舊例。
不可遽廢者惟以惜民财禁民争順乎俗而無流于蕩昔子貢觀蠟、謂一國之人若狂。
孔子以為百日之蠟。
一日之澤。
未可廢也。
又豈特迎春之典。
競渡之風哉 ○賓興考試 取士之制、惟成周最為得法而三代以下皆不及也按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物者、六德、六行、六藝也、德行藝成、而鄉舉裡選之、□胥書敬敏任恤者、族師書其孝悌睦婣有學者、黨正書其德行道藝、州長則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鄉大夫于三年大比、考其果有六德六行而為賢。
通夫六藝之道而為能。
則是能遵大司徒之教而成材矣。
于是鄉老等、用賓客之儀以興舉之。
書其氏名獻幹天府夫教之必首德行不專以藝何其備也選之舉之必于鄉裡不自幹進何其重。
也自闾胥族師黨正書之。
州長考之。
鄉大夫比之實有成材而後謂之賢謂之能取之又何其嚴也與夫行鄉飲之禮而賓興之。
書氏名而獻之、以大異于恒流待之又何其優也葢其六德六行之全。
六藝之備。
而始稱為成材。
則其優以